《認知覺醒》:你為什麼焦慮,因為你不懂得這三條底層逆襲的規律

2020-10-05 斜陽葉


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何你如此努力,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這個快餐時代,我們總是渴望渴望成功,一旦達不到心理預期,就會焦慮,尤其是當周圍人都做出或大或小的成就時,這種焦慮感就越是與日俱增,愈發明顯,感覺自己再不努力就是要被時代拋棄的節奏了。

於是,我們不自覺便陷入焦慮的怪圈,拼命學習,報班打卡,越學越焦慮,越焦慮越要學,惡性循環,久久不能自拔。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就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一針見血的指出:焦慮的根本原因——想同時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讀《認知覺醒》,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也只有洞悉底層的內在規律,我們才能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01. 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看到效果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缺乏耐心,是人類的天性,但是唯有克服天性,才能取得成功。

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幅漫畫,迄今為止還記憶猶新,漫畫中小夥子拿著鏟子,挖一個坑沒有見到水,扛起鏟子又換個地方挖,沒挖兩下,沒見到水,等不及了,又換個地方挖,就這樣一連換了無數個地方,最終累得氣喘籲籲,也沒挖到一口井,最終敗興而歸;而另一個挖井人只在剛才小夥子放棄的井口才挖了幾下,井水就汩汩流出,隨後大量的井水如決堤的海洋奔湧而出。


試想,假如小夥子挖第一口井時,遇到困難,不畏懼逃避,不急於求成,專注挖井,拿出挖其他井的時間專注當下這一口井,是不是也就挖到井水,達到成功的目標了呢!

這不正符合複利效應所揭示的價值積累的普遍規律嗎?前期增長緩慢,但達到一個拐點後就會飛速增長。學習也一樣,一口吃不成胖子。在欲望上急於求成,在行動上趨難避易,怎麼可能成功呢?


02、擺脫自己的舒適區,培養在舒適區邊緣學習的能力

好的成長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

舒適區邊緣揭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就要讓自己時刻處在舒適區的邊緣,因為一旦貿然跨進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信心銳減,而始終滯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原地打轉,止步不前。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天性喜歡選擇舒適區,感性讓我們選擇拉伸區,而只有理性讓我們選擇困難區。我們可以既不用太難,也不要太容易,難和易適中的地帶才是我們的最佳承受範圍。

就像我們的學習,雖然聽起來上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是在合適的區域內,我們依然可以體驗到輕鬆和有趣,但是如果學習讓你感到萬分痛苦,那八成是大腦的選擇出錯了——要麼在困難區煎熬,要麼在舒適區原地徘徊。


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做那些讓我們感覺到困難但又可以通過努力來完成的事情:跳出舒適區,避開困難區,處在拉伸區。

就比如有作者糾結我是寫長圖文好還是做視頻好呢?其實不管採取哪種方式,關鍵是你有沒有讓自己處在舒適區邊緣練習。如果輸出的東西只是在舒適區打轉,那無論寫長圖文還是做視頻都不可能成功。

這個底層概念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惡不管當前做的怎樣,只要讓自己處在舒適區邊緣持續學習,那麼舒適區就會不斷擴大,拉伸區也會不斷擴展,而原來的困難區也會變成拉伸區,甚至還可能變成舒適區,那成長是顯而易見的啊!

成長並不是速成的,所以你還焦慮嗎?答案是不是迎刃而解了呢?


03、變聰明的秘訣就在於保持學習力與專注力

你總羨慕別人成功,認為人家就是天才,可是即便是天才也需要大量的練習,何況這世界根本就沒有幾個人出生就是天才。

神童莫扎特,他的爸爸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3歲的時候,他在爸爸的指導下進行訓練,直到21歲時發表自己的第一篇傑作,這期間,他從未停止過演奏訓練;

老虎伍茲,7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接受高爾夫的薰陶,一直到19歲在國際比賽中取得突出成績,才一鳴驚人。

《認知覺醒》中指出:正確的方法+大量的練習=天才。


無論是誰,擁有深度沉浸的能力之後,就一定能走向某個領域的高處。

只有深度學習,才是人生為數不多的好出路。

李大釗說:「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說的就是要沉浸在深度思考中,也要保持適當的休息。勞逸結合很重要。

問題是:

生活中,我們總是對即時滿足迷戀不已,刷抖音、快手短視頻根本停不下來,只要一學習,一開始思考,就痛苦不已,大腦被本能和情緒劫持,理智腦根本沒有啟動的機會。

如果想要從這種滿足即時快感中抽身,就要進行深度的學習和思考。


這個底層邏輯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不管當前做得怎樣,都要讓自己處在舒適區邊緣持續學習,當舒適區不斷擴大,拉伸區也就不斷擴展,那麼,原來的困難區也會變成拉伸區,甚至是舒適區,所以成長是顯而易見的,改變是可以發生的。

高爾基說:「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來吧,保持專注和深度思考,你會變得更強大無比!


04、寫在最後


網上流傳一段很有名的話,是這樣說的: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靠著運氣;

但是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著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

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而造成的。

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在於:

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有100種方法來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互匹配為止。」

深以為然!


要想成功,就不得不洞悉洞悉底層的內在規律,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去做總比放棄好,只要心中有希望,任何時候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如果你也想要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做領域內的精英,強烈推薦你看一看周嶺老師的新書《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這本書羅列了7個大底層概念,20個成長關鍵詞,助你徹底走出迷茫與焦慮,擁有清醒的認知,清楚的目標,清晰的路徑,清爽的情緒。


用腦科學,心理學走出常見的成長誤區,新書上市,原價59.8元,現嘗鮮價僅售35.9元,一本好書啟迪人生智慧,告別渾渾噩噩的生活,你值得擁有!

人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覺醒,願《認知覺醒》照亮我們的心智世界,成為我前行路上的啟明燈,那就現在開始覺醒,讓改變發生吧!


斜陽葉:熱愛閱讀的85後文字愛好者,願以流年為筆,用時光來潑墨,繪一處文字的水墨流淌!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認知覺醒》告訴你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
    01:想清楚是行動的關鍵很多簡單的道理,知道的人太多了,但是能夠真正做到的人卻非常少,這其中就是因為「知道」和「做到」好像相差十萬八千裡的距離,其實實際上這個差距就是兩個字「模糊」。因為我們頭腦裡的知道是比較「模糊」的概念,而不是清晰的定位。《認知覺醒》告訴我們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老方法還是寫出來。
  • 《認知覺醒》升級腦系統,一路開掛,36歲中年男實現人生逆襲
    不過,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逆襲,並把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整理成書,以期用腦科學、心理學的方式幫助更多的人走出這些常見的成長誤區,這就是《認知覺醒》這本書的由來。《認知覺醒》這本書,是一本工具書。這本書通過7大底層概念、20個成長關鍵詞,從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入手,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認知世界裡的基礎設施;從刻意練習、深度學習、關聯、反饋等事物規律中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和情緒力等;通過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人生五件套,來成就最低配的人生成長之路。
  • 焦慮是人的本性,《認知覺醒》才是有效改變的開始
    他從腦科學開始,廣泛涉獵,尋找個人成長的底層邏輯和規律,這不僅使他從迷茫中走了出來,還讓他掌握了一套能夠解決大多數人成長困惑的方法論,並且通過專欄讀者案例做了進一步驗證。現在,他將這些放入了自己的新書《認知覺醒》中,其中不僅涵蓋7大底層概念,以及關於成長的20個關鍵點,還給予處於焦慮與迷茫中的你清晰的成長路徑。
  • 《認知覺醒》:為什麼克制「弱點」?才更容易走向成功
    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些焦慮:信心滿滿做了一個減肥計劃,堅持了幾天就放棄;工作上想要精進,於是買了許多書,都堆到了家裡;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因為他的學習成績而大發雷霆。這些焦慮的根源都是因為我們想要得到的太多,而不願持續付出努力。換句話說,欲望太多,而能力不足。《認知覺醒》中有這樣一段引人深思的話:社會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們的耐心水平更高,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
  • 推薦一本新書《認知覺醒》,幫你化解焦慮
    寫在前面:不是軟文廣告,不認識作者,沒有購買連結,利益無關Mac雲課堂這個頻道就是在焦慮中誕生的,當時我的狀態很不對勁,既找不到奮鬥的目標,又玩的不盡興,精神狀態也不好,焦慮的情緒瀰漫在空氣中讓我很不爽。
  • 認知覺醒:真正的覺醒者善於「憑感覺」找目標,何懼焦慮迷茫
    但你知道嗎?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愛做夢,夢中的記憶會非常清晰,並且還會重複出現,卻又揮之不去,夢的多了,還會困擾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最近我就很愛做夢,讓人精神不振。《認知覺醒》這本書解開了我的疑惑。原來,夢境是潛意識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它可能是我們內心真實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靈感的啟發。
  • 我老公越來越愛我,你老公卻要跟你離婚:婚姻經營認知覺醒是關鍵
    周嶺在他的《認知覺醒》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迴避痛苦並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同時他給出了解決方案:「只有當你認知覺醒,看清事物的規律和真相,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才不會焦慮迷茫。
  • 為什麼你總是焦慮不斷,憂心忡忡?《認知覺醒》告訴你答案
    那是因為:你想得多做得少,總拿自己跟別人比較!《認知覺醒》作者周嶺在36歲前也跟大多數長期焦慮的人一樣,被焦慮的情緒左右,對未來感覺迷茫。主持人問他:「你的人生已經這麼精彩了,你焦慮什麼呢?」蔣昌建說:「我的心理醫生問我,你小時候的成績是不是還可以?我說對,還可以。然後心理醫生又問,你爸媽是不是不太管你?我說對,不太管我。然後心理醫生說,這就是焦慮症很重要的一個源頭,對自己要求太高,有強烈的自尊心、好勝心和上進心。」
  • 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認知覺醒:用行動化解焦慮
    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即時滿足」是不存在的。不論是讀書、考試,還是工作、賺錢,都不可能瞬間完成、取得成績。有時,還往往伴隨著焦慮。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名為《認知覺醒》的書,書中將焦慮的產生講解得非常透徹,還給出了相應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 認知覺醒》:認識你的大腦之後再來擺脫焦慮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老師認為,「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既然認知影響選擇,那就得先搞清楚認知是什麼。
  • 《曾國藩傳》:掌握1個底層邏輯+12條軍規,你也能上演屌絲逆襲
    我從中挑選了13件寶貝(1個底層邏輯和12條軍規),來分享給你。在我看來,如果你能掌握這13件寶貝,也可以像曾國藩那樣上演屌絲逆襲。曾國藩的部下和敵軍,一開始都想不通為什麼他要用這個戰術。然而,事實證明這一戰術確實是屢戰屢靈。其實屢戰屢靈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符合作戰規律的。依靠這一戰術,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維護了清朝的統治。立下如此大功勞的他,從此位極人臣。
  • 人到中年,困頓、焦慮,《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而認知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認知和自己的學識有關。那些聰明的人,就一定會有更多成功的機會。不聰明,就要勤奮,勤奮到感動自己,也一定會被「老天爺」垂青。
  • 《認知覺醒》:你的大多數焦慮,都和沒有耐心有關
    文/吳呱呱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你賺到的錢都是認知變現,你虧掉的錢都是認知缺陷。」後,深感頗有幾分道理。隨後,又看到作家霧滿攔江說的這一段話:「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鬥態勢排布。
  • 《認知覺醒》:努力沒結果,因為你缺乏高手的這一種核心能力
    我們做不成事,並不是因為願望不夠強烈,也不是因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為這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就是目光短淺、即時滿足。而我們和高手之間缺乏的的一項核心能力就是:元認知。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反思的能力,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卻這麼大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元認知能力也是有層級的,主要可歸為兩類:被動元認知和主動元認知。我們大多數人屬於被動元認知人群,通常只會在遇到迫不得已的逆境時才會去反思糾正,處於順境時對自身的行為毫無察覺,該睡大覺睡大覺,該玩遊戲玩遊戲。而主動元認知的人群即使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也會自我反省,讓自己不斷進化。
  • 從王漫妮看認知覺醒:你所有的焦慮都值得再耐心一陣子
    周嶺的《認知覺醒》一書,開啟了自我改變的原動力,內觀自己,擺脫焦慮,外觀世界,借力前行。讓你不再焦慮,你所有的焦慮都值得再耐心一陣子。 因為,好不容易建立的神經元連接會在放棄練習後弱化、消失,下次開始就會從零開始。 當我們清楚了波浪上升曲線規律後,面對自己進步緩慢的時候,就不會沮喪而焦慮,就會有耐心牢牢盯住長遠價值,持續的創造價值,別人的今天也就是你自己的明天。
  • 認知覺醒:潛意識是一種智慧!深度學習,清晰認知解決你一事無成
    《認知覺醒》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嶺。周嶺是自媒體人但是他不同於一般的自媒體人,讀他的文章感覺很輕鬆,很有新知的感覺,他的 文風從來不製造緊張和焦慮,觀點新穎,思路清晰,他的文字通俗易懂。
  • 他36歲才開始《認知覺醒》,3年後成了行業「紅人」
    為此,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中,他弄清楚了事物的底層規律和客觀真相,並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方法和路徑!它會給你的軀體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失眠、禿頂、茶飯不思、夜不能寐,簡直痛苦之極。可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到底自己是因為什麼而焦慮。
  • 10222020 《認知覺醒》380本【旭哥佳慶方舟閱讀】
    10222020 《認知覺醒》380本【旭哥佳慶方舟閱讀】序言:開展自我改變的原動力。7個底層概念,20個成長關鍵詞,祝你徹底走出焦慮迷茫,擁有清醒的認知,清楚的目標,清晰的路徑,行走的情緒上篇內觀自己,擺脫焦慮第一章 大腦——切問題的起源/第一節大腦:重新認識你自己/三重大腦:本能腦源於爬行時代主管本能;情緒腦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管認知。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角色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 你的底層思維認知,悄悄替你做了重大決定...
    (也可能是你自己不知道的思維模型和認知),那對手就可以布局和設局與你展開競爭了,因為他知道你會怎麼反應,怎麼決策,怎麼行動,對手已經做好了各種對策。對決只是時間問題,我們能做的就是順著這著思維,去布局和規避你的投資風險。不管是常規還是非常規的出牌,對手都能推導你的最終底線決策,當雙方最後都固守自己的底線模型時,那就是分手的時候了,因為沒什麼好談的了。就像人一樣,最底層的三觀不合(但表層的知識,性格,就事,就人,就國的看法觀點對立,這些都不影響交往),基本很難有什麼合作的交集。
  • 《認知覺醒》——如何破解「道理都懂,就是不做」?
    人與人的根本差距是認知能力上的差距,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讓我猜猜,每天早上你醒來的第一件事是做什麼?是立刻穿衣起床,還是回想昨夜的夢境?不,都不是,你會去看手機!哈哈,是不是猜對了?因為我也是這樣。可以說現在我們絕大部分「手機族」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