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努力沒結果,因為你缺乏高手的這一種核心能力

2020-10-05 友話職言

01

如果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對翅膀,結果會怎樣?答案是「會飛」。

我們之所以成長很慢,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飛」,因為我們從沒曾想過如何主動去揮舞我們的翅膀,讓自己能夠從混沌中展開翅膀,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任意遨遊。

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一下這類場景:

小明需要查找一份資料,於是打開了手機,看到微信上有個小紅點,不自覺地點了進去,發現有人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段搞笑視頻,忍不住點開看了一下,又發現這個視頻裡的背景音樂是自己找了好久的曲子,於是有打開音樂軟體去搜索這首曲子......不知不覺,半個小時過去了,之前要找資料的事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是不是和我們自己很像,有時候會沉迷於抖音、遊戲;有時候這裡弄一下,那裡弄一下,忙得一團糟,卻不知道自己在忙啥;還有的時候,我們會處在某種情緒裡無法自拔,無端地消耗著自己...... 我們總是這樣,順著自己的本性做著舒服和喜歡的事,任何偶發的幹擾都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我們做不成事,並不是因為願望不夠強烈,也不是因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為這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就是目光短淺、即時滿足而我們和高手之間缺乏的的一項核心能力就是:元認知。

02

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會被稱為國家元首,而元認知,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它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通俗點講:元認知能力就是我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人類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在於,人類具備了極強的感知和思考能力,可以依靠理智來生活,而不局限於動物只能依賴本能和情緒來生活。

社會的進化賦予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思考能力,讓我們不僅能夠依靠本能和情緒來生活,更能夠通過理智觀察自己的行動,並做出判斷,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然後進行優化,不斷做出更好的選擇。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反思的能力,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卻這麼大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元認知能力也是有層級的,主要可歸為兩類:被動元認知和主動元認知。

我們大多數人屬於被動元認知人群,通常只會在遇到迫不得已的逆境時才會去反思糾正,處於順境時對自身的行為毫無察覺,該睡大覺睡大覺,該玩遊戲玩遊戲。而主動元認知的人群即使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也會自我反省,讓自己不斷進化。

當一個人能夠開啟第三視角、不斷反思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時,就是他真正覺醒的開始,也是他快速成長的開始。

03

如何獲取元認知的能力

1. 學習前人的智慧

聖人先賢的智慧有很多,他們大多會把自己的經歷、經驗匯聚在書中,我們可以從書中獲取。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從更高處、更深處、更遠處看待我們自己,讓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保持動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衝動。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真實可用的東西來提升我們的認知。

2. 反思自身的經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實則已經告訴我們提升元認知的方法。我們每天的生活像水一樣匆匆流過,如果不做停留,不加以復盤反思,就不知道哪些經驗可以獲得,哪些教訓可以汲取,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還是會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3. 啟用第二個「我」, 自我審視

就像電腦裡的殺毒軟體一樣,時刻監控著我們的每一次操作,一旦發現可疑文件就發出警報。當我們在打遊戲、刷抖音的時候,事情可做可不做的時候,憤怒情緒來臨該不該有,這麼做有沒有用的時候,有另一個「會飛的我」,站在更高處,站在未來視角,能夠時刻監控著我們的行為,為我們指明方向,不至於迷失其中。

4. 反覆練習——冥想

現在越來越多人都在練習冥想,冥想能夠帶來很多好處,在這裡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能夠很好地提升我們的專注力,只需要靜坐在某處,放鬆身體,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即可。通過持續鍛鍊,大腦能夠直接從物理上提升人的元認知能力,因為其本質和「第二個我」一樣,都是在監控自己的注意力,將其集中到自己需要關注的地方。

5. 主動控制——有明確主張

提升元認知能力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學會主動控制。很多人為了自己越來越好,會給自己立下早起、跑步、閱讀、寫作等多個目標,可堅持沒幾天就放棄了,因為這是我們的潛意識決定的,看到別人都說好,自己也想要,但實際上,有些事自己並不真正需要。在面臨選擇時,我們不僅要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更要學會主動控制,有明確的主張,對模糊零容忍,明確下一步要做的事,讓自己找出當下最重要且唯一的選擇。

04

《認知覺醒》這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的是認知層面:「內觀自己,擺脫焦慮」,主要從「大腦、潛意識、元認知」這三個方面給我們清腦,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想要做出改變,但就是做不到?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我在讀了前三章內容後,便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解決了困惑自己已久的難題。

而書的下篇講的是行動層面:「外觀世界,借力前行」,在我們有了清醒的認知之後,作者又分別從「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這5個方面給我們總結出了一套具體可實施的行動指南。

作者不僅從認知上幫助我們覺醒,又配合了高效具體的可實操方案,真正意義上幫助我們每個人實現完美蛻變。

焦慮產生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而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也曾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心懷夢想,都不希望自己永遠在泥坑裡打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是高效的、自律的、且有價值的,但現實生活中,一定有很多人還在泥坑裡掙扎,或者一直想要改變自己卻始終找不到好的方法。而在苦苦掙扎的時候,差的可能就是「捅破窗戶紙」的那一次頓悟。

文章的最後,我再一次鄭重推薦這本能夠真正改變很多人命運的書:《認知覺醒》。它並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但卻是開啟一個人自我改變之旅的一扇大門,相信你讀懂了,就是你真正蛻變的開始。#今天看了一本好書#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擁有這本好書,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高手和普通人的根本差異在於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讓我很受啟發。書中談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想要改變自己命運,成為某領域高手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 越努力越迷茫?告別無效努力,你需要讓認知覺醒
    但是兩年時間很快過去了,最初我在朋友圈做了不到一個月時間的打卡,之後,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給放棄了。雖然我依舊和女兒在做著親子共讀的事,但打卡這件事,卻沒能再堅持,至今我也沒有再去統計我們這兩年究竟讀了多少本書。我覺得很慚愧,同時也在反思,是不是我的目標設定有問題呢?
  • 《認知覺醒》:學習不是一味的努力,真正的成長從改變認知開始
    這所有感覺的背後,都暴露出你渴望突破卻受制於自我認知,無力改變現狀的矛盾現實。《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一個曾和我們一樣,在很長時間內隨波逐流的人。直到36歲那年,他才突然覺醒,認識到不能再這樣渾渾噩噩浪費生命,必須要做些什麼改變這一切。由此,他踏上自我覺醒之路,開啟了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
  •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元認知」能力!
    除此之外,他們還需具備一種高水平的「元認知能力」。換句時髦的話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以上答案都對,可這些只是構成結果的要素,並非事物的底層邏輯。而「爆款」這兩個字,卻恰恰能給不同思考角度的人,指明一個共同的方向。換言之,擁有「元認知能力」的人,都有極強的抽象思維。
  •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元認知」能力
    然而,高手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當然不會只是被動依賴於外部的條件。 除此之外,他們還需具備一種高水平的「元認知能力」。 換句時髦的話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好比我發現周圍認知水平很高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透過繁雜的表象,洞察出事物的本質。 比如,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他問我做自媒體的核心是什麼,我回答說:「內容」。沒想到他搖了搖頭,隨即拋給我另外兩個字——「爆款」。 聽完後我一拍大腿,頻頻點頭以示贊同。為什麼呢?
  • 《認知覺醒》:為何成功不是我,人與人的差異就在認知能力
    也就是通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看清自己,了解認知世界裡的基礎設施,從事物規律中看清世界,從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及如何管控情緒力,看完之後,讓人頓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化解了庸人自擾的煩惱,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認知的驅動力。
  • 《認知覺醒》:別讓「假裝很努力」拖垮你的人生
    於是一種強烈的焦慮感充斥了他的內心,他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於是,他開始尋求改變:他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到社會學中,不斷尋找,反覆探究,努力揭開「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探索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並將這些有益的經驗和方法寫入了這本
  • 《認知覺醒》:你為什麼焦慮,因為你不懂得這三條底層逆襲的規律
    你有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何你如此努力,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一針見血的指出:焦慮的根本原因——想同時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讀《認知覺醒》,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也只有洞悉底層的內在規律,我們才能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 《認知覺醒》:為什麼越「努力」,會越失敗
    事實上,這只是一種錯覺,如果方法不對,那麼越「用力」和「努力」的人才不僅損耗著人們學習的能力,甚至讓人們漸漸迷失在避難趨易之中。從知道到做到就是一種深度學習的運用,看起來很容易的事,真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一點也不容易,這就是知道和做到的差距,也是很多人「懂得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人生」的真正原因。除此之外,如果想要深度學習,還要用現有的知識去關聯,也就是說要用知道的知識不斷去探索和發現新知識,這也意味著要具有很好的「聯機能力」。
  • 認知覺醒:你沒成功,可能因為你計劃太「完美」!80%的人會踩坑
    一切要從這周計劃談起。這周,我原計劃是看5本書,周一到周五一天一本,運用九宮格的方法,每本書用2個小時看完,然後產出九宮格筆記。看書的計劃還是完成得比較不錯的,看了《故事思維》、《故事》、《你的劇本遜斃了》和《認知覺醒》4本書。
  • 認知覺醒:真正的覺醒者善於「憑感覺」找目標,何懼焦慮迷茫
    二、了解《認知覺醒》《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以前對人生也迷茫過,直到36歲那年,他才開始探索,內心才開始覺醒,才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 10222020 《認知覺醒》380本【旭哥佳慶方舟閱讀】
    10222020 《認知覺醒》380本【旭哥佳慶方舟閱讀】序言:開展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耐力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標的結果。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納自己,面對誘惑,學會延遲滿足變對抗,為溝通。面對困難主動改變視角,賦予行動意義。將擁有你的耐心。第二章潛意識——生命留給我們的彩蛋/第一節模糊: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學習知識消除認知模糊。思考力的本質就是丟棄所有已經消化的信息,讓問題的核心浮出水面。
  • 《認知覺醒》|心智的蛻變是一種成長的美好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深度學習能力。——周嶺告別2020,迎來2021,新的一年精讀了第一本書:《認知覺醒》。都說讀書猶如讀人,出版社安利本書後,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居然是周嶺,可以時髦地說,他是紅學界最會做生意的,是企業界最懂紅學的。
  • 認知覺醒:潛意識是一種智慧!深度學習,清晰認知解決你一事無成
    一個人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成長的道路中坎坎坷坷的,這本書我覺得是一部可以穿透歲月的個人成長方法論。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通過潛意識和元認知等思維規律不斷的激發自己的潛能,看清自己的優勢,從而更好的認清自己。通過品讀這本書,我更加覺得深度學習的必要性,還有事物內在的規律性,通過這一系列的規律,你只要有自己的認識,掌握了規律那麼幹成一番事業也是不難的,也能幫助自己儘快的成事。
  • 你缺少一次認知覺醒的機會
    但同一件事,肖亞文卻看到這是她人生翻盤的機會。是不是很有意思?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卻是截然相反的結果。所以,如果我們的認知水平不提高,不論我們怎麼努力,這一生可能都無法做出成績。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就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這段話出自《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作者周嶺在他36歲的時候才發現,日子一直這麼渾渾噩噩地過,不是個辦法。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如果你想學習,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如果你想努力,卻總是拼搏毅力、咬牙死撐?如果你想精進,卻總是頻頻受阻、迷茫無助?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用自己平日所積累的各種認知經驗寫成此書,和讀者一起開啟認知驅動,走出低效勤奮的陷阱。
  • 《認知覺醒》:想要改變,源頭在認知,力量在自己的頓悟程度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這些,或者正處於這個狀態,那麼推薦你看看周玲老師的《認知覺醒》。書的亮點之處:不是指導你如何去複製成功,而是循循善誘的啟發你,讓你頓悟,想要改變,源頭在認知,力量在自己的頓悟覺醒程度。我想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以及作者創作的思路。
  • 《認知覺醒》|審視自己,洞悉觸動點,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認知覺醒》這本書即是他對自己多年經歷的學習反思總結。書中首先從人性內在的角度解析為什麼會焦慮,而後又深剖四大力,解構如何改變精進。讀完之後,醍醐灌頂。避難趨易——只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喜歡在核心區域周邊打轉,待在舒適區內逃避真正的困難,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 《認知覺醒》:三個方法幫助你克服懶惰,提升行動力
    《認知覺醒》這本書告訴我們:學了知識,不加以運用,相當於無效學習,不如不學。具體來說,當我們知道了一個新知識,當時會覺得很有道理,覺得自己又學了一樣新技能,僅此而已。之後又不厭其煩地投入到下一個知識點的攫取中。正是因為我們「眼高手低」所以才導致知識看似學會了,但做起來時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