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三個方法幫助你克服懶惰,提升行動力

2020-12-10 YL靜等未來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慨: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將想法付諸實踐,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而有的人卻只能淪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為什麼很多事情總是知易行難?

《認知覺醒》這本書告訴我們:學了知識,不加以運用,相當於無效學習,不如不學。具體來說,當我們知道了一個新知識,當時會覺得很有道理,覺得自己又學了一樣新技能,僅此而已。之後又不厭其煩地投入到下一個知識點的攫取中。

正是因為我們「眼高手低」所以才導致知識看似學會了,但做起來時很難。這是因為會只是基礎,而用則是實踐。

學而不用,就無法真正的掌握,這主要歸因於我們的大腦構造。學習任何一門技能,本質上都是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在建立連接。

我們學習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運用,這樣我們的大腦則會越練越熟練,不僅變得聰明而且記憶力非常牢固,這意味著我們真正學會了學以致用。

也就是說,我們每學一樣新東西,就要想辦法去加以運用,真正的高手不在於一味地學很多東西,而是能將所學的東西儘可能為己所用。

這也是普通人和高手最大的差別,普通人覺得知易行難,而高手卻覺得知難行易,因為他們具有學以致用的強大行動力。

如何提升我們的行動力?

想要提升我們的行動力,需要從三個方面做起:

1摒棄完美主義,完成好過完美。對自我過高的要求換來的總是無盡的拖延,我們總期望找到最優的方法,結果只會阻礙我們的成長。

思考是很重要,可是如果只是光想不做,那只會貽害無窮。當我們真正去行動,去努力做成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會體會到,實際上做成一件事真得很不容易,而我們的那些完美主義的想法又是多麼不切實際。

2提升我們的清晰力。清晰力指的是把目標細化、具體化的能力,我們的行動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撐下才能得到重構。

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很簡單,寫下來,也就是將模糊的計劃制定成明確且具體的:

「早上讀幾頁書」改成「六點拿起《認知覺醒》,讀完第六章行動力;」「今天鍛鍊一會」改成「下午兩點到附近公園跑20分鐘步;」「晚點收拾一下房間」改成「八點把桌子擦一擦,地板墩乾淨,衣服洗一洗。」

當我們制定了清晰、明確的目標時,我們會更願意付諸行動,以完成它們。

3讓自己在拉伸區做事。書中提出了一個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我們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如果我們想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如果一上來就要求自己每天讀三個小時,我想不是當即投降,就是勉強支撐幾天,最後果斷放棄。

與之相反,如果我們一直以簡單的標準要求自己,每天只讀50字,剛開始感覺還可以,但是時間長了,會因為缺乏成就感而懈怠,乃至厭倦。

但如果我們每天都能比前一天哪怕多讀十個字,這種「跳一跳夠得著」的感覺不僅不會讓我們有畏難情緒,相反,這種進步的感覺更會激發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這種專注和目標原理與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中的觀點異曲同工,他們都認為想要進入心流,想要獲得成功,首先應該專注,其次就是反覆練習。

也就是說一次只做一件事,然後每次將所做的一件事做好,這就逐漸進入了專注狀態。

結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是說明了行動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說: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而行動力無疑是一切改變的原動力。

一方面,我們要意識到行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要懂得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提升我們的行動力,只有這樣,成長才會到來,改變才會發生。希望我們都不要輕視行動的力量,哪怕日拱一卒,終有一天定能聚沙成塔。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改變認知,行動起來,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但是在36歲那一年,他開啟了改變之旅,因為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那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行動力,成為一個行動力很強的人?答案就是,我們需要重新認知行動這件事。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用自己平日所積累的各種認知經驗寫成此書,和讀者一起開啟認知驅動,走出低效勤奮的陷阱。
  • 人到中年,困頓、焦慮,《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周嶺在他的《認知覺醒》中給了我們很多提升認知的方法,這些方法不僅幫助他走出了混沌,更給我們這些「醒著的睡著的人」敲響了警鐘。《認知覺醒》是周嶺的傾心之作,書中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貫穿在眾多的案例之中,方法有理有據、真實可行。有些概念更是顛覆了我的認知,看完後真的有如「當頭棒喝」,也真正地開啟了我改變的原動力。
  • 提升行動力的三個秘籍,學到後你也可以輕鬆做到
    請帶著這三個問題開始今天的閱讀,讀完後直接選一個適合你的方法,開始真實行動起來。這個小故事也給大家借鑑,當你擔心別人怎麼看你時,就想起我的故事。大家都很忙,根本沒人在乎你,只有當你不斷宣傳自己做的事,才開始有人關注你。我現在的行動力已經有質的飛躍,上個星期文案老師介紹了一個方法,讓大家直接複製。她最後一節課還沒上完,我就已經在朋友圈以及群發宣傳,當她課程結束,我這邊已經成交10個人。
  • 心理學:如何才能克服猶豫不決的心理毛病?這三個方法幫助你改善
    自我也可以學會用這個分析法和解決手段來幫助自己,克服困難,從此可以告別重度猶豫不決的毛病。本身來說,猶豫不決的心理現象,非常普遍,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為人人都會猶豫,這是因為慎重才會猶豫,很正常的思維現象。
  • 《認知覺醒》:為何成功不是我,人與人的差異就在認知能力
    這就是人為啥會出現「模糊」的原因,人出生時我們的理智腦太過薄弱,無力擺脫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壓制與掌控,而覺醒和成長就是讓理智腦儘快變強,以此克服天性。第二,學習知識而不是硬扛。有人說,成長就是一次一次的痛苦堆砌而來的,那麼成長必然就是一個克服天性的過程,過程怎麼可能不痛呢?
  • 你缺少一次認知覺醒的機會
    這段話出自《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作者周嶺在他36歲的時候才發現,日子一直這麼渾渾噩噩地過,不是個辦法。於是,他開始重新學習,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清楚了部分規律和真相,知道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路徑。
  • 《認知覺醒》:想要改變,源頭在認知,力量在自己的頓悟程度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這些,或者正處於這個狀態,那麼推薦你看看周玲老師的《認知覺醒》。書的下篇是「外觀世界,借力前行」,打好認知基礎之後,作者開始從「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5個方面給出具體的行動指南。
  • 認知覺醒:從焦慮迷茫到目標清晰,這5種能力讓「潛意識」激活
    可能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這就是一場善良和欺騙的人性較量。但是有人卻給了我們不同的解釋。  《認知覺醒》這本書帶給我們一種理性的答案:之所以這些動物冷血,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沒有發達的情緒大腦,根本就不知道感恩為何物,只能靠本能行事。  這個答案對你有什麼啟示?你有沒有一種醍醐灌頂,覺得恍然大悟的感覺?你一定有。
  • 讀讀《認知覺醒》
    冥想過程中,我們僅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也就是說,讓7個小球同時做一件事,如果其中某個小球「走神」了,把它柔和地拉回來即可。堅持這種練習,你就能養成專注的習慣,將專注變成無意識的行為,在不冥想時也能自動抑制思維離散,控制渙散的精神。換閉眼靜坐,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續15分鐘以上……你會感受到它的效果。
  • 認知覺醒:潛意識是一種智慧!深度學習,清晰認知解決你一事無成
    尤其是對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真的很有幫助,下面我就著重的談一談讀了這本書的一些感想吧。我覺得一個人在面對命運尤其是自己的命運,在很多事情上說不清楚,讓自己捉摸不透。通過實踐,通過時間,通過經歷慢慢的成長了,但是這裡面有規律有方法的。一個人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成長的道路中坎坎坷坷的,這本書我覺得是一部可以穿透歲月的個人成長方法論。
  • 《認知覺醒》帶你了解耐心的兩三事
    直到我讀了《認知覺醒》這一本書,我才真真切切明白缺少耐心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而是人類天性如此,但也正是這個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詞,蘊含著巨大能量。社會精英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們選擇克服天性,通過提高自身的耐心水平,延遲滿足。 如何提高自己的耐心水平呢?《認知覺醒》一書中提及四個認知規律和三個路徑。
  • 書單:有哪些對年輕人成長很有幫助的書?行動力+時間管理方向
    最近找我諮詢的小夥伴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困惑,一是執行力不強,做事只是拖拖拉拉,但又不知道怎麼提升自己的行動力;一是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明明有大把的時間卻不能好好利用。針對這兩種年輕人常見的困惑,我將分享與行動力和時間管理相關的書籍。一、行動力書籍1.
  • 克服懶惰的13個辦法
    那我們要如何克服?美國心理學家羅曼·格爾佩在其著作《動機心理學》中,提到了克服成癮、拖延、懶惰的辦法,值得借鑑:想像一下如果你繼續被某些誘惑(如追劇、打遊戲)吸引,這樣下去任務會完不成,在領導同事那裡成了不靠譜的人,名聲、前途受到影響等,最終會很後悔。想像的畫面越清晰,越能喚起愧疚感,越能鞭策自己動起來。2.記住目標。面對幹擾時,記住主要目標有助於保持專注和提高延遲滿足能力。推薦寫個備忘錄,列出重要事務和目標清單,放在隨時可以看到的地方,比如手機鎖屏或顯示器桌面上,來隨時提醒自己。
  • 其實育兒問題都源於家長的認知覺醒
    因為這幾天在看周嶺的《認知覺醒》這本書,這本書最初火,是在頭條作者群裡好評如潮, 看完的讀者評論是:裡面的文章認知覺醒的知識點很多、乾貨有深度,但是讀起來特別的接地氣,大白話讓人一看就容易看懂,最開心是終於可以找到自己該如何做的方法了。
  • 告別無效努力,你需要讓認知覺醒
    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為了讓自己保持自律和行動力,會制定一些生活和工作學習的目標,並在朋友圈打卡。但一段時間你再去翻朋友圈,就會發現,不少人已經不再打卡了。為什麼我們總無法堅持呢?是惰性使然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翻閱了之前被土豆老師強烈推薦的《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以下簡稱《認知覺醒》)這本書。在書中,我找到了我們無法堅持下去的答案。
  • 《認知覺醒》:努力沒結果,因為你缺乏高手的這一種核心能力
    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從更高處、更深處、更遠處看待我們自己,讓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保持動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衝動。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真實可用的東西來提升我們的認知。2. 反思自身的經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實則已經告訴我們提升元認知的方法。
  • 認知能力決定人生上限
    我想向你推薦這本書,它或許不能根治你的焦慮,(似乎根治焦慮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焦慮不可能根治,只要我們活著,每時每刻都會有讓我們焦慮的問題,都有亟待解決的難題),但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你靈感,可以幫助到你,至少可以認清焦慮,幫你一定程度上減輕焦慮,重新認識焦慮。這本書是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相信你讀了這本書之後,一定會和作者產生思想的火花的。
  • 認知覺醒:元認知
    認知覺醒(元認知)這本書寫的不錯非常清晰的講訴了我們大腦的天性和機制,如何利用我們的天性去學習改變才是正確和常久的方法已經如何學習改變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元認知:我們人類的終極力量(審視自己的思維,思考反思自己就是元認知,元在古希臘的就是認識的意思)我們只有認識自己,不斷的思考和做反思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和知道我們真正想要得是什麼,(尼採說過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生活強加自己的一切苦難)曾子也講吾日三省吾生,我們也能從反思總結自己的行為和言語,批判自己的行為是自我提升的一大步
  • 明確4個認知規律,提升耐心力,事半功倍
    直到我讀了《認知覺醒》這一本書,我才真真切切明白缺少耐心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而是人類天性如此,但也正是這個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詞,蘊含著巨大能量。一、缺乏耐心,是人類天性在我們的大腦裡,由內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腦:年代已久的本能腦、相對古老的情緒腦以及非常年輕的理智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