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元認知」能力

2021-03-01 插座學院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插座學院

作者丨墨多先生  編輯丨春天

來源丨墨多先生 (ID:mrmoduo)

這兩年來,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所謂的高手,到底與普通人之間存在著什麼差異?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為《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數型思維」》。這篇文章被大量轉載,全網閱讀近千萬次。

有人說,讀完以後醍醐灌頂;也有人說,看完以後不知所云。

 

無論如何,這篇文章其實總體只講了一個維度,即高手是如何順勢而為。

 

換言之,也就是《荀子·勸學》中所說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然而,高手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當然不會只是被動依賴於外部的條件。

 

除此之外,他們還需具備一種高水平的「元認知能力」



1

高手,都善於自省

刻意修煉「元認知能力」

何為「元認知能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聊一個人,他就是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晚清名臣——曾國藩

 

談起曾國藩,中國近代很多的著名人士都是他的「迷弟」。

 

例如毛澤東就曾評價他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而其對手蔣介石,更是一生都在推崇曾國藩的為人處事,甚至他的枕頭旁永遠只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則是《曾國藩家書》。

 

若一個人的成功,是源自於他的天賦異稟,我們通常稱其為天才;但一個人資質平平,卻依然能成就一份偉業,那他身上就必定有什麼值得借鑑之處。

 

很顯然,曾國藩屬於後者。在許多人看來,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出自於孔子的徒弟曾子,而兩千多年後卻成為了曾國藩一生所踐行的信仰。

 

比如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

 

即便他晚年右眼失明,卻還堅持在寫,甚至臨死前一天,雙手都抖得無法握筆,也依然在寫。

 

為什麼曾國藩一生鍾愛於寫日記呢?很顯然,他的志向並非是成為「自媒體人」。

 

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時髦的話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 長按掃碼,立即申請試聽

 

 

2

高手都有抽象能力

將複雜問題簡單化

 

元認知,就是「關於認知的認知」。

 

正所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換言之,元認知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它又進一步糾正我們的思考方式和結果。

 

打個比方,如果說「認知」是馬,那麼「元認知」就是馬車夫。雖然馬是驅動力,但需要馬車夫給馬指方向。

 

馬車夫想要駕馭馬,但馬可能不聽話,兩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有一方屈服。這就是「認知」與「元認知」的關係。

 

好比我發現周圍認知水平很高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透過繁雜的表象,洞察出事物的本質。

 

比如,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他問我做自媒體的核心是什麼,我回答說:「內容」。沒想到他搖了搖頭,隨即拋給我另外兩個字——「爆款」。

 

聽完後我一拍大腿,頻頻點頭以示贊同。為什麼呢?

 

因為很多人思考問題,往往只會思考一層,而聰明的人則會「思之再思」。

例如同樣是上述的問題,有人會說定位,有人會說流量,有人會說打開率,有人會說轉化率...

 

以上答案都對,可這些只是構成結果的要素,並非事物的底層邏輯。

 

而「爆款」這兩個字,卻恰恰能給不同思考角度的人,指明一個共同的方向。

 

換言之,擁有「元認知能力」的人,都有極強的抽象思維。

 

比如,饅頭和包子相比,本質上都是面做的,而豬肉包和韭菜包比較,餡兒才是關鍵;

 

又如,學習鋼琴和學習吉他,本質上樂理相通,而數學和物理比較,數學是底層方法,物理則是上層應用;

 

再如,美團和滴滴都是本地物流,只不過滴滴運輸的是人,而美團運輸的是食物。

 

愛因斯坦提出了E=mc²,通過一個簡單的公式就找到了質量和能量的關係;而「人貨場」三個簡單的要素,便輕鬆道出了新零售的商業本質...

 

由此可見,抽象能力,就是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並以分析、綜合、比較為基礎,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繫,並提取出問題的本質。

 

抽象思維看上去是一個務虛的概念,卻能從本質上反映出一個人的「元認知能力」。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3

知行合一

站在旁觀者角度看問題

 

 

在我看來,元認知,就像是我們大腦裡的安全衛士。

它不斷地審視大腦產生的每個想法,並進一步判斷其是否正確,從而決定如何應對、如何升級。

比如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中的「知」,主要指的就是「元認知」。

所謂「知行合一」,意思並非是說知道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說實踐和認知要相互統一,而是說,「知道」和「做到」本就是一回事。

換言之,就是當你真的領悟了某件事,就一定會做到。

之所以沒做到,是因為你並沒有真的領悟。

曾國藩之所以一生堅持寫日記,為的就是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

通過日記的方式,他將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記錄下來,然後再通過第三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予以糾正與鞭策。

這種方式,就好比把自己放在了觀眾的視角,亦可稱之為「換角色思考」。

所謂「換角色思考」,並非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是反過來問自己:如果某某處在我的位置,他會怎麼做?

比如,如果領導處在我的位置,他會怎麼做?如果是曾國藩呢?馬雲呢?

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若想培養自己反思的能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抽身出去,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

這就好比現在很多人愛看宮鬥劇,每每女主角被人陷害的時候,就有人會在心裡默默著急:「她怎麼那麼笨啊!連這點伎倆都沒發現……」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坐在看臺上的人,往往掌握了更多信息,對劇情往往也會有更整體的把握。

因此,元認知能力越強的人,越善於切換視角審度自己。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4

事前反思

避免走向愚昧

 

之前朋友圈有張刷屏的圖,類似於下面這個樣子:

這種圖反映的是「達克效應」,意思是說,越是那些無知的人,越會有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他們總會自信地以為自己比一般人更加優秀。

換句話說,就是「無知者無畏」。為什麼這樣呢?

這源自於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叫「合理化」

它指當我們追求的某一個目標不能實現時,就會找某些理由為自己開脫,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

更甚者,有的人為了維護自尊,會借用各種託辭自欺欺人。一般而言,常見的反應有以下3種:

比如,有的男生追不到漂亮的女生,就會說「漂亮的女生不可靠、水性楊花,嫁給我我都不要」,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又如,有的人年紀輕輕,剛剛踏入工作就放棄奮鬥,還美其名曰「看破世俗,知足常樂」,這是一種「甜檸檬」心理;

再如,有的人喜歡應酬、飲酒作樂,明明是不甘寂寞,卻口口聲聲說是為了生意和工作聯絡感情,這是一種「推諉」心理。

以上種種認知,多半來自於我們情緒上的認知,而並非是真正反思後的結果。

它會讓我們不自覺陷入一種自圓其說地「鳥籠邏輯」:當我們萌生出一個想法時,會傾向於在這個想法裡安居樂業,而放棄考慮更多正確地可能性。

那高手日常裡是如何避免自己走上「愚昧之巔」的呢?

據我觀察,他們在做一件事情時,至少會有3個階段的反思,即:事前預演、事中優化、事後復盤。

以上後兩種動作,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但什麼是「事前預演」呢?

顧名思義,就是當我們要著手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想想其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又可以叫做「失敗預演」。

比如當你公司要開始一個新項目時,可以先在會議上做個實驗:

①給每個決策人發一種空白A4紙;

②假設此時已是一年以後,且項目以失敗告終;

③給大家10分鐘思考,寫下這次失敗的緣由;

④找出前3個最重要原因,並討論相應解決方案。

以終為始,並非只是單純地從樂觀角度出發,還要提前反思事情存在的負面要因素,並儘可能將其扼殺在過程當中。

真正的高手,不是動手總比別人快,而是他們具備高人一籌的「元認知能力」。

好比一些極度善於思考的網際網路創業者,比如美團王興、頭條張一鳴、獵豹傅盛,他們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所在行業裡較早的,但之所以能後發制人,本質上是源於其強大的自我反思能力。

正如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曾說:

「自己」這個東西往往是看不見的,你要撞上一些別的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因此,交不同類型的朋友,看不同類的書,去不同的地方,在碰撞中不斷反思自己。

最終,你遲早會邁向成為高手的道路。

關於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全球青年創意企業家得主,百萬職場爆文作者,關注公眾號@墨多先生,獲取100條職場晉升秘笈。

廣告合作:微信 15617776962(手機和微信同號,聯繫請備註品牌+姓名)

 推 薦 閱 讀 

 限 時 免 費 聽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申請試聽

相關焦點

  •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種「元認知」能力!
    作者:墨多先生來源:墨多先生(ID:woniu22174)這兩年來,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所謂的高手,到底與普通人之間存在著什麼差異?高手之所以不同於一般人,當然不會只是被動依賴於外部的條件。除此之外,他們還需具備一種高水平的「元認知能力」。
  • 《認知覺醒》:努力沒結果,因為你缺乏高手的這一種核心能力
    而我們和高手之間缺乏的的一項核心能力就是:元認知。02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會被稱為國家元首,而元認知,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它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通俗點講:元認知能力就是我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 《認知覺醒》:真正優秀之人,原來都擁有「主動元認知」能力
    最近在看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這本書,接觸到一個我以前不知道的概念--元認知。那什麼是元認知呢?元,在漢語中有「頭、首、始、大」的意思。元認知,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它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與理解。
  • 真正的高手,都具備高度抽象能力
    很多英語單詞都是很多詞根、詞綴組成的,而詞根、詞綴又是有限的,這是一種規律;物理考試考的都是不一樣的題目,但很多習題考察的都是牛頓的三大定律。緊接著,你開始加以演繹變化。在英語單詞裡,詞綴有些是放在前面,有些是放在後面,有些詞根、詞綴兩兩組合,根據不同的排列組合,就會得出一定的變化。
  • 元認知是什麼?怎樣提高元認知能力?
    什麼是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其實就是指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看定義有點拗口,其實很好理解。
  • 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維」
    所以當時我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的局裡,買房是為了投資,增值後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房貸的壓力讓我不敢再輕易選擇了,我被房貸綁架了。 雖然那時我並不清楚自己陷入到了一個局,但隱隱有一種感覺: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我要想辦法把自己撈出來。 適當的壓力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會促使你思考。
  • 《認知覺醒》:高手和普通人的根本差異在於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最近看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讓我很受啟發。書中談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想要改變自己命運,成為某領域高手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 認識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
    你知道「元認知能力」嗎?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首次提出「元認知能力」:意思是反映或調節認知活動的任一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即對認知的認知,是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教育心理學中常提到「學習如何學習」。一個人的財富創造能力最終也只與元認知能力有關--其他的都是附屬因素。
  • 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維
    另外一件事就是學習,除了學習運營方面的專業知識外,我還學習了產品、新媒體、管理等等的知識,而正是那段時間的學習,讓我對網際網路有了一個更大更深的認知,也讓我找到了人生的一個方向,後來我轉行去做了教育。這就是我曾經經歷的一個局,以及破局的過程,雖然現在看的很明白,那就是一個局,但在當時就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 深圳普通教師工資表引熱議:真正的高手,都是長期主義者
    照這樣計算,年收入已經超過了31萬,還沒加上年終獎和節假日的各種福利補貼。有網友說,這算什麼,許多大廠的員工,工資拿的比這位教師還高呢。但事實上,很多大企業裡上班的員工,都是要996、007加班的,還要處於內捲化競爭中。他們的高工資,是建立在犧牲掉自己的業餘時間和睡眠質量、健康質量之上的。
  • 元認知能力,你應該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簡短深度好文)
    那你有沒有真正想過為什麼看到這類文章就想直接關掉,沒有興趣?是真的沒有興趣呢,還是因為從內心深處,只是想在APP裡獲得一些消遣和娛樂,而不是在經歷了白天的工作壓力後還在該娛樂放鬆的時間裡,被「教育、說教」。
  • 真正的情商高手,都是怎樣溝通的?
    希望這次課程能幫助大家重新發現認知你的情商,提升自己的溝通、社交能力,手把手教你成為情商高手。(掃描以下二維碼即可參加本次課程)我很禮貌的回答他:每一本暢銷書,都是讀者自己的選擇。其實,我在此之前,既不是名人,也不是大咖,很多人都質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運氣落到我的頭上。後來,我的一位朋友突然說了一句話,讓我頓然明白,她說:名人大咖的起點太高了,不太知道普通人到底痛在哪裡,但你知道!而且你真的靠自己對自己的「狠勁」,讓自己脫胎換骨。
  • 缺乏元認知能力!
    他認為戀愛培訓是未來的趨勢,因為單身漢太多,而且都不太會撩妹,因此他要立志成為戀愛導師,並將此做成一項事業。他的家人希望他找一份正經工作,要我去說服他。其實我感到很為難,一直不知道怎麼勸說。因為這不僅僅是認知的問題,而是元認知的問題。
  • 學習筆記 | 認知、元認知、認知策略與元認知策略
    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很多對所選擇的工作不滿意,然後說「自己不適合幹這個」,但不知道「這個不適合」是覺得「自己的能力遠不止這些」還是「能力遠不及此」?一些人會繼續找工作,然後跳槽,然後再繼續找,再跳槽,如此往復,很多人甚至為此都得病了。還有一些人,在找工作受挫後,就覺得自己學得太少,所以又開始去上一些培訓班,不管所學的對自己有無用處,只是為了學而學。
  • 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
    幾乎所有的人生困局,往往都源於心智系統的失靈。而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準備下周出發去北京,你就會發現網上到處都有與北京相關的信息,周圍朋友同事間的很多話題也和北京有關係。事實上,與北京相關的信息一直都是這麼多,只不過當你在「心智框架」裡添加了「北京」這個關鍵字之後,你就有了一種主動感知「北京」的意識,而這種意識會像雷達一樣,自發地尋找到有關「北京」的訊息,忽略其他信息。
  • 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眼看穿本質的能力!
    1首先,什麼是一眼看穿本質的能力?舉個例子:人類自古以來就有想飛的夢想,在飛機發明之前,無數人都嘗試過飛翔,但是都沒有成功,是為什麼呢?因為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人要想飛起來必須得有翅膀,這是因為那些會飛的動物基本都有翅膀,所有在很多人看來,飛翔的本質是「有翅膀」……於是很多人就模仿翅膀的模樣,給自己裝上翅膀,然後從高處往下飛,顯然從來沒有成功過。
  • 培養「元認知」能力,史丹福大學開發了哪些學習工具?
    元認知能力可以在當前學習任務中進行培養,適合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對於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專注力,自我學習能力可以顯著提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已經證明與元認知能力顯著正相關。自我學習能力越強,越有能力有意識地提高元認知水平,從而有更好的學習表現,更自信,進入良性循環。
  • 今日學習:元認知是個體最重要的能力?
    元認知能力: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本篇文章的核心: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即上帝視角或跳出自我來看自己,一種審視,一種反思,一種復盤。元認知能力是個體最重要的能力沒有之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關鍵是提高娃的元認知能力
    如果孩子身邊的玩伴通過發脾氣等方式達到了他們的目的,那麼孩子也會效仿,因為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讓父母妥協的方法。這時我們就要提到一個名詞,叫做元認知能力,當孩子元認知能力低下的時候,自然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
  • 學會控制自己的大腦,構建你的元認知能力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之為人的關鍵在於人具有特殊的「大腦額葉」。正因如此,人類才具備了其他動物很難具備的一種能力——反思能力。得到了反思能力的人類,最終創造了語言,發明了文字,形成了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物種。人類能將自己的思考作為思考對象的能力被稱作「元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