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突然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渾噩半生,已被周圍的同齡人拋下好遠;經常信心百倍做好計劃,馬不停蹄的終日忙碌,卻發現收效甚微;時常陷入持續性自我懷疑,間歇性奮發努力的怪圈,每每與成功失之交臂。
這所有感覺的背後,都暴露出你渴望突破卻受制於自我認知,無力改變現狀的矛盾現實。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一個曾和我們一樣,在很長時間內隨波逐流的人。直到36歲那年,他才突然覺醒,認識到不能再這樣渾渾噩噩浪費生命,必須要做些什麼改變這一切。由此,他踏上自我覺醒之路,開啟了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
僅僅兩三年後,他就捧出這本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之書《認知覺醒》,揭示他自我成長與心靈蛻變的全部秘密。
周嶺是一個思想者,更是一個踐行者,本書涉獵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作者從中汲取精華,並結合自己的深入思考,構建出嚴謹縝密的自我成長框架,打破常見的成長誤區,揭示自我改變的深層內在邏輯。
讀此書,許多以前困擾於心的迷障都豁然開朗,讓你不禁發出"原來如此"的感嘆。
下面,我將結合本書最觸動我的內容,介紹作者的三個重要理念:舒適區邊緣理論、深度學習理論、關聯理論。
喜歡閱讀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有的書籍讓我們一見鍾情,相見恨晚;有的書籍久仰大名,讀來卻晦澀難懂,苦不堪言;而有的書雖稍有難度,但"我們跳跳就夠得著",這樣的書往往讓我們收穫頗豐,提升很快。
這帶給我們不同感覺的三類書籍,正對應著我們三個不同的學習分區。讀來得心應手的書,處在我們的學習舒適區;讀來艱深難懂的書,對應著我們的學習困難區;而讀著稍稍吃力,卻大有收穫的書,正對應我們的學習拉伸區。
"舒適區邊緣"理論揭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在學習上,最好的匹配難度,應處在舒適區邊緣:既深入到拉伸區,又距離舒適區不遠,在這一區間內學習工作,將會事半功倍,學習效率最高。
而一味在困難區死磕,既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又耗時耗力,這種低層次的勤奮絕不是真正的學習。
知道這個理論後,我們在學習上就不要再吃力不討好了,要把精力放在那些"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內容上,在這個區域內努力,最容易見成效。
而且這也符合《刻意練習》的核心方法論:不要重複練習已經會的,要不斷尋找那些稍有難度的部分。
在睡眠上,有個"深度睡眠"的概念,雖然它只佔整個睡眠時間的25%,其作用卻不容忽視。在深度睡眠狀態下,大腦皮層細胞處於充分休息狀態,這對於消除疲勞,恢復精力,免疫抗病都至關重要。
在學習上,如果也能像睡眠一樣,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
何謂"深度學習"?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後美國緬因州國家訓教實驗室通過研究,把人的學習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兩個層次。
這個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學習深度和層次之間的對比。只注重知識的輸入,是被動學習,也是淺層學習,而注重知識的輸出,才是主動學習,即深度學習。
把輸入進來的知識,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實現舊知識與新知識的"縫接",再付諸實踐練習,並進行高質量的產出,這才是深度學習之道。
深度學習有三個步驟:
1.獲取高質量的知識
2.深度縫接新知識
3.輸出成果去教授
作為一名教師,我對"輸出成果去教授",體會得尤為深刻。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者的思維與學生發生碰撞,產生新的思考與困惑,而這又迫使人繼續深入思考,對知識的領悟也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當然,深度學習並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把學到的知識寫出來產生作品,反思日常生活,或應用到實踐中去,都屬於深度學習的範疇。
有人說"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所知與所行之間,缺少關聯。
你懂得道理雖多,但它們都是孤立存在,相互之間毫無聯繫,它們是零散的、片面的,構不成有效的認知體系,更無法指導你的行動。
所以,即使你學習了很多知識,懂得了很多道理,若是它們無法與你已有的知識發生足夠的關聯,依然存活不了太久。
"孤立的知識就像沙粒,只有關聯才能將其聚沙成塔,形成穩固的知識晶體,最終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所以,知識的獲取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
在獲取知識時,有意識的選擇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把它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產生關聯,想辦法讓它效率最大化,這才是許多高手成長的"暗箱"。
就如舞蹈《千手觀音》的創作者張繼鋼,他的舞蹈創意就是在山西雲岡石窟、五臺山等地採風時產生的。因為被建築遺蹟觸動,與他的知識儲備產生了關聯,才誕生了後來的經典之作。
在網上看過一個小故事。
有人對馬雲說:我真佩服你能熬過那麼多難熬的日子,終於有了今天的成就,真不容易。馬雲回答:其實我更佩服你,明知道日子一成不變,還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過,換成我,早瘋了。
一件事,一種生活,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而這歸根結底取決於他們的認知。不同的認知產生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追求造就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馬雲的人生我們不可複製,但高手們的成功,我們可以複製。
正如作者在結語中寫到"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讓你沉睡的認知覺醒,也許就是你人生改變的開始。
作者:白茶,終身學習者,邊看書邊追劇,行事有態度,筆下有溫度,用走心的文字與你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