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學習不是一味的努力,真正的成長從改變認知開始

2020-11-15 白茶的麥田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突然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渾噩半生,已被周圍的同齡人拋下好遠;經常信心百倍做好計劃,馬不停蹄的終日忙碌,卻發現收效甚微;時常陷入持續性自我懷疑,間歇性奮發努力的怪圈,每每與成功失之交臂。

這所有感覺的背後,都暴露出你渴望突破卻受制於自我認知,無力改變現狀的矛盾現實。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一個曾和我們一樣,在很長時間內隨波逐流的人。直到36歲那年,他才突然覺醒,認識到不能再這樣渾渾噩噩浪費生命,必須要做些什麼改變這一切。由此,他踏上自我覺醒之路,開啟了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

僅僅兩三年後,他就捧出這本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之書《認知覺醒》,揭示他自我成長與心靈蛻變的全部秘密。

周嶺是一個思想者,更是一個踐行者,本書涉獵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作者從中汲取精華,並結合自己的深入思考,構建出嚴謹縝密的自我成長框架,打破常見的成長誤區,揭示自我改變的深層內在邏輯。

讀此書,許多以前困擾於心的迷障都豁然開朗,讓你不禁發出"原來如此"的感嘆。

下面,我將結合本書最觸動我的內容,介紹作者的三個重要理念:舒適區邊緣理論、深度學習理論、關聯理論。

一、"舒適區邊緣"理論

喜歡閱讀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有的書籍讓我們一見鍾情,相見恨晚;有的書籍久仰大名,讀來卻晦澀難懂,苦不堪言;而有的書雖稍有難度,但"我們跳跳就夠得著",這樣的書往往讓我們收穫頗豐,提升很快。

這帶給我們不同感覺的三類書籍,正對應著我們三個不同的學習分區。讀來得心應手的書,處在我們的學習舒適區;讀來艱深難懂的書,對應著我們的學習困難區;而讀著稍稍吃力,卻大有收穫的書,正對應我們的學習拉伸區。

"舒適區邊緣"理論揭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在學習上,最好的匹配難度,應處在舒適區邊緣:既深入到拉伸區,又距離舒適區不遠,在這一區間內學習工作,將會事半功倍,學習效率最高。

而一味在困難區死磕,既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又耗時耗力,這種低層次的勤奮絕不是真正的學習。

知道這個理論後,我們在學習上就不要再吃力不討好了,要把精力放在那些"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內容上,在這個區域內努力,最容易見成效。

而且這也符合《刻意練習》的核心方法論:不要重複練習已經會的,要不斷尋找那些稍有難度的部分。

二、"深度學習"理論

在睡眠上,有個"深度睡眠"的概念,雖然它只佔整個睡眠時間的25%,其作用卻不容忽視。在深度睡眠狀態下,大腦皮層細胞處於充分休息狀態,這對於消除疲勞,恢復精力,免疫抗病都至關重要。

在學習上,如果也能像睡眠一樣,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

何謂"深度學習"?

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後美國緬因州國家訓教實驗室通過研究,把人的學習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兩個層次。

這個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學習深度和層次之間的對比。只注重知識的輸入,是被動學習,也是淺層學習,而注重知識的輸出,才是主動學習,即深度學習。

把輸入進來的知識,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實現舊知識與新知識的"縫接",再付諸實踐練習,並進行高質量的產出,這才是深度學習之道。

深度學習有三個步驟:

1.獲取高質量的知識

2.深度縫接新知識

3.輸出成果去教授

作為一名教師,我對"輸出成果去教授",體會得尤為深刻。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者的思維與學生發生碰撞,產生新的思考與困惑,而這又迫使人繼續深入思考,對知識的領悟也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當然,深度學習並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把學到的知識寫出來產生作品,反思日常生活,或應用到實踐中去,都屬於深度學習的範疇。

三、"關聯"理論

有人說"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所知與所行之間,缺少關聯。

你懂得道理雖多,但它們都是孤立存在,相互之間毫無聯繫,它們是零散的、片面的,構不成有效的認知體系,更無法指導你的行動。

所以,即使你學習了很多知識,懂得了很多道理,若是它們無法與你已有的知識發生足夠的關聯,依然存活不了太久。

"孤立的知識就像沙粒,只有關聯才能將其聚沙成塔,形成穩固的知識晶體,最終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所以,知識的獲取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與自己有關聯,以及這種關聯有多充分。

在獲取知識時,有意識的選擇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把它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產生關聯,想辦法讓它效率最大化,這才是許多高手成長的"暗箱"。

就如舞蹈《千手觀音》的創作者張繼鋼,他的舞蹈創意就是在山西雲岡石窟、五臺山等地採風時產生的。因為被建築遺蹟觸動,與他的知識儲備產生了關聯,才誕生了後來的經典之作。

在網上看過一個小故事。

有人對馬雲說:我真佩服你能熬過那麼多難熬的日子,終於有了今天的成就,真不容易。馬雲回答:其實我更佩服你,明知道日子一成不變,還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過,換成我,早瘋了。

一件事,一種生活,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而這歸根結底取決於他們的認知。不同的認知產生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追求造就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馬雲的人生我們不可複製,但高手們的成功,我們可以複製。

正如作者在結語中寫到"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讓你沉睡的認知覺醒,也許就是你人生改變的開始。

作者:白茶,終身學習者,邊看書邊追劇,行事有態度,筆下有溫度,用走心的文字與你一路同行。

相關焦點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如果你想學習,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如果你想努力,卻總是拼搏毅力、咬牙死撐?如果你想精進,卻總是頻頻受阻、迷茫無助?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
  • 《認知覺醒》:別讓「假裝很努力」拖垮你的人生
    於是一種強烈的焦慮感充斥了他的內心,他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於是,他開始尋求改變:他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到社會學中,不斷尋找,反覆探究,努力揭開「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探索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並將這些有益的經驗和方法寫入了這本
  • 越努力越迷茫?告別無效努力,你需要讓認知覺醒
    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為了讓自己保持自律和行動力,會制定一些生活和工作學習的目標,並在朋友圈打卡。但一段時間你再去翻朋友圈,就會發現,不少人已經不再打卡了。為什麼我們總無法堅持呢?是惰性使然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翻閱了之前被土豆老師強烈推薦的《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以下簡稱《認知覺醒》)這本書。在書中,我找到了我們無法堅持下去的答案。
  • 《認知覺醒》:如何深度學習,讓自己開始變強
    真正的深度學習,並沒有這麼簡單。那些懂得學習的人,不僅在課堂上認真記筆記,課後還會進行總結和反思。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吸收汲取後還能一併教授給他人。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提到:淺層學習滿足輸入,深度學習注重輸出!『一直在淺層表面徘徊的人,無論參加多少線上課程,聽過多少名家專欄,也很難發生改變。
  • 《認知覺醒》:想要改變,源頭在認知,力量在自己的頓悟程度
    書的下篇是「外觀世界,借力前行」,打好認知基礎之後,作者開始從「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5個方面給出具體的行動指南。書的亮點之處:不是指導你如何去複製成功,而是循循善誘的啟發你,讓你頓悟,想要改變,源頭在認知,力量在自己的頓悟覺醒程度。我想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以及作者創作的思路。
  • 《認知覺醒》:改變認知,行動起來,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因為在《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以下簡稱《認知覺醒》)一書中,作者周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學知識,深入淺出地給我們解釋了認知這件事。和大多數人一樣,周嶺也有過迷茫的時候,每天熬夜刷手機,生活一成不變,工作也沒什麼成就。
  • 《認知覺醒》:為什麼越「努力」,會越失敗
    而在《認知覺醒》中,作者認為:越是看似努力,但只流於表面上的學習也可以說被動學習是淺學習模式,成長速度會很慢;而主動學習則是深度學習模式,成長速度將會很快,甚至是倍速的。這也可以看出深度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理念,而是努力將學到的知識不斷運用,運用越多的時候,消化和吸收的效果也就最好。
  • 焦慮是人的本性,《認知覺醒》才是有效改變的開始
    他從腦科學開始,廣泛涉獵,尋找個人成長的底層邏輯和規律,這不僅使他從迷茫中走了出來,還讓他掌握了一套能夠解決大多數人成長困惑的方法論,並且通過專欄讀者案例做了進一步驗證。現在,他將這些放入了自己的新書《認知覺醒》中,其中不僅涵蓋7大底層概念,以及關於成長的20個關鍵點,還給予處於焦慮與迷茫中的你清晰的成長路徑。
  • 認知覺醒:元認知
    認知覺醒(元認知)這本書寫的不錯非常清晰的講訴了我們大腦的天性和機制,如何利用我們的天性去學習改變才是正確和常久的方法已經如何學習改變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成長就是充滿了痛苦的,我們只有不斷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行為精進自己,強大自己才是能夠解決問題的關鍵。
  • 《認知覺醒》|心智的蛻變是一種成長的美好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深度學習能力。——周嶺告別2020,迎來2021,新的一年精讀了第一本書:《認知覺醒》。都說讀書猶如讀人,出版社安利本書後,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居然是周嶺,可以時髦地說,他是紅學界最會做生意的,是企業界最懂紅學的。
  • 《認知覺醒》|審視自己,洞悉觸動點,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認知覺醒》這本書即是他對自己多年經歷的學習反思總結。書中首先從人性內在的角度解析為什麼會焦慮,而後又深剖四大力,解構如何改變精進。讀完之後,醍醐灌頂。《認知覺醒》 P6另外,人的進化成長過程帶來了很多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狀態,導致自己意識上知道要努力,潛意識上卻想享樂;被動承受各種煩惱,而非主動面對;以及無法做出清晰、明確的選擇
  • 人到中年,困頓、焦慮,《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認知覺醒》是周嶺的傾心之作,書中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貫穿在眾多的案例之中,方法有理有據、真實可行。有些概念更是顛覆了我的認知,看完後真的有如「當頭棒喝」,也真正地開啟了我改變的原動力。要想從混沌的思維裡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提升認知。認知提升了,會更清晰地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並知道該怎麼做,這才是覺醒。
  • 能從三個維度看見自己 才是認知覺醒的開始
    人們都說越努力越幸運,可連方向、目標都是模糊的時候,我該怎麼努力,所謂的努力也就成了窮忙,帶不來效益的忙碌,只會讓更迷茫,讓自己多了一個對生活妥協的藉口。我開始了反思。我想學習、但不知道學啥,每天工作之餘我開始看各種高分電影,各種都看。
  • 《認知覺醒》:為何成功不是我,人與人的差異就在認知能力
    好在朋友圈裡發現了一本書,一位年輕的自媒體作者周嶺所寫的《認知覺醒》。 整本書區別於我們常見的雞湯類或者勵志類的書籍,同時也沒有太多的深奧而晦澀難懂的大道理,他只是用自己成長的親生經歷,從很多經典的書籍中總結了自己的思考,為廣大身陷迷茫中的人們提出一個「覺醒」的概念。
  • 認知覺醒:潛意識是一種智慧!深度學習,清晰認知解決你一事無成
    夢,並不是空穴來風,不是無意義的,不是荒誕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識昏睡,而只有少部分乍睡還醒的產物,它完全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認知覺醒》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嶺。一個人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成長的道路中坎坎坷坷的,這本書我覺得是一部可以穿透歲月的個人成長方法論。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通過潛意識和元認知等思維規律不斷的激發自己的潛能,看清自己的優勢,從而更好的認清自己。通過品讀這本書,我更加覺得深度學習的必要性,還有事物內在的規律性,通過這一系列的規律,你只要有自己的認識,掌握了規律那麼幹成一番事業也是不難的,也能幫助自己儘快的成事。
  • 《認知覺醒》:想要改變,靠自控力是不可能的
    前段時間,從老師那裡聽到了一本叫《認知覺醒》的書,剛開始沒在意,因為正好手裡還有兩本書在看。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就頻繁看到這個書名,並且無論是老師還是其他寫作者都對這本書有很高的評價,至此,這本名叫《認知覺醒》的書,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 《認知覺醒》——如何破解「道理都懂,就是不做」?
    不用太責怪自己,因為這是人的天性,而我們傳統的學校教育還沒有真正教過我們怎樣培養我們的「元認知能力」,所以你沒有找到應對本能的正確方法。同樣,學習時常要分心的孩子、總是學習力缺乏的成人莫不如此。要怎麼解決呢?不要著急,這就是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這本書——《認知覺醒》的原因,請往下看。
  • 《認知覺醒》:成功無需拼意志力,最頂級的成長其實是「憑感覺」
    但是在36歲的時候,朋友身上發生的意外讓她突然覺醒。如果意外發生,我們留給世界的還能有什麼?於是她想要改變自己,開始發奮讀書、學習寫作,在探索的路上尋找自己的生命價值。其實,我們的認知系統和書中作者的認知系統並不是完全匹配的,如果全盤接受書中的知識,學習效果是有限的,而且還會浪費時間。我們只需要去索取,掌握書中離自己需求最近的那些知識就可以,那些知識也才會被我們吸收接納。通過最觸動自己的點進行總結反思,然後再去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 豆瓣8.3《認知覺醒》:做到自我覺醒,提升自我認知,要知道3個要點
    生活中,那些不能認識自我的人,往往處於迷茫狀態,沒有退路,而又無法前進,改變是最困難的事。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介紹了7大底層概念和20個成長關鍵詞,幫助我們找到自我改變的原動力,讓改變不再是難題。4)始終在拉伸區練習,做讓自己感到有些困難但又可以通過努力來完成的事情,讓自己跳出舒適區,避開困難區。當我們一個個去實踐方法,一點點去改變,一步步向前時,那份沉澱的成長一定是會如影隨形的。
  • 認知覺醒:開啟潛意識的智慧,避開人生陷阱
    這些腦力之苦,才能真正拉開你和別人之間的差距。現在,早就不是比拼體力的年代了,那些沒意義的苦我們能不吃就別吃。我們要吃的是,有意義的苦。靠體力去努力,恰恰是最簡單的苦,也是最不苦的苦。如果只靠吃體力之苦就能獲得成功,那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工地搬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