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別讓「假裝很努力」拖垮你的人生

2020-12-22 瀟瀟愛讀書寫作

「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我卻總是離成功差一步?」

「天天996的我,為什麼卻活成了最糟糕的樣子?」

「我每天堅持打卡運動,為什麼我就是減不下體重?」

……

作為一名兼職的心理諮詢師,這些年,我越來越多地在工作中收到這樣的問題。

這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難題——

努力,卻總敵不過「明天在辦」的惰性;想勤奮,卻總是陷入「窮忙」的低效陷阱;讀了很多書,運用時卻總記不住;付出了很多精力,卻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越忙碌越迷茫,越努力越困惑。

我們真的對此無能為力了嗎?

36歲的周嶺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曾經,他和大多數「假裝很努力」的人一樣,雖然對本職工作非常投入,但是業餘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佔據:聚會、爛醉、熬夜,刷抖音,讀八卦,玩遊戲,每天看似忙忙碌碌,但依舊一事無成。

於是一種強烈的焦慮感充斥了他的內心,他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於是,他開始尋求改變:

他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到社會學中,不斷尋找,反覆探究,努力揭開「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探索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並將這些有益的經驗和方法寫入了這本《認知覺醒》中。

正如他本人在書的序言中所寫的那樣: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避免走很多人生彎路」的書,所以,如果眼下的你正陷入低效率怪圈,或是在「假裝很努力」的泥沼中不可自拔,或許你應該和我一起翻看這本書,畢竟,「只要去改變,就有可能收穫全新的自己!」

01莫要執著「窮忙」,成功不是一味的努力

「我們窮忙族可以月光族可憐多了,月光族至少也許多少有些自得其樂在其中,而窮忙族更多地是越忙越窮,越窮越忙。」來自北京市某私企白領黃燕華這樣說,「不僅每天過的忙碌,更是迷茫,永遠聚德自己只是在打發「日子」,而不是在「生活」。」

對於前途和未來,這個打扮入時的職場白領顯得一籌莫展。

與黃燕華一樣的年輕人絕對不是一個少數。

根據某社會調查中心和騰訊新聞聯合展開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在11351份有效調查表中,有75%的人自認為是「窮忙族」,而這其中82.6%的人為在職者,9.2%的人為學生。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周嶺在《認識覺醒》中給出自己的答案——「窮忙」打破了「舒適區邊緣」的界限。

所謂「舒適區邊緣」就是「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地帶。

以閱讀來舉例,我們經常看到身邊的朋友向被人索要書單,認為人們推薦的書肯定就很好。於是他們興衝衝地買了一堆回家,讀的時候才發現那些書根本不是自己所感興趣的,剛開始幾天還能勉強自己翻一翻,後面連翻開的欲望都沒有了。

但是,如果從一開始就去看那些自己感興趣、又剛好能讀懂的書,讓興趣、難度、需求同時匹配到舒適區邊緣,你會發現閱讀完一本書並不是一件難事。

同樣的道理應用到職場上也是一樣。

我常常聽到一些年輕人捧在職場黑馬之類的書問我成功的秘籍,或是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時,我都特別無奈。

其實,如果我們總是在職場上追求並不符合我們認知水平和素質能力的「大」目標,而忽略了在每一個具體階段中的小目標與自己成長的「匹配度」,那麼這樣的努力註定是低效的。

所以,如果你想擺脫「窮忙」陷阱,周嶺建議你可以從以下四點進行嘗試:

拆解目標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原本高不可攀的目標會瞬間變得沒有那麼難以企及。你也可以依照你的能力快速進入「舒適的拉伸區」,這樣你就願意行動了,而一切也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反覆練習在周嶺看來,不管做什麼,不管當前怎麼做或者做的怎麼樣,只要你始終讓自己處在舒適區的邊緣持續練習,你的舒適區就會不斷擴大,甚至曾經的「困難區」也變成了舒適區,那麼你的成長就是不言而喻的。

保持專注點不管是拆解目標還是反覆練習,貫穿在這個階段和過程中的,始終都要「專注點」。關注點越多,越細緻,就會讓我們的注意力更集中,個人的能力提升就更有方向了。

所以,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想要成功地擺脫「窮忙」陷阱,一定不是一味地努力,也不只是需要打「雞血」,拼意志,而是要站在舒適區的邊緣,一點點地往外走,同自己的耐心和關注做朋友,用最科學高效的方法去發現另一個不同的自己。

02莫要迷戀「打卡」,打卡打不出你的未來

「在家學習期間家長們一定要好好監督孩子每天堅持打卡,每一點進步總會有質的變化!」

這話很熟悉是不是?

一場疫情,讓「神獸」們不能去學校,於是日常打卡成為每天必備的「功課」,席捲了整個朋友圈。

在此以前,打卡學習早就成為一種風潮:「精讀外刊第67天」、「這是你閱讀XX的第160天」……

精準的數字和勵志的雞湯,讓參與其中的人樂此不疲的同時,也讓圍觀打卡的小夥伴莫名焦慮——「我是不是也該努力了?」

其實,如果你細心留意這些在朋友群打卡的人,雖然他們每天打卡打得很起勁兒,但是最終學有所成的人卻寥寥無幾。

打卡只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歡愉盛宴,無需多日,他們就會出現在另一輪打卡活動中,或者無疾而終了。」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周嶺將其歸結為「動機轉移 動力扭曲」的結果——

他用「微信運動」排名來解釋。因為排名,人們的鍛鍊動機就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轉移:原先純粹是為了身體健康,享受運動的美好,現在卻是不自覺地為了自己的成績在排行榜上更好看。

這就導致了有人去網上購買刷步神器,有人攤在沙發卻拼命甩手機……

這些做法雖然極端,也是少數人的行為但是卻不可否認,當大多數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況下,為了完成打卡,我們總是不自覺地降低標準。

而這樣的後果又是什麼?周嶺將其稱為「認知閉合、效能降低。」

所謂認知閉合,就是指當人們面對一個模糊的問題時,就有給問題找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的欲望。

是當我們把學習單純地等價於打卡,這個學習的心態就會變成:學不到,假裝一下;學到了,立即停止。

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學習或者工作本身的動機就會立即停止或者取向為零。

那麼也就間接地導致了學習的低效能,所以,你看似每天「很辛苦的打卡」,卻最終一無所獲也便不奇怪了。

那麼如何改變呢?

周嶺提出了兩個策略:

用記錄代替打卡。就是每次學習後只做行動記錄,不做打卡展示。記錄的目的在對學習過程的復盤,而非攀比。

雖然某些程度上看上去和打卡一樣,但是這樣做的好處是沒有打卡時的壓力和攀比心理,而是將學習者的注意裡最大限度地擊中到活得本身。從而,規避了可能的「動力轉移」。

設下線,不設上限。以背單詞為例,以往你總是習慣於每天要背20個單詞,這是任務的上限。

現在你需要改變你的策略,你可以設定為:我每天至少要背5個單詞。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的任務對你而言較為容易完成,而超過5個單詞外的每一個單詞都是一種額外的收穫,這樣有助於你激發學習的動力,身心更容易沉浸在學習之中。

所以,如果現在的你,仍因為「打卡」而身心俱疲,我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這兩個策略,畢竟,打卡打不出你的未來,行動才決定你的高度。

03莫要迷信「乾貨」,成長是學會自己走路

若你問我這世間最難的事情是什麼,我大概會將「知行合一」排在第一。

從小我們從師長、家人、朋友那裡獲取了不少關於人生或者生活的「真知灼見」,當然,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乾貨」。

這些「乾貨」包括方方面面:有人生哲理、有成功哲學,有為人處世,甚至連說話哲學、接人待物都成為了一門學問。

但是學的越多,你就會發現:你似乎讀了很多有道理的書,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卻在實際應用中依然處處碰壁,不得其所。

「知多行少」就像是個死結,越拉越緊,以至於眼看著自己成為「認知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其實,你並不需要惶恐,因為我們的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認知,其實是一種技能。」

周嶺通過分析技能學習的路徑,為我們揭示了這一點:

如圖所示,在技能學習的路徑中,僅僅「知道」是無法形成反饋閉環的,只有經過大量的聯繫,讓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形成強關聯,反饋閉合才能經由「做到」這個節點得以形成。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靠「知道」代表的「乾貨」,我們確實可以在短時間提升認知,甚至在某一種程度上顯示我們「做到」,但是這些都是短暫的,一旦我們懈怠,一切又將回到原點。

所以,相比「乾貨」般的「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周嶺將其歸結為「早冥讀寫跑」,建議我們至少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進行改變:

早起:無鬧鐘、不參團、不打卡在周嶺看來,早起可以幫助他建立清晰的時間安排,強健的體魄、良好的精神狀態和不受幹擾的鍛鍊氛圍,專注的學習環境、從容的工作心態、持續的個人成長等。

冥想:保持專注普通人和聰明人的最大區別在哪裡?在周嶺看來,就是長時間保持極度專注力的能力。

而冥想的過程,並不是要求你進行心理淨化,而是要求你通過10-15分鐘的閉眼靜坐,去專注你自己的呼吸和思想。

而和很多能力一樣,專注也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冥想或許是你成本最低、最易操作的一種辦法。

閱讀: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只要你認識字,似乎每一個人都能拿起書來閱讀,但是這不意味著讀書這件事的門檻就很低。恰恰相反,如果技術不佳,你就極度容易陷入低效的努力,所以真正讀好一本書,往往需要花費數倍於閱讀的時間和思考與實踐,並輸出自己的東西——可能是一片文章(就像我正在做的這樣),也可能是養成一個習慣——這個過程比閱讀本身要費力得多。

所以方法很重要:

第一個是要特別注意自己在閱讀時產生的關聯。如果一個知識點讓你想起了其他知識點,別遲疑,快速記錄下來,這麼做還可能創造新的知識。

第二個是讀寫不分家。如果你可以在閱讀後把這本書的知識點變成你自己的話講授給大家,那麼這個知識點在你腦中就變得非常牢固。

寫作:把學到的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在這裡,周嶺用物理學家費曼的一個例子來說明寫作的極端重要性。

小時候的費曼先生在學習時,總被自己的父親要求用自己的語言去將學習到的知識將講出來。

這樣做的好處是,只有我們使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所學的東西是,才會真正主動地調動自己的原有知識,才能將鬆散的信息編織成緊密的體系和網絡,從而達到更好地運用。

行動: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對於「知行合一」,在易的是「行」,最難的也是「行」。

一篇文章,一本書就算講得再有道理,倘若最終沒有促成自己改變,那都是一種無效的學習。

真正的成長不在於自己懂了多少道理,而在於自己改變了多少。

或許看到這裡,你會說,我都人到中年了,改變還來的及嗎?

在你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已經決定改變:

「摩西奶奶」76歲開始學畫畫,她畫風獨具,讚譽無數;王德順79歲走上T臺,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新天地;褚時健74歲開始創業種橙子,塑造人生的另一段傳奇……

只要你願意,任何一個「現在」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所以,別猶豫,從翻開這本《認知覺醒》開始,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給未來一個新的期許!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開啟潛意識的智慧,避開人生陷阱
    如果你「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我推薦你認真讀完《認知覺醒》這本書。這是一本我想要推薦給所有人的書,我建議你現在就加入閱讀書單。這些腦力之苦,才能真正拉開你和別人之間的差距。現在,早就不是比拼體力的年代了,那些沒意義的苦我們能不吃就別吃。我們要吃的是,有意義的苦。靠體力去努力,恰恰是最簡單的苦,也是最不苦的苦。如果只靠吃體力之苦就能獲得成功,那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工地搬磚的。
  • 《認知覺醒》:學習不是一味的努力,真正的成長從改變認知開始
    這所有感覺的背後,都暴露出你渴望突破卻受制於自我認知,無力改變現狀的矛盾現實。《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一個曾和我們一樣,在很長時間內隨波逐流的人。直到36歲那年,他才突然覺醒,認識到不能再這樣渾渾噩噩浪費生命,必須要做些什麼改變這一切。由此,他踏上自我覺醒之路,開啟了一段奇妙的人生旅程。
  • 《認知覺醒》:人生也需要做「拉伸運動」
    你知道嗎?人生的「拉伸運動」同樣可以幫助你更加健康的成長,同時幫助你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要走出舒適區,進入拉伸區,但不要太焦急地進入困難區。這是為什麼呢?不妨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
  • 越努力越迷茫?告別無效努力,你需要讓認知覺醒
    但一段時間你再去翻朋友圈,就會發現,不少人已經不再打卡了。為什麼我們總無法堅持呢?是惰性使然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翻閱了之前被土豆老師強烈推薦的《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以下簡稱《認知覺醒》)這本書。在書中,我找到了我們無法堅持下去的答案。《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
  • 《認知覺醒》:為什麼越「努力」,會越失敗
    生活中,每個人都想用最捷徑的方式,去輕鬆獲取知識,比如說每天聽一本書,參加一個課程,然後訂閱一個名家專欄,用各種「努力」和「用力」去拼人生,然而結果卻越來越失敗、焦慮和迷茫。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不是說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有所成就嗎?
  • 《認知覺醒》:提高思維認知,不再迷茫惶恐,重新定義你我的人生
    歸根到底,這和人的認知有關——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審視自己的目標。在周嶺的《認知覺醒》一書裡,他這麼剖析:「年輕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將來能有多差,認定美好的生活會自然到來……然而現實並不總像我們想像的那樣。
  • 【夜讀】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想起最近在網上看見的一句話: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混日子唯一的結局就是,把日子混沒了。2如果說我這個哥們兒成天就是混日子,被勸退也不算虧,再說一個更扎心的吧,是個好朋友的親身經歷。有一天,他在微信上跟我說,自己上廁所,突然發現隔壁技術部黑燈瞎火,連燈都不開。他以為停電了,結果一問,整個部門被連鍋端,無一倖免。
  • 沉沒成本,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而一個人對「沉沒成本」的態度,往往會決定他有著怎樣的人生。沉沒成本,可能在拖垮你的人生我曾在文章裡講過一個女讀者的故事,她之前的男友有家暴傾向,可能有躁怒症,非常容易動怒,動不動就會打她,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 別讓「低效努力」毀掉你的人生
    因為很多的努力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實際上,很多人都會掉入這種「低效努力」的怪圈裡,很努力、很拼命,但最後卻徒勞無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01 低效努力,正在拖垮你不少人時常會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我每天忙得要死,累死累活地幹,但收穫的卻與付出的不成正比,工資不高,收入不增呢?
  • 別讓你的焦慮,拖垮你的人生(深刻)
    學會放過自己,別讓焦慮拖垮你的人生。嘗試斷舍離,你會發現生活如此輕鬆。2,拒絕焦慮,享受當下。3,拒絕焦慮,放過自己你是否也會這樣?,如果沒有得到你想要的,一定會有更好的。享受當下,享受每一刻的人生!
  • 《認知覺醒》|心智的蛻變是一種成長的美好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深度學習能力。——周嶺告別2020,迎來2021,新的一年精讀了第一本書:《認知覺醒》。都說讀書猶如讀人,出版社安利本書後,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居然是周嶺,可以時髦地說,他是紅學界最會做生意的,是企業界最懂紅學的。
  • 別被過度努力拖垮人生:人生至高智慧,最簡單就是最有效
    這是人生的至高智慧。過度努力幾乎毀了我的人生朱玲曾經是我最羨慕的別人家寶媽。明明大家都在職場和帶娃之間焦頭爛額,她卻同時擁有自己的人生。業餘時間寫文投稿,據說月入稿費超過萬元。找回努力的初心,讓生命充滿意義,你需要大膽使用奧卡姆剃刀,做好這三件事:1.避重趨輕,聚焦你的核心FLAG距離2019年底只剩下80天,你年初立下的FLAG,已經實現了幾個?是只實現了少數,還是因為FLAG太多,反而望而生畏,自暴自棄。
  • 認知覺醒:元認知
    認知覺醒(元認知)這本書寫的不錯非常清晰的講訴了我們大腦的天性和機制,如何利用我們的天性去學習改變才是正確和常久的方法已經如何學習改變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從不同唯獨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個複雜的多面體,我們難免會陷入自己的認知局限只能從一方面來看世界所以我們從中讀取獲取的信息也是單一無知和無趣的,要從不同唯獨不同視角來看待世界和事情我們會有更多的體會和不同,就像一枚硬幣也是由兩個面來組成的,不存在一個單一的面。
  • 你缺少一次認知覺醒的機會
    但同一件事,肖亞文卻看到這是她人生翻盤的機會。是不是很有意思?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卻是截然相反的結果。所以,如果我們的認知水平不提高,不論我們怎麼努力,這一生可能都無法做出成績。我們都知道做人要努力,但很少有人會知道,其實,我們很多人都陷入了低水平努力的陷阱裡面。你可能也會在某一個深夜,突然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於是急切想要改變,於是跟著報了很多課,買了很多書,希望能立即改變自己。
  • 認知覺醒:潛意識是一種智慧!深度學習,清晰認知解決你一事無成
    《認知覺醒》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嶺。周嶺是自媒體人但是他不同於一般的自媒體人,讀他的文章感覺很輕鬆,很有新知的感覺,他的 文風從來不製造緊張和焦慮,觀點新穎,思路清晰,他的文字通俗易懂。
  • 能從三個維度看見自己 才是認知覺醒的開始
    周嶺在《認知覺醒》裡說:模糊,正是人生困擾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誰的模糊越嚴重,誰就越混沌;誰的模糊越輕微,誰就越清醒。從深處看見自己,消除模糊,讓自己活得明朗,認知覺醒的時候,才是新生之時。認知覺醒除了需要我們從深處看到自己,我們還需要從高處看到自己、從遠處看到自己。從高處看到自己這個世界是有認知層次的。
  • 《認知覺醒》:別讓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成了最沒用的人
    倘若你對自己的現狀仍有不滿,早就厭倦了一成不變,又總是覺得有一身吃苦的力氣卻無處施展的話,不妨先從提升自己的認知開始。最近我讀到了一本好書《認知覺醒》,這本書在之前曾被不少和我一樣的作者自發寫過書評,也被很多人稱為可以行走的成長教科書。
  • 認知覺醒,一本十歲前就該讀的書,開啟你的原動力
    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你就能接觸到很多觀點,並在這些觀點的碰撞中,找到啟發自己的那個點。周嶺的《認知覺醒》也寫道,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識變得更加清晰,為此作者開始廣泛地涉獵各種學科,從腦科學,到認知科學,到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等,慢慢地解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兩個秘密,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原動力。
  • 《認知覺醒》|審視自己,洞悉觸動點,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作者周嶺在《認知覺醒》裡總結到,「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深以為然。如大多數人一般,作者周嶺曾經也經歷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狀態。不過就在36歲時,一次意外令他突然覺醒,此後便不斷摸索嘗試認識、改變自己。
  • 《認知覺醒》:想要改變,源頭在認知,力量在自己的頓悟程度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這些,或者正處於這個狀態,那麼推薦你看看周玲老師的《認知覺醒》。書的亮點之處:不是指導你如何去複製成功,而是循循善誘的啟發你,讓你頓悟,想要改變,源頭在認知,力量在自己的頓悟覺醒程度。我想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以及作者創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