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我卻總是離成功差一步?」
「天天996的我,為什麼卻活成了最糟糕的樣子?」
「我每天堅持打卡運動,為什麼我就是減不下體重?」
……
作為一名兼職的心理諮詢師,這些年,我越來越多地在工作中收到這樣的問題。
這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難題——
想努力,卻總敵不過「明天在辦」的惰性;想勤奮,卻總是陷入「窮忙」的低效陷阱;讀了很多書,運用時卻總記不住;付出了很多精力,卻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越忙碌越迷茫,越努力越困惑。
我們真的對此無能為力了嗎?
36歲的周嶺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曾經,他和大多數「假裝很努力」的人一樣,雖然對本職工作非常投入,但是業餘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佔據:聚會、爛醉、熬夜,刷抖音,讀八卦,玩遊戲,每天看似忙忙碌碌,但依舊一事無成。
於是一種強烈的焦慮感充斥了他的內心,他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於是,他開始尋求改變:
他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到社會學中,不斷尋找,反覆探究,努力揭開「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探索如何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並將這些有益的經驗和方法寫入了這本《認知覺醒》中。
正如他本人在書的序言中所寫的那樣: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避免走很多人生彎路」的書,所以,如果眼下的你正陷入低效率怪圈,或是在「假裝很努力」的泥沼中不可自拔,或許你應該和我一起翻看這本書,畢竟,「只要去改變,就有可能收穫全新的自己!」
01莫要執著「窮忙」,成功不是一味的努力
「我們窮忙族可以月光族可憐多了,月光族至少也許多少有些自得其樂在其中,而窮忙族更多地是越忙越窮,越窮越忙。」來自北京市某私企白領黃燕華這樣說,「不僅每天過的忙碌,更是迷茫,永遠聚德自己只是在打發「日子」,而不是在「生活」。」
對於前途和未來,這個打扮入時的職場白領顯得一籌莫展。
與黃燕華一樣的年輕人絕對不是一個少數。
根據某社會調查中心和騰訊新聞聯合展開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在11351份有效調查表中,有75%的人自認為是「窮忙族」,而這其中82.6%的人為在職者,9.2%的人為學生。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周嶺在《認識覺醒》中給出自己的答案——「窮忙」打破了「舒適區邊緣」的界限。
所謂「舒適區邊緣」就是「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地帶。
以閱讀來舉例,我們經常看到身邊的朋友向被人索要書單,認為人們推薦的書肯定就很好。於是他們興衝衝地買了一堆回家,讀的時候才發現那些書根本不是自己所感興趣的,剛開始幾天還能勉強自己翻一翻,後面連翻開的欲望都沒有了。
但是,如果從一開始就去看那些自己感興趣、又剛好能讀懂的書,讓興趣、難度、需求同時匹配到舒適區邊緣,你會發現閱讀完一本書並不是一件難事。
同樣的道理應用到職場上也是一樣。
我常常聽到一些年輕人捧在職場黑馬之類的書問我成功的秘籍,或是如何實現彎道超車時,我都特別無奈。
其實,如果我們總是在職場上追求並不符合我們認知水平和素質能力的「大」目標,而忽略了在每一個具體階段中的小目標與自己成長的「匹配度」,那麼這樣的努力註定是低效的。
所以,如果你想擺脫「窮忙」陷阱,周嶺建議你可以從以下四點進行嘗試:
拆解目標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原本高不可攀的目標會瞬間變得沒有那麼難以企及。你也可以依照你的能力快速進入「舒適的拉伸區」,這樣你就願意行動了,而一切也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反覆練習在周嶺看來,不管做什麼,不管當前怎麼做或者做的怎麼樣,只要你始終讓自己處在舒適區的邊緣持續練習,你的舒適區就會不斷擴大,甚至曾經的「困難區」也變成了舒適區,那麼你的成長就是不言而喻的。
保持專注點不管是拆解目標還是反覆練習,貫穿在這個階段和過程中的,始終都要「專注點」。關注點越多,越細緻,就會讓我們的注意力更集中,個人的能力提升就更有方向了。
所以,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想要成功地擺脫「窮忙」陷阱,一定不是一味地努力,也不只是需要打「雞血」,拼意志,而是要站在舒適區的邊緣,一點點地往外走,同自己的耐心和關注做朋友,用最科學高效的方法去發現另一個不同的自己。
02莫要迷戀「打卡」,打卡打不出你的未來
「在家學習期間家長們一定要好好監督孩子每天堅持打卡,每一點進步總會有質的變化!」
這話很熟悉是不是?
一場疫情,讓「神獸」們不能去學校,於是日常打卡成為每天必備的「功課」,席捲了整個朋友圈。
在此以前,打卡學習早就成為一種風潮:「精讀外刊第67天」、「這是你閱讀XX的第160天」……
精準的數字和勵志的雞湯,讓參與其中的人樂此不疲的同時,也讓圍觀打卡的小夥伴莫名焦慮——「我是不是也該努力了?」
其實,如果你細心留意這些在朋友群打卡的人,雖然他們每天打卡打得很起勁兒,但是最終學有所成的人卻寥寥無幾。
「打卡只是一場充滿激情的歡愉盛宴,無需多日,他們就會出現在另一輪打卡活動中,或者無疾而終了。」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周嶺將其歸結為「動機轉移 動力扭曲」的結果——
他用「微信運動」排名來解釋。因為排名,人們的鍛鍊動機就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轉移:原先純粹是為了身體健康,享受運動的美好,現在卻是不自覺地為了自己的成績在排行榜上更好看。
這就導致了有人去網上購買刷步神器,有人攤在沙發卻拼命甩手機……
這些做法雖然極端,也是少數人的行為但是卻不可否認,當大多數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況下,為了完成打卡,我們總是不自覺地降低標準。
而這樣的後果又是什麼?周嶺將其稱為「認知閉合、效能降低。」
所謂認知閉合,就是指當人們面對一個模糊的問題時,就有給問題找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的欲望。
但是當我們把學習單純地等價於打卡,這個學習的心態就會變成:學不到,假裝一下;學到了,立即停止。
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學習或者工作本身的動機就會立即停止或者取向為零。
那麼也就間接地導致了學習的低效能,所以,你看似每天「很辛苦的打卡」,卻最終一無所獲也便不奇怪了。
那麼如何改變呢?
周嶺提出了兩個策略:
用記錄代替打卡。就是每次學習後只做行動記錄,不做打卡展示。記錄的目的在對學習過程的復盤,而非攀比。
雖然某些程度上看上去和打卡一樣,但是這樣做的好處是沒有打卡時的壓力和攀比心理,而是將學習者的注意裡最大限度地擊中到活得本身。從而,規避了可能的「動力轉移」。
設下線,不設上限。以背單詞為例,以往你總是習慣於每天要背20個單詞,這是任務的上限。
現在你需要改變你的策略,你可以設定為:我每天至少要背5個單詞。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的任務對你而言較為容易完成,而超過5個單詞外的每一個單詞都是一種額外的收穫,這樣有助於你激發學習的動力,身心更容易沉浸在學習之中。
所以,如果現在的你,仍因為「打卡」而身心俱疲,我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這兩個策略,畢竟,打卡打不出你的未來,行動才決定你的高度。
03莫要迷信「乾貨」,成長是學會自己走路
若你問我這世間最難的事情是什麼,我大概會將「知行合一」排在第一。
從小我們從師長、家人、朋友那裡獲取了不少關於人生或者生活的「真知灼見」,當然,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乾貨」。
這些「乾貨」包括方方面面:有人生哲理、有成功哲學,有為人處世,甚至連說話哲學、接人待物都成為了一門學問。
但是學的越多,你就會發現:你似乎讀了很多有道理的書,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卻在實際應用中依然處處碰壁,不得其所。
「知多行少」就像是個死結,越拉越緊,以至於眼看著自己成為「認知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其實,你並不需要惶恐,因為我們的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認知,其實是一種技能。」
周嶺通過分析技能學習的路徑,為我們揭示了這一點:
如圖所示,在技能學習的路徑中,僅僅「知道」是無法形成反饋閉環的,只有經過大量的聯繫,讓大腦相關的神經元形成強關聯,反饋閉合才能經由「做到」這個節點得以形成。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靠「知道」代表的「乾貨」,我們確實可以在短時間提升認知,甚至在某一種程度上顯示我們「做到」,但是這些都是短暫的,一旦我們懈怠,一切又將回到原點。
所以,相比「乾貨」般的「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周嶺將其歸結為「早冥讀寫跑」,建議我們至少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進行改變:
早起:無鬧鐘、不參團、不打卡在周嶺看來,早起可以幫助他建立清晰的時間安排,強健的體魄、良好的精神狀態和不受幹擾的鍛鍊氛圍,專注的學習環境、從容的工作心態、持續的個人成長等。
冥想:保持專注普通人和聰明人的最大區別在哪裡?在周嶺看來,就是長時間保持極度專注力的能力。
而冥想的過程,並不是要求你進行心理淨化,而是要求你通過10-15分鐘的閉眼靜坐,去專注你自己的呼吸和思想。
而和很多能力一樣,專注也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冥想或許是你成本最低、最易操作的一種辦法。
閱讀: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只要你認識字,似乎每一個人都能拿起書來閱讀,但是這不意味著讀書這件事的門檻就很低。恰恰相反,如果技術不佳,你就極度容易陷入低效的努力,所以真正讀好一本書,往往需要花費數倍於閱讀的時間和思考與實踐,並輸出自己的東西——可能是一片文章(就像我正在做的這樣),也可能是養成一個習慣——這個過程比閱讀本身要費力得多。
所以方法很重要:
第一個是要特別注意自己在閱讀時產生的關聯。如果一個知識點讓你想起了其他知識點,別遲疑,快速記錄下來,這麼做還可能創造新的知識。
第二個是讀寫不分家。如果你可以在閱讀後把這本書的知識點變成你自己的話講授給大家,那麼這個知識點在你腦中就變得非常牢固。
寫作:把學到的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在這裡,周嶺用物理學家費曼的一個例子來說明寫作的極端重要性。
小時候的費曼先生在學習時,總被自己的父親要求用自己的語言去將學習到的知識將講出來。
這樣做的好處是,只有我們使用自己的語言去解釋所學的東西是,才會真正主動地調動自己的原有知識,才能將鬆散的信息編織成緊密的體系和網絡,從而達到更好地運用。
行動: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對於「知行合一」,在易的是「行」,最難的也是「行」。
一篇文章,一本書就算講得再有道理,倘若最終沒有促成自己改變,那都是一種無效的學習。
真正的成長不在於自己懂了多少道理,而在於自己改變了多少。
或許看到這裡,你會說,我都人到中年了,改變還來的及嗎?
在你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已經決定改變:
「摩西奶奶」76歲開始學畫畫,她畫風獨具,讚譽無數;王德順79歲走上T臺,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新天地;褚時健74歲開始創業種橙子,塑造人生的另一段傳奇……
只要你願意,任何一個「現在」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所以,別猶豫,從翻開這本《認知覺醒》開始,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給未來一個新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