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覺醒》:認識你的大腦之後再來擺脫焦慮

2020-10-10 和雨似的閱讀感悟

文/和雨似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可以說人生中大部分決定都要選擇,就像做選擇題,只不過,題目做錯了可以擦掉重新做一遍,但人生不行,不能重來。那麼,到底什麼影響了我們的選擇呢?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老師認為,「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既然認知影響選擇,那就得先搞清楚認知是什麼。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舉個例子:樹上結著很多蘋果,在我們看到它的幾秒內,大腦就開始憑藉它的顏色、位置還有形狀來判斷得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看似很輕鬆就得出結果,但是綜合各方面的這個複雜的思維過程就是認知。只是有的人只想到了表面,有的人想得更多,比如牛頓

無獨有偶,作家霧滿攔江也說的這樣一段話:「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鬥態勢排布。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

弄懂了選擇和認知,就會發現,這裡面大腦在起關鍵作用。所以,首先得從科學的角度來認識大腦。

第一步,從科學方面入手,先認清大腦的3個結構

1、 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遇到一些事情,人本能的會做出一些反應。比如當你的手抓到燙的東西時,你的手會本能的做出放手的反應。

2、 情緒腦: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

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由情緒腦來控制的。

3、 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管認知。

就是我們對一些事物的深層看法,都是由理智腦來決定的。

不難發現,理智腦雖然高級,但比起本能腦和情緒腦,它還是個寶寶,對大腦控制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

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比如減肥,管不住自己的嘴,吃些高糖和高熱量的食物,美其名曰吃飽了好減肥;比如沉迷手機,心裡想著還有事情沒做,手上拿著手機開始刷視頻八卦啥的,眼睛都挪不開……

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基因一直是為了遠古時代得以生存,目光短淺、即時滿足就是他們的天性。但它們還主導著大腦的決策,所以人類的默認天性就是他們。

因此,我們常常會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要想擺脫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壓制與掌控,就需要覺醒和成長,讓理智腦儘快變強,足以克服天性。只要遵循科學的方法持續練習,你就能讓自己的理智腦加速變強。

方法如下:

走出舒適區:走出去才能發現更好的;

延時滿足:克制一下下,總會有的;

保持耐心:堅持到能看到效果;

抵制誘惑:面對舒適和娛樂,選擇別人沒有選擇的。

第二步,利用前面講的大腦的3個結構擺脫焦慮

焦慮並不完全源於我們的主觀意識,而是來自我們大腦的生理結構。

我們想要成長,也意識到了成長的重要性,於是,收藏乾貨,報各種班,但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收藏夾堆砌著一大堆雜亂無章的乾貨,忙著學這學那,而自己似乎什麼都沒有學到。此時,你開始變得焦慮,開始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會。這是焦慮中的一種。

作家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焦慮的根源: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有句話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欲速則不達。

在眼下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節奏變快、競爭更強,焦慮被放大了,因此,我們沒必要對抗,看清本質,找到對策,作者也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反著來:

克制欲望,不要讓自己同時做很多事;

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真實的能力水平;

要事優先,想辦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環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對於剛入職場的新人,很多還處於一張白紙的狀態,恐慌和焦慮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被上司否定、被同事排斥、工作遇到瓶頸等,都是常態。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我們換新工作的時候,本能的焦慮,適應不了新的環境等。在這個過程中有人選擇了離開,有人則留了下來。

既然選擇這個公司,先接受他,做好自己的事,不懂一定要問,勤快點,不抱怨,即使不能馬上看到效果,也要再堅持一下下,耐心點,就是離開,也帶走了經驗。

解決了焦慮,大腦的認知變得清晰,再通過認知改變我們的選擇,最終或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

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出生在義大利北部摩德納郊區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父親是個麵包師,也是個業餘男高音歌唱家。熱愛歌唱的父親給帕瓦羅蒂帶來了良好的音樂啟蒙。

他嗓音非常優美,可惜難以克服演唱時的緊張,所以選擇了其他事業。喜歡足球的他原本想當一名守門員,但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名教師。所以他讀的是師範學院。

一次,痴迷音樂的他問父親:「我是當老師呢?還是當歌唱家?」父親告訴他:「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你可能會從椅子中間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選一把椅子坐。」

最終,對歌唱的興趣最終讓他放棄了兩年的教師生涯,於1954年開始隨阿瑞戈·波拉(Arrigo Pola)認真研習歌唱,此時他已經19歲。

在生活中,有足夠的認知後,也會出現很多選擇,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路不行還有別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同樣也帶給你啟發。

閱讀,思考,感悟。分享有溫度的書,更關注自我成長,偶爾也會上天入地。

相關焦點

  • 從王漫妮看認知覺醒:你所有的焦慮都值得再耐心一陣子
    是在大城市漂泊反覆遭受工作和感情的雙重打擊之後,皮膚蠟黃,頭髮一把一把往下掉的和我們一樣打拼焦慮的人群。 在大城市有很多像王漫妮這樣的姑娘,她們身處在高節奏的工作,高消費的生活,高房租的壓迫,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一刻都不敢放鬆,每天都活在焦慮之中,無時無刻的在想著擺脫焦慮。
  • 焦慮是人的本性,《認知覺醒》才是有效改變的開始
    這是因為,你的思維認知還在沉睡的時候,別人的大腦已經早早醒來絕塵而去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表面上看起來是智商、情商、運氣、能力的差距,而根本上是認知水平的差距。同是水中冰山,你看到的是水面上肉眼可見的部分,而有人卻能「看」到水下深藏的那部分,其所潛藏的能力與威力甚至遠遠大於水面上那部分。
  • 《認知覺醒》:你為什麼焦慮,因為你不懂得這三條底層逆襲的規律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一針見血的指出:焦慮的根本原因——想同時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讀《認知覺醒》,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也只有洞悉底層的內在規律,我們才能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 《認知覺醒》:你的大多數焦慮,都和沒有耐心有關
    這不,前段時間,拿到作者周嶺的新書《認知覺醒》後,認認真真讀完整本書後,發現人生在世,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輛長期奔跑的汽車,那麼毫無疑問認知能力是唯一不可缺少的配件。01 別不承認,大多數人,都存在焦慮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衝浪,一看到好的乾貨,就收藏,等有時間再看。長此以往,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收藏夾堆砌著一大堆雜亂無章的乾貨,而自己似乎什麼都沒有學到。
  • 你缺少一次認知覺醒的機會
    這就是我迫切想要給你推薦這本《認知覺醒》的原因,因為你缺少的是一本真正適合你的書。很多書教給你21天養成一個習慣,1萬小時成為高手。但能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這是因為你根本沒有真正地認識你自己!也沒有任何一本書來告訴你,如何來鍛鍊你的耐心,讓你可以堅持學習。因為耐心從來都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 推薦一本新書《認知覺醒》,幫你化解焦慮
    寫在前面:不是軟文廣告,不認識作者,沒有購買連結,利益無關Mac雲課堂這個頻道就是在焦慮中誕生的,當時我的狀態很不對勁,既找不到奮鬥的目標,又玩的不盡興,精神狀態也不好,焦慮的情緒瀰漫在空氣中讓我很不爽。
  • 認知覺醒:開啟潛意識的智慧,避開人生陷阱
    從元認知、三重大腦、反思、刻意練習到創造價值,再到成功,這本書參考了44本專著文獻,知識密度很高。認知會影響你的選擇,選擇則會改變命運,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清晰。這本書將會改變你對很多事情的認知。
  • 他36歲才開始《認知覺醒》,3年後成了行業「紅人」
    下面我將從兩個方面來解讀本書:1 人為什麼會焦慮?焦慮的根源是什麼?及如何擺脫焦慮。2 人為什麼容易深陷手機難以自拔?如何提升專注力進行深度學習和工作。比如,自己明明是鋼琴零基礎,卻給自己定個一年過五級的目標,達不到自然要焦慮。再比如,看誰誰誰搞視頻都月入五位數成大V了,你也定個一年成大V的目標!不焦慮才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要多和自己比,少和別人比,今天比昨天進步就是好的。你要對自身實力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與定位,才不會庸人自擾,陷入定位錯誤的焦慮泥潭。
  • 認知覺醒:潛意識是一種智慧!深度學習,清晰認知解決你一事無成
    《認知覺醒》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嶺。周嶺是自媒體人但是他不同於一般的自媒體人,讀他的文章感覺很輕鬆,很有新知的感覺,他的 文風從來不製造緊張和焦慮,觀點新穎,思路清晰,他的文字通俗易懂。
  • 認知覺醒,一本十歲前就該讀的書,開啟你的原動力
    周嶺的《認知覺醒》也寫道,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識變得更加清晰,為此作者開始廣泛地涉獵各種學科,從腦科學,到認知科學,到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等,慢慢地解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兩個秘密,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原動力。
  • 《認知覺醒》|心智的蛻變是一種成長的美好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深度學習能力。——周嶺告別2020,迎來2021,新的一年精讀了第一本書:《認知覺醒》。都說讀書猶如讀人,出版社安利本書後,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居然是周嶺,可以時髦地說,他是紅學界最會做生意的,是企業界最懂紅學的。
  • 《認知覺醒》:想要改變,源頭在認知,力量在自己的頓悟程度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這些,或者正處於這個狀態,那麼推薦你看看周玲老師的《認知覺醒》。這本書的上篇是「內觀自己,擺脫焦慮」,主要從「認知」的理論部分為我們解惑——為什麼我們想改變很多壞習慣,但就是做不到,其根源到底在哪呢?
  • 認知覺醒:元認知
    認知覺醒(元認知)這本書寫的不錯非常清晰的講訴了我們大腦的天性和機制,如何利用我們的天性去學習改變才是正確和常久的方法已經如何學習改變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從不同唯獨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個複雜的多面體,我們難免會陷入自己的認知局限只能從一方面來看世界所以我們從中讀取獲取的信息也是單一無知和無趣的,要從不同唯獨不同視角來看待世界和事情我們會有更多的體會和不同,就像一枚硬幣也是由兩個面來組成的,不存在一個單一的面。
  • 《認知覺醒》|審視自己,洞悉觸動點,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之後,那種一事無成的焦慮感便如潮水般襲來,之後又會投入到大量信息裡循環往復。作者周嶺在《認知覺醒》裡總結到,「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深以為然。如大多數人一般,作者周嶺曾經也經歷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渾渾噩噩過日子的狀態。
  • 認知覺醒:真正的覺醒者善於「憑感覺」找目標,何懼焦慮迷茫
    二、了解《認知覺醒》《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以前對人生也迷茫過,直到36歲那年,他才開始探索,內心才開始覺醒,才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 《認知覺醒》:為何成功不是我,人與人的差異就在認知能力
    於是,焦慮、煩躁的情緒油然而生,整個人陷入極度灰心喪氣的狀態。好在朋友圈裡發現了一本書,一位年輕的自媒體作者周嶺所寫的《認知覺醒》。也就是通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看清自己,了解認知世界裡的基礎設施,從事物規律中看清世界,從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及如何管控情緒力,看完之後,讓人頓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化解了庸人自擾的煩惱,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認知的驅動力。
  • 為什麼你總是焦慮不斷,憂心忡忡?《認知覺醒》告訴你答案
    那是因為:你想得多做得少,總拿自己跟別人比較!《認知覺醒》作者周嶺在36歲前也跟大多數長期焦慮的人一樣,被焦慮的情緒左右,對未來感覺迷茫。為人熟知的《最強大腦》主持人蔣昌建老師曾說自己焦慮到無法和家人一起吃飯,獨自躲到房裡,拉上窗簾,獨自用餐。主持人問他:「你的人生已經這麼精彩了,你焦慮什麼呢?」蔣昌建說:「我的心理醫生問我,你小時候的成績是不是還可以?我說對,還可以。然後心理醫生又問,你爸媽是不是不太管你?我說對,不太管我。
  • 認知覺醒:用行動化解焦慮
    一來,是金庸先生超高的想像力和優秀的文筆;二來,是他賦予故事主角的「超能力」。有時,還往往伴隨著焦慮。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名為《認知覺醒》的書,書中將焦慮的產生講解得非常透徹,還給出了相應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認知覺醒》:別讓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成了最沒用的人
    就像那些尚還承受著拖延所帶來的痛苦後果的人,不是不想擺脫這樣的痛苦,只是不願去承受努力之後卻毫無收穫的羞辱罷了。事實上,這個時代承載著超越過往任何一個時代的知識,也給了身處時代的我們可以輕易獲取知識的路徑。
  • 認知覺醒:從焦慮迷茫到目標清晰,這5種能力讓「潛意識」激活
    可能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這就是一場善良和欺騙的人性較量。但是有人卻給了我們不同的解釋。  《認知覺醒》這本書帶給我們一種理性的答案:之所以這些動物冷血,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沒有發達的情緒大腦,根本就不知道感恩為何物,只能靠本能行事。  這個答案對你有什麼啟示?你有沒有一種醍醐灌頂,覺得恍然大悟的感覺?你一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