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雨似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可以說人生中大部分決定都要選擇,就像做選擇題,只不過,題目做錯了可以擦掉重新做一遍,但人生不行,不能重來。那麼,到底什麼影響了我們的選擇呢?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老師認為,「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既然認知影響選擇,那就得先搞清楚認知是什麼。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舉個例子:樹上結著很多蘋果,在我們看到它的幾秒內,大腦就開始憑藉它的顏色、位置還有形狀來判斷得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看似很輕鬆就得出結果,但是綜合各方面的這個複雜的思維過程就是認知。只是有的人只想到了表面,有的人想得更多,比如牛頓。
無獨有偶,作家霧滿攔江也說的這樣一段話:「人類的認知,好似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鬥態勢排布。越往下,所見越少,機會越少,越是感受到社會不公,憤怒無比。越往上,所見越多,機會越多,越是感覺世界美麗,風光無限。」
弄懂了選擇和認知,就會發現,這裡面大腦在起關鍵作用。所以,首先得從科學的角度來認識大腦。
第一步,從科學方面入手,先認清大腦的3個結構
1、 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遇到一些事情,人本能的會做出一些反應。比如當你的手抓到燙的東西時,你的手會本能的做出放手的反應。
2、 情緒腦: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
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由情緒腦來控制的。
3、 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管認知。
就是我們對一些事物的深層看法,都是由理智腦來決定的。
不難發現,理智腦雖然高級,但比起本能腦和情緒腦,它還是個寶寶,對大腦控制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
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比如減肥,管不住自己的嘴,吃些高糖和高熱量的食物,美其名曰吃飽了好減肥;比如沉迷手機,心裡想著還有事情沒做,手上拿著手機開始刷視頻八卦啥的,眼睛都挪不開……
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基因一直是為了遠古時代得以生存,目光短淺、即時滿足就是他們的天性。但它們還主導著大腦的決策,所以人類的默認天性就是他們。
因此,我們常常會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要想擺脫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壓制與掌控,就需要覺醒和成長,讓理智腦儘快變強,足以克服天性。只要遵循科學的方法持續練習,你就能讓自己的理智腦加速變強。
方法如下:
走出舒適區:走出去才能發現更好的;
延時滿足:克制一下下,總會有的;
保持耐心:堅持到能看到效果;
抵制誘惑:面對舒適和娛樂,選擇別人沒有選擇的。
第二步,利用前面講的大腦的3個結構擺脫焦慮
焦慮並不完全源於我們的主觀意識,而是來自我們大腦的生理結構。
我們想要成長,也意識到了成長的重要性,於是,收藏乾貨,報各種班,但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收藏夾堆砌著一大堆雜亂無章的乾貨,忙著學這學那,而自己似乎什麼都沒有學到。此時,你開始變得焦慮,開始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會。這是焦慮中的一種。
作家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焦慮的根源:急於求成,想同時做很多事;避難趨易,想不怎麼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有句話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欲速則不達。
在眼下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節奏變快、競爭更強,焦慮被放大了,因此,我們沒必要對抗,看清本質,找到對策,作者也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反著來:
克制欲望,不要讓自己同時做很多事;
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真實的能力水平;
要事優先,想辦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環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對於剛入職場的新人,很多還處於一張白紙的狀態,恐慌和焦慮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問題。被上司否定、被同事排斥、工作遇到瓶頸等,都是常態。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我們換新工作的時候,本能的焦慮,適應不了新的環境等。在這個過程中有人選擇了離開,有人則留了下來。
既然選擇這個公司,先接受他,做好自己的事,不懂一定要問,勤快點,不抱怨,即使不能馬上看到效果,也要再堅持一下下,耐心點,就是離開,也帶走了經驗。
解決了焦慮,大腦的認知變得清晰,再通過認知改變我們的選擇,最終或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
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出生在義大利北部摩德納郊區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父親是個麵包師,也是個業餘男高音歌唱家。熱愛歌唱的父親給帕瓦羅蒂帶來了良好的音樂啟蒙。
他嗓音非常優美,可惜難以克服演唱時的緊張,所以選擇了其他事業。喜歡足球的他原本想當一名守門員,但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名教師。所以他讀的是師範學院。
一次,痴迷音樂的他問父親:「我是當老師呢?還是當歌唱家?」父親告訴他:「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你可能會從椅子中間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選一把椅子坐。」
最終,對歌唱的興趣最終讓他放棄了兩年的教師生涯,於1954年開始隨阿瑞戈·波拉(Arrigo Pola)認真研習歌唱,此時他已經19歲。
在生活中,有足夠的認知後,也會出現很多選擇,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路不行還有別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同樣也帶給你啟發。
閱讀,思考,感悟。分享有溫度的書,更關注自我成長,偶爾也會上天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