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奉獻 無悔無怨——記西安交大老教授的「西徵夢」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西安1月8日電 題:愛國奉獻 無悔無怨——記西安交大老教授的「西徵夢」

新華社記者 許祖華、姚友明、陳晨

自從1956年交通大學主體部分西遷以來,一代代西安交大人懷揣著「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曾經一片荒涼的黃土地上甘於寂寞、樂於奉獻,用激情、熱血和青春芳華,鑄就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戰略布局調整的成功範例。

北風吹過曾在申城沐浴過春光的梧桐,瑞雪伴著雁塔晨鐘落在興慶湖畔。日前,新華社記者走進西安交通大學校園,拾階而上,尋蹤問賢。交大人銳意進取、勇擔使命的壯麗報國畫卷,從腳下這片黃土地上緩緩地鋪陳開來。

「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

時光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工業建設方興未艾,開發和建設大西北成為國家的戰略需求。1956年盛夏的一天,上海徐家匯火車站,1000多名交大師生背負行囊,心潮澎湃地與送行的人群道別。「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乘車證上清晰的一行字,承載著一代人建設新中國的壯志豪情。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我快20歲了,通過對比、鑑別,我們都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人民政府是信得過的,我早已把人生都託付給黨。」遷校時擔任材料力學教研室教師的陳瀚教授說,「黨需要我們去哪裡,我們就去哪裡!越是艱苦的地方,我們就越要去!」

當時已年過花甲的「中國電機之父」鍾兆琳,不顧領導提出的留在上海照顧家庭的關照,隻身一人踏上了首批遷陝的專列。我國熱工先驅陳大燮攜夫人一同西遷,他在西安新校慷慨激昂地說:「我首先要為西安的學生上好課。」青年教授陳學俊,攜妻帶子全家離滬西遷,把位於上海繁華地段的房產交公,一走就是一輩子。

西遷前,學生張進喜發表在校刊上的一首題為《到西北去》的詩歌,體現了那個年代交大莘莘學子的報國熱情。「西北的人們朝夕盼望,西安的夥伴已伸出了友誼的手,我的心啊,你插上翅膀吧,刷刷地掠過滾滾的長江,飛到西北的黃土高原,告訴那裡的人們,我們就要來到。」

84歲高齡的西安交大退休教師胡奈賽說,當年西遷的專列上,師生們情緒飽滿,嘴裡不時哼唱著歡快的歌。那時大家都覺得,未來生活充滿陽光。

「大樹西遷」,相關儀器設備的拆卸和裝箱搬運是個浩大的工程,據統計,前後共計有200多節火車車廂的物資從上海運往西安,因為後勤人員工作認真負責,所以如此大的工作量下所運物件竟無一損傷,甚至連職工託運的筷子都沒丟一根。考慮到陝滬兩地當時懸殊的生活條件,上海方面還要求理髮店、印刷廠等後勤部門一起跟著學校西遷。

為保證交大1956年秋能在西安順利開學,2500名參加施工的工人過春節也僅僅休息了3天,最終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完成了11萬平方米的新建校舍施工任務。「當年放棄個人生活優厚待遇的教授和先生們是英雄,為交大遷校默默奉獻的建設者們更是英雄。」遷校時正值青春年華的盧烈英教授說。

盧烈英介紹,西安市政府當年為照顧南方師生飲食習慣,在物質匱乏的年月保證向學校供給大米,如今回想起這段往事,依舊讓人動容。「還有次我到西安東郊一家商店買東西,店員聽說我是交大老師,就像接待外賓一樣。」他說。

自強不息,逆境中錘鍊創新原動力

遷校初期,百業待興。「道路不平、電話不靈、電燈不明」,野兔地上跑,半夜甚至能聽到狼嚎。教職工群體沒有抱怨和懈怠,忘我工作、苦幹實業,積極迅速投身到新校的建設中去。中國西北一片廣袤而荒涼的原野上,一座科學殿堂逐漸有了模樣。

創辦工程力學專業的朱城除了吃飯睡覺,將所有精力投入到新專業的創辦與發展上。授課之餘,他不僅要與時間賽跑編寫講義教材《材料力學》,還要抽出時間去北京大學等院校講課。在艱苦的環境下長期超負荷工作,讓他最終在38歲時英年早逝,成為交大主體西遷後身殉事業的第一人。

幾乎同時,計算機專業也在於怡元、鄭守淇以及鮑家元等人的帶動下創建起來。鮑家元回憶說,他1954年進入交通大學學習,1957年就提前畢業,隨即被派往素有中國計算機行業「黃埔軍校」之稱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第二期培訓班學習,其間在北京還參與了我國第一臺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1958年回到西安後,鮑家元開始在交大的計算機教研室工作。大家廢寢忘食,一面拿著講義上課,一面還要編寫教材。由於計算機領域發展很快,當時美國甚至蘇聯都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因此半路出家學習計算機專業的鮑家元說:「我們無人依靠,只能靠拼命,只能靠自己!」

當交大計算機教研室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人自己編寫並最早正式出版的計算機原理教材之一——《電子數字計算機原理》於1961年出版時,大家從教研室「110」的代號中受到啟發,將教材作者定名為「姚林」。

西安交大樸實而嚴謹的學風,一直被後人看作寶貴的精神財富。比如已故教授樂兌謙,在其專著《齒輪刀具》中的幾百個公式,據說他幾乎都一一推導過,也都用豐富的實例計算校驗過。至今相關工廠有技術人員進廠,這本書還是必讀書目。

曾任西安交大焊接研究所主任的戚繼皋說,偌大的兩層實驗室,走線和儀器裝配全部由教職工自己完成,由於條件艱苦,學生實驗的好多儀器都是工作人員臨時做出來的。

化工學院教授劉芙蓉介紹道,每天除了緊張的學習生活之外,遷校後不久來西安交大上學的學生們還要給老圖書館打地基,並幫助西安興慶公園挖掘興慶湖,甚至還去河南三門峽開過荒、種過地。

西遷後經過61年的艱苦奮鬥,西安交大至今累計為國育才25萬多人,培養出的33名院士中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2017年9月,西安交大入選國家一流大學A類建設名單,8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成為西部地區首屈一指的科教高地。

老驥伏櫪,西遷精神薪火相傳

剛西遷時,不少交大教師曾擔心過兩個問題,一是擔心原先交通大學的力量有所削弱和分散,「大樹西遷」後無法在西北貧瘠的土地上「存活」;二是擔心學校遷至西安後,生源質量受到影響,科研攻關人才隊伍上難免出現斷檔。

有西安交大的退休教師說,為增強學校的影響力,從西遷開始,學校教師每年寒暑假返鄉後,很多都要去家鄉的高中宣傳西安交大。1956年,雖然正值遷校和全國首次統招,但前來西安報到的交大新生還是比1955年多了200人。當時的物理學教授殷大鈞等許多人都認為,從平時的答疑中發現,新生的水平比過去有所提高。

「我們上一代是救國的一代,這一代是建國的一代,下一代是強國的一代!」胡奈賽感慨地說。雖然1994年就已退休,但她現在還是每天都到校園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上班,為青年教師搞好教學和科研出謀劃策。「西遷精神需要一代代人去傳承、發揚。」胡奈賽表示。

年逾耋耄的內燃機專業教授丘大謀,最近也打算去幾家核電站看看,「體力活我是幫不上忙了,但我的腦力還能再發揮發揮餘熱,再為國家做點貢獻」。

1400名當年從上海遷來的交大教師中,如今只有300多人還健在。其中的大多數逝者都長眠於黃土地下,用他們當年一起西遷的同事或同學的話說,這一代人是「獻完青春獻終生,獻完終生獻子孫」。

西遷過後61年,如今西安交大再度將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定到西邊:在西安以西,西安交大正在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依託陝西省產業優勢與西安交大多學科的人才優勢,創建一個西部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實現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高新企業孵化和規模產業核心技術的源頭供給。

在中國西部,西安交大2015年成立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並成為「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發起主導學校。通過跨國協同創新攻關為「一帶一路」倡議貢獻遠見卓識和智力支持,成為學校新的歷史使命。

「國家的發展目標就是西安交大的責任擔當,把西安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是黨和國家的堅定意志,也是百年交大肩負的歷史責任。西安交大將牢記使命、攻堅克難,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好服務、做出更大貢獻。」西安交大黨委書記張邁曾說。

相關焦點

  • 愛國奉獻 無悔無怨
    自1956年交通大學主體部分西遷以來,一代代西安交大人懷揣著「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曾經一片荒涼的黃土地上甘於寂寞、樂於奉獻,用激情、熱血和青春芳華,鑄就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戰略布局調整的成功範例。    日前,記者走進西安交通大學校園,拾階而上,尋蹤問賢。
  • 「愛國就要敬業」——訪西安交大退休教師胡奈賽
    當記者在西安交大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見到胡奈賽時,很難想像眼前這位精神矍鑠、思維敏捷的老教授,今年已84歲了。作為第一批西遷的交大人,胡奈賽的一生幾乎都投身於交大、奉獻給了西部這塊土地,而她與這所高校的情緣,要從60多年前講起。
  • 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胡奈賽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為表彰先進,進一步引導激勵各級關工委和廣大「五老」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貢獻,中國關工委和中央文明辦決定授予593個單位「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授予1791名個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胡奈賽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 90歲交大老教授手寫感謝信,只因...
    90歲交大老教授手寫感謝信,只因......近日,中鐵一局碑林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封來自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陳瀚先生手寫的感謝信,字裡行間洋溢著對小區改造工作的切身感受和激動之情。
  • 央媒持續聚焦西遷精神:交大從上海遷往西安,七成教師緊跟隨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通大學史維祥等15位老教授的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為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點讚。中央媒體近期持續聚焦西遷精神,講述西遷故事。
  • 創新港5G智慧校園、交大西遷博物館、西安交大博物館
    日前,我校交大西遷博物館、西安交大博物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5G智慧校園分別入選陝西省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是獲評現場教學點最多的高校。 近年來,我校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緊跟黨和國家要求,緊扣社會需求,積極探索進一步推動學校思想建設、文化建設、育人體系建設等工作的傳播新渠道,與各學院、各部門一起共同展示西安交大新時代奮鬥者的風採。我校入圍的3個現場教學點,分別從黨的建設、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新發展理念先進典型三個方面展示了西安交大精神、文化、發展的引領性和影響力。
  • 彭康:交大掌門人 西遷領導者_愛國奮鬥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在祖國的建設發展中,無數交通大學的莘莘學子,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畢生奮鬥的事業緊密融合在一起,譜寫出了一曲曲交大特色的「愛國奮鬥之歌」。新聞網主頁特推出「愛國奮鬥」專欄,匯集交大人愛國奮鬥的事跡,弘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神,激勵和引導交大人做新時代的奮鬥者,把個人理想融入祖國發展偉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 百廿年校慶:西安交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西安交大黨委書記張邁曾主持大會。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親筆寫信勉勵鼓舞交大師生:「西安交通大學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建校120年特別是遷校60年以來,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紮根西部、培育英才,取得了卓越辦學業績,為國家發展和西部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 西安交大舉辦2019屆赴基層重點單位就業畢業生座談會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充分服務和引導畢業生赴基層重點單位工作,鼓勵更多交大學子報效國家、建功立業,6月18日上午,西安交大舉辦「傳承西遷精神、紮根祖國基層、建功立業新時代」2019屆赴基層重點單位畢業生座談會暨
  • 14位幸運兒將成為西安交大學生
    全國第一封錄取通知書中午,西安交大絲路大講堂,隨著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和西遷老教授潘季、盛劍霓、朱繼洲、丘大謀將一封封特別的西遷紀念版錄取通知書交到14位不超過15歲的少年手中,2019年全國的首批本科生錄取通知書誕生了。
  • 西安交大彭康書院、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團支部聯合會議召開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史」學習的重要指示精神,12月17日,西安交通大學彭康書院外語黨團支部和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團支部在線上召開「學史明志·共話擔當」聯合會議。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魏桂紅、團委副書記董之瑤,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許明、國際處主管陸天舒、彭康書院院務主任助理朱宏偉、彭康書院黨總支秘書王俊晗以及書院輔導員李楠、王倩、溫景濤出席會議。西安交通大學彭康書院外語黨支部書記董錦紅同志詳細介紹了黨支部的成立背景、現有體制及承辦的特色活動。
  • 彭康:交大掌門人 西遷領導者
    在祖國的建設發展中,無數交通大學的莘莘學子,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畢生奮鬥的事業緊密融合在一起,譜寫出了一曲曲交大特色的「愛國奮鬥之歌」。新聞網主頁特推出「愛國奮鬥」專欄,匯集交大人愛國奮鬥的事跡,弘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神,激勵和引導交大人做新時代的奮鬥者,把個人理想融入祖國發展偉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 西安交大醫學部舉辦紀念徐誦明誕辰130周年座談會
    原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朱宏亮教授、西北大學西北聯大研究所所長姚遠教授、陝西漢中市城固縣博物館苟保平館長、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張強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黨工委陳騰書記、醫學部綜合辦張潔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啟德書院張王民院務主任、西安交通大學宗濂書院陳陽靜院務主任、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付勇書記,以及交大二附院領導班子成員、離退休老教授、學生和職工代表、各部門負責人代表參加了此次座談會。
  • 西安交大青年在社會實踐中奉獻擔當
    白天忙社會實踐,實地調研城鄉養老現狀,晚上回來學習《之江新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書籍,提高理論修養……對於西安交通大學崇實書院學生劉昊峰來說,這樣的實踐、學習是他在大學裡第一個暑假的新常態。在今年暑假,西安交大像劉昊峰一樣參加社會實踐的同學還有不少。該校近5000名同學組成584支團隊,活躍在政務見習、脫貧攻堅、西遷精神、返鄉調研、雲實踐等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中。
  • 【中國教育報】西安交通大學:「知識分子就要愛國奮鬥」
    西安交通大學:「知識分子就要愛國奮鬥」【總書記原聲】我們要發揚老教授們這種西遷精神。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後,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我也完全相信我們的交大人,我們西部的同志們,一定會在未來的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中,為中華民族立下卓越的貢獻!「人活著要有一種精神,知識分子就要愛國奮鬥。」提起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的事,86歲的潘季教授仍感到熱血澎湃。這位60多年前隨交大西遷、紮根大西北的老教授,不遺餘力發揮餘熱,出席各種座談會、報告會,給大學生、企事業單位講述西遷故事,宣講西遷精神,深受年輕同志歡迎。
  • 西安交大「西遷紀念版」 錄取通知書首發!
    交大元素:以「飲水思源」為內核,包括校徽、校門、梧桐樹、騰飛塔、四大發明、西遷廣場、醫學DNA雙螺旋雕塑、大運會火炬臺等西安交大標誌性元素,還有交大校友錢學森參與的中國第一枚飛彈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等,彰顯交大123年悠久歷史與文化傳承。
  • 西安交大老教授參觀考察地鐵5號線 致敬西遷、科技報國再出發
    上午9時10分,部分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及家庭、中青年學術骨幹來到西安地鐵太乙路站,實地參觀、考察地鐵5號線建設、運營籌備情況,向西遷致敬,矢志科技報國再出發。「此次地鐵5號線考察活動主題為「奔馳在民族復興道路上的時代快車」,由西安交大、西鹹新區、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是「科創月」重要活動之一。 此次考察活動從太乙路站出發,到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交大西遷學生代表朱淵澄、本科生代表湛啟瑞代表全體學生、校友發出倡議:「即刻出發,科技創新領航,邁向世界一流!」
  • 踏歌西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交大西遷記
    2017年11月,西安交大的15位老教授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們要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一封信。六十年前的那場西遷,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更推動著偉大祖國的西北建設。往事歷歷在目,今日重任在肩,新時期西安交大人牢記「聽黨指揮跟黨走」的光榮傳統,紮根西部,矢志報國已經深深刻在腦海裡。收到來信後,總書記高度讚揚了老教授們的高尚情操,並重新提起「西遷精神」。這場始於建國初的教育援建,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交大人。
  • 西安交大14位少年大學生收到西遷紀念版錄取通知書
    陝西傳媒網訊(記者 李莉)6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學14位平均年齡不超過15歲的大學生收到了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和西遷老教授潘季、盛劍霓、朱繼洲、丘大謀等頒發的西遷紀念版錄取通知書,這是2019年全國首批本科生錄取通知書。
  • 交大西遷人:家國情懷無私奉獻
    【最美奮鬥者】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航智2017年11月,西安交大15位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在信中吐露了師生們的心聲:「聽黨指揮跟黨走,幾代交大人砥礪奮鬥的精神內涵,就是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