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交大掌門人 西遷領導者

2020-12-25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2018年10月07日 責任編輯:張文清  

編者按:上海交通大學是一所有著優良愛國奮鬥傳統的高等學府。在祖國的建設發展中,無數交通大學的莘莘學子,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畢生奮鬥的事業緊密融合在一起,譜寫出了一曲曲交大特色的「愛國奮鬥之歌」。新聞網主頁特推出「愛國奮鬥」專欄,匯集交大人愛國奮鬥的事跡,弘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神,激勵和引導交大人做新時代的奮鬥者,把個人理想融入祖國發展偉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彭康(1901-1968),江西省萍鄉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鹿兒島第七高等專科學校和京都大學哲學系。1927年回國投身革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20、30年代滬上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重要成員,先後翻譯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論》(又譯為「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和普列漢諾夫的《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問題》等經典哲學著作。他曾被捕關入上海提籃橋監獄和江蘇省反省院長達8年,出獄後即走上抗日戰爭的第一線,在華中抗日根據地及後來的解放區歷任黨政領導職務,主持宣傳、文教工作。建國初期,任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長、山東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主任等職。1952年作為中央文化教育考察團副團長出訪東歐七國,以半年多的時間系統考察了蘇聯和東歐的高等教育。1953年7月正式到交大任職。彭康在交通大學及遷校後的西安交通大學職掌校務達14年之久。

交大掌門人:「要為國家多培養幾個錢學森」

1952年2月,經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批覆,正式建立中共交通大學委員會,以李培南為書記。學校實行黨委領導。同年9月23日,教育部提名彭康任交通大學校長。11月3日,毛澤東籤署彭康任交大校長的任命書。195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批覆彭康任交大黨委書記。

彭康是一位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哲學家、教育家。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使其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懂得運用唯物辯證法及按照教育規律開展學校的工作。他的辦學箴言是「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就是兩條,一條是黨的領導,一條是師資隊伍」。他認為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在他出任交大黨委書記和校長期間,堅持實事求是,創造性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建立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體系,建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完善院系和學科體系,制訂一系列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為建立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促進交大的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彭康到交大任職之際,正當學校全面開展教學改革。他積極倡導學習蘇聯的教育經驗,尊重來校工作的蘇聯專家的建議。彭康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採取各種辦法安定教學秩序,在校務委員會常委會上提出某些課程內容精簡、某些課程緩開、程度較差的學生免修俄文、考試測驗暫停3周等建議。他認為蘇聯的經驗與中國國情並不完全吻合,蘇聯大學是5年制,而我國大學是4年制,因此提出運用蘇聯教材、制訂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時,必須從實際出發,既要積極採用,又要有充分準備,要求全體教師積極備課,對課程內容進行適量縮減,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和接受能力來傳授,以提高課堂效率。他十分尊重陳大燮、張鴻、鍾兆琳、趙富鑫等教授的教學和管理經驗,要求教務等部門根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制訂出適合國情的「四年教學規劃」。這樣通過一邊實踐、一邊改革、一邊調整,彭康不斷檢驗並總結出符合實際的教學經驗,提出「學習蘇聯經驗,還要很好總結運用我國過去的教學經驗,特別是老解放區的教學經驗」,注意「發揚老交大的優良教學傳統」,並希望教師、幹部要「領會蘇聯教學經驗的思想性」。在當時政治氣氛下,彭康說要「發揚老交大優良教學傳統」,這是很不容易的。

交通大學優良辦學傳統之一是「基礎厚」,彭康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傳統。他一直強調學生到學校來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最基本的東西——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他常說「先打基礎,再建高樓」,「只有在學得博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專」。1954年,交大成立一年級辦公室和二年級辦公室,之後在此基礎上合併創建基礎課程部,其主要任務是加強一、二年級學生的基礎理論課的教學。長期在基礎部工作的趙富鑫教授回憶道:「每次我們向彭康匯報工作,他總是不僅從原則上予以指導,而且也常在具體工作上加以幫助……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為學生答疑,彭康來到答疑室聽我答疑。這對一個學校的負責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辦好學校,關鍵是抓好師資建設,提高教師教學和學術水平。因此,彭康十分注意建設師資隊伍,尊重知識,關心愛護教師。他說「教學質量不高,關鍵在於教師的水平」。他認為教育事業要代代相傳,重視發揮老教師作用,青年教師與老教師結合,結成師徒關係,營造尊重老教師、愛護青年教師,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良好風氣。1955年夏,彭康在交通大學首屆黨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強調指出,學校工作總的方針是「面向教學、面向學生」。他還經常在校園中走走,到學生宿舍、食堂、實驗室看看,與師生員工聊聊,對幹部教師的精神狀態和工作情況心中有數。

彭康一貫重視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他明確提出:「交大應多培養幾個像錢學森那樣的大科學家,也是對國家的最大貢獻。」強調培養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高質量人才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要求全校師生把錢學森作為學習的楷模,希望學校能不斷培養出像錢學森那樣的傑出人才。這一人才培養觀是彭康辦學理念的一大特色,也成為全體交大人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廣大教師都本著必須對學生全面負責的態度,認真教學,努力爭取「要為國家多培養幾個錢學森」。交通大學在那個年代始終保持高水平、嚴要求的育人標準,為新中國建設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

彭康為交通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掌校期間,他以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規律,把握辦學方向,秉持交大的辦學傳統與經驗,積極探索,形成了鮮明的治校風格與特色,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理念,對於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西遷領導者:西遷精神激勵今人

作為我國創建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交通大學,在當時最發達的繁華城市上海已生長了60年。但是,以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為起點,祖國需要一所高水平的工科大學到西部去。當1955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的重大決定時,彭康很快主持召開校黨委會、校務委員會,儘快統一全校思想。5月初,彭康就與交大教授朱物華、程孝剛、鍾兆琳、周志宏、朱麟五等一起到西安古城探尋學校新址。

1957年7月,彭康主持校務委員會調整遷校方案,並得到國務院批准:交通大學分設西安、上海兩部分,由彭康統一領導。至1957年底,大部分專業系科和師資遷入西安新校:其中西安部分教職工2585人,學生6881人;上海部分教職工2300人,學生5078人。

在上海交大出版的《彭康文集(下卷)》中,彭康《就遷校問題向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師生所作的報告》表明,他在報告中反覆說明「遷校不是我們一個學校的問題,而是牽涉到上海、西安,牽涉到整個支援西北的問題」「交大是國家的交大、社會主義的交大……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有一段時間,彭康所住的上海康平路寓所幾乎每晚都要召開黨委和總支負責人的碰頭會,不知熬過了多少個不眠夜。1959年7月,國務院作出新的決定,西安、上海兩部分單獨成校,分別命名為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的物質環境不如上海,當時有人勸彭康留在上海交大,但彭康堅定地表示:我應該去西安。1959-1966年,彭康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黨委書記。

在交大西遷過程中,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學校經受了各種考驗,廣大師生克服了重重困難,有些老教授、老教工還做出了重大犧牲,愛國奉獻,無怨無悔。彭康同志作為交大的黨委書記、校長,毅然擔起了領導交大遷往西安以及隨之而來的學校分設兩地和各自獨立建校等一系列艱巨的任務。

在交大西遷過程中,彭康始終堅持大局觀念,將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彭康說:「我們現在是在建設社會主義,一切要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利益來考慮,國家利益、學校利益、個人利益要正確結合起來,我們應該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下來考慮學校利益和個人利益。」彭康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身先表率這樣做的,他親往勘探校址,組織遷校,率領交大師生來到黃土地上奮鬥。

彭康受命擔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時,年已59歲,他一如既往,以飽滿的革命意志迎接新的挑戰。多年後,時任教育部部長蔣南翔回憶說:「國務院決定遷校後,彭康主動要求到西北來。」「他一再表示,要在西北紮下根來,願盡畢生之力辦好西安交通大學。」

在交大西遷過程中,彭康始終堅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把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確方向。彭康堅持說:「我們是辦學校不是辦政治,但是我們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辦學校。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合理部署這個角度來考慮,我們這個多科性工業大學如何發揮作用,如何更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

1956年1月18日,學校組織由教師、學生、職員、工人、工會、團委和家屬會代表共33人的「交通大學西北訪問團」赴西北參觀訪問。1956年7月20日,首批遷校教職員工踏上西遷徵途。儘管西遷是一項複雜艱巨的工作,但在彭康的正確領導下,全校師生凝聚集體的力量,以實際行動做到了遷校和教學兩不誤,而且還擴大了招生規模,建立了許多新的專業、新的實驗室、新的研究設備,提高了教學科研質量。

在交大西遷過程中,彭康同志始終堅持發揚民主作風,密切聯繫群眾。

關於新校區選址,彭康充分考慮師生員工的生活便利,提出:①不要選在文化區裡,文化區內大專院校集中,學習、工作,包括時間安排都差不多,在物資供應上不易解決,就是看場電影也有困難;②不要靠近工業區,工廠噪音多,汙染源多,對環境有影響,不利於學習生活;③儘量靠近市區,與地方領導機關聯繫方便,解決師生員工的生活問題也好辦;④學校的環境需要安靜些,同時考慮以後的發展。

在彭康的親自關心下,學校在各方協助下妥善解決了教職工家屬的工作調動問題,興辦了高質量的附中、附小、幼兒園,還從上海動員遷來了成衣、修鞋、理髮、洗染、煤球製作等生活服務部門,使師生員工和家屬生活免於後顧之憂。

20世紀50年代交大西遷是一項具有開拓意義的戰略行動。彭康同志當之無愧為交大西遷的卓越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當之無愧為西遷精神的傑出典範。正是他以前瞻的戰略眼光、無私的獻身精神,帶領著交大師生奔赴祖國西部,開闢了西安交大一片嶄新的事業,以實際行動支援了大西北建設;也正是他展現卓越的領導力,發揮超強的管理智慧,妥善籌劃了交大分設兩地的方案,並搭建好上海、西安兩所交大的發展平臺,規劃了兩校的發展目標。

時至今日,可以告慰彭康老校長的是,他曾經領導的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一個雄踞祖國的東南,一個屹立祖國的西北,是同根生的雙子,共同繼承和發揚了交通大學優良的教學傳統和嚴謹學風,都已躋身國內一流大學行列並正在向著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邁進,以實際行動詮釋和豐富新時代的「西遷精神」,為國家建設、西部發展源源不斷地奉獻智慧和力量,作出不可替代的交大貢獻!

2017年底,習近平同志對西安交通大學老教授的來信作出批示,向當年交大西遷的老同志表示敬意和祝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同志又一次提及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並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堅持愛國奉獻,無怨無悔,讓我感到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同時讓我感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彭康文集:道不盡奮鬥的一生

2018年1月,精心籌備十餘載、組織編修一年多,夏徵農同志題名,錢正英、姜斯憲同志作序的《彭康文集》正式揭開面紗,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付梓出版,記述了他跨越38年的重要文獻和精神財富;字數80餘萬,反映了他一生的革命工作和教育思想。

《彭康文集》收錄彭康同志的著作、文稿共116篇(部),其中著作104篇(部)、譯作12篇(部)。這些著作跨越了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多個歷史時期;其中有論文、雜文、時評、報告、講話、指示、批示、書信等多種文體;內容上,涵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文化藝術、社會工作、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黨的建設等諸多領域。全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收錄了彭康同志1927-1937年之間的著作和譯作,下卷收錄了1938-1965年之間的著作;附錄收錄了《彭康自傳》和《彭康年譜》。

縱觀彭康的一生,既是文化戰士,又經歷戎馬生涯,還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創業者、開拓者之一。在黨的領導下,彭康同志堅守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在民族解放和革命鬥爭的年代歷盡坎坷、矢志不移,在創建社會主義大學的領導崗位上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1901年,彭康出生於江西萍鄉。1919年,18歲的他赴日本留學,後考入京都大學主修哲學,開始研究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學說。1927年,彭康放棄了即將開始的學位論文答辯,毅然回到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成為「創造社」「左聯」的主要成員之一。並於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由啟蒙階段轉入了系統傳播階段。彭康承擔了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宣傳唯物辯證法的重要任務,從1928-1930年兩三年間,他翻譯和撰寫的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著作和譯作20餘篇(部),共26萬字。

1930年4月,彭康意外被捕入獄。牢獄七載,他組織難友學習革命理論,團結戰鬥,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出獄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他先後擔任中共中央中原局、華中局、華東局的重要領導職務,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紀念彭康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上海交大舉行,夏徵農、胡立教、舒文,這幾位曾經在彭康領導下工作過的上海市老領導,一致提議出版彭康文集,作為對於彭康同志最好的紀念。

2006年11月,上海交大黨史校史研究室的同志前往看望102歲高齡的夏徵農同志,百歲老人又一次詢問彭康文集的籌編情況。他一再說,我的最大心願就是看到彭康文集出版。他還高興地為《彭康文集》題寫了書名。這次,出版的《彭康文集》書名就是由夏徵農同志當年題寫。

為全面展示彭康同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豐富的革命工作經驗和寶貴的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繼承發揚彭康同志留給我們的優良傳統和奮鬥精神,2016年5月,本著「廣泛徵集,深入研究」的原則,上海交大黨史校史研究工作者和各有關方面,組織力量、精心策劃、反覆考證、嚴肅編修。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這套80餘萬字的《彭康文集》終於面世。

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上海交大出版社 新聞中心

相關焦點

  • 彭康:交大掌門人 西遷領導者_愛國奮鬥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1953年7月正式到交大任職。彭康在交通大學及遷校後的西安交通大學職掌校務達14年之久。交大掌門人:「要為國家多培養幾個錢學森」1952年2月,經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批覆,正式建立中共交通大學委員會,以李培南為書記。學校實行黨委領導。
  • 交大西遷人:家國情懷無私奉獻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向當年西安交大西遷老同志們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愛國奮鬥先進群體。新華社發一石激起千層浪。
  • 彭康:「交大應多培養幾個像錢學森那樣的大科學家」
    這部書,寫的是作為交通大學校長的父親彭康,名為《一個人與一所大學的傳奇》。  這個人是從全國院系大調整起、校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老校長,這所大學是上海/西安交大。其中最傳奇的一段經歷,就是60年前彭康帶領大部分系科師生從黃浦江畔來到渭水之濱,舍小家、為大家,完成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一次偉大的西遷。  「我總是追不上父親,家裡三口人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
  • 四史學習教育之新中國史|從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交大西遷與「西...
    交大西遷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對西部發展戰略布局來講,意義都十分重大。」他強調:「交大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勉勵廣大師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交大西遷緣何而起?西遷背後又有哪些曲折而感人的故事?
  • 西安交大彭康書院、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團支部聯合會議召開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史」學習的重要指示精神,12月17日,西安交通大學彭康書院外語黨團支部和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團支部在線上召開「學史明志·共話擔當」聯合會議。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魏桂紅、團委副書記董之瑤,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許明、國際處主管陸天舒、彭康書院院務主任助理朱宏偉、彭康書院黨總支秘書王俊晗以及書院輔導員李楠、王倩、溫景濤出席會議。西安交通大學彭康書院外語黨支部書記董錦紅同志詳細介紹了黨支部的成立背景、現有體制及承辦的特色活動。
  • 踏歌西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交大西遷記
    一方有需求,一方有供給,在國家關於「沿海工廠、學校內遷」的方針下,上海交大內遷西安提上日程。1955年3月底,國務院收到交大由上海遷往西安,交大的電訊工程系遷往成都的報告,在經過國家領導人的集體討論後,正式提出了交大西遷的任務。
  • 感悟西遷精神,踐行青春力量——測控暑期實踐隊 彭康與西遷精神研究
    向西,向遠方,成為交大人不可泯滅的精神印記。聆聽過去的故事,細嚼史書短短幾行字,銘記少被提起的名字。為了深刻了解交大西遷的時代環境、全過程以及在其背後所發生的故事,成員們利用學校圖書館、校史館以及網上資源進行有關西遷精神和彭康校長生平的書籍、音頻、視頻資料的羅列整理,並在其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西遷精神」出版工程系列圖書和歷史文獻紀錄片《向西向遠方》進行了集中的閱讀分享和觀看。
  • 交大西遷老教授和教師代表們受邀試乘「西遷專列」
    【交大西遷老教授和教師代表們受邀試乘「西遷專列」】9月10日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也是西安交大第四個「西遷紀念日」。上午9點10分,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及家屬代表和中青年學術骨幹代表等500人受邀來到地鐵太乙路站,添乘專列直奔國家級西鹹新區,實地參觀、考察西安地鐵5號線的建設、運營籌備情況,參觀考察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提前體驗感受連接西安交大興慶、雁塔和灃西新城校區的西安地鐵5號線之便捷。
  • 彭康擔任交大校長 工資多高?
    彭康是1952年被任命為交大校長的,那個階段具體工資多少,根據檔案也是可以查證的,離開檔案我們不好進行評估。但是到了交通大學西遷的1956年,根據其行政級別,就可以推算其工資收入。彭康校長任命書彭康校長參與教師集體備課
  • 科學網—交大西遷背後的人和事
    伴隨著第一批西遷人潤物無聲的感染與影響,越來越多的交大人沿著先輩走過的足跡,步履鏗鏘,足音響亮。 秦嶺一片白雲飄,關中平原真富饒。
  • 向西而歌 一路芳華
    2018年伊始,習總書記在新年致辭中,再次提起交大西遷的老教授們:「他們的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廣大人民群眾堅持愛國奉獻,無怨無悔,讓我感到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同時讓我感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那是一場怎樣的遷徙?這些被總書記點讚的西遷老教授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 央媒持續聚焦西遷精神:交大從上海遷往西安,七成教師緊跟隨
    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為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點讚。中央媒體近期持續聚焦西遷精神,講述西遷故事。今天,小編選取了《光明日報》刊登的長篇通訊+評論文章,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長篇通訊在今天的西安交大校園裡,有一條著名的梧桐道。兩側的梧桐高聳入雲,已有雙手合抱那般粗。
  • 論交通大學是如何西遷紮根在「古都西安」的?
    今天的交通大學1950年,6000位交大西遷的骨幹力量,他們手持一張特別乘車證。而當年他是剛剛考進交大的一名新生,但今天他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教授,他將會和我們分享怎樣的交大西遷故事呢?我不是西遷教職工,是1957年直接到西安報到的,可以說是交大西遷以後,第一批到西安報到的學生,我是西遷大樹上的一片小葉,西遷大樹的葉是那些老教授的葉,我是長出來的小葉。
  • 西安交大師生校友考察地鐵5號線致敬西遷 科技報國再出發
    上午9時10分,部分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中青年學術骨幹等來到西安地鐵太乙路站,實地參觀、考察地鐵5號線建設、運營籌備情況,向西遷致敬,矢志科技報國再出發。此次考察活動從太乙路站出發,到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 交大機械百年 宋壽銜教授的回憶
    六七十人一個大教研室,這裡面有兩部分人,一部分人就是以後專門搞製圖的,另一部分人是以後要調出去的,製圖作為一個打基礎的課程,作為一個教授,你要先了解製圖這門課程作為基礎,然後調出去。遷校後,教研室裡在西安的教師裡,我算是年紀大的,但中間還調出去過,所以教研室的情況我既了解又不太了解。
  • 交大西遷背後的人和事
    交大西遷背後的人和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4.27 星期一     20世紀50年代,一批交大人響應黨的號召,「打起背包就出發」,從上海遷至西安。
  • 實踐正當時:西安交大彭康書院黨支部第五小組開展新生指南講座
    黃瀚同學以交大揚帆社為例,講解了社團的部門構成、社團成員的工作安排、對於學生生活方式和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內容,更強調了社團對於學生們從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所獲得的自我認同感,使學弟學妹們對於社團生活、大學生活更加嚮往。之後,黃瀚同學向學弟學妹們介紹了大學學生會點詳細情況,主要包括了校學生會點常委會直屬部門職能,涵蓋了秘書處、監察處、調研部等部門,使大家對於學生會的組成有了深入的了解。
  • 十二時辰長安秀正直播丨交大,來了!
    讓我們一起夢回長安,在交大穿越千年;一起夢回青春,在交大暢遊夢想。8人來到三秦大地勘察校址,他們把腳步落在了大唐興慶宮遺址這片土地上。8月26日13時,樊登將帶你走進交大西遷精神博物館,通過一件件珍貴物件,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熱血歲月。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為我國最早興辦的高等學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55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最偉大的「遷徙」,徹底改變了中國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格局,引領和帶動整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蓬勃發展。
  • 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胡奈賽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
    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胡奈賽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同時,省關工委和省文明辦也對全省關工委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了表彰,西安交大關工委獲得「全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自1994年退休至今,以耄耋高齡仍堅持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一線、立德樹人工作一線,充分發揮西遷親歷者、建設者優勢,闡述西遷精神,講述西遷故事,為引導青年知識分子大力弘揚愛國奮鬥精神,教育廣大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持續貢獻著屬於老一輩西遷人的光和熱,為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