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51)

2020-12-14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

我們真正的轉折點是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三中全會制定了新的綱領、方針和政策,制定了新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鄧小平

1978年12月18日,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會議在北京京西賓館隆重舉行,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全會雖然開了僅僅5天,但其意義在三年後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作了明確的闡述:「全會結束了一九七六年十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地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這次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

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全會增選了中央領導機構的成員,實際上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此,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江澤民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闢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後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誌,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臨時改變主題的一次重要會議

說到三中全會的重要,不能不說到在全會前於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這次中央工作會議原本的議題:一是討論農業問題;二是商定1979年和1980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三是討論李先念在國務院務虛會的講話。在進入正式議題前,用兩三天時間先討論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提出的從1979年起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問題。這是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開幕之前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提

出的建議。實施戰略轉移的議題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和廣泛討論。陳雲在小組會上率先提出六個問題,向「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發動攻擊,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和共鳴。會議很快脫離了事先設置的軌道,形成了全面糾正「左」的錯誤的歷史潮流。原定20天的會議不得不幾度延長,最後開了整整36天才閉幕。這就使得徹底摒棄「以階級鬥爭為綱」,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升為三中全會最重要的主題。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這個講話實際上成為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衝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開闢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宣言書。

鄧小平在講話中,首先強調要解放思想,認為在我們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中間,解放思想這個問題沒有完全解決。不少同志的思想還很不解放,腦筋還沒有開動起來,處在僵化半僵化的狀態。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解放思想確實是當時擺在全黨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文化大革命」以來,林彪、「四人幫」大搞禁區、禁令,製造種種迷信,把人們的思想封閉在他們假馬克思主義的禁錮圈內,不準越雷池一步。鄧小平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中央工作會議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中全會進行得非常順利。根據鄧小平關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

看的精神,全會嚴肅批評了「兩個凡是」的觀點,重新恢復和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指出,必須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毛澤東同志倡導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只有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事物、新問題,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我們黨才能順利地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才能正確解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全會還指出,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要在適當的時候作為經驗教訓加以總結。

鄧小平說,我是到處點火

1978年9月,鄧小平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的邀請到朝鮮進行一次短暫的訪問。訪問歸來,他並沒有馬上回京,而是到東北三省以及河北的唐山、天津等地視察,沿途同各地黨政軍負責同志談話,中心內容之一也就是解放思想,擺脫「兩個凡是」的束縛,擺脫「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束縛,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在瀋陽聽取了遼寧省委的匯報時,鄧小平說,應當在適當時候結束全國性的揭批「四人幫」的群眾運動,把黨和國家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四個現代化建設上來。他特別強調:我們要根據現在的國際國內條件敢於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鄧小平後來在談到當時情況時曾這樣說:我是到處點火,在東北點了一把火,在廣州點了一把火,在成都也點了一把火。

這把火,就是解放思想的熊熊烈火,很快就燃遍了全國。

鄧小平的東北之行,為三個月後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和三中全會做了許多的思想發動工作。他提出的一系列的重要思想觀點,為開好中央工作會議和三中全會奠定了思想基礎。

從轉折意義上說,三中全會類似遵義會議

有人把這次全會與民主革命時期的遵義會議相比。黨史學家、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胡繩這樣說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在社會主義時期的地位,可以說,跟民主革命時期的遵義會議可以對比,可以相同。1935年遵義會議,是在黨的工作、軍事工作、軍隊都處於非常困難的時期舉行的。遵義會議只過了14年,中國革命就取得了輝煌的徹底的勝利。在作為一個歷史轉折點這個意義上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點類似於遵義會議。在社會主義的萬裡長徵中,我們經歷了各種挫折、曲折,終於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找到了一個轉折點,這以後我們找到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就好像在遵義會議以後找到符合中國實際的民主革命道路一樣。

這樣對比、這種觀點,恰如其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在各條戰線的實際工作中正本清源,有步驟地解決建國以來的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深入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地闡述許多從實踐中提出的有關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政策問題,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並將貫穿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過程。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54)
    鄧小平關注臺灣問題,指導關於臺灣問題的談判(2) 1975年鄧小平主持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後,強調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這個大局具體是:第一步到1980年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是到二十世紀末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 高中歷史重大事件時間表 最詳細歷史大事年表
    高中歷史重大事件時間表 最詳細歷史大事年表歷史時間是構成歷史知識的基本要素。可以這麼說,離開歷史時間也就不存在歷史,更談不上歷史思維以及歷史教學了。下文有途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歷史大事年表,供參考!
  • 《鄧小平在重大歷史關頭》千裡躍進大別山
    返回>>>《鄧小平在重大歷史關頭》,九州出版社,宮力 周敬青 張曙著 面對敵人的瘋狂圍剿,劉鄧不得不暫時分開,鄧小平挑起堅守大別山的重擔,領導渡過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區的戰略展開,如一把鋒利的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腹
  • ...年作為遠景目標同五年規划進行統一考慮,是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
    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把2035年作為遠景目標,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划進行統一考慮,是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李君如向記者表示,這次全會討論「十四五」規劃也好,2035年的目標也好,貫穿始終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個思路,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把美好生活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
  • 讀"鄧小平傳(1904-1974)":從歷史轉折中看其膽略和睿智
    (二)   《鄧小平傳(1904—1974)》一拿到手,我最先讀的篇章是第29章到35章,就是想看一看作者對於1957年到1966年這段歷史中的鄧小平是怎樣寫的。在這段曲折的歷史中,整風「反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論戰,這些重大事件鄧小平都參與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參與,是作為黨的總書記這樣重要的領導人參與的。
  •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2)--鄧小平紀念網--人民網
    如果給政治上東山再起的人設立奧林匹克獎的話,我有希望獲得該獎的金牌 鄧小平的一生波瀾壯闊,充滿傳奇色彩。提起鄧小平,人們就會說,是他引導中國人民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圓了中國一個多世紀以來求富求強的夢。同時,人們也會說,是他創造了20世紀世界政治歷史上「三落三起」的政治傳奇。
  • 魏禮群: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豐富內涵及重大貢獻
    ,形成了諸多相互聯繫的重大思想和觀點,構成了系統完備、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是深刻認識中國基本國情、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的重大成果,是全面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經驗教訓、充分吸收和借鑑國際上有益做法的重大成果。
  • 《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1976年天安門事件始末
    《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1976年天安門事件始末本文摘自《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第三編第二十七章二、以天安門事件為中心的全國性抗議運動隨著「文化大革命」破壞性後果的不斷暴露,黨內外抵制「整個廣場出現了共和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花山詩海」。人們在各種形式的悼念活動中慷慨陳詞。「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3]這首有代表性的詩矛頭直指江青、張春橋等人。人們高喊「打倒野心家、陰謀家」等口號,出現了一人振臂,萬人應和的震天動地的場面。人民群眾在痛悼周恩來、怒斥「四人幫」的同時,還喊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時代最強音。
  •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編劇:沒有迴避那些歷史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編劇:沒有迴避那些歷史 2014-08-15 15:38:03來源:北京晚報作者:責任編輯:耿慶源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 緬懷|十個歷史故事,回顧鄧小平光輝一生
    鄧小平逝世時已經離開中央領導崗位7年零3個月,這在政治生命中是一個不短的時間。儘管這樣,鄧小平去世後,全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發來唁電,聯合國降半旗,在此期間,所有的國際重大會議都為他默哀。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少有的。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在一項聲明中說:「鄧小平在中國這個朝氣蓬勃的時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 鄧小平推動冤假錯案的平反
    黨內外圍繞鄧小平復出和天安門事件問題的爭論和鬥爭,引起了鄧小平的極大關注。鄧小平關注的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和職務進退,而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兩個凡是」的觀點一提出,鄧小平便洞悉了它的本質。  據不完全統計,科教領域包括「馬振扶事件」、「永樂中學事件」、「王亞卓事件」、中國科學院「兩線一會」特務集團案的甄別,以及為數學家熊慶來、趙九章,歷史學家翦伯贊,化學家傅鷹,中國科協原副主席範長江,著名「右派六教授」的平反等,都是在鄧小平直接批示、圈閱或過問下得到解決的。
  • 冷溶:鄧小平三個重大理論觀點的提出最具創新意義
    他還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 這「兩個不愧為」「三新」「兩基本」,高度評價和精闢概括了鄧小平同志的歷史貢獻和歷史地位。 改革開放打開了一條新路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徵是改革開放。
  • 歷史上的10月5號重大事件
    2019年 香港發布《禁蒙面法》 2019年 NBA莫雷事件 2018年 2018諾貝爾和平獎揭曉 2017年 沙特國王首次訪俄 2017年 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獲2017年諾獎
  • 中學綜合素質考點歸納4.1: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外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約公元前至18世紀略◇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9月,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號召北美人民聯合起來,抵抗英軍鎮壓;1775年4月19 日,「萊剋星頓的槍聲」標誌著北美獨立戰爭開始;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改編大陸軍,推選華盛頓為總司令
  • 電視劇《鄧小平》央視熱播 平視偉人重溫一個時代
    該劇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拍到1984年實行全面改革開放,呈現了粉碎「四人幫」、恢復高考、鄧小平訪美、知青返鄉、包產到戶等歷史事件,也出現了華國鋒、胡耀邦等人物,還首次細緻描繪了鄧小平的家庭生活。昨天,總編劇龍平平(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鄧小平研究專家)透露,該劇從劇本到成片都經歷層層審查,但「送審一路暢通」。而這部劇較以往講述鄧小平的作品,龍平平認為,最大的突破是「平視」。
  • 鄧小平與新中國七十年
    在這個世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有三位歷史偉人,一是孫中山,二是毛澤東,第三位就是鄧小平。對民族復興有巨大影響的歷史性事件也有三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二是新中國的成立,三是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無論是三大偉人還是三大裡程碑事件,鄧小平都在其列。 鄧小平同孫中山、毛澤東一樣,是個傳奇人物。
  • 紀念鄧小平誕辰百年 韓國EBS將播放紀錄片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在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之際,韓國EBS電視臺將於8月22日播放詳細分析鄧小平一生的紀錄片《設計中國的未來——鄧小平的領導能力》。製作組表示,最近高句麗史問題成為韓中關係的焦點,該片將有助於韓國國內正確認識中國。
  • 薄一波這樣評價毛澤東和鄧小平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就與鄧小平一起度過了極為艱苦、極其光榮的戰爭歲月;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年代裡,他長期在鄧小平直接領導下工作,受益良多;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他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旗幟下,參與黨和國家的領導與決策工作,同鄧小平結下了深厚情誼。 薄一波離開領導崗位以後,專心從事回憶錄的寫作。
  • 【政情】揭秘歷史上的五人小組:與鄧小平復出有關
    而這一次省委換屆則非同一般,通過十七大前的省級黨委大換班,省委副書記人數大幅減少,這就是所謂的「減副」。「減副」也意味著此前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地方政治制度——「書記辦公會」——退出了歷史舞臺。對此新華社旗下《瞭望》雜誌曾撰文《"書記辦公會"退出歷史 集體決策機制被推到臺前 》。
  • 鄧小平領導風格的本質特徵
    鄧小平這種堅定的原則性,在新時期既表現在破除「兩個凡是」束縛、平反冤假錯案的勇於擔當上,也表現在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的大智大勇上;既表現在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辦經濟特區、實行市場取向經濟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上,也表現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打破西方制裁的果敢行動上;既表現在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上,也表現在堅定不移地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上;既表現在國內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