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7日電 近期臺灣媒體民調顯示,針對「兩岸服貿協議」僵局,超過六成臺灣受訪民眾希望馬英九與蘇貞昌辯論藉以釐清爭議。臺灣「今日新聞網」27日刊發評論文章稱,馬英九立即答應,但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除了酸言譏諷外,更在程序上設下門檻,表示反對臺灣四報一社主辦,也拒絕辯論時由媒體提問。
如從權力結構分析這場辯論,媒體角色其實不可或缺。馬英九身為當局領導人代表行政權,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可各自代表部分「立法權」,他們兩人辯論,可視為是「行政立法」兩權意見匯整的重要過程,目的為求兩權在重大政策上消弭歧異達成共識。
但在此過程中,媒體不該被視為洪水猛獸。因此「馬蘇辯」如能擴大交由「四報一社一臺」主辦並提問,將具有重大象徵意義,代表「媒體第四權」不會在此關鍵時刻缺席。
況且擴大媒體參與,不僅可在協調過程中增加談判透明度,避免雙方密室協調後各自對外誤導放話。在辯論中如能由媒體主持提問,更是加入公正第三方的討論意見,此舉不但可匯整出有意義問題,更可防止僅有雙方彼此詰問制度下,各自採取「實辯虛問」的辯論技巧,即利用提問時間進行單方陳述,反而減少雙方論點實際交鋒的機會。
尤其蘇貞昌如有誠意,就不應再設程序門檻,增加馬蘇辯論難度。回想當年舉行ECFA辯論前,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是條件頻出,先是不願意與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對辯,要求馬英九親自出馬,後又推說相關信息不充分,要求立法機構先主導出一份獨立完整調查報告,甚至還說也要「公投」廢止ECFA。只是後來她政策急轉彎,選前改口說當選後不會廢除ECFA,此言終成她2012年「大選」競選中最大敗筆。
其實政策辯論是朝野天職,目的是共同向民眾負責。因此答應參與辯論,絕非是誰對誰的恩賜,民進黨根本沒資格要求國民黨「銘感五內」。筆者奉勸蘇陣營勿再耽溺口水戰,應即接受增加「四報一社」主辦與媒體提問,用以確保辯論前的協調透明,進行時的程序公正,以及提問時的實質有效。
並且雙方對話領域,應儘速回到「服貿協議」的實質爭議上。畢竟這次「馬蘇辯」的社會關注焦點,誠如民進黨前發言人梁文杰所言:「民進黨當初花很大力氣來反對ECFA,但後來選舉時卻接受了,現在反對服貿會不會後來也接受?」
老實說,如果蘇貞昌真想競逐2016年「大位」,他不僅該認真思考這問題,更該藉此辯論為民進黨找出一個前後一致、確實可行的兩岸經貿政策,以免重蹈當年蔡英文ECFA政策「自打嘴巴」的覆轍。而這場「馬蘇辯」,也才真能進行深度對話。(作者陳以信 國民黨前發言人,現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