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18個月!
當一位至親告訴我他們全家要陪剛半歲的寶寶去某早教中心「上課」時,我驚訝莫名。這類中心雖聲稱是遵循科學規律教孩子如何玩耍云云,但我心中仍充滿疑惑:難道今天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要在所謂的「科學指導」下才能邁出嗎?那麼我們這一代人被父母帶著自然而然地長大,竟然是不科學的?
放眼當下,各色各樣的早教機構,早已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和火爆的大市場,其中很多機構,不僅資質不夠,而且還打著形形色色的「科學」幌子、喊出蠱惑人心的宣傳口號。這些機構所信誓旦旦的、家長們所篤信不疑的「理念」,就是一句似是而非的口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一家網站曾向公眾做過一個調查:多大年齡才是人生的起跑線?將所有參與者的答案加起來後取平均值,結果竟是18個月!也就是說,中國的孩子還沒走穩路,就已經蹲在起跑線上了。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是,一名6歲的小姑娘因為沒有考上重點小學,居然哭得暈死過去。因為此前全家人一齊上陣,用三年時間教她唐詩、奧數題、數獨九宮格,就是為了讓她考進名牌小學。
事實上,不僅一些私人辦的早教機構開設了過多所謂的「雙語特色」、「藝術特色」課程,並施以小學式的教學方法,未經科學驗證的「幼兒讀經運動」也令人質疑。
人生是不是賽場?如果是,有沒有統一的起跑線和終點?是不是都如百米賽一樣,一起步就必得要全速奔跑?輸在了起跑線,是不是就意味著輸掉了終點?只要這四問的任何一個答案為「否」,都足以證明「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荒謬。無論是「泯然眾人」的古代神童方仲永,還是某些受點批評或挫折就逃避、神經失常甚至自殺的當代「小神童」,都證明教育不當或操之過急,都可能讓孩子「贏」在了起點卻輸在了終點,甚至輸在離真正的終點還很遠的地方。
適當的教育是怎樣
人的一生在何時進行何種教育才是適當的,這是古來學者一直想探明的「真相」。
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亞里斯多德,就提出人具有理性靈魂、非理性靈魂和植物性靈魂,他把一個人的教育進程劃分為每7年一個階段:0—7歲為第一階段,以體育訓練為主;7—14歲為第二個階段,以德育為主;14—21歲為第三個階段,以理智培養為主。
近一百年前,魯道夫•史代納提出「人智學」理論,倡導教育以人為本,以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用健康、平衡的方式,追求孩子在意志(身)、情感(心)及思考(精神)三個層面能力的全方位成長,他也採用與亞里斯多德的年齡分期幾乎完全一致的劃分,強調要依次發展孩子的身體、情感和精神。
事實上,許多家長並非不懂「順其自然」、「靜待花開」的箇中道理,面對孩子小小年紀就無休止地強制性「學習」,家長也未必忍心。然而,唯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所構成的「早教糾結」,催生了一種集體無意識般的成才恐慌。其實,這種恐慌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
成才恐慌的背後,是對社會不公正、教育不均衡狀況的疑慮與擔心。只有當各級政府不再把升學率、重點率和獲獎數作為對學校的考核標準、並將之視為自己的政績,並且所有的校長和教師心中不再只有分數、手中也不再只有習題和試卷,家長不再斤斤計較於孩子每一次測試的成績之時,教育才能回歸於本質,才能如春風化雨般潤澤孩子們的身心。
所以,當我看到上海今秋小學一年級教材將「瘦身」,減少課文篇目和識字量的消息的時候,稍感欣慰。至少,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了教材內容過多對推行「零起點」造成的壓力,老師和孩子也能從繁重的課業中略解放一些。但最終結果如何,還需靜觀其變。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李寶花 編輯郵箱 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