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早教背後的「集體無意識」

2021-01-08 上觀

 

起跑線:18個月!

 

當一位至親告訴我他們全家要陪剛半歲的寶寶去某早教中心「上課」時,我驚訝莫名。這類中心雖聲稱是遵循科學規律教孩子如何玩耍云云,但我心中仍充滿疑惑:難道今天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要在所謂的「科學指導」下才能邁出嗎?那麼我們這一代人被父母帶著自然而然地長大,竟然是不科學的?

 

放眼當下,各色各樣的早教機構,早已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和火爆的大市場,其中很多機構,不僅資質不夠,而且還打著形形色色的「科學」幌子、喊出蠱惑人心的宣傳口號。這些機構所信誓旦旦的、家長們所篤信不疑的「理念」,就是一句似是而非的口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一家網站曾向公眾做過一個調查:多大年齡才是人生的起跑線?將所有參與者的答案加起來後取平均值,結果竟是18個月!也就是說,中國的孩子還沒走穩路,就已經蹲在起跑線上了。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是,一名6歲的小姑娘因為沒有考上重點小學,居然哭得暈死過去。因為此前全家人一齊上陣,用三年時間教她唐詩、奧數題、數獨九宮格,就是為了讓她考進名牌小學。

 

事實上,不僅一些私人辦的早教機構開設了過多所謂的「雙語特色」、「藝術特色」課程,並施以小學式的教學方法,未經科學驗證的「幼兒讀經運動」也令人質疑。

 

人生是不是賽場?如果是,有沒有統一的起跑線和終點?是不是都如百米賽一樣,一起步就必得要全速奔跑?輸在了起跑線,是不是就意味著輸掉了終點?只要這四問的任何一個答案為「否」,都足以證明「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荒謬。無論是「泯然眾人」的古代神童方仲永,還是某些受點批評或挫折就逃避、神經失常甚至自殺的當代「小神童」,都證明教育不當或操之過急,都可能讓孩子「贏」在了起點卻輸在了終點,甚至輸在離真正的終點還很遠的地方。

 

適當的教育是怎樣

 

人的一生在何時進行何種教育才是適當的,這是古來學者一直想探明的「真相」。

 

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亞里斯多德,就提出人具有理性靈魂、非理性靈魂和植物性靈魂,他把一個人的教育進程劃分為每7年一個階段:0—7歲為第一階段,以體育訓練為主;7—14歲為第二個階段,以德育為主;14—21歲為第三個階段,以理智培養為主。

 

近一百年前,魯道夫•史代納提出「人智學」理論,倡導教育以人為本,以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用健康、平衡的方式,追求孩子在意志(身)、情感(心)及思考(精神)三個層面能力的全方位成長,他也採用與亞里斯多德的年齡分期幾乎完全一致的劃分,強調要依次發展孩子的身體、情感和精神。

 

事實上,許多家長並非不懂「順其自然」、「靜待花開」的箇中道理,面對孩子小小年紀就無休止地強制性「學習」,家長也未必忍心。然而,唯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所構成的「早教糾結」,催生了一種集體無意識般的成才恐慌。其實,這種恐慌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

 

成才恐慌的背後,是對社會不公正、教育不均衡狀況的疑慮與擔心。只有當各級政府不再把升學率、重點率和獲獎數作為對學校的考核標準、並將之視為自己的政績,並且所有的校長和教師心中不再只有分數、手中也不再只有習題和試卷,家長不再斤斤計較於孩子每一次測試的成績之時,教育才能回歸於本質,才能如春風化雨般潤澤孩子們的身心。

 

所以,當我看到上海今秋小學一年級教材將「瘦身」,減少課文篇目和識字量的消息的時候,稍感欣慰。至少,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了教材內容過多對推行「零起點」造成的壓力,老師和孩子也能從繁重的課業中略解放一些。但最終結果如何,還需靜觀其變。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李寶花  編輯郵箱 shguancha@sina.com)

相關焦點

  • 雙十一吐槽:異化與集體無意識
    但為了電商節而被異化的眾生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集體無意識的狂歡中。  一場數字的狂歡,一場集體無意識,一場全民性發洩,一場社會的自我降效。他們在這個社會就像一個時鐘背後不可或缺的零件,雙十一就是那個擰動時鐘快速走動的始作俑者,零件遲早會摩擦過度,不堪壓力。不夠用的電視機雙十一晚會各大衛視爭奇鬥豔,代表京東的江蘇衛視、代表天貓的東方和浙江衛視、代表拼多多的湖南衛視,代表蘇寧易購的北京衛視。
  • 「早教」瘋狂 家長上當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挖掘孩子潛能」……一個個善良的初衷,引得多少家長投身早教大潮。在北京、石家莊多個早教機構,來上早教課的家長和孩子絡繹不絕。孩子年齡多數在一兩歲左右,有的孩子甚至還含著奶嘴,兜著尿不溼。家住石家莊裕華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這兩個月她每周都會帶著剛滿一周歲的寶寶去附近的一家美國背景的早教中心去上課。
  • 集體無意識是心理行為還是一種現象?難道只是一種大眾的普遍現象
    集體無意識是心理行為還是一種現象?難道就只是一種大眾的普遍現象瑞典著名的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儘管和弗洛伊德的某些言論上有衝突的地方,可是這也不能否認榮格的對於心理學上的成就。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衝動、願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殘留,它的內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故稱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種可能,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澱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
  • 集體無意識所產生的能量,人們對自然的敬畏,發人深省
    原型批評(或神話原型批評)是現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理論基石主要由榮格集體無意識心理學和早期人類學的研究構成。一方面,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強調,文學作品所表現的精神狀況和作家的創作經驗都來自於人類的原始經驗。它是文學藝術作品產生幻覺、象徵等不可言說的神秘意象的根源。
  • 集體無意識比集體下跪更可悲
    在這種扭曲心理的作用下,下跪這一喪失人格行為的恥辱含義被消解了,他們墮入集體無意識,這比下跪本身更可悲。   這並非個案。「白血病大學生集體下跪」「8歲男孩因犯錯被罰跪」等類似新聞近幾年不時出現,敲響了青少年人格教育缺失的警鐘。或許我們可以說中小學生年幼無知,那麼更應該反思的,是教師和家長:是否對孩子進行過人格教育?是否告誡過他們下跪行為的恥辱含義?
  • 早教英語遍地開花 火熱背後仍需「冷思考」
    家有孩童,誰也躲不過早教的誘惑。近兩年,早教英語培訓機構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其中號稱「國際背景」的早教英語課程價高動輒上萬元,仍舊被部分年輕父母追捧。一般情況,一個行業的火爆跟消費者的需求密不可分。一項調查顯示,72%的家長贊成孩子從小(1歲至5歲)學英語,並傾向於讓孩子從更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英語;而且城市越發達、家長文化程度越高,對英語早教的認可度越高。
  • 保育員「集體無意識」虐童現象才層出不窮?
    可不正是因為這種「集體無意識」,虐童現象才層出不窮嗎?&nbsp&nbsp&nbsp&nbsp這起虐童事件的當事人,免不了要付出代價。個案容易了結,但事件暴露出的民辦園短板卻並非朝夕之功可以解決。幼兒教師學歷低、持證率低、素質低,已是不少縣鄉民辦幼兒園的「標配」。調查顯示,近年來的虐童事件幾乎都發生在民辦園。
  • 家長瘋狂追捧早教市場 1歲7個月孩子上課近1年
    連日來,記者對南寧市的早教機構和幼兒園進行了調查。  上一節課100多元錢,一個全託班是每月1800元,孩子才幾個月大就上課,收費貴過MBA……在南寧,針對0-3歲孩子的早教市場越來越「瘋狂」。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幾乎成了每個城市家庭的共識。那麼,早期教育如何異變為早期培訓?早期教育有沒有效果?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早教」市場繁榮的背後是教育焦慮
    11月22日,《人民日報》第5版發表了題為《別讓「早教」越來越早》的言論文章,聚焦了目前「早教」市場的一些亂象,讀後讓人感慨萬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竭盡所能,想方設法讓孩子讀名校,而且在校外培訓、輔導資料購買等方面也非常大方,盡全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
  • 早教市場繁榮背後是教育的焦慮
    11月22日,《人民日報》第5版發表了題為《別讓「早教」越來越早》的言論文章,聚焦了目前「早教」市場的一些亂象,讀後讓人感慨萬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竭盡所能,想方設法讓孩子讀名校,而且在校外培訓、輔導資料購買等方面也非常大方,盡全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
  • 當你讀懂童話,你已不再是孩子:用榮格解讀,喚醒「集體無意識」
    可馮·法蘭茲,她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的觀點,為我們解剖了,這則簡單童話背後的各種原型母題,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公主變成貓》,這本書讀完,我只能膜拜。請恕我知識淺薄,在此之前,未能看出這童話的深意。而讀過之後,存疑更多,卻發現靈魂被照亮的痕跡。
  • 兒歌早教賽道兵家必爭,其背後原因值得思考
    伴隨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在線教育APP具有靈活性、操作性強、隨時隨地等優勢備受從業者青睞,其早教啟蒙App更是滿足多數家長偏早「教」的需求,倒逼市場自發前進,產品湧現出兒歌品類更是豐富多彩。對於啟蒙賽道而言,為何兒歌早教賽道備受歡迎?其商業模式是如何發展的?
  • 早教中心評論:焦慮的中國早教市場:美吉姆們業績三四線成新戰場
    原標題:焦慮的中國早教市場:美吉姆們業績低於預期,三四線成新戰場  「核心提示」絕大多數父母都會把他們未完成的期待放在下一代身上,擔心輸在起跑線上。早教進入中國的二十年裡,經歷過全盤追逐國外品牌的狂熱,迎合過資本瘋狂擴張,如今下沉市場、線上的戰爭也開始打響。
  • 「3歲決定孩子一生」 瘋狂「早教」的尷尬現狀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挖掘孩子潛能」……一個個善良的初衷,引得多少家長投身早教大潮。但事實是,盲目追捧、行業暴利、監管缺失,正成為處於「自由生長」階段的國內早教行業尷尬現狀。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缺乏法規標準監管,不少機構師資力量薄弱、課程設置隨意,更有「早教商人」捲款跑路情況不時發生。
  • 早教英語「搶跑」背後亂象多
    早教英語「搶跑」背後亂象多新華社記者白麗萍、王菲菲家有孩童,誰也躲不過早教的誘惑。近兩年,早教英語培訓機構在各大城市遍地開花。其中號稱「國際背景」的早教英語課程價高動輒上萬元,仍舊被部分年輕父母追捧。幼兒如何接受早教英語,到底能教給孩子什麼?記者近日深入早教英語培訓機構進行調查。
  • 揭秘西南地區首家水孩子水育早教中心爆紅背後真相
    走進位於昆明西山區愛琴海購物公園的水孩子,筆者第一感覺就是舒適、愉悅。「水育早教不應該只有水嗎?」隨行的親子老師好像看出了我的疑問。笑著解答道:這是水孩子獨創的陸地課程+水育課程模式。寶寶還小,身體發育機能還不完善,因此在下水前必須做好熱身運動。泳前熱身雖然是常識,但很多人執行得並不到位。如果熱身沒有做好,很容易在下水後出現抽筋等危險。另外,水孩子獨創的泳前熱身環節還給寶寶和父母創造了身體親密接觸接觸的機會。
  • 集體無意識「霸凌」到底有多可怕?8名初中女生圍毆1名女生遭圍觀
    集體無意識「霸凌」應該是近來發生的幾起「霸凌」事件的主要特徵。廣西南曉中學8名初二女生圍毆初一女生同時錄下視頻如此,溫州四個女孩圍毆一個14歲女孩,邊圍毆便錄像,最後將打人視頻發朋友圈,還笑稱上了新聞。這種集體無意識「霸凌」、集體無意識「違法」的行為,十分可怕。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
  • 早教中心突然關門家長維權難:今年不靠譜的早教機構有這四個特徵
    每周三晚上六點鐘,四歲的Sandy都會在媽媽陪同下準時到距家不遠的一家早教機構學習英語。雖然Sandy的父母做水果生意,掙的是辛苦錢,但是對於11000元/年的課時費,他們並沒有多少猶豫。Sandy的故事並非個例,有孩子的父母大多能感同身受。目前早教行業有多火,看看臨街商鋪一家家早教機構就明白了。
  • 金寶貝早教體系全面煥新 定義OMO模式下的科學早教
    2020年12月1日,金寶貝兒童教育集團正式宣布金寶貝早教體系全面煥新,不僅升級了課程體系,還通過全新測評體系、會員服務體系向用戶展示科學早教對兒童成長發展的重要作用和成果。此次早教體系的全面煥新也意味著金寶貝成功地在"學術+科技"的雙核驅動下,突破OMO模式(線上線下融合)在早教領域的運用,基於早教內容進行多場景的教學和資源融合,並藉助科技進一步實現讓"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每一個家庭自信育兒"的教育願景。
  • 早教要趁早
    說到早教,我突然就想起我們準備要孩子之前,看了很多關於早教的知識,然後我和我老公兩個總結出來一個結論,就是早教要趁早,最好是從剛知道懷孕開始。其實我們兩個也是瞎琢磨,畢竟我們兩個也不是什麼大學者或者大專家,只能看看視頻,刷刷網頁,再聽別人說說經驗,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