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人民日報》第5版發表了題為《別讓「早教」越來越早》的言論文章,聚焦了目前「早教」市場的一些亂象,讀後讓人感慨萬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竭盡所能,想方設法讓孩子讀名校,而且在校外培訓、輔導資料購買等方面也非常大方,盡全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除了小學、中學階段的各類校外輔導與培訓外,近年來打著「開發寶寶智力」「提高寶寶社交能力」等旗號的早教機構也如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越來越低齡化的學習,催生出越來越繁榮、越來越變味的早教線上線下市場,既讓校外教育市場亂象叢生,也加劇著越來越多家長的教育焦慮。
某短視頻平臺曾有一則從孩子出生就開始高考倒計時的視頻流傳很廣泛,跟帖中也引發很多家長的共鳴。的確,不管是讓嬰幼兒上早教班還是上學後讓孩子讀校外培訓班,其目的都是希望孩子成為令人羨慕的「隔壁家孩子」,在N年後的高考中金榜題名,考上理想的大學。「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希望孩子每門課程都優秀」「大家都在上輔導班,不上就會掉隊」等心理已成為很多家長的共同認知,也成為一些培訓機構、輔導機構開拓市場的噱頭。
雖然早教屬於家長你情我願的「私人事」,但越來越低齡化的早教培訓,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時光,也擾亂著教育教學秩序。特別是一些早教機構良莠不齊,場地不規範,設施不完善,衛生條件差;一些線上機構廣告炫目多彩,鼓吹得神乎其神,但是否真的符合教育科學呢?還有一些早教機構資質不夠,手續不全,很容易出現卷錢跑路等情況,讓家長索賠無門。期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依法嚴管各類校外培訓輔導機構的同時,全面加強各類早教機構的監管,確保早教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更是家庭的希望。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希望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在孩子身上實現,都希望孩子將來在強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真正消除家長的教育焦慮心態,還需要啃掉教育領域深水區的一些「硬骨頭」,比如:高考制度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等。可喜的是,教育部門的深水區改革已經開始,浙江、上海等地已經開始了高中教育和高考制度改革,並取得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成效。「十四五」規劃也再次明確提出,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
教育,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而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從社會管理角度說,變味的早教市場需要規範管理,但從家庭角度說,讓孩子上不上早教機構,上怎樣的早教機構,的確屬於私人問題,只要財力允許,還是不能干涉的,但請儘量選擇資質完備、信譽良好的機構,畢竟孩子的教育也是一門學問,不能被問題機構帶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