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教呈現越來越早趨勢 焦慮的家長花錢買心安

2020-12-23 中國網

新華社上海8月27日電題:家長花錢戰「焦慮」 早教「搶跑」何時休?

夏天就快過去,5歲半的上海小朋友陳衡(化名)還沒上完補習班的課。「基本上一星期都沒有休息時間。」他對記者說。他母親則在旁邊搭腔:「周六下午不是給你空出來了嗎?」

家長對早教機構趨之若鶩,呈現越來越早的趨勢。專家表示,家長「拔高」,機構「助瀾」,使得假期教育愈演愈烈。相互交織之下,學什麼、學得怎樣似乎變得並不重要,只要孩子一直在「學」的路上,家長就可以花錢買個「心安」。

4-6歲孩子超七成參加培訓班

陳衡即將升到幼兒園大班,今年以來,他在外面學習了圍棋、樂高、音樂、邏輯思維、數學、英語等6門課程。「大人坐在培訓班外喝個咖啡、聊個天,時間就過去了,可我要在裡面上四五個小時的課。」陳衡對媽媽有些抱怨。

媽媽也覺得苦不堪言:自己不是很懂圍棋等課程,老師傳授得又非常快,每次上課不僅是考學生,更是考家長。「感覺老師是在說給家長聽,讓家長記下來,回去再消化給孩子。我每次都用手機錄下1個小時課程,回家再反覆看。」

上海市質量協會用戶評價中心發布的《上海幼兒早期教育(0-6歲)狀況調查》顯示,上海家長普遍重視早期教育,57.1%的受訪者表示為孩子報了早教課程。其中,0至3歲孩子中39.9%已開始上課,4至6歲中73.5%已參加培訓班。59.3%至少報了2門課程,孩子每周上課時間平均超過2小時。0至3歲參加早教的孩子中,41.6%上的是拼音、英語、奧數等學科類課程,這意味著不少學齡前兒童已早早承擔起「學業壓力」。

上海一位公辦小學老師說:「一年級班家訪,30多個孩子,真正零基礎的只有四五個,個別孩子識字量達到兩三千,有的還能背九九乘法表,一問都是在幼小銜接班裡學的。」

焦慮的家長和推波助瀾的機構

不少家長向記者吐槽早教費用昂貴,「兩周就花了五千」「一年要花七八萬」,但又認為不得不學,因為「大環境就是這樣,大家都在搶跑」。

三個月前,李女士還堅持自己的孩子應該零基礎入學,自從建了班級微信群,她再也無法淡定。「群裡這個家長說今天兒子上了什麼課,那個說今天女兒做了幾道題,我們家孩子還大字不識幾個,越看越著急。」無奈之下,李女士也報了幼小銜接課程,「希望可以提前儲備一些知識,讓孩子日後學習更有信心。」

對於幼升小,準備期也不斷提前。黃女士為女兒「搶」到了一家滬上熱門培訓機構的課程,她聽說不少孩子在這裡學習後順利考進了知名民辦小學。「其實很多時候是為了給家長自己買個心安,排解的也是家長的焦慮。」

但有送孩子在此上了一年課的家長說:「機構一直用幾十個名校牛娃的噱頭吸引家長,他們的邏輯思維訓練很多是小學一二年級奧數水平,民辦小學招生時並不會考那麼難;所謂的『小學應試』課程,不過是參考民辦小學招生面談內容進行應試、填鴨式的培訓。」

「我們這裡有場名師講座,探討幼升小疑難問題,特別值得一聽。」「別的孩子都在學,假期是拉開差距的好時機。」……不少家長表示,從打電話到開講座、從「雞湯文」到「雞血文」,暑假裡沒少遇到早教機構的「洗腦」式推銷。

調查顯示,「精英」「領袖」「天才」「贏在起點」是早教機構宣傳時的高頻詞彙,體現出強烈的功利色彩。一位家長對記者說,完全不贊成所謂「快樂教育」。「孩子跟不上,自己不快樂;老師天天盯,老師不快樂;家長心裡急,家長不快樂。所謂快樂教育,最終沒有一方可以快樂。」

上海市特級校長張人利表示,家長「拔高」需求旺盛一方面源自攀比心,不去思考自己的孩子適不適合,就形成恐慌,千方百計搶先出發;另一方面也出於對教學改革的誤讀,認為學校不集中教拼音了、教學進度快等,培訓機構抓住家長心理,放大焦慮,使學前拼音學習班紅火起來。

閘北實驗小學副校長、語文教師錢玉華表示,有些家長在學前階段讓孩子超前學習拼音知識,看似在短時間內「會讀、會拼、會寫、會默」了,但背後付出的代價是反覆、機械地操練,孩子很可能對進入小學後的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孩子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就不再認真聽課,久而久之,上課的專心度會弱於其他同學,對新知識的期待感和掌握新知識的成就感也會降低。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歸根結底還是當前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最重要依據,單一的評價標準以及不同階段的升學競爭,讓家長在無形壓力中不得不掏錢費心找各種補課班,增加孩子進好學校的機會。

早教應回歸家庭家長更需「慢慢來」

上海正在整頓教育培訓市場,502家「無證無照」教培機構逐步關停。但記者發現,違規早教機構關停容易,家長的「拔高」需求卻難以關住。有的家長在培訓機構建議下,轉戰在線教學;有的家長乾脆網上找名師,送孩子上門進行一對一學習。

專家認為,規範教育培訓市場的同時,還需轉變家長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尊重成長規律、擁有自主空間的環境下成長。

上海市學前教育專家郭宗莉認為,孩子經過幼兒園學習,已具備相應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上小學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不是一場「翻山越嶺」。「一方面,家長對兒童期望過高,集中表現在擇校焦慮;另一方面,又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影響了孩子獨立性、責任意識的形成,人為增加了幼小銜接的坡度。」

郭宗莉反對超前學習。她認為,「教」不是讓孩子「搶學」,如果一定要在入學前教孩子什麼,應該是自理能力、學習及行為習慣、社會適應能力等。

專家表示,將早教「外包」給機構,自己在教室外刷手機聊天,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最有效的早教,應是以父母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為終身教育奠定基礎。

張人利認為,教育培訓機構、幼兒園和小學不可推波助瀾,借「以學定教」的名義層層拔高教學要求,對於無辦學資質、教學內容嚴重超綱的培訓機構,相關部門應嚴厲整頓。更緊要的是,要在全社會破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謊言,理解教育是長線工程,人的培養並不是一場靠搶跑就能「步步領先」的比賽。

相關焦點

  • 「早早教」只是家長臆想中的教育競賽
    不知何時起,「早教」一躍成為教育行業炙手可熱的概念。學校門口擠滿早教推銷人員,社區路口派有專人定點介紹,產科門外貼滿各種宣傳標語。早教接連升級,產品不斷迭代,「早早教」更進一步衝在行業最前方。從「早教」到「早早教」,教培起跑線的無限向前,折射著日漸濃烈的教育焦慮。
  • 別讓「早教」越來越早
    訥言不知從何時起,在線早教產品「觸達」的年齡段越來越低,從3—12歲,到2—8歲,再到1—3歲、0—3歲,學思維、學編程、學英語、學繪畫,廣告隨處可見、產品林林總總,且多貼上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標籤,令人眼花繚亂。這讓人在感慨早教市場之繁華的同時,也難免心生擔憂。從「早教」到「早早教」,到「早早早教」,是否真的有利於兒童的身心健康?
  • 東方快評丨越來越早、越來越貴的「早教」該「剎車」了
    」市場的受眾越來越早,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一句「別人家的孩子」,讓這個時代的家長焦慮不已,總想著自己家的孩子也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尤其是現在「80後」「90後」父母,一方面工作繁忙,無暇陪伴,甚至只能用電子產品應付;另一方面又想讓孩子藉助所謂的「早教」產品,只要投入金錢就能毫不費力的「贏在起跑線上」。
  • 別讓兒童「早教」越來越早
    不知從何時起,在線早教產品「觸達」的年齡段越來越低,從3—12歲,到2—8歲,再到1—3歲、0—3歲,學思維、學編程、學英語、學繪畫,廣告隨處可見、產品林林總總,且多貼上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標籤,令人眼花繚亂。
  • 評論:教培起跑線無限向前 「早早教」只是家長臆想中的教育競賽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早早教」只是家長臆想中的教育競賽不知何時起,「早教」一躍成為教育行業炙手可熱的概念。學校門口擠滿早教推銷人員,社區路口派有專人定點介紹,產科門外貼滿各種宣傳標語。早教接連升級,產品不斷迭代,「早早教」更進一步衝在行業最前方。從「早教」到「早早教」,教培起跑線的無限向前,折射著日漸濃烈的教育焦慮。家長或是擔憂自家孩子晚人一步,或是思慮自身忙碌孩子孤單,或是跟風蹭熱以求心安,於是乎,家長紛至沓來,銷售喜笑顏開,三言兩語間,交易達成,孩子教育似已提升。
  • 英語早教「玩」出商機 學習愈發呈現低齡化趨勢
    近年來,英語學習愈發呈現低齡化趨勢,英語早教市場逐漸興起,早教班、兒童英語培訓機構應運而生。「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孩子從小學英語、贏在起跑線上,已成為許多中國家長的共同願望。」艾瑞諮詢集團研究總監徐樊磊說。
  • 早教市場繁榮背後是教育的焦慮
    11月22日,《人民日報》第5版發表了題為《別讓「早教」越來越早》的言論文章,聚焦了目前「早教」市場的一些亂象,讀後讓人感慨萬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竭盡所能,想方設法讓孩子讀名校,而且在校外培訓、輔導資料購買等方面也非常大方,盡全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
  • 「早教」市場繁榮的背後是教育焦慮
    11月22日,《人民日報》第5版發表了題為《別讓「早教」越來越早》的言論文章,聚焦了目前「早教」市場的一些亂象,讀後讓人感慨萬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不僅竭盡所能,想方設法讓孩子讀名校,而且在校外培訓、輔導資料購買等方面也非常大方,盡全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
  • 家長暑假為孩子報班補課,不能只圖花錢買個心安!聽聽專家的這些建議
    暑假裡,相當一部分家長為給孩子報了各種暑期培訓班。不過,有些家長抱有「花錢圖個心安」的心態,並沒有思考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孩子假期補習班,學習真的有效嗎?暑假補習班排滿,未必有所獲軒軒(化名)在上海某初中讀7年級,是個愛玩的男孩。但軒軒媽早就給他報了暑期補習班,每天上午下午都安排滿滿,跟平時上學差不多。
  • 早教中心評論:焦慮的中國早教市場:美吉姆們業績三四線成新戰場
    孩子一歲半的時候,秦悅糾結了一次「要不要給孩子上早教」。但當孩子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時,她開始擔心自閉問題,看著其他娃都上了早教課,她沒理由讓孩子落下。  為了這份心安,秦悅一次性付了兩萬四,換來了一個96節課的早教包,加上10節贈課,每節45分鐘的課要226元。  2019年,中國有1465萬個新生兒呱呱墜地,其中二孩的比例達到了57%。
  • 花錢不一定心安
    據媒體報導,近日某地一位媽媽在家讓剛剛滿月的女兒帶脖圈遊泳,中途也沒有時刻關注孩子身體變化情況,孩子前後遊了十幾分鐘,解圈之後不哭不鬧。幾個小時候後爸爸回到家才發現孩子出現了異常,經送醫發現因遊泳圈勒太久致多臟器損害且發現時間太晚,最終搶救無效離開人世。
  • 資本搶灘少兒英語市場 學習呈現低齡化趨勢
    資本搶灘少兒英語市場 學習呈現低齡化趨勢 2018-08-31 07:30:31來源:經濟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不花錢的早教機構
    >不花錢的早教機構2009-12-22 09:39:42出處:PCbaby作者:佚名很多早教機構的盛行,正是迎合了父母的這種心理。很多父母不管自己的經濟條件如何,不論早教學費多麼昂貴,創造條件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早教。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最好的,這固然沒錯。但最好的並不一定得「燒錢」,如果父母能巧調教,其實是為孩子量身打造了一個「家庭早教機構」,可是省去一把筆的早教費用哦。
  • 孩子愛到廚房玩?家長別制止,帶娃做飯比花錢上早教更有用
    而這些道理對於孩子來說還太過於深奧,他們還並不能懂。但是現在卻有很多孩子喜歡跟著父母跑到廚房裡面去玩耍,不過家長會因為擔心一些安全事故的發生,都會對孩子這樣的行為進行制止。那家長們知不知道,帶著孩子做飯其實是比花錢去讓他們去上早教更有用呢?
  • 不見了10個LV後,我開始知道養孩子如何花錢
    一家號稱「開發孩子右腦」的教育培訓機構,收費6萬8,好多家長趨之若鶩、現場報名(後被證實該機構是騙人的,無任何科學依據)英國倫敦、劍橋、牛津、愛丁堡等多地擠滿中國遊客,許多中國孩子參加夏令營遊學,「參觀世界頂尖學府,體驗不同文化」。而這樣的遊學,一趟下來至少花費幾萬。身邊近一點的,賣房送孩子出國留學的人不在少數。
  • 早教市場越繁榮,父母焦慮越嚴重
    親貝網小編了解到,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而且現在不少人都意識到,學歷、知識、能力和見識缺一不可,這些都會成為孩子長大之後的敲門磚。而且現在經濟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不少家庭已經步入了小康,為了能夠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不少家庭都竭盡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 20多萬補課費換物理2分:花錢買心安,成家庭教育最大敗筆
    ;第二,輔導機構固然可恨,但家長其實也並沒有那麼無辜!(3)用錢委託教育責任、花錢買心安等,都是坑孩子。女兒舞蹈班上,有一個女孩兒學了五門興趣班,但家長在注重輔導班數量的同時,卻忽略了質量的保障。就拿舞蹈科目來說吧,一年365天,他們沒有一天是完成訓練作業的。就連前段時間的舞蹈考級,老師強烈要求所有家長必須每天監督孩子訓練,並把視頻發在群裡供老師點評,他們依然選擇漠視。其後果就是,孩子持續成為全班最差,學了一年半,連橫叉都不能打直。
  • 花23萬補課物理只考2分,花錢買不了心安,提升成績要靠這5步
    本文由萱爸育兒經原創,擁有全部版權,歡迎轉載在大部分中國家長的眼中,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孩子的未來息息相關。因此一旦孩子的成績下滑,或是出現不理想的情況,家長往往會焦頭爛額,想盡法子幫孩子提升分數。然而有這樣一位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砸了幾十萬人民幣,結果卻完全不像她期望的那樣。
  • 不能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和焦慮的家長,早教的「坑」到底入不入?
    當老師以後,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不是孩子如何才能學習更好,而是早教到底報不報?由此可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家長們的焦慮也可見一斑。如果家裡有條件,工作日可以帶孩子去上早教,那也另當別論。其次,早教班有很多的玩具和繪本,我家的一些益智玩具和繪本就是在早教班發現,然後淘寶買回來給孩子,確實不錯。最後,如果你的朋友問起,你說我家孩子上早教了,別人說一句「早教,好貴的!」,這對於我來說心理也能稍稍得到的滿足。
  • 早教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起跑線,有必要嗎?
    但是,在當今又有很多人開始反駁這句話,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早地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培訓班,兒童玩的天性都被壓抑了,中國的孩子太苦太累了。那麼,早教是孩子人生成長的第一個起跑線,早教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