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王村記憶法
一個近千年曾用名的王村,一部34歲的電影,和被稱呼了13年的芙蓉鎮。
這是謝晉的芙蓉鎮。古華的,在湘南郴州嘉禾。古華用鳳凰人沈從文「水漂」式招牌風格敘述的故事,為王村更了名。這三個人的緣分,成全了王村與芙蓉鎮神奇的布倫鏈。
去王村,一定要完成一次身在酉水上的眺望。
一眼千年。歲月用真實刻畫下的點滴,如同酉水河岸邊的頁巖,層疊、錯落而工整。
向水而生的古鎮,繁華因時盡落,小鎮青壯悉數溯水謀生,人們在歷盡無數「公雞拜堂」樣式的人間悲苦後,選擇了記憶增刪。
西漢時的酉陽縣治所,千百年的「楚蜀通津」,土司王和馬楚王拼命的所在,與特殊年代裹挾著真實歷史的虛構故事,被芙蓉鎮人擰在一起,過成了平常的日子。
(蜿蜒2.5公裡的石板街是芙蓉鎮最主要的生產、生活空間。2000多年來,無數人從這裡走過,悠久的歷史通過石板的倒影讓人浮想聯翩。芙蓉鎮景區供圖)
清晨,雞鳴,犬吠,和清風一起,被樹巔的喇叭喚醒。從土王祠,擺手堂的市民廣場,跨過天主堂的門檻,街邊店鋪門上主席語錄隱約可見。朱熹撰聯的西漢古井旁,漿洗的媳婦們身後不遠,是當年豆腐西施創業的113號門店。斜對面屋頂的多肉跟三年前一樣,茂盛依舊。
飛瀑以最合適的比例出現在吊腳樓與山崖融嵌於一體的地貌中。瀑布下據說有冰臼在溪水中存世,瀑布裡苦苣苔開著紫色小花,隔著水霧兀自搖曳。崖壁上,疑似唐伯虎等人留下的石刻若隱若現。
你跟這樣的王村,這樣的芙蓉鎮,多半會一見如故。
因為這裡是你或你的祖輩經歷過的時空具象匯集在一起的別處。不管是選擇相信、記住,或是刪除,生計使得日子鮮活豐盈,小鎮記憶深處,哪怕暗藏傷痛也滿是生機。
經歷過2020年春天,能安慰你的,不過是山河景色依舊,紅塵煙火如常。
文/郭谷斌
芙蓉鎮:在時間的河裡,與自己重逢
(芙蓉鎮建築的空間布局很有湘西的味道:高聳的石灰巖臺地,瀑布,吊腳樓。人文與自然的高度契合,讓這座2000多年的古鎮時時迸發著生機。圖/瞿大掌柜)
3月20日,春分。我有機會去了趟湘西永順芙蓉鎮。小鎮尚未開園,它是安靜的,甚至是寂然無聲的。走在傾斜的石板街上,四下無人。讓我想起5年前自己站在人流稀少的碼頭上,迎面而來的是從酉水搭船下來的本地人。好友海子還在石板街經營著一家酒吧。這個皮膚黝黑,身體矯健的男人從鳳凰而來,躲開那裡的喧鬧,選擇了安靜的芙蓉鎮定居,那時候的空曠猶如現在。
如今,芙蓉鎮的石板街仍然居住著大量的本地人,碼頭依然在發揮著往日的角色。集市雖然已經搬離,這裡依然是附近土家族的生活中心。
這些,仿佛一塊塊雕花玻璃,時間愈久,愈恰當熨帖。
每一次來芙蓉鎮,都會收穫欣喜。這一次,是與本地人混在一起,席地而坐,開懷暢飲。在春天的湘西小鎮,我醉倒在時間的河裡,與自己重逢。
山川
據統計,中國有220個歷史超過一百年的古鎮,只有一個是懸掛在瀑布上的。它就是芙蓉鎮。
在未改名之前,芙蓉鎮還有一個稍顯霸氣的名字——王村。據說此地曾是湘西永順縣境內(古稱溪州)土司王城最早的落腳地。自從漢初設酉陽縣以來,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
芙蓉鎮可以說是最具有湘西性格的古鎮。
它三面環水,安坐於一塊陡峭的石灰巖臺地上。猛洞河穿鎮而過,在臺地的邊緣形成落差30多米的雙層瀑布。
猛洞河終年不歇,為古鎮平添了非常生動的美景。
環繞古鎮的酉水河,是沅水的最大支流。這條流經鄂西、湘西交界處的河流一直哺育著兩岸的土家人。他們在河道內通航、捕魚、貿易,沿著河流遷徙,至今仍然流傳著有關八部大王的始祖傳說。
1919年,沈從文經沅陵西去保靖,途經王村,這處安坐於石灰巖臺地上的大碼頭給了他深刻印象:
「白河(酉水)中山水木石最美麗清奇的碼頭,應數王村。夾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巖石黛黑。水深而清,魚大如人。白日無事,平潭靜寂,但見小漁船船舷船頂站滿了沉默黑色魚鷹,向上遊划去。」
夾河高山、壁立峰拔,是湘西地區石灰巖地貌的典型形態。這種巖石易被流水侵蝕,在石灰巖堆積的地方形成陡壁、臺地、峰林、洞穴等多種多樣的地貌奇觀。
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芙蓉鎮就安坐於這樣一片石灰巖地貌之中。芙蓉鎮10公裡外的紅石林景區,清晰地暴露了這片古老大地露出地表的年齡。
5億年前,湘西地區還沉浸在古揚子海的海底,隨著歷次造山運動,尤其是喜馬拉雅山脈隆起之後,芙蓉鎮所在的武陵山脈隆起為中國三大地形階梯中的第二至第三地帶的過渡區。
相比貴州、廣西比較成熟的石灰巖地貌,湘西地區的石灰巖地貌還在發育中。巨大而高聳的石灰巖臺地並未被流水割裂,高聳的山脈長滿闊葉林,尚未形成猶如桂林一樣的扎堆的峰林。但峽谷與陡壁同樣將湘西與外界隔斷開來。這種地理上的隔斷感在芙蓉鎮的空間布局中可以清晰地展現出來。那些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石板街,無不依據地勢,自然展開,成為與地質景觀遙相呼應的人造美景。
家園
關於怎樣營造家園,土家族匠人的想像力是豐富的。
沈從文曾言此地是「傍山作屋,重重疊疊,如堆蒸糕,入目景象清而壯」。土家人利用地形,臨崖而居,用木材搭建出讓人賞心悅目的生活空間。
整座古鎮,從巖溶臺地的邊緣起,依靠地勢,逐漸上升。土家人獨具匠心的吊腳樓,非常從容地克服了陡峭的山居環境,利用大挑、吊腳等一系列建築技巧,將木製房屋建設得堅固而且寬敞。
高高飛起的簷角,架空的閣樓,具有優秀的透氣性,能夠在溼潤的山谷氣候中保持四季乾燥,讓房屋內的生活舒適而溫馨。
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依山地而建,從酉水北岸的碼頭,蜿蜒而上2.5公裡,中間是把它們串起來的石板街。
這條石板街就是古鎮最重要的貿易通道,就像船的龍骨,其他的巷道以此為基礎展開。
石板街的兩側,高低錯落地擠著南北雜貨鋪子。在仍以水運為物流基礎的明清時期,這裡是永順縣境內土特產,如桐油、茶油、牛皮、麝香、藥材、土家織錦外銷的出口口岸。
(背簍是土家族人生產生活的常見用品。)
外地商貨,如客布、食鹽、棉花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也以此為登陸口,進入永順乃至酉水上遊地區。
石板街下起酉水碼頭,上接永順境內的陸路通道。騾馬、商客日夜穿梭不歇,半夜時常能聽到馬蹄聲在青石板上響起。
通過酉水,芙蓉鎮連接著湘川兩地的木材、桐油生意,故有「楚蜀通津」的美譽,又有「小南京」之稱。
把控著如此重要的水路要道,芙蓉鎮自然不缺來自當權者的支持。雖然從南宋時期,彭氏土司王族已經將司城遷到別處,以避戰火,芙蓉鎮作為司城的重要貿易通商口岸,仍然被土司王牢牢地掌握著。
五代時期,這裡曾經是土司政權與馬楚政權互相攻伐之地,保存在芙蓉鎮內的溪州銅柱就是雙方停戰,互不侵擾的歷史鐵證。
歷代土司王朝以芙蓉鎮為貿易中心,利用山川隔絕的地理環境,在溪州境內厲兵秣馬,勵精圖治。其中最鼎盛的一支,彭氏土司王朝的統治權一直延續到清末,前後歷經800餘年。彭氏王朝的軍民曾經參加過明代的抗倭戰爭,以及清初的平叛三藩,為中央王朝經略西南,維繫土、漢兩家關係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也是生活在芙蓉鎮周圍的土家族能夠在2000多年來王朝更替中,一直安全、穩定地組織生活、貿易的秘密所在。
新生
2000年歷史倏忽而去。酉水下遊建成電站後,航道被切斷。除了一些短途航線,大船的水手們紛紛進入重慶尋找生活機會,熱鬧喧譁的碼頭一下子冷清下來。
鐵路、公路的崛起,讓依靠水運的緩慢歲月成為歷史,古鎮亟需找到另一條生存出路。
事實上,芙蓉鎮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旅遊發展計劃。這比湘西旅遊熱門地鳳凰要早10年。
一部家喻戶曉的電影《芙蓉鎮》讓古鎮蜚聲海內外。作為外景地,王村也因此改名芙蓉鎮,並逐漸迎來發展契機。
來芙蓉鎮品嘗最正宗的劉曉慶米豆腐,是這個古鎮的美食誘惑。這種利用本地稻米磨漿、蒸煮後,做成豆腐狀的美食,是電影《芙蓉鎮》中的經典場景。
由於土家人數千年的經營,這裡飲食習慣、生活習俗已與外界大相逕庭。
酉水中出產的鱖魚,肉質細嫩而肥美,是石板街招待賓客最具本味的一道佳餚。此外還有山林中出產的樅菌,新鮮可口。
土家人炮製臘肉最內行。土豬飼養一年後,冬季屠宰,將身體的各個部分燻製成臘肉、臘腸、臘豬肝、臘豬蹄等等。
這種煙燻火燎之氣,極具有鄉野氣息。旅遊業的興起激發了土家人炮製臘肉的熱情,這些臘肉掛在火塘上,依靠柴火慢慢燻制,可以供給一年的食量。
除此之外,土家人還種植茶葉。生長於永順、古丈、保靖三縣境內的綠茶、紅茶,由於海拔與氣候的原因,在古代一直是作為貢茶向朝廷進貢。旅遊業同樣刺激著茶葉市場發展,芙蓉鎮也承擔著向外兜售本地茶葉的重任。
背包客們擠在吊腳樓下品茶,與主人一起講起山中的氣候和吊腳樓裡的故事。當夜晚來臨時,他們可以在擺手堂欣賞傳統的舞蹈表演。
擺手舞、哭嫁、茅古斯等傳統土家族舞蹈是土家人對生活透徹理解的表達,以及對逝去的父輩們的情感追溯。
正是這種對於生活的不同理解,促成了芙蓉鎮區別於鳳凰的煙火氣息。
這種由旅遊業支撐的古鎮景觀會不會過度向同質化傾斜呢?
與人滿為患的鳳凰不同的是,尚保存些許煙火味道的芙蓉鎮,還有時間為未來景觀布局做準備。
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的開通勢必會帶來更多的遊客,芙蓉鎮已經為未來的發展摩拳擦掌。去年五一假期第一天就湧進3萬多遊客。全鎮客棧已經擴張到600多家,雖然只有鳳凰一半的床位。芙蓉鎮的目標是向鳳凰看齊,但沒必要再複製一個鳳凰。
我們希望它保存自己的個性與煙火味,風景與人的生活,還可以在這座2000多年的古鎮相得益彰。
撰文/本報記者錢燁
芙蓉鎮的詩意藏在細節中
1.愛起早的人,可以坐早晨5點的渡船從芙蓉鎮碼頭渡到對面,走到岸上隔著酉水等待陽光照亮芙蓉鎮。如果是春天,河岸上有黃色的油菜花,紫色的地丁,綠色的垂柳。運氣好,還能看到水面升騰而起的晨霧。瀑布掛在視線的右側,聲音已經變得很小。漁船慢悠悠地從右邊的峭壁底下划過來。水是墨藍色的,逐漸被照亮成綠色,而後是點點白光。
2.我忘了什麼時候住過猛洞河賓館,大概是5年前。這個芙蓉鎮最老的賓館,是一座上世紀90年代的建築,大門是鐵質的,代表著芙蓉鎮旅遊業興起時的風光場面,很多名人住過這裡。那時人們坐火車經羅依溪車站下車,坐渡船來旅遊的人都會到這裡過夜。不過現在已經歇業了,變成了景區歌舞團排練的地方。
(芙蓉鎮景區入口處的牌坊。組圖/記者李嘉琛孔東亮)
3.面對著瀑布的八部堂民宿很漂亮,老闆也很熱情。他還開了個土司別院,賣茶。你可以圍著爐子,在一條條燻制的臘肉下面,和老闆聊天、吹牛。不過,如果嫌瀑布吵,不如搬到更加安靜的涵香居,一個本地人開設的客棧。我看上的是涵香居老闆那份接待人的熱情。她是本地人,在自己的廚房給你做早餐、晚餐,會問你下一頓吃什麼,吃不完的菜可以放冰箱裡,下頓接著吃。這種周到的服務,我很喜歡。
4.鄒團長是個不善言語的人。我在彭翼南廣場排酉水調子,他站在火堆前指導表演。有一場是土王的戲。故事說的是土王的愛將在出徵前愛上一個女人(沒有看清為何引起眾怒),土王出面平息了這一切,並收這位姑娘為義女。場面表演得很傳神,高潮處,鄒團長親自上臺高歌。我在臺下烤火,景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說,鄒團長很愛唱這一段,她時常聽得落淚。沒想到隔了幾百年,英雄的傳說還可以這麼打動人。
5.碰到風景攝影師王海波是在彭翼南廣場廢棄的亭子裡。王海波展現了他驚人的航拍技術,也讓我從未獲得的角度欣賞了一番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王海波控制著無人機從一處樹杈中穿過,慢慢接近瀑布,然後陡然升起。而後,從瀑布的左側底部慢慢右移,展現瀑布的全貌。換一種更親切的視角,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流動的瀑布對於芙蓉鎮的重要性。
6.三五好友席地而坐,面對著寬敞的油菜花田,吃著牛頭肉火鍋,是芙蓉鎮土家人款待好友的生活方式。有幸的是,我也在其中,與朋友的叔父、父輩們舉杯交談,相交甚歡。認識人,認識風景,認識那些快樂的,讓人目不暇接的可愛生活。
文/記者錢燁
在石板街,逛吃逛吃,聽聽故事
芙蓉鎮上的篾匠師傅。
如果不是本地人羅小雨的指認,我也認不出原來從碼頭延伸至岸上的石板街有2.5公裡長。湘西永順芙蓉鎮景區內的石板街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石板街裸露在外,一直延伸到山腳下。只是相對於景區內保存較好的建築、石板,外圍的石板街兩側稍顯頹敗,在被公路取代的那一截,已經很難找到古鎮的氣息了。
在住著很多本地人的石板街,毫無目的漫步,打發時光。看見無數家小吃,吃了一家又一家,無法停口。偶遇一些有趣的人,聽他們的故事,以及人生。不管食物還是人物都細細品味,仔細挖掘,原來關於芙蓉鎮的故事,還有那麼多被忽視的值得我們書寫。 撰文/本報記者錢燁
[田大君酸菜店]
趕集日是最忙碌的時候
(田大君的酸菜店供給著古鎮大部 分的泡菜來源。圖/記者錢燁)
我在古鎮的春遊是從山腳下的石板街起始向下走的。
如果不仔細找,是很難發現這段快被公路擠佔的路面,跨出去沒幾步就到了為古鎮生產酸菜的田大君家。
田大君的丈夫、二兒子都加入了酸菜的炮製工作。事實上,他們家是古鎮上首屈一指的酸菜炮製工廠,產品包括酸菜、泡菜、麻辣小吃。小鎮各個飯店的老闆每天都會從她家採購泡菜,例如酸蘿蔔、酸豆角、酸辣椒等。這些酸菜既是配料,也是調動味蕾的主角。
芙蓉鎮群山環抱,依山傍水,環境潮溼,當季菜蔬很難保存。比起冷庫等現代措施,自然發酵的酸菜能幫助古鎮人貯存更多菜餚。尤其是春季,地氣勃發,大量山地特產拔地而出,如蕨菜、魚腥草、野薤都是春季的季節菜。而在芙蓉鎮,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它們,靠的就是傳統的發酵技藝。
通過時間的慢慢撮合,植物纖維中的糖分在微生物的分解下慢慢分泌出醋酸。發酵的口感取決於當天的溫度、溼度等局部小氣候。主人對於時間的把握同樣重要。而炮製了20多年酸菜的田大君對這一切了如指掌。她創造性地炮製了20多種酸菜,包括自己發明的麻辣小吃。她說雖然比不上城市裡的小吃街,但是獨具鄉土味道的酸菜產品,還是很有信心打動外來遊客的味蕾。
她的酸菜鋪子常年擺在古鎮汽車站的菜市場內。菜市場原先在古鎮裡面,為了更好地保護古街遷了出來。每逢陽曆的2、5、8趕集。到時候生活在芙蓉鎮四周村落中的土家人,有的會撐船2個小時從碼頭上岸,坐2塊錢的公交車來趕集。這個時候也是田大君一家最為忙碌的時候,她家的酸菜不僅賣給古鎮居民,周圍村落的土家人也異常喜愛,成為了古鎮傳統酸菜的一塊招牌。
清明過後,正是炮製酸胡蔥的時節。古鎮家家戶戶都能看到晾曬的胡蔥,也就是野薤,腰身細白,球狀鱗莖白中泛青,一掐就有嫩綠色的汁液流淌出來,夾著淡淡的蔥香。
胡蔥是野生的,還沒插秧的稻田中出土最多,一茬一茬地長,古鎮人從來不愁沒有胡蔥吃。
事實上,胡蔥構成了古鎮居民一年四季的家常菜。將這種野薤曬乾後,放入壇中加水和鹽發酵,且吃且取。
吃的時候,先用豬油炸煳,然後放水,放豆腐、小米椒,又辣又酸,非常爽口。吃完臘肉、臘腸後,喝上一碗這樣的湯,可以解膩。飯前吃上一碗,可以熱身,調動味蕾。總之,胡蔥酸湯已成為生活在古鎮的居民最愛的一道家常菜。
田家除了做酸菜,還幫景區服務區蒸製蒿子粑粑。這種與米豆腐一樣最受遊客青睞的地方美食,炮製起來卻很費功夫。要合適比例的糯米加大米,打成粑粑,再放入紅糖芝麻,或者臘肉冬筍。蒿子取自山上葉片綠而背面白的白蒿,學名魁蒿。這種蒿子四季都有,摘嫩莖,切碎後與粑粑攪拌在一起,粑粑就變成了綠色,並有艾草的清香味道,夾雜著米香、餡香,還有包裹在外的猴慄葉的香味。幾種味道相互混雜,很有鄉野風味。
猴慄葉取自山中猴歡喜的葉片。大小合適,而且沒有粗纖維的苦澀口感。黃色披針形的葉片卷著綠色的粑粑,非常惹眼,而且誘人,自然成了遊客們對於古鎮的第一道深刻印象。
[張第平麵條廠]
供給著許多古鎮人的早餐
告別酸菜店,跨過一道寬敞的石牌坊就真正地進入了古鎮。
帶著好奇心向每一扇窗戶打量,時不時碰到聊天的老人們站在天井下互相寒暄。
一個聲音從內院裡傳來:「吃早飯了沒,楊師傅?」
另一個回答:「老向啊,今天起得早咧,喝煙不?坐下來喝杯茶?」
石板街兩側的房屋上掛著許多新鮮的胡蔥,炮製的方法與田家的如出一轍。
這一段露在景區之外的石板街大約有700米長,中間被一道馬路與景區隔開,緊接著就是不斷下坡的路段。
時常來芙蓉鎮旅遊的人很少注意到,石板街原來有這麼長。相比較於景區內的喧譁,這裡更安靜些。在這裡碰到的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以及正在展開的生活。
如路邊正在用火給臘豬蹄去毛的兩位男人,向我介紹著這一複雜過程的訣竅:「要用大火去毛才能吃,刮掉外皮的黑炭」。
向下走,不過200米,就到了張第平家的麵條廠。
張第平的麵條廠供給著石板街兩側大部分古鎮人的早餐。他家製作的麵條勁道,口感偏硬,很受古鎮居民的歡迎。
事實上,張家的麵條就是根據古鎮人的味蕾需要而設計的。麵粉在攪拌時,加入適量的水與鹼,在機器中充分融合後,被放入一個半自動麵條機中。這個木質底座的麵條機已經生產麵條10多年,用得順手,也就不捨得更換。
張第平說,他每天最多可以生產100斤麵條。麵條不在多,而在於質量。遇到下雨天就停歇,家裡貯藏的麵條大概剛好滿足小鎮的胃口。每天絡繹不絕的本地人都會來稱上兩斤,有人專門等候新鮮出爐的麵條。這種溼面更適合做涼麵,下入鍋中熟得也更快。
張第平父親也是生產麵條的。父親每天可以生產幾十斤,純手工,掛在房簷下曬乾,很受天氣制約。現在藉助現代設備,麵條的質量又有所提高了。
張第平的生活也十分穩定。天氣好時就加班做,貯藏夠量時就停歇。與前來買面的老街坊探討怎麼做麵條最好吃,顧客們提的意見也都會認真記下,下次生產麵條時就會稍加改良。
張第平的樓上掛著幾百根竹竿,兒子負責將剛加工好的麵條拎到樓上風乾。在電扇的吹拂下,長長的麵條一起共舞,左右搖擺,散發著適中的面香。古鎮悠閒的日子,從一碗熱乎乎的鹼面開始了。
[向仍玉米豆腐店]
用本地傳統稻米和傳統方法製作
(向仍玉的米豆腐是自己親手炮製的,傳統的稻米加青菜改色。)
「老闆,來碗米豆腐」。
坐在矮凳子上,品嘗貞節牌坊下的那家「正宗」米豆腐店,大概是進入芙蓉鎮核心景區後,大家都會做的一件事。
事實上,到了芙蓉鎮,大街小巷都可看到「劉曉慶米豆腐」的招牌。要說哪一家最正宗,則是無法定義的。因為這種美食起源於電影。
但是,選擇在貞節牌坊下向仍玉家吃這碗米豆腐還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每一碗米豆腐都是56歲的向仍玉自己做的,用的米也是本地人種植的傳統稻子——海清號大米。
據向仍玉解釋,這種米製作的米豆腐不沾口,口感比較柔滑。市面上賣的米是不能做米豆腐的,口感會差很多。
向仍玉說,整條街,只有少數幾家還堅持用傳統方法生產米豆腐。她們家是芙蓉鎮最初經營米豆腐的店鋪之一。
(兩位遊客在觀瀑臺前吃米豆腐。)
向仍玉是個很能幹的婦人。店面不大,卻擺滿桌子。櫃檯上碼放著整齊的青瓷碗,每個碗裡放著米辣子、醬油、醋等調料。待客人一吆喝,馬上一碗香噴噴的米豆腐就端到面前。
製作這一米豆腐的過程也不難。首先將傳統大米磨漿,然後放入切碎的青菜,會將米漿染成綠色。
鐵鍋內添水,燒開後,倒入米漿,攪拌,邊攪邊放入石膏,製作過程猶如生產豆腐。
待鐵鏟撈起米豆腐有韌勁時,準備一口漏篩,將米豆腐倒入其中。一條一條,疙瘩狀的米豆腐就從漏網中滴下來。
另外一種方塊狀的米豆腐是在一塊託盤內完成的。放涼後的米豆腐自然凝結成塊狀,然後用線從兩端慢慢切開,劃的線越多,豆腐塊越小。理想的大小,是一口可以吞下三個。
剛剛製作好的米豆腐還冒著熱氣。向仍玉的孫子跑到鐵鍋前品嘗新鮮出爐的米豆腐,這是一家人分享快樂的時刻。
我也挑起一塊嘗一嘗。果然有向仍玉所說的醇香,Q彈又柔滑,如果伴著米辣子與佐料放入嘴中,口感會更佳。
[曾老闆]
他家的紅燒鱖魚做得最好吃
沿著高低錯落的石板街走到快到碼頭的地方,有一家專做野生鱖魚的酒店,是本地出了名的招牌店。
飯店老闆姓曾,媳婦主事。曾老闆話少,人卻十分厚道。他在古街上開飯店20多年了,要說吃一口野生鱖魚,本地人都會推薦來這裡。
他家的紅燒鱖魚做得最好吃。除了冬季山中供給的野生樅菌,就數酉水河裡撈出來的野生鱖魚最能代表芙蓉鎮出產的美食。
除了冬季枯水季節,春夏秋,每天都有足量的鱖魚被送到鴻運樓。這種沒有鱗片,生性兇猛的冷水魚,喜歡生活在河水清澈,激流橫生的山地河谷中。冬季在深潭裡越冬,春季在淺灘處產卵。激流塑造了它們流線型的體格,讓它們的肌肉更加飽滿,而且富有彈性。
上魚的時節,曾老闆每天上午10點都會準時出現在芙蓉鎮的碼頭上。一艘艘下水捕魚的漁船靠岸了,漁民們滿載著豐收,咧著嘴與岸上的曾老闆打招呼。
「今天的鱖魚大些咧」,漁民說。
曾老闆伸著手,「快上來撒,死了就不要嘍」。
曾老闆會仔細地撿挑每一條鱖魚,摸著它們柔滑的身體,計算著魚的重量,心裡也就有了今天的菜譜。
一般來說,曾老闆會向客人推薦紅燒鱖魚,當然也可以清蒸,或水煮。但是芙蓉鎮本真的吃法就是紅燒。
(酉水邊的漁民。)
將鍋加熱後,倒油,將清洗乾淨的鱖魚切段,放入油中迅速過一遍。然後撇掉多餘的油,放入豆瓣醬、辣椒紅燒。加入鹽,悶5分鐘後出鍋。撒上一把香蔥,香氣四溢。放入炭鍋中慢煮,就可以上桌了。
雖然經過油炸,但是鱖魚原本的味道並沒有消失,反而是外焦裡嫩。翻開焦紅的外皮,裡面白色的魚肉在湯汁中翻滾,放入口中,仿佛有一股酉水河的味道裹挾而來,加上老闆淳樸的烹飪技藝,讓人十分留戀的鄉土味道指的就是這一種吧。
[漁民文武]
仿佛日子從來沒有變過
過了鴻運樓,下了石板街,就到了碼頭。石板街到了這裡就結束了,前面就是酉水河。
這裡是芙蓉鎮溝通外界的卸貨碼頭,曾經人流熙攘。上遊的土特產,下遊的南北雜貨,都經這裡輾轉整個永順土司轄區。
如今的碼頭雖然已經少有當年的風採,但依然是附近村落進出芙蓉鎮的過渡點。每日有村民劃著小船停靠在碼頭邊,進入集鎮購買日用品,或走親訪友。
他們的船舶在岸邊,水流擊打著船艙,仿佛日子從來沒有變過。
對於生活在芙蓉鎮附近的漁民來說,由於旅遊業的興起,飯店對鱖魚的需求有增無減,他們依然可以保持著千百年來的生存方式。
駕一艘小船在水深的地方下網,隔日再去收魚,每天沿著石板街賣到飯店去。
我在碼頭上碰到的漁民文武就是這樣一位漁民。
對於生活在芙蓉鎮對岸的漁民文武來說,每天能夠抓到肥美的鱖魚是他所有快樂的來源。
下遊修建水庫後,很多漁民都用網箱養魚了,他是少數堅持用傳統方法捕撈野生鱖魚的漁民之一。
在上魚的季節,他會根據水位來判斷到哪裡能撈到鱖魚。
「要水深,且非常乾淨的地方,有回流的地方更好」,文武總結說。
為了能捕到更好的鱖魚,他會開船到距離芙蓉鎮2小時船程的地方下網。
下午下網,晚上就睡在船上。早上天一亮就起來收魚,趕回芙蓉鎮碼頭大約10點。
這個時候,古鎮飯店的老闆們早就蹲坐在碼頭上端望。有的在電話裡已經跟文武約好,要頂好的鱖魚20斤。
文武每天出去捕撈鱖魚的收穫大約在10斤左右。其他的漁民會將打撈的鱖魚賣給他,省得再開船去芙蓉鎮。當地做鱖魚的飯店都從他這裡買過魚。
交易的價格雙方都能接受,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在碼頭上碰頭。漁民為飯店帶來最好的食材,廚師們則根據這些食材烹飪出顧客滿意的菜餚。
因為有旅遊業的支撐,文武依然可以像幾千年來生活在酉水邊靠打魚為生的父輩人一樣悠閒地生活著。芙蓉鎮的碼頭對於他來說不僅僅是景點,也是每天奔波在送魚,獲取酬勞路上的人生站點之一。
幾千年來,這條2.5公裡長的石板街養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現在它雖然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功能,變成了湘西的一張歷史名片,但對於文武這樣生活在芙蓉鎮的漁民來說,它並沒有改變多少。它還是周圍村落的生活中心,一個具有濃厚土家風情的煙火碼頭。本地人的生活還在這裡展開,簡單卻不單調的生活,與遠處的酉水連成一片,起起伏伏,槳櫓交錯,溶解了古鎮的夜與色。
小鎮人物
[廣州歸來的理髮師楊師傅]
有間體現古代土家人生存智慧的院落
由於要去剪頭,我在石板街上無意間進入了楊師傅家的理髮店。
楊師傅今年45歲,留著平頭,笑容可掬,身材短,但精壯。一雙孔武有力的大手,抓著剃刀遊刃有餘。他的身材是湘西漢子的樣板,腳大而有力,皮膚黝黑,人樸實而能幹。這樣的面孔在沈從文的小說中出現多次。
楊師傅是石板街上理髮技術最好的一位剃頭匠。這句話是街坊鄰裡的公認評價。人們認為他的技法簡單,幹練,熟悉很多老顧客的性格。男人們來剃鬚,躺在椅子上打鼾,楊師傅在完成工作後,並不打擾客人,而是等待他們自然醒來。然後客氣地寒暄幾句,收下錢,接著為別的人理髮。
楊師傅曾在廣州當理髮師,10多年前回到小鎮,將石板街上的老店面改造成理髮店。他說自己的祖父曾是街上有名的地主,房屋的設計也很講究。內院裡有個精緻的小天井,落進的陽光剛好可以照亮內庭。屋內分上下兩層,閣樓上有精緻的木梯延伸下來,將逼仄的環境大大擴展,又不顯得很突兀。為了給擁擠的房子供給光,父輩人甚至在屋頂架設了一個木質的採光通道,將光線收斂到一個暗箱裡,然後輸送到最裡間的臥室。
每次有陌生的理髮客人來店裡,都會對楊師傅家的內院稱讚不已。石板街的居民都認為楊師傅家的房子是芙蓉鎮上保存最好,最能體現古代土家人生存智慧的一處院落。楊師傅也為此十分高興。
[傳奇人物田啟金]
收藏著湘西州最好的西蘭卡普
(田啟金收藏的西蘭卡普,據說這一張的花紋是按照一種夜間開的花繡制的。圖/記者錢燁)
米豆腐店的對面坐著一位古董商田啟金,他可是芙蓉鎮的傳奇人物。
田啟金收藏湘西地區古董30多年。父親是芙蓉鎮的泥瓦匠,祖輩生活在芙蓉鎮。收藏的古董佔據了三層樓,包括木雕、石雕、瓷器、西蘭卡普。
木雕佔據了絕大部分。由於湘西地區森林覆蓋率高,自古以來,優質喬木中的楠木、櫸木、黃楊木貯存量都十分豐富。地主大戶們過著奢侈的生活,從窗牗到房梁都精心布局著精美的木雕。
田啟金收藏了其中保存較好的部分,最多的構件是雕版。擺放在門庭內的裝飾物,又以人物、花鳥雕刻內容為主,藏品數量讓人震驚。
對于田啟金而言,3層樓的藏品中,還是最能代表土家族風情的西蘭卡普最值錢。8個楠木箱子保存了數百件西蘭卡普,都是湘西地區土家織錦中的精華。
田啟金說,他收藏的西蘭卡普很多圖案與技術都已經失傳。田啟金最得意的一件藏品是一張清代的織錦。據說繡的是湘西森林中一種夜間才開的花。織錦的圖案很流暢,顏色鮮豔,經過幾百年依然熠熠生輝。
田啟金不喜歡講自己藏品的來歷。這件西蘭卡普是十多年前從山中一位土家族老人手中得手,據說此前已經傳了三代人。
西蘭卡普是湘西地區地主豪族才用得起的裝飾,一般當作被面。當主人去世後,大多數會作為陪葬品燒掉。只有一些做工極其複雜,圖案秀美的西蘭卡普會被作為傳家之寶傳承下來。
田啟金收藏的這件就是其中的珍寶之一。
撰文/本報記者錢燁
[責編:曾璇]
[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