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行業出現了新的變化,隨著網際網路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幾年前還在沉寂的在線教育,近兩年實現了快速增長。
根據Frost&Sullivan的資料顯示,2017年國內在線課外輔導及備考市場規模為 964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3102億元,複合增長率為26.3%。從人數方面看,2017年在線課外輔導及備考課程付費學生人次為1.56億人次,2022年將達2.83億,複合滲透率提升速度為12.6%。
隨著在線教育市場快速發展,有關這一行業的爭議也不斷出現。首當其衝就是,這一行業是資本的「跑馬圈地」還是真正「教書育人」;其次,就是長期以來並未找到一個穩定商業模式,後續發展潛力存疑。
市場份額空間大「目前來看,不能確定在線教育是否是線下教育的替代,是否會擠佔線下教育市場的份額。」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他表示,兩者本質上是滿足不同的教育需求,適應不同的教育場景,在市場份額方面重疊的部分較少,替代效應較小,更多的是相互補充,而在線教育的需求也恰是由兩者的差異性催生的。
根據Frost&Sullivan的數據,2017年在線教育中專業及職業教育課程佔在線教育份額最大,達21.4%。其次是興趣愛好培訓、英語課程以及K12課後教育課程。
而從內容方面,在線教育與線下教育一致,可以教授學科、語言、職業教育以及素質教育等內容。在線教育品牌通常有垂直網校、在線輔導、工具類(包括題庫類、作業類等)以及網際網路平臺等,而目前單個在線教育機構也會跨學科多形式教學。
複雜的內容決定了在線教育在市場競爭中離散程度更高,這也意味著市場份額集中的空間更大。根據Frost&Sullivan的資料,2017年前五大綜合在線教育公司的總營收為16.12億元,合計市場份額為1.67%。
同時,近幾年來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在在線教育領域的應用,給這一行業帶來了更多的變化。
盈利模式待考目前,在線教育主要的商業模式流程,是從營銷投入開始。投入能帶來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廣泛營銷為平臺導流,精準營銷鎖定目標客戶。營銷方式主要有明星代言、搜尋引擎、地面廣告、網際網路及電視廣告投放等。
「高營銷投入推動註冊用戶提高,市佔率提升,在線教育目前處於搶佔市場份額的時期,」上述人士表示,「從註冊到付費的關鍵在於平臺帶來的教育效果,用戶只為了效果付費。」
不過,目前在線教育仍然有一些痛點待解決,首先就在於營銷費用高,獲客成本比較大,儘管發展了超過十年,在線教育仍然在一個燒錢營銷的積累階段。
線上師資匱乏且流動性高,導致優質教師和內容無法留存形成口碑積累,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線上教師對於學生的把控力不夠,用戶自制力不夠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
上述兩項缺點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從而導致用戶的付費意願降低。同時,大量盜版教材的流出,使得平臺上的優質內容版權得不到保護,用戶可以非常輕易地獲取同樣的免費資料。
在用戶以購買課時為主的商業模式難以維持生計的情況下,探索其他的商業模式也成為目前在線教育行業的痛點。
不過,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對於在線教育的投資在近一段時間,有明顯的輪次後移的情況。
2015年之前以在線教育投資天使輪為主,之後以A輪為主,同時B輪以及C至F輪的投融資事件佔比不斷提高, 說明2015年之後在線教育投融資漸理性,投資機構更偏好發展相對成熟的標的。
在近年來獲得比較快速投資的在線教育品類中,少兒英語在線培訓高居第一,K12領域投融資足有7起,包括搜題工具類及在線輔導類。
對於這些在線教育品牌來說,如何克服目前社會對於其盈利模式的懷疑,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成為關鍵。(編輯:包芳鳴)
返回21經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