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新聞: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摸底調查搭乘臨時包機意願:優先安排小留學生乘機回國,機票和回國隔離費自理。
可以說,在目前中國對「外防輸入」鐵桶一般的管理下,這個舉動大大地增加了輸入風險。其實我們內心或多或少也會有一些牴觸,但這是他們的權利與義務,我們必須接受。
這也反映了我們祖國的態度:只要你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只要你遇到了危機,我們都會想辦法,我們都會一起去解決問題!
這也是對我們外交形象的一大考驗,在我國開始對此行動之後,其他國家也開始行動起來,統計在華的留學生人數,相信不久的將來,他們也將回到自己國家的懷抱。
當然,我看到很多網友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要出國呢?主要原因是父母看不起自己的國家,看不起國家的教育,看不起國家的制度,他們想著讓自己的孩子出國去,因為從心裡他們認為外國比中國好,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他們心裡肯定想著孩子就在外國永遠都不要回來了
小學初中是價值觀和祖國認同感的形成階段,這個階段就出國學習,完全與中國文化脫鉤,未來恐怕成為香蕉人。
雖然評論有些偏激,但有些話講的在理:
小學初中是培養祖國認同感最重要的階段,既然接他們回來是祖國的義務和他們的權利。那麼就必須給他們補上培養愛國主義的一課!
不僅如此,昨天還看到一則新聞,在清明弔唁期間,多人發布不當言論被處理。
昨天是國家公祭日,是為多名在疫情裡奮戰的烈士祈禱的節日。
我們只是被困住了兩個月,而英雄們卻被永遠困在冬天。默哀、降半旗、鳴笛都是我們愛國、敬畏烈士的表現。
而這些孩子們卻做出了這麼多令國家傷心的事。
我想,對於愛國教育我們必須行動起來,這三點應該是比較好的改善方向,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吸納。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忽視。
儘量保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與補充,減少由於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交融,影響青少年產生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不良思想,外國的東西比自己國家的好,相互攀比。
談到愛國主義覺得與己無關,或者學校、家庭教育存在差異,導致學生產生困惑,如學生在學校接受純粹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義傾向的實惠教育,在社會上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報的商品教育,這種具有巨大反差的教育必然造成涉世未深的中小學生思想混亂,從而削弱愛國主義教育的正面影響。
針對學生善於與別人「比較」的興趣特點,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可以組織專題活動,如「我和長輩比童年」, 「家鄉新變化」使學生了解過去的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齊抓共管,努力優化育人環境,組織開展學雷鋒活動、植樹節、十八歲成人禮、三八婦女節、清明節、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父親節、母親節、端午節等節日的主題活動,持續進行責任感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等。
點點滴滴都是愛國的折射。
尊重國旗、國歌、國徽,會唱國歌,能熟練朗誦國歌歌詞,自覺參加升旗儀式;
了解自己家鄉的物產、名勝古蹟、著名人物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懂得「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勤奮學習,比學趕超;
離開教室時,看見電燈沒關時,將它關好;
在公共場合,自覺撿起腳下的紙屑;
遵守秩序,自覺排隊買票;
克服自身缺點、主動承擔責任,努力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孝敬老人、尊重老師、團結同學;
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
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等都是愛國,切實可行。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愛國主義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當五星紅旗一次次在奧運賽場上升起時,當神州載人飛船登上太空,五星紅旗在太空中飄揚時,全中國人民都無比驕傲,充分挖掘學生能夠感知的事件、利用多媒體、網絡圖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願聽愛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情感,經過世代的延續和發展,人們經過認知理解之後,會把愛國主義情感逐漸轉化為一種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關係的行為準則,並以此作為評判日常行為的重要價值標準。
在新時代,對於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當與時俱進,為他們種下愛國之情的種子,以期在未來會成為他們報效祖國的動力。
顧憲成曾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祖國,就沒有家,國家不強盛,就要挨打。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情感,經過世代的延續和發展,人們經過認知理解之後,會把愛國主義情感逐漸轉化為一種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關係的行為準則,並以此作為評判日常行為的重要價值標準。
所以我想,不管是對海歸中小學生,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都要在把愛國教育融入到平時的生活中,只有國家強大,我們自己才會強大。
位卑未敢忘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