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土心理,今天是2020年8月11日, 總第10期。
原創 版權所有
在您和孩子的互動中,有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很無奈?覺得自己說了一遍兩遍了,孩子怎麼還是聽不進去,怎麼還是沒按我的要求做呢?甚至我不得不吼他兩句,他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但是過兩天孩子又變回了原樣。於是自己更抓狂,覺得有些無奈、困惑、無助,甚至是失望,有很重的無力感。您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呢?
今天呢,通過幾個案例,我們就一起來感受和探討一下孩子的內在想法,如何做,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如何做才能贏得孩子,使親子關係變得更好!
Photo by Arwan Sutanto on Unsplash
有一次我在松江萬達廣場和家人一起吃飯,在一家料理店門口等候時,我的右手邊坐著一個6歲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父親,父親和這位小男孩有些不愉快。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小男孩有些不開心,爸爸和孩子的對話開始了:
爸爸語氣生硬的說:你現在就是發脾氣!
兒子:我沒有。我看到眼淚在打轉,他帶著口腔說道。
爸爸:我都看到了,你在亂發脾氣,憋回去! 爸爸語氣依然聽著令人冷酷。
兒子依然帶著口腔說道:我沒發脾氣。但是他已經憋不住了,眼淚順著臉頰一下子就流了下來,他馬上用用白色襯衫的擦拭眼淚。
爸爸:你知道嗎,別動不動就亂發脾氣!說完他就看手機上的內容了,他可能在點餐。媽媽在旁邊,期間和爸爸說過一兩句話,可能在商量先點什麼菜。
孩子此時肯定心裡很不舒服,很委屈,他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抱抱孩子,但是得到的卻是父母的指責和批評。
當然這位父親他肯定很愛孩子,想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堅強的男子漢,不允許孩子有任何軟弱的表現,不許孩子犯錯等等,這種是典型的嚴厲型父母。
看到這一幕,我很痛心。很心疼孩子。我想根據他們的互動,這肯定不是第一次了,而孩子之前每次不舒服時,可能也會想哭出來,但是卻被壓了下去,而長此以往,這種負向的情緒不宣洩出來,在體內持續積壓,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可能會通過和父母對著幹這種逆反的方式呈現,也可能向內走,讓自己生病,成為一個懦弱、膽怯、羞愧的孩子,自信不足,自卑的孩子。
有一次,孩子上圍棋課,一個7歲的男孩和我兒子對弈,連輸三局後,老師說下課休息,下節課準備講授內容了,孩子瞬間崩潰,說「不行,我還要下」,老師說「只有5分鐘時間,下一局不夠啊"
男孩說,那就打架,打架時間夠。說著就把拳頭舉起來了。準備要打我兒子。
老師見狀說到:」輸棋有什麼大不了的,每個人都會輸,輸的多,贏的才多嘛「
男孩依然不依不饒,還要打我兒子。
老師多次勸解無效,無奈地說:那這樣吧,我再和你下一局。老師自己故意輸了,還說到:你看我被你吃了這麼多子,我有哭嗎?沒有吧。所以輸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最後老師以讓這個男孩贏一次的方式,使他的情緒平復了一些。
老師能夠這樣耐心地和孩子溝通,已經實屬不易。
其實,當7歲男孩的情緒崩潰時,這時他此時最重要的不是告訴他輸贏很正常,不許孩子生氣,而是要協助他把憤怒的情緒發洩出來,允許他哭出來。當你允許他哭時,他哭不了多久也就不哭了。此時你要做的就是和他說:你剛才輸了三局,好生氣啊!好憤怒是不是。 他一點頭,可能馬上就哭的更厲害了,此時,你只需要看著他,陪著他哭即可。
等他哭完了,情緒平復了,再欣賞他的優點。比如他的拼搏精神、不服輸的勁頭等等。他馬上就充滿能量了,他會意識到,原來自己輸了,還有這麼多優點。
再然後就問他如何看待贏和輸,各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引導,此時通過這樣的一個衝突就轉變成了一個成長的機會,這才是吃一塹,長一智。
今天早上,孩子跟我說,爸爸,你今天上班嗎?不上班可以嗎?我說我要上班啊,我的同事需要我,否則他們無法順利地做他們的事情。兒子生氣地說:「那我今天不做你安排的作業了」
我意識到,孩子有些不開心了,孩子有些不舒服了。
孩子躺在沙發上,我走過去,蹲在他面前,使他的目光比我的高一些,我稍仰視著他說到:爸爸感覺得到你有些不開心!你可以和爸爸講講,是什麼事情讓你不舒服了嗎?
兒子:。。。 沒說話,表情有些呆滯。
我:爸爸今天不陪你,讓你感到有些失落是嗎?
兒子:是的。
我拉著他的手,將他從沙發上拉過來,他坐在沙發上。
我:爸爸知道你想讓爸爸陪著,你很愛爸爸。我很開心,爸爸愛你。我們擁抱了一下。
我繼續尋找孩子不開心的原因。
我:爸爸很為難,我不上班,我的同事無法順利做他們的事情,他們需要我的協助。你可以和爸爸講講,還有其它什麼事情讓你不開心嗎?
兒子坐在沙發上,沒反應。我要準備換衣服上班了。
我:你可以和爸爸說,也可以不說。等你什麼時候想說了再跟爸爸說也是可以的。
說完我起身,準備換衣服。
過了一會,我聽到從房間裡傳來他的聲音:「爸爸,你可以不上班嗎?你可以陪我嗎?」
我覺察到孩子可能又不開心了,情緒又有些反覆了。
我走過去,看到他坐在一個高的椅子上,我就蹲下來。繼續聽孩子的感受,發掘他情緒低落背後的原因。
我:孩子啊,昨天爸爸不在家,你可以自己寫作業的,你現在可以跟爸爸講一下,今天要讓爸爸陪著你寫作業的原因嗎?
兒子:我寫完作業,沒人陪我玩。
我: 哦,原來,你寫完作業,沒人陪你玩讓你感到有些無聊是嗎?
兒子: 嗯。是的。妹妹去上託班了。我自己一個人,沒人和我玩。
我:爸爸非常感謝你對我的信任,很欣賞你把你的想法說出來,告訴爸爸,我也感到輕鬆一點了。
兒子:我不知道iPad密碼,不能玩iPad。
我:原來,你之前能玩iPad,但是今天不知道密碼,玩不了,讓自己有些不爽是嗎?
兒子:是的。媽媽把密碼改掉了。
就這樣,兒子把所有的不開心、不滿、不爽都一股腦的倒了出來。我也很欣慰,沒想到他不開心的背後有這麼多的事。至於密碼為何改掉又進行了一聆聽,這裡涉及規則的約定,和反覆的調整,溝通。後續再和您分享,請持續關注一土心理,謝謝!
在這個過程中,我做的只是全程的耐心陪伴,用心聆聽,感受孩子的感受,引導他說出自己的不舒服,發掘他不開心背後的原因。
我:孩子,爸爸非常欣賞你,把你的想法和爸爸講,爸爸感謝你對我的信任!爸爸很欣賞你努力尋找幫助,想到讓爸爸陪你,很會想辦法!爸爸也欣賞你的調整能力,雖然自己有些不開心,但是還是調整自己讀《日有所誦》,爸爸很欣賞你!爸爸愛你!
兒子嘴角笑開了花!兒子開心學習打卡去了。
等事情處理完後,再肯定孩子,欣賞孩子,這樣孩子渾身就充滿了能量。心理學上有句話說的好,爸爸的欣賞和肯定勝過媽媽的50句話。當孩子渾身充滿了能量,有了動力,自然就去學習了。最後根本不需要我再去處理他不想寫作業這個事情了。
相反,如果我們父母當時這樣和孩子互動,那就是另一種結果了。
爸爸/媽媽:我不上班怎麼賺錢給你買玩具啊,快去看你的書去。
兒子的反應肯定是:你不能上班去,要不我就不寫作業了。
爸爸/媽媽:你不寫作業,我就把你的奧特曼沒收掉,下周六也不帶你去瑪雅玩了。
兒子肯定會大叫道:我就不寫!我就——不寫!然後就就大哭起來了。
爸爸媽媽此時火氣也上來了,可能也會說到: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學習後面怎麼考好的學校,怎麼找好工作。。。
最終演變成一種衝突,孩子不開心,而父母也很難受,甚至會影響工作。
其實,這樣忽略孩子感受、說教、指責的溝通方式,導致的衝突,在我的周圍比比皆是。
所以,您說要不要換一種溝通方式呢?最關鍵的是誰做出調整呢?對,就是自己!請持續關注一土心理,一土心理將持續分享智慧的溝通方式和心理學理論。謝謝!
前面提到的三個案例,孩子委屈時父親的不當做法,孩子因挫折而處於懊惱情緒時老師的不當處理,以及發生在我自己兒子身上,用全身心的聆聽的方法,包容孩子,接納孩子,將孩子的心情調節好後,他自己就主動學習去了。
說起來很神奇,不經過我的親自實踐,我自己都有些不相信。
但其實這個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心理學中有七種基本的情緒,高興、傷心、害怕、驚訝、憤怒、厭惡、輕蔑。這七種情緒感受每個人都與生俱有。
比如憤怒,當別人欺負你時,就是要表達出憤怒,如果不憤怒,別人更欺負您,此時您就要通過表達憤怒來告訴對方自己的底線,保衛自己的一個安全範圍。保證自身的安全。所以憤怒必不可少。其實其它的情緒也都是如此。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任何情緒,同樣接納孩子身上的各種情緒體驗。
比如第一個案例中孩子很委屈,這也是很正常的情緒體驗,拒絕不允許是不當的,這將導致孩子以後以更大的方式釋放出來,尤其是到青春期。可能通過外在的暴力方式,也可能通過內在的抑鬱、自卑等方式。
我在線下帶領的讀書會也是引領父母們接納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情緒。請持續關注一土心理,後續精彩不容錯過。
邊緣系統是指高等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由古皮層、舊皮層演化成的大腦組織以及和這些組織有密切聯繫的神經結構和核團的總稱 。
人的大腦的邊緣系統的發育程度,決定 了人的的情緒掌控和調節能力水平。而這個邊緣系統發育會貫穿人的整個青春期。所以如果你期待10歲以內或者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快速、高效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個其實不太符合腦部的發展規律。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成年人遇到情緒,工作壓力,可以通過理智進行調節(當然有些人依然存在挑戰),但是對於孩子可能沒那麼容易。
基於此,我們更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了。
既然心理學上講情緒是正常的,每個人都具有的,並且根據腦科學及心理學理論支撐,青少年的孩子情緒掌控能力還處在發展階段。我們可以做到接納了。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更理解孩子,拉近親子距離,改進親子關係呢?
Photo by Justin Young from Unsplash
本期通過三個親子互動的實際案例,讓大家認識到當孩子不舒服時,應該用接納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情緒;通過心理學理論的支撐,讓大家認識到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每人都擁有這些情緒感受,讓大家認識到孩子的情緒發展規律,更多了一份接納;最後分享三個可實際使用的方法,供大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實踐。
大家有什麼疑問,或者實踐遇到的問題不知如何處理,請在評論區留言,我會一一回復。
歡迎大家關注一土心理,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者,親子關係、家庭和諧、個人成長的踐行者。
接下來幾期,向大家分享作為父母,您真的了解自己嗎?自己不舒服時如何處理?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也適用)?等等主題,歡迎持續關注一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