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北京大學2019年開學典禮,北大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教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在北大,有時候你需要一點幽默感,甚至去享受在挫折中成長。要知道,批判和自黑相結合,再時常被人黑,從來都是北大生活的常態。」
在宜昌一中,孩子們也需要屢敗屢戰的心態。孩子們在初中都是各校名列前茅的優等生,到了這裡,舉目四望,大家都是學霸。生涯規劃課第一節課《生涯啟航》,我請大家為自己的自信指數評分:滿分十分,你給自己多少分,並說明給分理由。一個女孩給自己四分,原因是「初中時自己的政史地都學得挺不錯的,到了高中,有時聽得迷迷糊糊,挺挫敗的」,心理課注重體驗性,我馬上問全班「進入高中,文科科目學習給大家帶給挫敗感的同學,請舉手。」譁啦啦,伸出一大片胳膊。問女孩的感受,她說:「哈哈,看到那麼多人和我一樣,我立馬找到自信啦!」
把孩子們的課堂學習單收上來,我發現有個孩子只給了自己兩分,言語中也透露出一些無奈和迷茫,並且約我聊聊。
作心理諮詢,第一次訪談,我們都會在正式開始前強調保密原則。諮詢室裡談話的細節,不經來訪者的同意,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但有三個保密例外。當我說到「凡是來訪者提到有自傷的行為,自殺的念頭,我們一定要通知他(她)的重要他人。因為那是一種內心呼喚,表明她的心理已非常痛苦,她需要專業的心理幫助。」她的眼圈已開始發紅。
諮詢從這開始。我問她,是什麼點觸碰了她,讓她想哭。她說初一、初二時我就多次自我傷害,希望媽媽帶自己去看心理醫生,媽媽不僅不以為然,還責罵自己太脆弱,太矯情。
「我不知道為什麼媽媽總嫌棄我?」
「嫌棄?」
「是的,就是嫌棄。我念初中時,大多數時候都是全班第一。但她仍不滿意,說為什麼沒考到年級第一!」她現在好害怕考試,害怕考不好,媽媽逼她走讀。她說,在學校呆著更平靜,她不願意回家,因為媽媽總讓她感覺到自己一無是處:「無論我怎麼努力,似乎都不能讓媽媽滿意,怎麼做都是錯。」這個孩子需要穩定的心理陪伴,如果媽媽持續給她施壓,某次考試的失誤可能成為壓垮駱駝身上的一根稻草。
挫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的時候,父母因為沒有覺知,成為孩子挫折感的直接製造者。如何提升孩子們的抗挫能力。這裡給家長們提三點:
第一,家庭充分發揮「母親功能」
——尊重與真愛,滿足孩子聯結的需要
家庭的「母親功能」指家庭要給孩子溫暖、關心、理解、尊重與支持,滿足孩子與人聯結的需要,聯結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比如大家上網,有了WIFI密碼,聯上網際網路,縱橫世界。大家都知道,我們肚子餓了,要吃飯,這是滿足我們的生理需要,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是要營養的。這個營養就是「鼓勵和愛」。繁體的「愛」是有心的,愛是心與心的聯結。家長要幫到孩子,你一定要和她「同頻」,同頻才能聯結。大家看班上那個文科學習受困的女生,她以為就她自己不行,自信心下跌,當她看到其它的孩子跟她一樣在為學習受苦,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那一刻,她的心聯結上了眾生,她立馬就感覺到來了幹勁,有了奔頭。真愛帶來的聯結力量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心理研究表明:「當孩子正在遭受挫折的時候,你要求他正向思考,會削弱她的力量。」孩子有某種情緒,那個情緒就是她本人的一部分,他人否定她的情緒,就是在否定他這個人,排斥這個人。
前面那個諮詢的女孩,媽媽忽視她的內心痛苦,她的感覺是:媽媽不喜歡她,媽媽不信任她,甚至是嫌棄她,把她當作麻煩的製造者。一次次地,媽媽失去了澆灌孩子心靈的機會,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沒有得到滋養而坍塌蔞縮,慢慢會喪失生命的活力。孩子感受到挫敗,如果父母不知道怎麼做,可以說出他的感受:「你感受挫敗,媽媽很心疼」。能夠給孩子的情緒命名,是個非常重要的能力。你如果不知道怎麼安慰他,可以直接問:「你需要媽媽為你做點什麼?你準備怎麼辦?」或者是給孩子一個緊緊的擁抱,他(她)會感覺到得到了父母的理解,這通常會讓孩子平靜下來,利用內在智慧去應對他眼前的麻煩。
第二,家庭充分發揮「父親功能」
——挑戰與冒險,滿足孩子競爭的需要
家庭的「父親功能」指家庭要引導孩子參與競爭,為孩子制定規則,樹立邊界,接受文化束縛。有人說溺愛的孩子玻璃心,抗挫能力差,這往往是家庭的「父親」功能發揮不夠充分。父母親與孩子遊戲時的內容、目的都大不一樣。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遊戲多是包容、接納,父親與孩子的遊戲:咱們看一個方向,看誰先跑到那個地方,在象徵層面來講,他是向外的。父親的陪伴對孩子抗挫折力的培養特別重要。
今年暑假,大熱的天,我一個同事的哥哥,帶著他九歲的兒子,兩人騎單車到上海,騎行12天。酷暑的考驗,焦陽的炙烤,疲憊的襲卷,乾渴的折磨,臀部的疼痛……對孩子來講,這是一份成長的厚禮,挑戰生理極限的過程也是心理空間擴容的過程,這份體驗是刻在骨子裡,沁在血液裡,大大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聽同事講,經過這趟出行,孩子回來後,懂事了很多,學習的主動性和專注力都有明顯提升。
第三,家庭充分發揮「環境功能」
——安心與安穩,滿足孩子探索的需要。
家庭的「環境」功能指家庭有給孩子提供安心與安穩的環境,確保孩子按照他(她)的節奏和興趣向外探索這個世界的奧秘。
心理學家哈特曼,他提出一個「無衝突區」的概念。所謂「無衝突區」,是指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對自然界的興趣,對宇宙的好奇和對未來的探索,這個過程他是沒有任何功利性的。當孩子從事與他天性有關的學習或探索過程中會受到一些挫折,但他是沒有挫折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他探索到一個新高度或新深度的前奏。比如說,孩子天生熱愛動植物,自然觀察智能強,他願意趴在那看螞蟻,可以一看一兩個小時;他天性熱愛運動,願意去打球遊泳,汗流浹背,腰酸背痛,一玩半天,我願意呀;孩子天生樂感好,再加一幅好嗓子,你不讓她唱歌玩音樂,她可真憋悶難受!
孩子安心向外探索的前提是,他的基本生理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吃飽穿暖,心理上感覺足夠的安全:父母親都是愛自己的,爸爸是和自己在一起的,媽媽也是和自己在一起的,即便他們倆會吵架會鬧離婚,他們都是不會拋棄自己的。否則他陷在失去父母之愛的擔心、焦慮和恐懼裡,會限制他的天生潛能的發揮。
父母要做的是發現孩子的天性,保護孩子的天性,提供天性發揮的環境。現實是很多家庭,把孩子對未知的好奇心限定到了一個框架裡,可能說「你喜歡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考試又不考,玩物喪志!」從而強行剝奪孩子的興趣,過度控制孩子的愛好;或者是要求孩子要學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目標,否則,批評、訓斥、抱怨隨之而來。在這樣的教養環境裡,孩子認為他只有達到了這個期待,他才能得到父母親的愛,這就把天生的興趣降格成了贏得愛的籌碼,人為製造了一些衝突,消耗了孩子的精力,降低了他們的抗挫力。
註:文章所用心理諮詢案例得到來訪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