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米木船純手工打造一周可完工價值7萬元可用15年 手藝面臨失傳

2020-12-17 圖影視界

隨著時代的發展,航海作業逐漸被大馬力鋼鐵漁船代替,手工造木船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隨著近海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很多木製漁船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少數的手工造船作坊忙碌不已。在膠東地區沿海一處造船坊,十餘名船匠沿襲古法手工造船手藝,傳承數百年的工藝,且被當地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這門手藝因為太累太髒,年輕人不願幹,正面臨失傳境遇。【圖|文 EMP】

手工造船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來手工操作。造船的第一步就是選材,船身不同位置所使用的木材要求不同。龍骨需要用四塊30釐米厚1米寬的落葉松製成,這樣才能耐水泡,耐腐蝕。肋骨和前首木就必須用槐木,槐木夠堅固,抗撞擊。前首木是船的支柱,必須用生長期為30年以上、大頭直徑為45釐米的槐木。

木船看似造型簡單,但是製作起來並不容易,有大小20多道工序,主要工序有3個。第一道工序就是做龍骨,槐木抗海水腐蝕,不遭海蛆,可防蟲蛀。第二道工序是做角梁。第三道工序是上艙板,艙板的材質為美國落葉松。

龍骨和角梁搭建好了,就要安裝船幫,木料要經過煮沸才會變得容易彎曲。

安裝船幫工藝繁瑣,需要用很大的管鉗固定好,然後鑽孔,木船看上去雖小,但是含「金」量卻比較高。

造船用的螺絲擺滿工具臺。一艘12米的木船,需要300多塊大小木板組成,淨重可達25噸,船體內外鑲嵌著2000多個螺釘。製作一艘木船,10名船匠一周就可造完,能夠賣到七萬元,一年可打造40餘艘。

船匠掄起大錘,將粗大的螺絲釘打進船體,固定船幫。

「現在年輕人沒有願意幹這個的,太累,我幹了30年,現在覺得快幹不動了,每天光搬這些木材就夠受的。 」一位上了年紀的船匠介紹,由於又苦又累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個活,最年輕的船匠也已經40多歲了,手藝面臨失傳。

由於掌握小木船製作這種傳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當地已將這種民間手工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準備予以保護。

捻船工序是造船最瑣碎也是最講究的一頂工序,要挑選優質麻絲,用石灰和桐油攪和在一起,和成泥裝,把麻絲鑲嵌在船板的縫隙中,鑲嵌時要不停地用錘子敲打,直至"全封閉"為止。

船匠正在將麻絲進行切割。

工人們正在抹桐油,主要是為了防水。

造船廠三艘木船正在趕工。現在出海打漁的漁民少了,船的總體需求量變少,加上鐵殼船搶走部分市場,木船生意就更少了。

最後一步進行船艙拼裝,工人正在裁切木板。

最後在船底部分刷上一層防塢漆,安裝好發動機,導航,雷達等設備船就可以下塢了。

據了解,手工造木船一般要避開農忙和漁民出海的時候,通常在冬天漁民回來「窩冬」的時候建造,趕在春天魚汛到來之前下海,因此,一般是要多份訂單攢到一起集中開工。

船匠們都是附近的村民,每天騎摩託車前來上工。「幹的人越來越少,過不了幾年,手工造船這門手藝或許就失傳了。」一位船匠說。【版權作品 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圖片故事】青島最後的純手工木船作坊
    紅雙木船廠,一個遠近聞名的手工制船廠,整個青島目前僅此一家,說是船廠,確切的說應該是個規模不大的造船工坊。船廠的主人劉方林,60多歲,對於紅雙木船廠的存在他自己也不清楚有多少年了,他只聽父親說過,祖輩都是建造木船的高手,一輩傳一輩,一直傳到了現在。
  • 【老手藝】手工造木船,即將失傳的老手藝
    那一艘艘精巧別致、手工製造的木船,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駛離了人們的視野,停靠在歲月的彼岸——懷化新聞網訊 小時候爺爺家就在沅水河畔,記得在河邊玩耍的時候經常能看見江中來來回回的木船,船不大,數量卻很多,在夕陽的餘暉下那一艘艘木船好似彎彎的月亮,在水面上蕩漾,泛起片片漣漪。在以前那個陸路交通不夠發達的年代,臨水而居的農村幾乎是家家有船,人人會劃。
  • 最後的木船,10位船工手工打造200萬純實木大船!
    這也許是這個海邊船廠裡最後的木船了。由於傳統手工打造一艘純實木輪船,需要耗費大量的木材,當地政府出於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對木船生產有要求,再加上木材價格成本高,耗時長,所以越來越多的船廠轉行現代鋼鐵製造。
  • 2017廣州南沙國際帆船節亮點 純手工全木質打造遊艇亮相(圖)
    昨日,記者獲悉,南沙本土造船企業純手工、全木質打造的遊艇「泰誠春天」號也將亮相帆船節,成為本屆帆船節的一大亮點。》》2017廣州南沙國際帆船節(時間+地點+活動亮點)信息一覽  昨日,記者在南沙區東湧鎮東導村3隊海堤邊的泰誠船舶碼頭,見到了該艘正在裝飾換新裝的「泰誠春天」號遊艇。
  • 純手工打造!AC迷友"手搖爆米花機"引童年回憶
    純手工打造!AC迷友"手搖爆米花機"引童年回憶 時間:2011-12-16 15:05:00   來源:   責任編輯:夏娜天使醬      由AC迷友"完整手藝人"手工打造的「手搖爆米花機」,不知道勾起了多少人關於童年的回憶呢?
  • 造船工匠手工造百噸木船 木船技藝傳承近千年
    造船工匠手工造百噸木船 木船技藝傳承近千年時間:2017-10-21 14:1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造船工匠手工造百噸木船 木船技藝傳承近千年 10月20日,在海南省臨高縣調樓鎮黃龍灣畔,兩艘220噸一艘130噸的大木船正在加緊製造中。
  • 47道手工工序,才能造出一艘有靈魂的舟山木船
    滿師後,他手快活細,經手的木船結實耐久。因此哪怕在行業最困難的時期,還是有人願意找他來打漁船。這也讓他後來在上世紀90年代鋼製漁船替代木質漁船和帆船的時代大潮中逆流而上,從復原經典浙船綠眉毛號到打造傳遞奧運火炬的安福艫號,在仿古船的新世界繼續延續傳統手藝的生命。國慶前他沒得閒,帶隊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修復30米長的仿明代福船。
  • 何平發:不能讓錫制黃酒壺這門手藝失傳
    在有著深厚周祖農耕文化底蘊的甘肅慶陽,每逢婚喪嫁娶、祝壽滿月、年關節慶,「黃白二酒」是必不可少的。而按照傳統習俗,黃酒是要用手工特製的純錫酒壺加熱,喝起來才更有勁道,黃酒壺因而與黃酒結下緣分,從此相伴流傳。甘肅省慶城縣非遺傳承人、玄馬鎮孔橋村的何平發便承襲了這門老手藝,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
  • 五種農村逐漸消失的「手工小吃」,大爺哭訴手藝都快要失傳了!
    飲品,家常菜,甜點做菜沒你想的那麼難,每天花一分鐘輕鬆學會一道家常菜時代逐漸在進步,機器逐漸將手工取代。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只會關心工作的效率,而不再關心質量的時候,農村的一大批人將會面臨失業,因為在農村很大一部分人靠著手工做食物為一項手藝。
  • 48年堅守老手藝 諸暨匠人讓手工木雕更有生命力
    2019-06-13 12:06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鳳棲梧桐 重慶兩百餘傳統手工美食手藝人齊聚九街
    8月25日下午,由重慶市商務委、重慶日報社、重慶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以及九街集團共同舉辦的《發現重慶手工美食》活動暨壹華裡市集發布會,正式揭幕。200餘位重慶傳統手工美食手藝人齊聚九街,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與創新。今天參加活動的老字號代表有:橋頭火鍋、開縣龍珠茶、彭氏火烤豆乾、土坨麻餅、北泉面、蝶花牌怪味胡豆、熊鴨子、紫煙桂花酒等。
  • 乾漆夾薴法技藝傳人:流傳千年的手藝可能失傳
    他的故事,要從18年前說起——18年前的秋天,一尊三米多高的千手觀音佛像,被幾十個人抬著,浩浩蕩蕩地搬進了故宮博物院。這座只收藏辛亥革命前文物珍品的博物館,卻破例收藏了浙江人湯春甫製作的這尊佛像。這其中有何緣由?  幾天前,錢江晚報記者在天台面訪年近七旬的湯春甫。
  • 紹興人還記得磨剪刀嘞戧菜刀嗎 老手藝面臨失傳
    老沈師傅告訴記者,他是從父親那裡學到這手藝的。小時候,跟在扛凳子的父親後面吆喝,學手藝;而今是騎著三輪車,上午在華舍農貿市場前磨剪刀,下午去安昌農貿市場前磨剪刀,也會去齊賢等地走村串巷磨剪刀。記者看到,一條長約一米的長凳,一頭卡著一塊青色磨刀細石,凳腿旁是一個盛水的小塑料桶,裡面插著根繫著布條的竹筷。
  • 後繼無人 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後繼無人 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楊瑞發(林國明/攝)   中新網11月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潮式傳統燈籠的製作過程不算複雜,但將細藤編成燈籠骨架的手藝,早在30多年前本地就失傳,至於能為燈籠彩繪的師傅,很可能僅剩70多年老字號「楊瑞發」紙料商的老闆楊漢潮了。  來自潮州汕頭的楊漢潮(72歲),1940年隨父親來新加坡。
  • 山東高密手工蠟燭節前暢銷 老藝人憂技術失傳
    齊魯網1月9日訊  據山東廣播新聞頻道《直播山東》報導,過年點蠟燭是我國一項古老的民俗,如今市場上銷售的蠟燭多數是機器加工的,手工製作的已不多見。可是在高密就有這麼一位莊戶人,每到春節就憑自己的老手藝,用純手工製作蠟燭銷售,增添了節日的傳統風味和喜慶氣氛。
  • 書法迷15年純手工抄寫製作2000餘冊線裝書(圖)
    書法迷15年純手工抄寫製作2000餘冊線裝書(圖) 2014-06-11 19:38:35楊曉衛 攝    6月11日,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舉辦中國古代裝幀形式實物展,圖為山東書法愛好者劉宗森純手工抄寫製作的古典線裝書作品。
  • 純手工鍛打,無塗層,不粘鍋,章丘有位七十多還在打鐵的孫鐵匠
    章丘鐵鍋需要經歷12道工序,一千度以上高溫錘鍊,經過三萬多錘鍛打,才能打造出來。一道簡單的清水炒雞蛋,便能看出其特點,不放一滴油,就能做到絲毫不粘。但由於工藝複雜,需要堅持、堅守,手工活辛苦不賺錢,這手藝沒有年輕人肯學,在整個章丘,還在堅持做手工鐵鍋的越來越少,孫鐵匠就是其中一位,孫鐵匠說,如果沒有由於舌尖欄目的熱播,章丘鐵鍋工藝可能就失傳了。
  • 天安門紅燈籠製作者:傳統制燈手藝恐後繼無人(1)
    原標題:天安門紅燈籠老藝人手工扎制天安門前8隻紅燈籠,要七個傳統藝人忙上半個月才能完工。每當過年,大街小巷、政府企業單位總是掛起紅紅的圓燈籠辭舊迎新,但鮮有人知道這些紅燈籠都出自「文盛齋」的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如今的紅燈廠早已不見昔日輝煌,固守傳統的手工制燈者寥寥無幾,這項傳統民俗技藝面臨失傳窘境。
  • 傳統雕刻手藝或將失傳?秉耀雷射雕刻機創造傳奇
    說到雕刻當然不得不提的是中國的傳統雕刻手藝。據史料記載,早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中華先民們就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那就是最早的竹雕,雕刻後來也發展了很多品類,石雕、木雕、玉雕等,雕刻手藝更是成了傳統的吃香手藝。
  • 把祖傳手藝推向市場,貴州婦女特色手工小商品成大產業
    11月29日,記者跟隨2019年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工作推進會的參會代表們,走進位於織金的四家婦女特色手工企業看到,一把把蘸取熔蠟的蠟刀、一根根穿過彩線的銀針在染娘和繡娘們手中,變成了一個個頗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