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1 06:5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俞吉吉 攝影 魏志陽
人靠衣裝美靠亮裝。中國絲綢博物館館藏的4萬餘件西方服飾中就有一套來自17世紀末期的獨特亮裝。這一期,就讓我們踏上一段跨越400年的時尚之旅,走進17世紀的歐洲宮廷,在團團大花、金絲銀線和各種繁複的織錦手藝中,感受一場奢靡的巴洛克時尚盛宴。
中國絲綢博物館內的西方四百年時裝館是國內首家介紹西方服飾的展覽,行走其中,如同在一個個絢麗多姿的時尚維度間穿行。而這場別樣時尚之旅的起點,是一件來自400年前的綠色織錦禮裙。它是17世紀巴洛克風的代表之作,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鎮館之寶。
這是一件怎樣的織錦禮裙,它的價值何在,又來自何方?風靡一時的巴洛克風又是一股怎樣的時尚潮流?
近日,記者走進禮裙所在的西方四百年時裝館,聽策展團隊成員、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副研究館員張國偉講述了這件時尚珍品的故事。
這件17世紀末期的華麗禮裙是展廳內的第一件服飾展品,使用了在當時非常珍貴的織錦緞面料縫製而成,在綠底上對稱裝飾了巴洛克風格彩色大花卉圖案,充分顯示了擁有者對財富和社會地位的炫耀。巴洛克時期面料通常在每個循環圖案中央有一個大花紋圖案,兩側對稱分布小的花卉紋樣。而這樣的花紋樣,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內,也比比皆是,數見不鮮。
遠遠地看,你或許會覺得這是一件連衣裙,其實不然,它的上衣和碩大的裙是彼此分離的,所以,它是一套,而非一件。
上衣是緊身的,用了近三十根鯨骨支撐,後背用絲帶閉合,鯨骨均勻插入並直至下擺的垂片。
要說這件禮裙最特殊之處,當屬前面的三角胸衣了,它裝飾精美,特別引人注目。在銀絲地上用綠色的絲線和銀線精心繡出圓形紋樣,金屬線蕾絲呈三角環狀層層點綴。
三角胸衣在17-18世紀非常流行,是一塊用於裝飾女性外衣或者緊身胸衣前部的倒三角形或矩形的飾物,同緊身胸衣一樣呈倒三角,縫在或者用針固定在胸衣前面,又或者插入前胸衣的系帶中固定。一般三角胸衣會採用刺繡等精美裝飾,價格不菲,它可以拆卸下來搭配不同的裙子,循環利用。
上衣的袖子長及肘部,橙紅色織錦克夫與翠綠的裙子底色形成對比的同時,又呼應了面料圖案中的康乃馨和其他花卉圖案的色彩。下部的裙用了6幅的面料,大約圍度在3米多,為營造服裝奢華的體積感,穿著者要在裡面穿上錐形裙撐或用環型的墊圈。
如此美裝從何而來呢?
張國偉告訴記者,這套17世紀禮裙徵購於美國的一個古董商,據這位古董商說,他的這件藏品也是上一代的古董商流傳下來的。由於年代久遠,17世紀的成套服裝保存下來的並不多見,西方國家的服裝博物館也收藏較少。這套服裝保存完好,做工精美,後片花卉拼接對稱,不僅需要有精湛的手工技藝,也非常費料,三角胸衣的奢華裝飾,都可見這在當時應該也是貴族或富商才能享有的服裝。
「該套禮服裙跨越400年,還保持了原有的金屬和絲綢光澤,造型結構完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鎮館之寶。」張國偉說。
大名鼎鼎的巴洛克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時尚風潮?這就要回到它的發源地法國去看看了。
提到巴洛克時期就不得不提到路易十四(1638-1715),法國時尚的開創者。路易十四為了集中政治權力,在巴黎郊外建造了凡爾賽宮。1682年他搬進這座位於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宮殿。他要求貴族離開自己領地,都住進凡爾賽宮,將貴族們變成了他宮廷的成員,並在宮廷中舉辦各種舞會、宴席和其他慶祝活動,制定了參加宮廷的活動的服裝規矩。如果貴族們沒有完美的衣著和得體的禮儀,他們輕則會被處以罰款,重則會被趕出皇宮。路易十四讓這些貴族們沉溺於博取國王的寵幸,在服飾上爭奇鬥豔,甚至不惜背負巨額的債務來購置大量的奢侈衣料、珠寶來迎合宮廷的奢華,路易十四選擇時尚作為他擴大影響力的手段,時尚昂貴,能展示穿戴者的財富,但不實用,也可以把財富奪走,所以也很難維持。
路易十四時期逐漸強盛,標誌著藝術、建築、音樂、時尚領域的典型巴洛克時期的到來。
這是一種用自然、彎曲的輪廓,流暢的線條,黃金的裝飾,豐富的色彩和通體的渦螺裝飾來詮釋的藝術風格。
巴洛克時期的服裝也許並不像文藝復興時期那樣過度地使用大量裝飾,但它也在彰顯財富時極盡奢華,服裝裝飾著大量的蕾絲花邊、珍珠、絲帶和金色的刺繡,服裝追求成套的搭配,通常用一種面料製成。
和法國時尚大量運用緞帶、蕾絲裝飾不同,西班牙服飾相對比較嚴謹。據推測,這套服裝可能來自義大利,17世紀末期的義大利仍處於西班牙統治時期(1535-1706年),所以服裝裝飾相對簡潔。
此外,這件三角胸衣的裝飾用到的金屬線是自15世紀以來在義大利非常流行的,尤其是米蘭的金屬線,製造工藝享譽歐洲。
和中國的平面服裝不同,西方的服裝都是立體造型,這就要求不僅靠三維的人體來撐出衣服的造型,還需要一些輔助的比如裙撐、胸衣來達到流行的服裝造型樣式。
「看西方服飾的變遷,胸衣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張國偉告訴記者。
那麼,像這件三角胸衣這樣多少有些束縛女性身體自由的緊身胸衣從何而來,又是如何變遷的?只有貴族才能消費得起的鯨骨真的取材於鯨魚身上的骨頭嗎?
在中世紀晚期,女性就流行穿著綁帶的上漿的麻制或棉質緊身胸衣以控制和塑造體型。在16世紀,隨著航海業的發展,新的鯨魚捕撈業興起,緊身胸衣大量採用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絲綢和天鵝絨面料,這就需要更堅實的基礎造型,鯨骨成為塑性的流行材料。
鯨骨也稱為鯨鬚,它並不是骨頭,是鬚鯨的上顎周圍的一種角質的材料,用於過濾浮遊生物和磷蝦。它牢固而柔韌,順著紋路可以切成非常狹窄的細條。
我們在這個時期的一些外衣或緊身胸衣上常常能看到一道道豎條的縫線,其實,在縫線下的就是一條條被插入的鯨鬚,整件胸衣的造型便會呈現僵硬的圓錐形。除了鯨骨,還有用木頭、竹片、動物角、金屬製成的骨撐,歐洲的一些博物館也收藏有由昂貴的材料如貝母或象牙製成的骨撐。有的上面還刻有圖案和誓言,作為定情信物。
緊身胸衣最普遍的用處就是塑身,主要用來提升和誇張女性的胸部、腰部和臀部,使得穿著者的身形符合時尚的廓形,它的材料、結構和造型影響了穿著者的姿勢、動作和步態,胸衣通常在前面系帶閉合,背面系合的胸衣需要僕人協助,適合僱得起僕人的富人穿著。
如此硬邦邦的緊身胸衣到什麼時候是個頭了呢?
張國偉說,從400百年的西方服飾史看,這種形式的緊身胸衣到19世紀初就告一段落了。
時尚更新換代,但也會捲土重來。「到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帶骨撐的緊身胸衣又出現了,胸衣呈沙漏狀,並配以巨大的裙擺,呈現出X的造型形態。在《亂世佳人》等電影中,也可見類似緊身胸衣的身影。」她說。時至現在,一些復古的緊身衣也時不時會在時尚圈中露臉,甚至還出現了些3D列印的高科技產品。
向展廳深處走去,如同從400年前的17世紀穿越回當下,在20世紀的西方服飾藝術板塊中,我們便能看到與當下服飾與時尚相似的那麼些影子了:大大小小的包包、形態各異的時尚美鞋,更有來自經典大牌的時尚服飾,這些靚麗的尤物,來自於中國絲綢博物館自2003年起從美國收藏家莉迪亞葛頓處徵購的近4萬件西方藏品。
這批藏品中也不乏著名歐洲和美國的設計師,如香奈兒,迪奧,郎萬、巴倫夏加等的作品及品牌。作為國內首家介紹西方服飾的展覽,西方四百年時裝館目前仍在逐步開放西方藏品,為服裝院校師生和設計師研究西方服裝史和當代西方服飾提供實物資料,成為校外的服裝實物圖書館及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