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王鴻海致辭。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 馬海燕)第五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14日在北京電影學院落下帷幕。本屆論壇旨在通過梳理40年來中國電影發展歷程,探討電影教育的發展與中國電影學派構建之間的關聯,為中國電影從大到強貢獻智慧與力量。
本次論壇由北京電影學院主辦,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多所院校的專家學者出席論壇。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演講。主辦方供圖
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王鴻海指出,在今天變化著的電影教育生態中,教育者應從中國電影教育的實踐和經驗出發,以傳承與創新的發展思路,積極參與到全球語境下電影教育學科範式轉型的探索,推進中國電影學派進入一個新階段,助力中國電影向電影強國行進。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軍認為,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應重點考量三個問題:一是網絡時代傳統受眾向數字原住民的變化;二是泛藝術教育生態下,電影從業人員應匹配更高級別的藝術品位,創作滿足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品;三是電影教育應與職業需求對接,允許多樣化的工種進入教育體系,以滿足職業發展需求。
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主任路海波認為,中國電影教育應嘗試實現兩個轉型:一是觀念的轉變,從恥於商業電影向重視商業電影的轉變;二是電影教育招生的改革,應拓寬理工科進入通道,彌補電影敘事邏輯不足的短板。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表示,在跨界交流、膠片消亡、DV流行、網絡普及等外部環境影響下,當代電影人才的培養逐漸向一些傳媒學院和綜合性高校擴展,更為多元、不拘一格的教育格局已經形成。
巴黎中國電影節創辦主席高醇芳提出,中國電影應回歸到中國教育源頭思考電影體系構建與傳播問題。培養中國電影學派導演應有的素養和文化水平,才能面對國際面向未來。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旭光認為,新語境下,電影教育應重點培養導演、編劇、製片人等工種,同時提高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養。
本次論壇還設置六個分論壇,分別從「第五代」的培養經驗、綜合高校的電影教育、青少年的電影教育、電影教育的國際視野以及電影教育的發展模式等維度出發,為中國電影教育的未來描繪藍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