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百家講壇》錄製了一期「特殊」節目:「品三國」的易中天教授客串「主持人」,採訪「讀《史記》的」王立群教授。據說易中天形容自己和王立群這兩個學中文卻在《百家講壇》講歷史的人,都是「公雞中的戰鬥機」,表示了「下我們的蛋,讓別人說去吧」的心願。
《百家講壇》立足於學術普及,按理說該是正宗學術界專家的天下,但實際上真正紅透半邊天的不是幹哪行吆喝哪行的專家,反倒是易中天、於丹、王立群這些「狗拿耗子」的學術越界者,這真是應了「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句古話了。那麼,「下蛋公雞」成為「公雞中的戰鬥機」,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呢?我想主要有三點:
一是學術傳播需要一種無畏精神。很多業內專家在做學術普及時,往往過於拘謹,生怕在史實資料乃至理論觀點等方面有閃失,惹來學術同行的批評和恥笑。這一點,「下蛋公雞」就沒這麼多顧慮。
二是學術傳播需要「第二種眼光」。由於是在自己的「第二領域」發言,因此「下蛋公雞」無形中有著「窗外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將自己的「第一領域」,甚至「第三、第四領域」的學術背景和知識儲備綜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視角。
三是學術傳播需要與大眾話語對接。將高雅深晦的學術研究成果向大眾傳播,必然要求講演者從學術的殿堂中走出來,走進通俗易懂和大眾喜聞樂見的華語系統,從而和大眾的表達與接受方式對接。這是專業學者所普遍欠缺的素養。
因此,專業學者理應增強學術傳播的責任感,注意將專業研究與自身多學科背景融合滲透起來,上承天露、下接地氣,瞄準大眾眼光和口味,努力下好美味可口的「雞蛋」。這既是社會大眾的需要,也是學術研究本身的需要,更是學術專家應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