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孩子的注意力很差,玩玩具就是兩分鐘的熱度,看書看兩頁就去拍球,拍不了幾下就去玩積木,積木散了一大堆,又去開小汽車了。
很多的玩具,都打著「開發智力」的噱頭,讓家長們心甘情願地買單,哪個孩子的家裡,大概玩具都會有幾大箱,各種各樣的玩偶,積木、汽車模型……
有一個婆婆和兒媳婦吵架,因為她在家裡一共找出來孫女各種各樣的鞋子200多雙,小孫女才不會兩歲多。
婆婆直呼:「真是娶了一個敗家媳婦,兒子要掙多少錢,才夠她花?」
媳婦也很有理,「錢掙來就是花的,給孩子花錢太摳門,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何況,我們是女兒,是一定要富養的。」
玩具、衣服、鞋子、零食,一個孩子真的稱得上是一隻「四角吞金獸」了。
有的父母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物質比較貧乏,所以到自己的孩子就開始儘量補償。也有的家長覺得,給孩子買玩具,孩子玩得多更聰明,所以,家長很捨得花錢給孩子買玩具。
但是,孩子的玩具、衣服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當然不是的。
1、可能性太多,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次這樣的實驗:他們把孩子分成兩個小組測試。一組的成員從3支蠟筆裡挑選一支筆來繪畫。二組的成員從24支蠟筆裡挑選一支筆來繪畫。
實驗的結果很驚人,一組孩子繪畫的作品,其水平要遠遠高於二組的孩子。
這是為什麼呢?心理學家分析:太多的選項,容易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這就好像我們大人進入了自助餐廳。當琳琅滿目的食物,一下子很多進入我們的眼帘。我們在吃著魚的時候,很可能心裡也同時在想著牛排,想著披薩,想著蛋撻。
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的。當他擁有太多的玩具,也許心不在焉地玩著這一個,心裡就想著下一個了。
長些以往,孩子的專注力跟不上成長的進步,在學習上會很吃力,有可能影響今後事業的發展。
2、選擇太多,孩子深入探索受阻。
我們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買益智類型的玩具,希望孩子可以越玩越聰明。益智類的玩具,根據孩子的年齡不同,會有一些適當的難度,引導孩子去思考和探究。
可是,玩具太多,孩子會覺得這個不好玩,或者懶得動腦去想,就去玩別的了。結果,所有的玩具都玩過,哪一個也沒有玩明白。
像我們小時候,玩具就那麼一兩樣,反而會挖空心思,要想出很多種的新鮮玩法,難度不斷升級,才能繼續取悅自己。
孩子不深入探索,養成做什麼事情都只有三分鐘熱度,那麼註定一事無成,很難出人頭地了。
3、養成孩子浪費奢侈、攀比的習氣。
除了玩具,還有孩子的衣服。
我們有些大人,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小時候看到別人穿新衣服,時髦的衣服,心裡很羨慕,嘴上卻不敢跟家長提。
因為你就是跟家長說了,他也不會給你買,還可能被斥責。所以,很多人覺得這樣的經歷一度讓自己很自卑。
到有了孩子,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能再這樣了。所以,衣服鞋帽,都儘可能多,儘可能好,儘可能是名牌。
孩子很小就會有攀比心理,幼兒園的孩子就有很多是這樣。誰誰穿了一件公主裙子,我也要。有人買了帶拉杆的書包,我也要。
如果我們縱容孩子,富人的孩子富養,也許後續問題還少一點兒。我們大多數是普通人,如果富養孩子,當我們不能再滿足孩子的要求,他的奢侈浪費習慣又已經養成,這樣就相當了拖累了自己,也毀了孩子。
一個孩子會不會健康成長,將來有沒有出息,跟他小時候的玩具、衣服花了多少錢,是不成正比的 。
所以不管錢多錢少,孩子的玩具、衣服適量就好。玩具最好控制每年6個之內,而衣服儘量每個季節控制在3-5套,不然對孩子的將來反而不利。
除此之外,爸媽還可以動動腦子,怎麼樣既能省錢,又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這幾大類玩具,既省錢,又有價值,只是你平時沒有發現罷了。
①家裡的生活用品,可以是很多的自製玩具。
家裡有很多日用品,也可以是孩子很好的玩具。比如,奶粉桶、酸奶盒、洗衣液的瓶子,廢舊報紙,都可以用來開發很好玩的遊戲。
這些平常的東西,孩子塗塗畫畫,剪剪貼貼,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②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玩具。
很多父母給孩子買玩具,是為了讓玩具陪孩子玩,自己就可以閒下來了,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任何昂貴的玩具,也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
爸爸可以把孩子「舉高高」,像飛機一樣滑翔。媽媽可以陪孩子一起讀好聽的繪本故事。孩子喜歡黏著我們,是因為他們在與我們的互動中,獲得親情、溫暖和安全感。
③大自然裡有取之不盡的玩具。
孩子喜歡玩沙子,玩泥巴,小草、樹葉、小螞蟻都可以成為他們很好的玩具。我們平常還是帶孩子多到大自然裡走一走,既放鬆孩子的心情,還可以長不少的見識。
④孩子玩的時候,儘量少打擾。
當孩子在玩的時候,儘量讓孩子自主玩。孩子不找我們幫忙,家長就儘量不要打擾孩子,更有利於培養專注力。
孩子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玩具和衣服,父母的陪伴和引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