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騫出道三年,今年是他成長最快的一年。你會發現,在越來越多領域冒出了他的身影,一會兒他去辦了個展覽,一會兒又回到了嘻哈的大本營,一會兒出了一首新歌,一會兒又去演戲了 ……
他忙得過來嗎?
↓聽聽馬伯騫自己怎麼說↓
《演員請就位》的舞臺比唱歌的舞臺要難多了,必須得很有勇氣才能上這個舞臺。如果我很早就被淘汰的話,其實也是合情合理的。決定參加這個節目的時候,我沒有很緊張,是open minded(心態開放)的,我告訴自己,只要離開的時候比剛去的時候強就可以了。
我私下一直都在嘗試做演員,試一些戲,但很多業內的導演不會把我當成演員,上這個節目就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我想演」。
我喜歡從無到有創造一些東西,演員也是創造者,拿到劇本的時候,其實是absolute zero(完全從零開始),通過他自己的心理和邏輯,塑造出一個角色。這跟我之前做展覽一樣,收到一個命題,延伸出一個作品,演戲也是一樣,我就是喜歡這種,完全從無到有的創作。
在沒有技巧的情況下,必須得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比如,哭泣也是有技巧的。我參加了節目之後才知道:這個是技巧,但是我不會。
小時候在迪士尼學表演,有一個「黃金規則」,叫做「你不可以把你最近五年裡的經驗用到表演當中來」,不然你會走不出來。說到底,表演就還是在演自己,說句實話,我無法塑造一個跟我距離特別遠的角色。
我特別不愛看過去,無論好和壞,這個事情過去就過去了。我可能會回想過去我做的一些事情,但我不會回到那個時候的情緒。但是為了能在節目中自然地哭,就逼自己想起了很多在工作中的很多不順,情緒就有了。
可能跟我拍紀錄片有關,我覺得演員這個職業,有百分之八十還是在記錄(我真實的生活),臺詞就是幾個字,但腦子裡可能在想別的事情,只要情緒是準確的就可以。
歌手的工作節奏、生活節奏更快,演員的節奏更沉穩。一首歌、一張專輯的工作量和一部電影的工作量是兩碼事。
歌手、演員、設計都是從「無」當中創造「有」,我的喜歡程度都是相同的。我崇拜的藝人,四大天王也好,will smith也好 ,唱歌演戲都很好。包括我的偶像陳冠希、issay miyake。只要有創造性的事情,我都覺得很重要,只不過是時間重心分配的問題。
這個節目就是一個月錄兩三次,同時我還有很多工作。我對自己的糾結是沒有的,但是技術上有糾結的。主要是時間被切割,不管是電影也好,音樂也好,時尚也好……畢竟都是要按照別人的意見走,所以要抓住一切可能屬於自己的時間來輸出自己的意見。
沒辦法,人總是要長大的。雖然各種聲音都在說,你做的是藝術,但事實上,都要做一些妥協的。
我不是那種很會來事的,我只是表現自己真實的一面,不會去想怎麼樣會好笑,怎麼樣會有「點」,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想說什麼就不說什麼。這就是我參加綜藝的態度。
誰不想更紅呢?但在我這兒有個墨菲定律,越想什麼越不來什麼,所以,還是開心就好,放鬆一點,大方得體。
原來我的人生成就感來自於必須達到什麼目標,現在則是不患得患失,不要太渴望得到什麼,也不要太害怕失去什麼。就跟我之前做展覽一樣,我什麼都想要達到,但今年我就是……放鬆。
在我自己做展的時候,前期頭腦風暴我會依靠靈感,後期執行的時候就需要摳細節,但是也不能太拘泥於細節,忘了大局。
我出道三年了,19年到20年成長最多。真的,今年最大的成長不僅來自於《演員請就位》,跟家居品牌合作的展覽也讓我成長很多。而且,我的父親也第一次參與到了我的工作當中,就覺得我做得還不錯,雖然也沒有多好吧,但這是他的專業領域,你知道那種感覺嗎,就像比如我父親要是突然做了一個rapper(說唱歌手),那我就覺得,牛逼。
一個藝人去做展覽,一個rapper去做演員,本來that’s a very打破常規的事情,我們的常規就是打破常規。
採訪=Demos
撰文=小寫T
圖片=受訪者提供
熱文回眸
【來源:男人裝】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