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革命聖地,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瀋陽是清朝發祥地,也是中國14年抗戰開始的地方。瀋陽與延安雖地域不同,但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近現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意見》中提出的「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的新要求,進一步加強博物館資源與教育體系的融合,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2020年11月13日,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抗戰研學之旅陝西行來到了紅色革命聖地延安,並聯合延安革命紀念館共同走進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延安大學附屬小學,為在校千餘名師生開展了「傳遞歷史溫度·愛上這片熱土」紅色故事進校園主題研學活動。
活動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茆梅芳的致辭中拉開帷幕,茆館長首先對遠道而來的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研學宣講團成員表示熱烈的歡迎。在致辭中茆館長提出,兩家博物館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建立館際、館校長效合作機制,創新博物館教育活動,拓展「博物館進校園」的途徑與方式,不斷引導青少年尊重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使博物館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生營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的重要場所。
活動上,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研學宣講團為同學們帶來了研學課程《走進918 走進抗戰文化》,通過觀看博物館宣傳片、紅色故事宣講、聆聽文物背後的聲音、英雄我想對您說詩朗誦、抗戰舞臺劇、有獎互動問答、齊唱國歌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將歷史搬到課堂,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英雄的認知,充分了解了中華民族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潤物細無聲地向同學們傳遞了抗戰的艱辛與不易,也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供了正確的引導。
不同的地域,相同的情懷。不論是在東北,還是在延安,永遠不缺的就是為國奉獻的無私情懷和捨生取義的民族英雄。活動期間,瀋陽「九·一八」博物館優秀講解員胡月、石美佳講述的《八女英魂 光照千秋》、《愛國志士—車向忱》與延安革命紀念館星級講解員白婷、王園園帶來的紅色故事《民族英雄劉志丹》、《偉大的貢獻,不朽的題詞》,這些英雄故事宣講深得同學們的共鳴。研學課程通過新穎互動的風格和形式講述英雄事跡,傳遞延安精神與抗聯精神,帶領同學們開啟愛國主義教育之旅。
革命文物是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文物是沉默的,但是文物背後的故事卻是生動鮮活的。活動中,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研學宣講團向同學們展示並講述了分飯用具、靰鞡鞋、「打回老家去」軍用書包等文物所經歷的那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歷史故事,文物近在同學們眼前,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大家跟隨著講解員的講述,穿越歷史,倍受感動!
通過孩子們積極踴躍的回答和對孩子們的採訪及一張張研學思卡片上稚嫩的文字,我們感受到青年一代心中的理想與信念,同學們紛紛表示這場研學課堂使他們認識了更多的英雄,生動的講述也讓這些英雄變得鮮活、有溫度。特別是延安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孫亞莉在活動最後的總結感言中說道: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老師們給我們帶來了一場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歷史課程,是非常好的一堂德育教育課。讓同學們深刻了解到九一八抗戰這一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特別是拍攝的《黑土英魂》教育劇,讓廣大師生深受感動。今天歷史大課程我們聽懂了也記住了,讓我們做一個有魂、有夢的未來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說:「一個有希望的國家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這些英雄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動力。此次研學活動也正是在踐行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意見》。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瀋陽是抗戰文化名城,這次館校合作活動不僅是兩座城市文化的相互碰撞,也是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與延安革命紀念館對「館校共建」長效機制的持續探索,更是不斷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全新嘗試。未來,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將繼續秉承傳承抗戰歷史、弘揚抗戰文化的宗旨,聯合更多博物館一道探索館校合作機制的創新理念,把研學系列課程匯集更多省份。陝西研學之旅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個開端,九一八抗戰研學宣講團將不辱使命再次啟程,把中國14年抗戰歷史講給更多的孩子們聽,更好的促進博物館融入教育體系,讓博物館真正成為中小學教育的「第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