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現代化後的實戰化空戰訓練的時間嚴格意義上不算長,而最有名和最先進入中國民眾視野的就是在鼎新基地進行的「金頭盔」空戰訓練。當然,作為中國空軍首次開始進行的高強度實戰化空戰訓練,它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初期的比賽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比如不進行異型機的空戰。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一方面是因為同型機之間空戰更能直觀地看出各部隊的訓練水平差異,另一方面是空軍的很多機型性能差異非常大,很可能會形成一邊倒的狀態,極可能導致部隊對性能較差的機型失去信心。所以很多軍迷們期待的國產殲-10大戰蘇-27的場面其實很長時間一直沒有出現。但隨著一年接著一年的訓練和比賽,部隊開始放開機型限制,放開更多性能限制要求。因為比賽的所謂「公平」不意味著實戰的「公平」。戰爭從來都是不公平的,敵人的機型和性能可能都會比你優勢更大,難道你還能要求敵人在戰場上給予你想要的「公平」嗎?
而中國的海軍航空兵的建設其實一直落後於空軍,這是由很多客觀因素造成的。首先海軍的預算會被大量的「下餃子」戰艦所包攬,航空兵的預算自然會受到排擠。而無論是國產飛機製造廠,還是外購,其優先度也往往次於空軍。
其三,海軍航空兵有大量的海上巡邏執勤和對艦攻擊訓練同樣會擠壓空戰方面的訓練時間。最後,海軍航空兵的規模小,在自己的體制中訓練的經驗經常就不如空軍那麼豐富。這些原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在海軍航空兵也加入「金頭盔」競賽後,其成績落後於空軍部隊的事實。
如今海軍航空兵各飛行部隊開始強化實戰化訓練,甚至開始在空軍體系外獨立組織對抗訓練,而且是異型機空戰訓練。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裝備有一個團24架蘇-30MK2戰鬥機,這是海軍航空兵的進口的最好機型,據稱其初始設計性能甚至高於空軍引進的百餘架蘇-30MKK。可以說這是海軍航空兵的拳頭部隊。而近期,海軍航空兵安排了蘇-30MK2和殲-10部隊的對抗訓練。而且訓練非常接近實戰,沒有更多的限制。
從前,重型機只允許攜帶和輕型機一樣數量的飛彈,這種所謂的「競賽公平」其實人為抹殺了重型機的優勢,是違背了實戰要求的。中央電視臺(CCTV)強調,在過去的演習中僅使用一種飛機。在這次演習中,殲-10和蘇-30從中國東部浙江省的一個飛機場起飛,攻擊了「敵方」殲-10。蘇-30的部隊要嘗試如何利用自己的重型機載彈量大,電子戰能力強的優勢打擊對手的輕型機,而殲-10的部隊則要利用自己的雷達優勢搶先發射中距飛彈,因為陷入持久戰對自己非常不利。
理論上,殲-10的有源相控陣使其擁有更好的中距作戰能力。但在訓練中發現,重型機可以使用功率龐大的電子幹擾降低對手的雷達效能,並利用飛彈數量多的優勢連續發射,使對手的輕型機疲於機動從而失去能量,陷入被動位置。優勢和劣勢並非是絕對的,而是不斷變化的。美軍飛行員在異型機對抗中都摸索出了對抗不同機型的有效方法,F-15的速度和爬升力,F-16的能量優勢,F-18的快速機頭指向能力都是發揮優勢的區域。因此,對雙方的飛行員們而言,沒有絕對的公平,用盡一切手段戰勝對手才是最終的目標。同時,蘇-30和殲-10互為友機如何取長補短,如何發揮組合優勢,形成1+1>2的效果,也是一大探索課題。
隨著越來越多的殲-16重型戰鬥機進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給飛行員和指戰員們帶來了更高的協同作戰的要求。未來戰爭不是簡單的比賽,只有搞好協同,發揮各機型的優勢,才能在作戰中形成體系作戰的能力。而殲-20的加入,更是令這種情況進一步複雜化。因為隱身戰機和非隱身戰機的協同,更是一大困難。
連美軍都未能完全實現新老戰機的信息共享交換,F-15,F-22,F-35之間的無障礙協同依然未能完全實現。美軍正在開發新一代無人機中繼站作為異型機的數據交換中心。所以,未來擺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們面前的要解決的難題還有很多。但無論有多少困難,解放軍官兵都必須迎難而上,只有練好精兵,才能在殘酷的未來海空戰中擊敗強敵,保家衛國。(軍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