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7日,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結束。教育部數據顯示,報考人數達377萬人,從2017年到2021年5年間,考研報名人數增長87.6%,翻了近一番。據百度發布的2021考研搜索大數據,步入社會後,越來越多的大齡考生選擇重返校園進修。清華大學官方統計的2020級研究生年齡數據顯示,31歲及以上的研究生比例高達27%。不可忽視的是,除了應屆生、「二戰」生以外,另一種現象正越發普遍:一些年近或已經而立之年、在職場掙扎多年的大齡青年,在努力把自己重新送進象牙塔。作出「辭職考研」的決定時,袁媛和黃醒醒均29歲,站在30歲的關口,而32歲的付琳和35歲的朵拉已經當了媽媽。她們打算重新出發,用一年時間,去搏一個全新的未來。這是一場與命運的「豪賭」。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龍子湖校區)圖書館,一名大學生在做考研試題
考研氣氛組:有人棄考,充當「陪跑」
他們自嘲,是考研大軍中的「炮灰」,報考的主要任務就是「陪跑」,不斷擴充考研大軍的分母,加大考研難度。
黃醒醒,29歲,名校畢業,北漂回鄉
黃醒醒在2020年9月決定考研時,留給她複習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她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雖是中文專業,但在法律頂尖學府的耳濡目染使得律師夢的種子深埋她心中。這次考研,她跨專業報考了法律專業——全家人都覺得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9歲、已婚的黃醒醒已經工作5年。這5年裡,她換了三家公司,兩座城市。如果說她考研的根本原因在於律師夢,那直接原因則是對這第二座城市的第三份工作的不滿足和不滿意。
在此之前,她分別在字節跳動和騰訊任職,公司提供的豐厚薪酬使得她可以在首都過得逍遙快活——律師夢似乎被遺忘在角落了。
但畢竟北漂終歸沒盡頭,工作上慢慢也不再順心,加之家人催促她回到老家,找個穩定的國企或者公務員工作,她終於咬牙放棄了北漂,回到了鄭州,進入了一家國企單位。
落差感馬上就來了。首先就是薪資的落差,如今的工資甚至不到此前的零頭,即便在鄭州的日常開銷不如北京多,但回到鄭州就意味著該成家立業,該買車買房,從這方面來說,壓力甚至更大了,或者說她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愈加強烈了。尤其是家人慣常的嘮叨:「你看那誰誰考上了研究生。」「不考上研究生以後工作沒前途。」……這更讓她恐慌。
她的考研夢回來了。和考研夢一起到來的,是擺滿書架的一摞摞考研書。這種系統的學習生活已經5年沒再出現。她覺得吃力,多種問題悄然現身。
擠出時間太難了。工作之餘,時間根本不夠學完所有的課程,結婚之後,家裡大事小事纏身,身心俱疲。
找學習場所太難了。家裡太安逸,容易走神;新冠疫情影響,大學自習室進不去了;省圖書館的自習室,晚上9點關門,她6點下班,學不了幾小時,隨著天氣漸冷和疫情影響,慢慢就不去了。
自制力太差了。心態問題最難攻克。學著學著,她一不小心就鑽到手機裡去,或者呼呼睡著了。
背誦記憶也難。那些在中學隨便能背下來的知識,現在怎麼也塞不到腦子裡。
黃醒醒第一次考研滑稽地收了尾——第一天,她由於身體不適和沒自信考過,放棄了第一場考試,下午硬著頭皮去考了自己擅長的英語;第二天,她考完上午的專業課,就又放棄了下午的還沒來得及學的另一科專業課考試。
鄧秀,27歲,辭職考研
路飛,30歲,一直打算考研但未行動
如果說黃醒醒是「考研氣氛組」一員,27歲毅然決然辭職的鄧秀,也不虛這個名號。
她2017年畢業後,進入鄭州一家文化廣告類企業工作。工作很忙,加班到深夜和與甲方鬥智鬥勇是常有的事。據她介紹,她負責項目的甲方對接人,脾氣差,還熱愛「甩鍋」。
「每天都想辭職。2020年6月有一天大概晚上10點,我跟甲方溝通完工作,下班回家路上就哭了,我覺得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得辭職。」
辭職之後呢?
她也不知道,她說,工作的這幾年,磨平了她的心氣兒。畢業前,廣告業是夢想,如今夢想破滅,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加上家裡人這幾年一直催她去考研,於是她買了厚厚的資料,開始備考。
半年備考,學習狀態浮躁得與黃醒醒不相上下。「今年肯定是考不上了。」最後一門考試直接放棄。
對於研究生學歷的價值和優勢,30歲的路飛侃侃而談,生出諸多嚮往。「一個人到達一定程度會有瓶頸,打破它需要藉助外力,考研就是這個外力。」
從5年前入行媒體成為一名記者開始,路飛一路過關斬將,如今是省內一家媒體的部門負責人。「5年前你的進步是日升一丈,如今是日升一毫米。考研是打破這種職業壁壘的方式。一個研究生學歷能帶來的不僅是光鮮證照的提升,還有知識結構的改變,甚至能帶來圈子的拓寬。」
路飛表示,從本科畢業起他就有考研的打算,至今未行動的原因是,對現階段的他來說,考研不是最緊迫的事。「現階段工作是更重要的事。對大齡考研族來說,要首先保證家庭收入。」
考研升值組:「總感覺對孩子有虧欠」
考研吃力的原因來自各方面。從工作或者照料孩子之餘擠時間太難了;學習環境也很重要,不然一不小心就走神了;年齡大了,記憶力也下降了……
朵拉,35歲,2007年本科畢業,全職媽媽
2020年12月26日,走出考場的朵拉笑著擺擺手,「沒考好,準備得不夠充分。報的那個輔導班一般,哈哈」。
決定考研的時候,河南濮陽人朵拉已經做了兩年的全職媽媽。在這之前,她是企業的HR。2018年孩子出生後,她辭職回家全職陪伴孩子。2020年10月,看到一個考研培訓機構的宣傳廣告後,她才動了心思去考研,儘管這個培訓機構後來被她笑稱「吹牛,吹得天花亂墜」。
「孩子已經2歲多了,我可以騰出一些時間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朵拉認為,最快、最有效提升自己的方式就是學歷的提升。
提升學歷,從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然後重返職場。這是她的規劃。
「全職帶娃,生活圈子變得太小了。現在小孩兩歲多,不像之前一樣,24小時工作在線,我的精力可以分出來一點用來學習,當然還是沒法跟以前沒有孩子的時候比,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來學習。」
最令朵拉煩躁的是,記憶力也不如以前好了。「連續學習四五小時的話,腦袋就嗡嗡的,我還給自己買了補腦的魚油什麼的。」
「今年考不上明年再繼續考吧,準備的時間不太夠。」朵拉很樂觀。
付琳,32歲,在職媽媽,連考兩年
和朵拉不同,走出考場時,付琳心情不大好。顯然,她也沒考好。
在付琳的朋友圈裡,「焦慮」二字很常見。幾年前開始,她經常轉發一些諸如《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悄悄影響著我們》《有一種焦慮叫三十不立》等標題的公眾號文章。
她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性格爽朗,目前任職於中原油田一家醫院的體檢站。「換工作了,之前在縣裡醫院工作,來這邊之後覺得不太滿意,想去考研提升學歷再換工作。」
體檢站和科室不同,專業性不明顯,對個人專業素養要求也不高,付琳說:「這是個養老的工作,對年輕人來說前景不大。」二本院校畢業的她這次報考了天津醫科大學,她已經連考了兩年。「去年考的分數其實差得不多,很遺憾,因為在職複習沒有請過假,因此想再考一年,但是估分過後感覺還沒去年考得好。」
「我們這行,只要能考上,畢業後工資待遇只會比之前更好,投入與回報一定是成正比的。」付琳對未來的預估也很樂觀,「我們沒有那個所謂的35歲危機。」
付琳的孩子2歲多。對她而言,考研的經濟壓力是其次,更多的是精神壓力,「總感覺對孩子有虧欠,又要工作又要學習,都沒時間陪孩子。」
考研逐夢組:「存款足夠支撐一年嗎?」
為漂泊焦慮,為忙碌焦慮。想做些出格的事情,都先得看看年齡的臉色。但生活是自己的,平庸或精彩,都是自己的——他們還沒服輸。
袁媛,30歲,29歲辭職考研,目前在江西一所高校讀研一
作出「辭職考研」的決定時,袁媛身在上海一家外貿公司,整日陷在無盡的訂單和紛雜無意義的出差裡,日子一天天重複,沒有驚喜也沒有意外地過了4年。
但在某一天,她突然沒辦法漠視自己「趨於平庸、趨於忙碌、沒有穩定生活」的事實,畢業時沒能實現的教師夢一下子又衝回腦子裡。她給丈夫打了個電話,確認了兩個問題:我們的存款足夠支撐一年嗎?我這個年紀去背書學英語還來得及嗎?
得到肯定的答覆後,她辭職了。那年她29歲,站在30歲的關口,重新出發。
2015年,袁媛畢業於河南一所二本學校,紡織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上海一家外貿企業從事本專業工作。
「漂了4年,可我們不能一直在上海漂著。」袁媛說,她不喜歡那份工作,出差頻率極多,忙忙碌碌,太不穩定。她和丈夫2017年結婚,滬漂4年,一心想一起去某個城市定居,「這樣我們也可以有一個穩定的家了」。
2019年7月,她作出辭職的決定。「在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情。」29歲的袁媛,不僅在焦慮繁忙地工作、沒有「穩定的家」,更焦慮的是沒有在最佳生育年齡「生寶寶」。
考上研究生,如果能順利轉行,進入公辦學校做一名老師,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更何況,教師這份職業,一直是她心中的「白月光」。
下了決心,她也不敢再瞻前顧後。破釜沉舟,她只給自己一年時間,「如果考不上,就回去做老本行」。
「其實我一直想當老師,大學專業不對口,剛畢業的時候不想再花父母的錢去讀研了,就去找工作。」那份工作太忙,但待遇尚可。「工作4年,我們也攢了一些錢。也沒有買房,不用還房貸,如果僅是生活開支,我們的後援力量還是充足的」。
起初,袁媛定了一所教育部直屬重點師範大學。報班,買課程,把初試的書籍都過了一遍。拾起英語,重溫政治,學習陌生的教育學知識——「背書背得頭暈眼花」。
「複習三個月後,我感覺一年時間能考上的希望不大。」9月,她換了一所普通師範類高校,在她看來,是「退而求其次很好的選擇」。於是,重新更換全部資料,再複習。這是個挺煎熬的過程。年齡的問題也是現實和殘酷的。和她競爭的應屆生,比她小了將近10歲。「乍一看上去好像年齡是個阻礙,它就擋在那裡。就像是,哪怕我們想去做一件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事情,也要先看看年齡的臉色」。
上天眷顧勇敢而努力的人。她考上了,混跡在23歲左右的同學們中間。「年齡問題我也不會覺得尷尬,同學們反而很佩服我,很有勇氣」。
如今,研一的袁媛懷孕了,她的寶寶會在她讀研期間出生。「恐懼一件困難的事情,年齡就成了最好的藉口。其實做什麼都不會晚,生活是你自己的,精彩和平庸也會是你自己的。」(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
記者 張晶晶/文 趙墨波/圖
編輯 楊陽
審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