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張歆藝因產後身材走樣上了熱搜,她出面回應:「請對一個哺乳期的媽媽多一些寬容和尊重」。
或許對於沒有親歷過的事情,評論起來總是很輕易。
但每個當媽的人都有體會,孕育寶寶的過程雖甜蜜,對身體卻十足是個挑戰。
從懷孕到生育,女性身體所經歷的改變,以及改變後所帶來的問題,或許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1. 懷孕生娃,身體的壓力很大
○ 為了迎接寶寶,身體會做出調整
在整個孕期中,孕媽的體重會增加20-25%,子宮則增大到未孕時的500倍左右。
由於子宮變大,盆腔靜脈可能會受到壓迫,導致了下肢血流回流受阻,會出現下肢水腫,靜脈曲張和痔瘡等情況。
隨著肚子裡寶寶的長大,腹壓也會跟著增高,橫膈肌膜會抬高上移,準媽媽的呼吸會變得短促、激烈,而且非常容易覺得疲勞。
這時變大的子宮和胎兒會壓迫到膀胱,準媽媽可能會開始出現尿頻。
骨骼方面,在鬆弛素的作用下,準媽媽的韌帶和肌肉會變得鬆弛,關節穩定性也降低。
並且,準媽媽身體重心會發生轉移,胸椎和腰椎曲度會增加。這些問題將會引起肌肉功能紊亂,如腹部拉長、背部肌肉縮短,帶來疼痛等不適感。
○ 寶寶的出生是喜悅也是對身體的考驗
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寶寶的降生都是媽媽們「拼命愛」的表達。
如果是自然生產,準媽媽們很可能遭遇會陰側切或會陰撕裂。
如果是剖宮產,由於腹部肌肉力量較差,受疼痛和手術切口影響,腹壁穩定性差,準媽媽會更容易出現腹部鬆弛,也就是「媽媽肚」。
無論是哪種生產方式,在之前的孕期中,肚子裡寶寶對盆底肌造成的壓力,都可能會導致盆底肌的生理性損傷,最終導致漏尿、脫垂等令人尷尬的問題。
○ 這些問題不解決,可能會伴隨我們一輩子
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生完,這些問題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
的確有一些症狀靠自身的恢復能力就可以緩解直至消失。如輕度的腹直肌分離、孕期的偶爾漏尿等。
產後的問題就像是冰山,不能簡單地以有沒有「浮出水面」為判斷依據。漏尿、陰道脫垂、腹直肌分離等,是必須接受專業康復治療的。
但如果出現症狀沒有重視,或者有潛在未發現的問題,沒有幹預治療,就可能會加重或者發展成為慢性問題。
2.「坐月子」也並不能幫助女性完全康復
○ 坐好月子只是產後恢復的第一步
在現代醫學裡,月子被稱為「產褥期」,一般只有六周,但產後康復並不是僅僅指這六周。
月子期內所說的「恢復到孕前」,指的是子宮的復舊,即子宮的大小、位置恢復到孕前的狀態,而其他身體機能的恢復需要更多的時間。
比如產後內分泌功能完全恢復,至少需要等到哺乳期結束後的三個月,激素回歸到正常水平才可以。
○ 科學的產後康復才能打好基礎
真正科學的產後康復,早已不是傳統「坐月子」那麼簡單。
從前期評估到恢復治療再到後期護理,想要恢復的好,絕不只是臥床休息、吃吃營養餐那麼簡單,病理層面的恢復才是最重要的。
3.「皇室媽咪產康」了解一下
○ 專為女性提供進階式的產後恢復專案
前文有和大家講到,從懷孕到生產,孕媽會經歷一系列的身體功能損傷。所以要想全面地康復,需要到專業的產後恢復中心修復。
○ 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量身定做
我們很容易忽視的是,每個媽媽的產後情況都不一樣的,哪怕是二胎媽媽,兩次經歷也不盡相同。
所以即便是明星的產後康復法,也不一定就是適合自己的。
皇室媽咪產康理療師科學評估後,就會正確認識到此時產後媽媽存在的功能問題,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並且要定時評估身體恢復情況,根據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專業的康復項目很得力
專業的康復項目可以幫助產後媽媽更有效恢復。
比如疏肝理氣,能有效改善兩脅脹痛,胸悶不舒或噁心嘔吐,食欲不振;改善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痛經等;改善因肝氣不疏而引起的奶水過少、漲奶及面部肝斑等問題。
再比如骨盆聚合,能通過聚合復正手法,解決由於孕產期骨盆相關韌帶過度牽拉,而引起的骨盆錯位、肌肉肌腱復位不良、韌帶鬆弛、形體走樣、下肢酸麻無力、直腸子宮脫垂、肌肉鬆弛、大小便異常等問題。收緊臀部鬆散的狀態,提臀塑形,改善盆腔內臟器,盆底肌功能性的病變。
我們總會講「當媽不容易」,但或許讀完這篇,可能才真的懂,當媽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