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馮小剛在某節目錄製中再批國內娛樂圈哈韓媚日,馮小剛稱:「日韓明星結婚、自殺都要大版面登出,而日韓媒體卻對中國的明星不怎麼報導,這不是下賤嗎?」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2月16日報導 一向言辭犀利的導演馮小剛,最近公開炮轟綜藝大電影是電影行業的「蒼蠅」,並因此與《人民日報》對掐,稱其「袒護這種忽視電影創作規律的電影」;在浙江衛視《我看你有戲》的錄製現場,馮導再一次狠批國內娛樂圈哈韓媚日,稱「日韓明星結婚、自殺都要大版面登出,而日韓媒體卻對中國的明星不怎麼報導,這不是下賤嗎?」而當晚數名美少女在臺上表演歌舞時,馮小剛表示表演缺乏深度,內容雷同韓國女團;同時他也展開話題,指出此前在執導馬年春晚時一度面臨「國內大腕多才多藝的太少,找不到人表演」的尷尬局面。
馮小剛批評國內娛樂圈太「下賤」:覥著臉給人家做宣傳
隨著越來越多的日韓甚至歐美明星在國內開通社交帳戶、頻繁露面演出,進軍大陸市場儼然已成為外國娛樂圈人士眼中「撈金」的重要途徑。而每當這些國外明星發布新動態時,國內的娛樂圈必定會跟風報導,在粉絲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下使之成為新聞熱點。而此次馮小剛又在點評選手表現時有感而發,指出正是國內娛樂媒體助長了這一局面:「現在的娛樂版面都有一大塊欄目是關於日韓明星的一舉一動,誰跟誰好了都要連篇累牘的登出來;然後我就問了韓國、日本的媒體朋友,在他們國家的電視、網絡有沒有專門關於中國明星的版塊?他們都說沒有。」
調查顯示,華人娛樂很難在國外深層次「滲透」,更不能妄想在「別人的地盤」建立文化產業鏈,這與日韓等國十分注重文化產業保護的意識形態息息相關。針對這一現象,馮導接著點評道:「中國人有時候顯得好像很有志氣,去砸日本車;但有的時候又很沒有自尊心,我們國內天天宣傳人家的明星,人家都不宣傳你,這不是下賤嗎?」 此前也曾有專業人士在採訪中提到:「大量的外國明星湧入內地娛樂市場,一定會擠佔演藝資源和消費市場。但國內娛樂圈好像一點也沒有警惕這個現象,繼續幫人家賣力宣傳,就是為了「點擊量」和「賺快錢」;而如果等到華語娛樂圈都是外國人的時候,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將受到十分嚴重的損害。」
華語娛樂圈抄襲成風 馮小剛指導春晚曾遇尷尬局面
除了狠批國內娛樂媒體外,馮小剛也毫不客氣的指出華語明星們喜歡抄日韓甚至歐美明星的表演:「國內的演員和歌手都是學人家韓國的,韓國人又是學美國的,到中國都是第三手第四手了。」據了解,當下國內的一些多人唱跳組合,不僅在團員數量、打扮風格上「學習」日韓團體,甚至在表演內容方面也全套模仿;更有許多華語歌手的專輯封面以及歌曲旋律、MV情節設計等,都曾被指抄襲歐美流行音樂;除此之外,影視劇劇本也常常被網友指責「情節過於雷同」。
而趁「羊年春晚」的開播之際,馮導也順勢提起去年作為春晚總導演,稱陳道明曾向他提出建議「用演員組織一個小樂隊,自己唱歌自己演奏」,以期望能夠帶給全國觀眾驚喜;但當馮小剛籌備時才發現:「陳道明拉手風琴、彈鋼琴都非常好,但是要找五個跟他一樣,又具備一定知名度的頂級明星,實在找不出來。」一席話透露出馮小剛在執導春晚時經歷的尷尬局面,同時指出我國的娛樂圈亟待一批「全能」的表演人才這一現實。
馮小剛炮轟「綜藝大電影」:影響極其惡劣
日前,馮小剛在某節目的錄製現場點評選手表現時,又將「炮口」對準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產生的畸形現象——綜藝電影的怪圈以及某些作品過分營銷忽視本體—— 「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製片人會繼續願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此話一出,引發現場觀眾一片譁然。
這場突然的炮轟緣於馮小剛在點評一組表演選手時有感而發。為了激勵這些經過多年刻苦練習,並渾身受傷的優秀選手,馮小剛直言電影界的同仁們應當向選手們學習,不能給觀眾們留下「只要顏值高,不努力也能紅的感覺」。隨後他話鋒一轉,將矛頭直指近年來勢頭不斷上升的綜藝大電影:「六天就拍攝完成,還獲得很高的票房」,讓馮小剛非常擔心「這將導致沒有製片人會繼續願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
2014年初《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累計票房超7億,綜藝節目延續人氣趁熱打鐵無可厚非,但將其拍攝成電影版,迅速斂票房的「圈錢「行為卻受到不少質疑。再者,此類電影上映後口碑無法保障,《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在時光網和豆瓣的打分僅為5.6分和6.3分。
馮小剛再論綜藝電影:導演有義務出來說話
馮小剛炮轟綜藝電影引發巨大爭議。面對小鋼炮連番開火,人民日報也做出回應,表示「憤怒的馮導犯了四個邏輯錯誤」。對此,馮小剛今日再對人民日報評論進行回應,稱電影導演之所以會站出來表達對「綜藝電影」的擔憂,是因為當前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是與「電影導演們的不懈努力分不開的」,「我們當然有義務和權力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以下為馮小剛對人民日報評論做出的回應全文:
讀了人民日報連續發表的幾篇文章,歸納一下無外乎幾個觀點。第一,一顆老鼠屎壞不了一鍋湯。第二,只要不違反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就不應該使用公器去封殺文藝作品,電影審查有法可依,應該把作品交給市場檢驗,讓市場說了算。第三,電影導演們與其怨天憂人,不如自己把電影拍好,認真檢討為什麼觀眾不買你們的帳?
我的回應如下:第一,一隻蒼蠅飛進嘴裡要不了人的命,但很噁心,得吐了,不能咽了。
第二,電影審檢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電影作品是不是真的可以交給市場,讓市場說了算?顯然易見,不是的。這兩個前題不成立,那這個觀點就是偽命題。舉個例子《溫故一九四二》的「溫故」兩個字不能在電影的片名中使用,清問這依據的那條電影法?再說使用公器的說法,人民日報一直以來作為代表權力發聲的平臺,在綜藝電影這件事上,對忽視電影創作規律,對電影豪無誠意,投機取巧的行為大加袒護,對來自電影人的批評不惜使用非常情緒化的語言冷嘲熱諷大加韃伐,這是不是在利用公器?
第三,關於電影導演們應該反省自己的作品為什麼觀眾不買帳的指責。請問,中國電影市場的迅猛發展是不是和中國電影導演們的不懈努力分不開的?今天能和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市場上分庭抗禮,是我們這些導演在逆境中艱苦卓絕,與如玉成,奮鬥十餘載打開的局面,絕不是所謂的綜藝電影,我們當然有義務和權力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人民日報的文章如此罔顧歷史,妥否?明星吳鎮宇參加了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了》,當邀請他參加該節目的電影拍攝時,他拒絕了。他大意是說,他對電影有敬重的,心裡頭有一把尺子。我想說,我對這樣的電影人是敬重的。
回顧:【人民日報:憤怒的馮導犯了四個邏輯錯誤】①綜藝電影會斷掉「需要耗費幾個月幾年」的電影的根,是想像出來的偽命題。②「尊重人民幣」說,是混淆視聽。③商業片導演瞧不上綜藝電影,有烏鴉說豬黑的 嫌疑。不能叫停綜藝片,和不能叫停馮導演的商業片,是一個道理。④呼籲主管部門禁片,有不當競爭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