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權發布首發作品,未經網貸之家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筆者曾就職於銀行信貸部門,經手貸款/信用卡審批工作。雖然閱盡了借款人畫像,依然會遇到令人驚訝的個案。
記憶中的某天,筆者例行翻看前一工作日的業務申請記錄。那是一批信用卡申請,客戶通過銀行官網自行錄入信息,之後提交。網絡客戶的資料經常不完善,需要事後人工審核。
我迅速瀏覽,在經過一位客戶時停了下來。為什麼?因為資料實在錯得太離譜。
這位客戶在申請表格上所填姓名為「李曉鋼」,身份證上的名字則是「王剛」。他同時提交了工牌作為工作證明,單位是深圳某家線下小型理財公司,崗位是理財顧問,上面印製的名字則是「李曉鋼」。
李曉鋼?王剛?傻傻分不清楚。
筆者心中升起了疑問:
客戶寫錯了姓名?
客戶是否有過曾用名?
客戶錯用了別人的資料?
不猜了,電話打過去核實,問個清楚。
電話接通
筆者:「您好,請問是李曉鋼先生?」
申請人:「你哪裡?」
筆者:「這裡是XX機構,您昨天在網絡上提交了一筆信用卡申請,是嗎?」
申請人:「是啊是啊。」
筆者:「我們審核資料時發現一個問題。您在申請表上寫的名字是李曉鋼,工作牌上的姓名也是李曉鋼,但身份證上的姓名是李剛,請問以哪個為準。」
申請人:「都可以啊,兩個都是我的名字啊。」
筆者:「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名字?」
申請人:「我身份證上的名字是王剛,但我平時工作的名字是李曉鋼。」
筆者:「身份證上的名字才是你的真名,對吧。」
申請人:「是啊。」
…………
有意思,接著問。
…………
筆者:「為什麼工牌要用假名呢?」
申請人:「我們都是這樣啊,同事都是這樣做的啊。」
筆者:「您和同事的工牌都用假名,就是說,公司是對此是默許的,是嗎?」
申請人:「對啊,有什麼問題嗎?」
筆者:……(笑,搖頭)
申請人:「我們公司都是這樣做的呀。」
筆者:「你們這樣做不是騙嗎?」
申請人:「哎呀……你要說騙……那我也沒辦法。」
筆者:「這個問題我清楚了,我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李曉鋼是假名,您為什麼要用它來申請信用卡呢?」
申請人:「因為我的工牌姓名是李曉鋼啊,不用這個(假名)怎麼申請?」
筆者:「您是第一次申請信用卡嗎?」
申請人:「是啊。」
筆者:「我在此說明下,只有身份證上的姓名才有法律效應。一個人所有的社會活動,只要涉及身份信息,都必須以身份證上的信息為準。如果您要申請信用卡,請以身份證上的真名來提交。」
申請人:「這樣啊,銀行真麻煩,那我換個名字吧。」
筆者:「請您以真名在網上重新提交申請,如果工牌姓名不符,請讓人事部門開具一份收入證明,但上面必須寫您的真名。」
申請人:「你不能直接幫我改嗎?我再補一個人事證明給你嘍。」
筆者:「抱歉,客戶姓名屬於重要信息,我們不能隨意修改。」
申請人:「好吧好吧,太麻煩了。」
看到這裡?各位作何感想呢?筆者當時不僅無語,更是細思極恐。
金融是極其嚴肅的行業,風控是所有業務的前提。在各種風險因素中,最大的風險是人。一般金融從業者入職時,用人單位都會對其進行專業培訓,首先講明的就是職業操守,然後才是產品和流程。哪怕聘用人員的素質一般,但基本的崗位理念是可以灌輸完善的。
然而現實是:竟有線下理財公司默許員工用假名,或是主動要求員工用假名。
我們可以展開思考,員工用假名開展理財業務,目的是什麼?
萬一理財出事,員工方便迴避客戶。
萬一員工離職,公司可以推卸責任。
萬一公司跑路,客戶難以追查人員。
公司所有員工都不敢用真名面對客戶,你敢買它銷售的理財產品嗎?撇開用假名不提,這位理財顧問連基本常識都不懂,拿假名申請銀行信用卡,素質何其之低?對於「騙」的概念說得輕描淡寫,法律意識何其之淡薄?這樣的群體,能給你提供什麼理財服務?
這哪是一家理財公司,整一個黑店啊!
從小處看大處,如此荒謬的做法,是否普遍存在於類似的線下理財公司?筆者不寒而慄。
時間回到2017年10月,筆者某日下午散步,遇見一群制服男女沿街路演。桌上擺滿了血壓儀和養生手冊,地上堆滿了油鹽米醋,旁邊立著大海報:「某理財機構第X屆廣場舞比賽,獎品等你來!」……筆者走進圍觀,制服男女完全不理睬,反倒是主動攔截過往的大爺大媽。如此定位明確的客戶範圍,筆者還能說什麼呢?不是老人家,還不歡迎你。
相比於監管加強後逐步陽光化的P2P,線下理財公司才是真正的水深不可測。一方面,線下理財公司不存在準入門檻,業務過度擴張,經營水平良莠不齊。另一方面,監管上也未明確具體監管主體,信息披露遠不如線上p2p業務,風險不斷積累。
P2P的交易過程,所有資金清算和信息交換都必須在線上完成。P2P平臺僅是信息中介,通過信息披露,向客戶揭示項目內容和風險,由投資人自行選擇投標,最終撮合借貸雙方交易。越是符合監管的P2P平臺,其商業模式、支付方式、借款人信息、標的內容、前十大借款人集中度、前十大投資人集中度,越是詳細披露。無論風險還是資產,乃至監管對其的影響度,P2P都與線下理財公司完全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投資人在分清P2P與線下理財的同時,更應該多個心眼,面對理財顧問,投資人也能夠做「反向盡職調查」。多問這幾個問題:理財公司資質如何?股東關聯機構如何?工作人員真實身份如何?項目信息披露如何?營銷方向如何?銷售手法如何?資金流向帳戶如何?網絡負面信息如何?……多和對方周旋,是騙子總會露馬腳。
最後,保護好咱爸媽,告訴他們: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別信甜言蜜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