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理論主要的代表人物及觀點
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刺激反應的聯結,有機體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後作出與此對應的反應,這種刺激與反應間的聯接就是所謂的學習,即S-R。
主要的研究者及其學說有
(1)桑代克的試誤說
桑代克設計了貓開門的實驗,他根據實驗結果認為,所有的學習都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一系列細小的步驟按順序逐漸達到的。
認為學習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學習的過程是試誤的過程。他認為動物的基本學習方式是試誤學習,人類的學習方式可能要複雜一些,但本質是一樣的。他提出的學習規律有:
準備律:
學習者是否會對某種刺激作出反應,同他是否已做好準備有關。
效果律:
只有當反應對環境產生某種效果時,學習才會發生,即刺激須對主體有意義。
練習律:
一個已形成的可變聯結,若不予以使用,這種聯結的力量會減弱,換言之,反應重複的次數越多,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便越牢固。
其它的還有多重反應律、定勢律、選擇性反應律、同化律、聯想性轉換律等。
(2)華生的刺激-反應說
華生把行為主義與刺激-反應心理學結成了一體。
華生認為應該把行為而不是意識作為研究的客觀對象,摒棄有關心智的內容。學習是塑造外顯的行為,而內部的心理狀態是不可知的;學習是刺激-反應的聯結,人的反應完全由客觀刺激決定的。
他提出的學習規律有:
頻因律: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某種行為練習得多,習慣形成得越迅速。
近因律:
當反應頻繁發生時,最近的反應更容易得到加強。
但在1919年出版《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看心理學》中,他又推翻了自己的觀點,不再把頻因律作為學習的一般機制。
(3)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
斯金納認為學習是反應概率的變化;理論是對所觀察到的事實的解釋;學習理論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應概率變化的條件。所以,研究學習行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種分析各種環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決定和預測有機體的學習行為。
他設計了斯金納箱進行實驗。認為可以用三種基本的實驗操作來控制環境:呈現刺激、安排結果、信號刺激。
斯金納的強化原理
他用操作性應用來解釋箱子裡動物的行為,以區別於巴甫洛夫的「應答性反應」。
區別了兩種強化,正強化與負強化。當在環境中增加某種刺激,有機體反應概率增加,這種刺激就是正強化;反之當某種刺激在有機體環境中消失時,反應概率增加,這種刺激便是負強化。
除此之外,他還區分了一級強化物和二級強化物。所謂一級強化物包括所有在沒有任何學習發生的情況下也起強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二級強化物包括那些在開始時不起強化作用,但後來作為與一級強化物或其化強化物配對的結果而起強化作用的刺激。
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
作為程序教學之父,斯金納對程序教學理論作出了貢獻。他提出的主要學習原則有:
積極反應原則:
主張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知識,使學習對每個問題做出積極的反應。
小步子原則:
將教學內容按內在聯繫分成若干小的步子編成程序。
及時強化原則:
一個操作發生後,緊接著呈現一個強化刺激,那麼這個操作力量就會得到增強。
自定步調原則:
以學習者為中心,不強求統一的進度。
低錯誤率原則:
在教學中儘量避免學生出現錯誤的反應,錯誤的反應會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過多錯誤會影響學習者的情緒和學習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