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7-10-18 鄧暉 劉蔚如
清華大學學生畢業長跑。記者 苑潔 攝
清華大學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清華大學供圖
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給學生上課。清華大學供圖
清華大學大禮堂。記者 苑潔 攝
清華大學二校門。記者 苑潔 攝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清華大學的足跡】
金秋十月,清華大學主樓大廳,一場名為「赤子初心」的展覽吸引了眾多師生的目光。
繪畫、書法、雕塑……多樣藝術形式展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偉大歷史進程中的精彩瞬間。在這集納了450件作品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首屆大學生藝術作品巡展上,就有200餘位清華學子學習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後以作品抒發初心。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清華大學105周年校慶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清華發來賀信,全校師生備受鼓舞。站在新的起點上,清華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賀信精神為指引,努力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方面走在前列,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
1、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強保證
上個學期,一次特別的檢閱,讓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新泉忐忑又興奮。
在這場黨員發展會上,他吐露心聲:「在國外做博士後的五年裡,我深切感受到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回國後,在服務他人和集體的實踐中,我更加堅定了向黨組織靠攏的決心。」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近年來,清華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強保證。
——黨委領導核心作用日益凸顯。校黨委牽頭制定了《清華大學章程》,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組織制定和實施「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由校黨委書記牽頭完成中央黨建工作高校聯繫點調研報告8份,成為高校黨建工作「試驗田」「排頭兵」和「智慧庫」。
——戰鬥堡壘更加堅固。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為師生凝魂聚氣;理論宣講團深入師生宣講500多場;持續開展「行健新百年,共築中國夢」主題教育,每年萬餘名師生開展社會實踐。
——黨員先鋒作用充分發揮。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在科學報國的主戰場,到處活躍著廣大黨員勇於擔當的身影。愛國奉獻、潛心育人的建築學大師吳良鏞,捐資助學的已故教授趙家和等成為激勵師生不斷前行的精神楷模。萬餘名畢業生到重點單位和基層就業,其中,1855名學子選擇在祖國的西部啟航人生。
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數據顯示,五年來,清華共發展教職工黨員438人、學生黨員6332人,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光榮入黨。
2、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將價值塑造放在育人首位
以舊眼光來看,新雅書院學生陳美竹的課程表是個「大雜燴」:不僅有「英國文學的人文理解」,也有物理學、數學,還有「藝術的啟示」等課程。
而這種匯集了人文、科學與藝術的通識教育,讓陳美竹大呼過癮:「它能拓寬和優化知識結構,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有效溝通表達等能力,引發大家對國家、民族和人類命運的關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五年來,清華積極探索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努力培育肩負使命、追求卓越的拔尖創新人才。
學校立足學生,出臺包含92項舉措的教育教學改革行動計劃。教學委員會致力推動教育教學創新;學生諮詢委員會讓學生深入參與教學改革;師生開放交流時間制度讓情感交流更有溫度;49個專業整合為16個本科大類、博士生招生改用「申請—審核制」讓人才選拔更加科學……
找準關鍵環節,才能打造世界一流的教師隊伍。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培養不出高水平的人才。清華實施教師分系列管理、準聘長聘制度等重要改革,優秀人才數量翻了一番。全校480名本科生班主任中,有111名由長聘教授擔任。
面向世界,彰顯自信。攜手華盛頓大學、微軟公司創建清華—華盛頓全球創新學院;開設蘇世民書院,在中國培養影響世界的傑出人才;此外,還發布首個全球戰略、發起成立亞洲大學聯盟……
3、發揮科研和智庫優勢
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2015年,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研究組攻克剪接體結構研究領域世界級難題的消息,讓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得主、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克?肖斯德克十分激動:「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我們等待這一刻已經太久了。」
驚嘆絕不止於此。五年來,從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到高溫氣冷堆,再到下一代網際網路……這背後,是清華人發揮科研和智庫優勢,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鏗鏘腳步。
2016年4月,歷經50餘場調研、座談,匯集200多條意見、建議,清華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正式啟動,第一次提出清華的科研要有引領性目標。
——瞄準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提前布局。清華設專門基金,遴選重大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結構生物學、量子計算、腦科學、拓撲絕緣體等一批重大原始創新研究搶佔未來科技戰略制高點。
——積極推進文科建設,著力打造高端智庫。「清華簡」研究系列成果不斷刷新世界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的認知理解;清華美術學院主持設計的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等完美展示「世界的中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試點……
——主動適應軍民融合新要求。建設國防尖端技術實驗室,承擔重大國防科研任務,向軍隊和軍工企業輸送定向生1200多人。
在改革中奮勇突破,在責任中砥礪前行。五年來,清華共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一等獎6項,文科成果獲獎數和重大項目立項數目實現重要突破。
「在清華的經歷重新定義了我對中國的了解,我承認自己低估了中國創新的質量和速度。」剛剛過去的畢業季,蘇世民書院首屆畢業生、美籍華人韓樂如此感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回望來路,是清華步入新百年的開局五年,也是改革創新、不斷突破、收穫成長的五年。再踏徵程,清華將紮根中國大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數讀清華大學
慕課建設
2013年,清華大學發布全球最大的中文MOOC平臺——「學堂在線」,目前學堂在線運行的課程數量超過1300門,涵蓋12個學科門類,有來自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30餘萬註冊用戶,選課門次超過1100萬。其中,清華大學建設的慕課課程246門。
科學研究
2012-2016年,清華牽頭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1項,其中一等獎6項;在《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細胞》(Cell)上發表高水平論文72篇,2014-2016年入選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高被引科學家24人次;申請國外專利2200件;申請國內專利11158件,授權國內專利8268件。
編輯: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