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記—文學大師筆下的動人世界

2020-12-23 騰訊網

日本最古老的能樂(のうがく)理論中有一句話,叫「風姿花傳」,意思是風的姿態要通過落花來表現。我想,旅行作家之於人類的意義大抵如此吧,大千世界,浮生百態,就這樣藉助作家筆下的文字,緩緩流淌進讀者的心田。正如卡爾維諾對文學的那句深情告白:「我對於文學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只有文學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給予我們的感受。」

在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雲首 將推出一系列「雲遊記」,透過我們的鏡頭和大師的作品,在通往非凡思想的同時,也連接起自我意象的世界——關於行走、發現、想像、情感和美。

本期「雲遊記」,將走進五位文學大師和他們雋永的作品,打開你對這個世界的人文想像。

星野道夫和阿拉斯加

許多人嚮往著原野而來,卻往往遭遇挫折,

或是體驗一段時間後,便滿足地離去。

這片大自然在冥冥之中挑選著適合的人,

需要的不是堅忍不拔的精神,

也不是強壯的體魄,更不用崇高的理想,只要一種樸實。

—— 星野道夫《在漫長的旅途中》

阿拉斯加,曾經被視為亙古荒原的極寒之地,自冰河時代起,就迴蕩著萬物有靈的古老歌聲。如同人類和世界上任何一片荒原交織的既往,阿拉斯加原住民的祖先也由歷史變成了傳說,又從傳說變成了神話。

這片絕世獨立的神秘大地,曾經吸引著日本國寶級攝影師星野道夫旅居阿拉斯加二十年。他隻身行旅於酷寒大地,以執著的鏡頭語言和無盡的溫柔筆觸,持續關注著人與自然,娓娓道來關於「豐富人生」與「簡單幸福」的靜謐話語。

跟隨星野道夫深印在大地上的足跡,將眼光延伸到清澈深沉的極北大地,進行一場回歸自然的心靈之旅。

星野道夫在書中寫道:

「哪天我死了,我也要回到最喜歡的地方。

凍土帶的植物,只靠些許養分就可以在極北開出小花;

每到春天,就聽見馴鹿的蹄聲從遠方傳來......」

如同冥冥中的安排,43歲那年,他在堪察加半島拍棕熊時,遭遇棕熊的攻擊,離開了人世。

奈保爾和印度

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他們的種姓,他們的「業」,

他們在萬物體系中無可動搖的位置;

他們對這些東西的了解如同對季節的了解。

任何超越於這個完滿而神聖之世界的失誤

都是空洞和虛幻的。

—— V·S 奈保爾 《印度:受傷的文明》

宗教,苦行,種姓,業。不同的關鍵詞,指向同一個難以言說的神秘國度——印度。千百年來,印度始終以一種遺世獨立的姿態吸引著世人探究的目光。

在《印度:受傷的文明》一書中,奈保爾以焦灼、犀利的目光對印度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觀察與探究,帶領讀者走進一個陌生而又迷疑的國度。

在奈保爾的筆下,拉賈斯坦的俠義風尚已經蕩然無存。宮殿空空,王公間的小規模戰爭已經無法記清年月,全部化為傳說。

剩下的就是遊客能看到的:狹小貧瘠的農田,破衣爛衫的人們,窩棚和雨季的泥濘。不過,在這片悽涼景象中也存在著安寧。在世界萎縮、人類可能性的希望消失的地方,世界就被看成是圓滿的。

奈保爾將印度文明的創傷與失落歸咎於過度的內心棖觸與執迷,歸咎於缺乏對外在世界的洞察和反思,歸咎於對歷史與傳統一廂情願的幻想。舊有的平衡感使印度人難以逃離歷史的桎梏,更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即便在遭受宗教齟齬與外族侵略之後,仍然幻想著往昔的輝煌,並安之若素。

印度於我是個難以表述的國度。它是我們的近鄰,卻又感覺如天竺取經般遙遠。誠如作家所說,「印度之外的世界要以它們自己的標準來評判,而印度是不能被評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體驗。」

詹姆斯 希爾頓和香格裡拉

生命與活力的線索從看不真切的深處傳來,

更加襯託出香格裡拉莊嚴的靜謐。

世間一切煩惱都如潮汐般退卻,

只餘下一片寂靜,連時間都停下了腳步。

——詹姆斯 希爾頓《永不消失的地平線》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 在其成名作《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中,用曼妙的筆觸向世人描繪了一個隱匿在喜馬拉雅深處,神奇而美麗的世外桃源——香格裡拉(Shangri-La)。

書中所描繪的香格裡拉,擁有神秘的峽谷、巍峨的雪峰、聖潔的湖泊、翁鬱的森林、散落在山坡的牛馬、房前屋後盛開的桃花、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的村民。

在這部由西方人寫就的東方傳奇中,被烏託邦化的「香格裡拉」不啻為西方世界對東方文明的神秘想像,深深激發了彼時西方人對於世外桃源的無限嚮往。

香格裡拉的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夏至未至的香格裡拉,神聖的石卡雪山閃耀著千年積雪傳頌著茶馬古道的百世流芳,屬都湖上漂浮著大大小小的穗草草甸,高山草原上散布著深深淺淺的犛牛花馬,仿佛亙古不變的日月星辰點綴在淨如明鏡的天空下。

也許,認識真正的香格裡拉,需要從獨克宗古城開始。綿延十三個世紀的香火,古城獨克宗依舊跳動著藏民前世今生的歷史脈搏。沿著龜山拾級而上,自帶璀璨光輝的朝陽樓旁落英繽紛,正應了那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從山上俯瞰古城,宛若置身壇城沙畫,妙不可言。

人類帝國的榮耀在璀璨的星河中仿佛南柯一夢,而那永不消逝的地平線,卻依然熱切地擁抱每一天的朝陽。所幸我們還可以透過時間的灰燼,看到自身的渺小。在信仰的暮鼓晨鐘中,我們經歷著輪迴和悲喜,而每個人的身上,都平等地灑滿了陽光。

布魯斯·查特文和澳大利亞

祖先們唱著歌,足跡踏遍整個世界。

他們唱河流和山脈,也唱鹽湖和沙堆。

他們編織起一張音樂的大網,把整個世界包裹其中。

最後,他們唱出了大地,接下來感到疲勞、睏乏。

——布魯斯·查特文《歌之版圖》

很多人認識布魯斯·查特文,皆因使其聲名鵲起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甚至許多文青因此立志壯遊南美,但這本思路新奇的《歌之版圖》(The Songlines)同樣讓人對澳大利亞這片神奇之地心馳神往。

依土著人的理論,整塊澳洲大陸不過是一部樂譜,「我們給孩子玩具,他們給孩子大地。每一座丘陵,每一條河床,都有獨立的歌謠」。這些歌謠來自天地初生的大夢時代,那時,他們遠古的祖先——蛇、巨蜥、豪豬、袋鼠、蜻蜓等圖騰精靈 「走過大地,不僅留下腳印,同時也播灑下語言和音樂。」

土著人所信仰的「大地哲學」,即是萬物應該還保持著「大夢時代祖先在歌聲中創造萬物」的樣子。在他們的信仰裡,只要有歌聲,即使是一片荒蕪,也莊嚴如聖地。無人吟唱的土地就是死的土地,所以「遺忘歌謠」是有罪的。

當現代人不斷侵入,面對被改造的蠻荒之地而沾沾自喜時,他們並不自知:他們其實也斷絕了自己——當人類再也找不到可供吟唱的土地,心靈終將走向流離失所。

就連查特文也陷入困惑:「白人不斷改造世界,而土著把全部心思花在保持原樣,究竟哪種更高級?」 也許歷史終將回答,但誠如海德格爾所說:「一旦人去思考無家可歸狀態,它就已經不再是什麼不幸了。正確思之並且好好牢記,這種無家可歸狀態乃是把終有一死者喚入棲居中的唯一呼聲。」

伊莎貝爾·埃伯哈特和北非

現在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意識到,

我永遠不會滿足於靜止的生活,

我總是會被陽光照耀下的他處所吸引。

——伊莎貝爾·埃伯哈特

《遊牧:伊莎貝爾·埃貝哈特的日記》

(The Nomad: The Diaries of Isabelle Eberhardt)

伊莎貝爾在書中的這段「自我覺醒」的描述,仿佛是她一生的寫照。作為一個俄羅斯血統的瑞士人,在北非經年遊歷,對於一個世紀之前的女子不可不謂驚世駭俗。

畢竟當我們想到旅行作家時,首先想起的通常是海明威、保羅·索魯這樣的粗糲大叔,或是恣意帥氣的傑克·凱魯亞克、西爾萬·泰松等男性作家的名字。然而,在旅行文學的歷史中,女性作家的身影其實並不鮮見。簡·莫裡斯、柏瑞爾·馬卡姆、三毛、戴芙拉·墨菲,以及寫出了《旅途筆記: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的伊莎貝爾·埃伯哈特。

20世紀初,作為極少數在旅行文學界名聲在外的女作家,除了超前的自由觀念,伊莎貝爾·埃貝哈特的打扮也有別於當時的傳統女性,她總喜歡把自己打扮成穆斯林男人的形象。

雖然伊莎貝爾英年早逝,但其神秘而奇特的生活經歷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她女扮男裝遊歷馬格里布,與貝督因人白天在沙丘間騎馬,與宗教領袖談論神秘主義,晚上卻留戀於酒館娼寮。

1904年10月21日,一場洪水毀掉了阿爾及利亞艾因·塞弗拉鎮子的一半。當洪水退去時,法國駐軍的士兵在一個簡陋的棚屋廢墟中發現了插在爛泥裡的女人的兩條腿,它們屬於伊莎貝爾·埃伯哈特。

文/ @noecheung

圖/ @imyanghai

點擊右下角在看,讓我們知道你喜歡

或者「留言」告訴我們,你心儀的旅行目的地

相關焦點

  • 「西方大師的夢中美人:女神維納斯」嫵媚妖嬈、清純動人很驚豔
    在許多西方大師筆下,或嫵媚誘人、或純淨可人的維納斯可謂是層出不窮。西方藝術發展至今,女神維納斯絕對是大師筆下當仁不讓的女主角之一。關於女神維納斯的名作就有很多,如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這些大師們,將只存在於傳說中的美麗女神,賦予了具體的形象:她們的五官總是完美無瑕,肌膚吹彈可破,或優雅尊貴、或嫵媚動人。那麼,為什么女神維納斯,能得到西方畫家們的青睞呢?
  • 波蘭繪畫大師筆下 嬌豔的美麗女人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他最擅長描繪女性,他筆下的女性形象,各個都散發出迷人的成熟魅力,初看他的作品即使她們會袒胸露乳,但是並不會讓你覺得色情。
  • 油畫大師筆下的歐洲宮廷女性,圓潤唯美,真是讓人怦然心動
    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第六大洲。歐洲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為它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宮廷油畫藝術的發展,領先於世界各地。歐洲油畫的分類和繪畫風格多樣,創作題材也是多姿多彩。油畫分類有古典油畫、寫實油畫和現代油畫等。繪畫風格有、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抽象主義、表現主義、 波普藝術等油畫藝術風格。
  • 國畫配詩,春天在大師筆下嫋嫋生香
    >來源:國學魅力▲ 吳冠中《春》三月,是春天的季節,一息一動在人們眼中都擁有動人的詩意▲ 吳冠中《春》大師筆下的春天,鋪紙舒眉,落筆妍笑,希冀在這一份閒適的閱讀中,能尋獲一絲半縷的靈感,感受到盎然的春趣。
  •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美國教授評選)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有史以來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遴選有史以來的100位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讓他們根據功績和相對影響,排成整齊的隊伍,接受崇高的稱號。
  • 日本大師筆下的美臀少女大集合
    日本大師筆下的美臀少女大集合
  • 世界十大名著中這幾本書值得一讀,堪稱大師的文學「結晶」!
    世界十大名著想必愛讀書的人都有所了解,所謂的世界十大名著是在2000年的時候才選出來,依據則是來自《紐約時報》和美國的《讀者文摘》做的一場票選活動,這一場票選有十萬熱愛讀書的讀者參與其中,而這些讀者也是來自五大洲百餘城市,可以說也十分具有權威了,而這選出的十分書也堪稱世界文學大師的文學
  • 殿堂級文學大師雷•布拉德伯裡半自傳體小說《蒲公英醇夏》中文...
    殿堂級文學大師、普立茲獎得主、法蘭西文學和藝術勳章獲得者雷·布拉德伯裡的代表作《蒲公英醇夏》中文版日前首次問世。該書被雷·布拉德伯裡認為是可以代表自己青少年時期成長經歷的一部半自傳體小說。它還入選了英語現代語文經典課文,以及美國高中生必讀書。
  • 同為大師,命運迥異:愛爾蘭文學交響曲
    自葉芝在二十世紀末發起「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以來,這個國家的文學不但從英美文學中找到了獨立性,而且大師輩出,群星璀璨,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家除了喬伊斯和貝克特,還有短篇作者奧康納,威廉·特雷弗,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希尼更是宛如葉芝的繼承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愛爾蘭性」與民族思考。
  • 當電影導演遇上文學大師
    《逍遙遊》追隨余光中夫婦的腳步,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啟蒙、寫作風格;《如霧起時》是鄭愁予的同名詩,從他第一本詩集切入;《化城再來人》借用佛經典故,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風景……創意迭出的導演,絞盡腦汁發掘以光影表達文學的方式。
  • 「去魯迅化」:慢性「去」大師的文學成就?聽莫言餘華殘雪怎麼說
    若干年後,莫言終於獲得了世界文學大獎的認可。代表中國文學走上國際。不過作為我國當代最先走出海外的餘華,他在國際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不比莫言小。要說起魯迅,他的感受更為複雜。餘華這要從餘華小時候說起,餘華可能和當代很多學生一樣,因為覺得魯迅難懂,所以深惡痛絕之。
  • 「上海作家協會、上海視覺學院文學教學基地」揭牌儀式舉辦
    從上海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手中接過一厚疊文學期刊,唐安祺用自己寫作中的古風口吻致謝。「上海作家協會、上海視覺學院文學教學基地」揭牌儀式上的這一幕,令現場一片歡笑。經過20餘年發展,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幾億人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網絡文學創作者超過千萬,籤約作家70餘萬,讀者人數超過4.5億,網絡文學已經佔據文化創意產業重要一席。
  • 韓寒:我對「炮轟文學大師」事件的總結
    果然,很多把燒香當成作家頭等職業道德的文學評論家,他們紛紛對我說,你膽敢罵大師,侮辱大師、顛覆大師、向大師潑汙水,甚至傷害整個民族的文學尊嚴。 我要感謝很多湧現的專家、評論家、時論家陪我玩,是你們讓我分散了注意力。我的朋友賽車手徐浪出事以後,心情非常不好,加上自己的兩條收養的小狗得了細小冠狀病毒的交叉感染,很危險,不斷地去寵物醫院,也很難過。
  • 作家劉廣元:文學是世界的語言 人性是文學的氣質
    談起文學創作的歷程,劉廣元坦言,喜歡文學竟是來源於年幼時的虛榮心:「小學三年級我的一篇作文『與農村小朋友在一起』被選為小學生範文還登了報,甚至拿到第一筆稿費,我就開始上心了,工作後發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說,加入了作協。」
  • 當下文學翻譯緣何難出大師
    1966年的9月3日,翻譯過33部外國文學名著的翻譯家傅雷逝世。46年後的今天,人們在懷念前輩的同時也在感嘆,當下文學翻譯界難出大師。是何種原因導致了如今的局面?這一話題引起了網友熱議。  稿費過低   法國文學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餘中先:做同聲傳譯的人一天能收入五六千元甚至上萬元,這相當於花幾個月時間做文字翻譯得到的報酬。嚴謹的譯者翻譯一本書要花上一兩年,通常只有千字60元的稿費。  中文在線、愛看書網運營總監買超:翻譯費用到現在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標準,豈能怪翻譯者,人家也要吃飯。
  • 紀念|2020年逝世的文學大師
    1974年到1994年,斯坦納一直在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任英語和比較文學教授。1994年和1995年,斯坦納又回到牛津大學任比較文學教授和研究員。2001年和2002年,他任哈佛大學詩歌教授,為諾頓演講項目,題目為《大師與門徒》(Lessons of the Masters)。
  • 美到窒息 世界頂級水彩大師
    以下這些大師作品,每一幅畫都呈現的如此驚豔,清新文藝卻又不落俗套。人物、建築、風景、動物在畫者筆下活靈活現。心中有故事,畫筆便擁有了靈魂。第六位卡爾·拉森瑞典著名畫家卡爾-拉森與雕塑家米列斯(C.MlLLES)、畫家安·左思(A.ZORN), 是瑞典美術史上對世界貢獻最大的三位藝術家
  • 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再一次驚豔世界!
    就在今天,南京又多了一個新頭銜——世界文學之都!    一大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發布了這個喜訊世界文學之都,南京申報成功!早在2016年南京就開始申報「世界文學之都」三年後的今天,終於如願以償此次申報成功,更是填補了中國的空白!南京,再一次驚豔了世界!
  • 跟著文學大師學寫作 - 六個小技巧,讓作文生動起來!
    文學大師型:Now he was on the bridge, hunched over on the bicycle, pedaling steadily.現在他已經在橋上了,弓著背騎著自行車,一腳一腳地踩。
  • 老舍筆下衣食住: 那些大雜院上空的炊煙
    可就是這麼一個艱難的環境,卻偏偏造就了一位文學大師,那些迴響在胡同裡的聲音、那些飄蕩在大雜院上空的炊煙都被老舍記錄在了他的文學作品中,老舍的文字,是屬於這個人世間的。 身處人世間,無非就是衣食住行這四個字,在老舍的文學世界裡,這四個字中的衣、食和住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