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9月3日,翻譯過33部外國文學名著的翻譯家傅雷逝世。46年後的今天,人們在懷念前輩的同時也在感嘆,當下文學翻譯界難出大師。是何種原因導致了如今的局面?這一話題引起了網友熱議。
稿費過低
法國文學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餘中先:做同聲傳譯的人一天能收入五六千元甚至上萬元,這相當於花幾個月時間做文字翻譯得到的報酬。嚴謹的譯者翻譯一本書要花上一兩年,通常只有千字60元的稿費。
中文在線、愛看書網運營總監買超:翻譯費用到現在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標準,豈能怪翻譯者,人家也要吃飯。
網友白痴級別天才:主要是真的報酬太低。在家裡閉關幾天嘔心瀝血扒出幾萬字,還不如上兩節課來得快!
功底不夠
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翻譯系主任何剛強:搞翻譯不僅要外文好,中文也要好,還需要有廣闊的知識面和文學天賦。以前搞翻譯的大家國學功底好,除了會外文,同時也是作家、詩人。
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梁豔萍:外語系出身的很多同學中國語言文學停留於高中水平,如何翻譯得好文學作品、學術著作?
網友老清華:翻譯說明書、專業書、暢銷書容易,翻譯文學作品難,翻譯名著是難上加難,中文功底紮實,又真能讀懂外語精妙之處的人是少之又少。
不被認可
翻譯家林少華:有一個評價體系的問題。很多專業的譯者同時也在大學或者科研機構任職。但是現在的職稱評定體制並不將辛苦的翻譯工作納入主要的評價體系,基本不列入學術成果。這也使得很多教授不願意去做翻譯。
上海市翻譯家協會秘書長趙芸:國內缺乏重要的文學翻譯獎項,只有魯迅文學獎下設了一個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而在高校裡,翻譯作品在評職稱時是不算學術成果的,年輕譯者的成績很難得到肯定。
環境太差
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這個時代的娛樂化已經毫無疑問,文學嚴肅性已經不再被放在第一位。對99%的出版社而言,商業利益是第一位的,《暮光之城》、《哈利·波特》這類暢銷書受寵就很說明問題。
廣西接力出版社編輯室主任覃文靜:就當下這樣的社會環境、這樣急功近利的出版狀態,文學出版物能達到語言通順就不錯了。翻譯意思沒搞反也算是不錯的了。銅臭味、脂粉氣這麼嚴重的時代,怎麼可能產生出大師。商報記者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