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文學翻譯緣何難出大師

2020-12-12 中國網財經

  1966年的9月3日,翻譯過33部外國文學名著的翻譯家傅雷逝世。46年後的今天,人們在懷念前輩的同時也在感嘆,當下文學翻譯界難出大師。是何種原因導致了如今的局面?這一話題引起了網友熱議。

  稿費過低

  法國文學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餘中先:做同聲傳譯的人一天能收入五六千元甚至上萬元,這相當於花幾個月時間做文字翻譯得到的報酬。嚴謹的譯者翻譯一本書要花上一兩年,通常只有千字60元的稿費。

  中文在線、愛看書網運營總監買超:翻譯費用到現在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標準,豈能怪翻譯者,人家也要吃飯。

  網友白痴級別天才:主要是真的報酬太低。在家裡閉關幾天嘔心瀝血扒出幾萬字,還不如上兩節課來得快!

  功底不夠

  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翻譯系主任何剛強:搞翻譯不僅要外文好,中文也要好,還需要有廣闊的知識面和文學天賦。以前搞翻譯的大家國學功底好,除了會外文,同時也是作家、詩人。

  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梁豔萍:外語系出身的很多同學中國語言文學停留於高中水平,如何翻譯得好文學作品、學術著作?

  網友老清華:翻譯說明書、專業書、暢銷書容易,翻譯文學作品難,翻譯名著是難上加難,中文功底紮實,又真能讀懂外語精妙之處的人是少之又少。

  不被認可

  翻譯家林少華:有一個評價體系的問題。很多專業的譯者同時也在大學或者科研機構任職。但是現在的職稱評定體制並不將辛苦的翻譯工作納入主要的評價體系,基本不列入學術成果。這也使得很多教授不願意去做翻譯。

  上海市翻譯家協會秘書長趙芸:國內缺乏重要的文學翻譯獎項,只有魯迅文學獎下設了一個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而在高校裡,翻譯作品在評職稱時是不算學術成果的,年輕譯者的成績很難得到肯定。

  環境太差

  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這個時代的娛樂化已經毫無疑問,文學嚴肅性已經不再被放在第一位。對99%的出版社而言,商業利益是第一位的,《暮光之城》、《哈利·波特》這類暢銷書受寵就很說明問題。

  廣西接力出版社編輯室主任覃文靜:就當下這樣的社會環境、這樣急功近利的出版狀態,文學出版物能達到語言通順就不錯了。翻譯意思沒搞反也算是不錯的了。銅臭味、脂粉氣這麼嚴重的時代,怎麼可能產生出大師。商報記者 王昊

相關焦點

  • 當下文學翻譯為何難出大師?圍繞出版軸心轉
    7月21日,中國第一位翻譯名著《十日談》的王永年老先生去世,讓老一輩文學翻譯大師中又少了一位。大師遠去,而關於翻譯的話題卻因此而發酵。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近些年,中國翻譯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  有網友感嘆說:「翻譯稿費那麼低,當代翻譯事業要發展只能靠高帥富、白富美們無私奉獻了!」
  • 如果沒有美感,文學翻譯還能算文學麼
    今年是著名翻譯家傅雷誕辰110周年。人們在追憶、重溫傅雷經典譯作的同時卻發現,幾十年過去,我們很少能找到堪比當年的文學翻譯作品。儘管新譯本每年層出不窮,生硬、難讀卻是讀者普遍的「抱怨」。甚至還有人總結出經驗:買漢譯的外國文學作品,越老的版本越好。我們今天的文學翻譯,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 關於當下中學文學教育的思考
    命題專家們遵循漸變的特點進行語文命題,實屬戴著鐐銬跳舞,這已屬難能。當然,命題專家們對文學實態(文學發展中已經定型並已經給出定論的文學史界定或文學理論界定)與生態(文學在當下世界範圍內的發展現狀,亦即當代正在蓬勃發展著的文學)的失察與把控能力偏弱,對學生文學能力的考查點定位失之偏頗,也是應試語文遭受詬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 年輕人才不屑涉足翻譯界 文學譯本質量每況愈下
    在這位「莎翁專家」追悼會上,不少翻譯界專家痛惜地指出,隨著朱生豪、傅雷、方平等老翻譯家的謝世,中國文學翻譯的「大師時代」已漸行漸遠。 更讓專家們擔憂的是,目前國內翻譯界人才嚴重匱乏,優秀年輕翻譯人才不願涉足這項薪酬微薄的事業,一些出版社為迎合市場,盲目趕進度出熱門書,使得文學譯本的質量每況愈下。
  • 文學名著呼喚翻譯大家
    王保純、宮蘇藝  緣起  中國的出版界改革開放以來進步很快,單說外國文學翻譯圖書的出版,就呈現出從未有過的萬花爭豔局面。到底是書出得太多把他們埋沒了,還是確實沒有了像傅雷、汝龍那樣的翻譯大師?  餘中先:大師不敢說,翻譯大家還是有的,比如在座的李文俊先生,多年來孜孜矻矻翻譯美國著名作家福克納的作品,得到廣泛的社會承認。但又確實如你所說,翻譯界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翻譯水平的提高。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了趕出版速度,迅速佔領市場,一些出版社往往讓好幾個譯者合譯一部作品。
  • 對話翻譯泰鬥許淵衝:大師何以為大師?
    這個時代似乎有很多「大師」,但其實最缺真正的大師。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符合「大師」這個稱號?1931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為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9月8日,到訪裡格177的這位98歲高齡的老先生就是如此。相信很多人已經在央視的《朗讀者》節目中認識了他。他就是中國翻譯界泰鬥、「詩譯英法唯一人 」許淵衝老先生。
  • 裡格177對話翻譯泰鬥許淵衝:大師何以為大師?
    這個時代似乎有很多「大師」,但其實最缺真正的大師。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符合「大師」這個稱號?1931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為人類的知識和智慧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9月8日,到訪裡格177的這位98歲高齡的老先生就是如此。
  • 寫書難,譯書更難,把唐詩宋詞翻譯成外語需要什麼樣的水平?
    寫書難,譯書更難。近日讀了柳鳴九、夏丏尊等著的《譯書記》一書,對這行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滄海桑田歲月蹉跎,在世界文學史上湧現了眾多大師眾多名作。在這方面,眾多翻譯大師們居功至偉,他們為讀者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戶,架起了一條中國百姓了解各國風俗民情的虹橋。對於翻譯家而言,翻譯一部作品難就難在常會遇到一些「疙瘩」,要解開這些疙瘩,並做到傳神會意,往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更彰顯翻譯家的功底。
  • 文學翻譯面臨窘境 網譯正在崛起
    在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大師加繆意外車禍逝世50周年之際,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加繆全集》,並於北京圖書訂貨會當口舉行「加繆逝世50周年座談會」,這本書是對這位20世紀偉大作家的最好紀念,也是中國文學界和翻譯界共同的一大幸事。
  • 中國新聞周刊:懷念翻譯的「大師時代」
    有人認為現在中青年翻譯家中,已不可能再有大師出現。  老翻譯家的優勢在哪兒?中青年翻譯家為什麼屢遭非議?我們這個時代,還能再出現翻譯大師嗎?  老翻譯家好在哪兒  漢譯的莎士比亞戲劇有新舊多種譯本。但公認最出色的還是解放前偏居江南、默默無聞、英年早逝的朱生豪的譯本。
  • 文學翻譯質量,「一代不如一代」?
    文學翻譯評論不能停留在從理論到理論的層面,它有其特定語境。作為一個涉足文學翻譯出版各個環節的從業者,有必要從多年實踐經驗出發,討論我國文學翻譯出版的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而為文學翻譯的評論者提供參考。
  • 文學翻譯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
    這種期待與憂慮也在文學界、翻譯界瀰漫,人們在問,離人工智慧獨立、完整、成熟地翻譯一部文學作品還需要多久? 這種期待與憂慮也在文學界、翻譯界瀰漫,人們在問,離人工智慧獨立、完整、成熟地翻譯一部文學作品還需要多久?作家小白的預測是:十年。如此一來,是否意味著大多數譯者將面臨失業?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文學翻譯除了準確性,更重要的還在於文學表現力。而準確性和文學表現力恰恰是近些年來文學翻譯作品最被詬病的兩個方面。「文學翻譯質量每況愈下」幾乎已經成為某種共識。
  • 評論:文學翻譯不能總靠市場討生活
    「過去翻譯一本書的稿費都可以在北京買到一個四合院,但是現在買一個廁所的角落都不夠。」類似說法,也廣為傳播。近日,翻譯家許淵衝獲得國家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在眾多報導中,也有不少人提到當下文學翻譯稿費過低的現狀,引發公眾共鳴。
  • 文學翻譯行業現狀調查:稿費低得離譜 30年沒變化
    原標題:文學翻譯行業現狀調查:稿費低得離譜 30年沒變化    2014年3月16日早晨,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毛姆、格林厄姆·格林的中文譯者傅惟慈先生因病辭世;近日,翻譯家許淵衝獲得國家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昨日,70後知名翻譯家孫仲旭又因抑鬱去世……    今年以來,這些頻見報端的翻譯家重磅新聞讓不少人開始關心起當下文學翻譯家這一群體
  • 文學翻譯的現狀與未來
    ■本報記者 許暘    原標題:「復譯」與首譯失衡,暴露圖書翻譯市場怪圈  翻譯類文學作品中,經典名著譯本常銷不衰,尤其是公版書,甚至再版頻頻。重複翻譯扎堆,難免魚龍混雜。如市場上可見的《小王子》就有五花八門的百餘種譯本,有些「速成式」中譯本品質堪憂,屢屢讓翻譯界人士搖頭嘆息。眼下,國內出版社的專業分工愈發淡化,幾乎任何出版社都可以做文學翻譯類圖書,但這些出版機構和編輯團隊是否具備相應資質? 有專家直言,一些連外語專業編輯都不配備的出版社也在大出世界名著,引人擔憂。
  • 文學紀錄片在當下 | 方所成都店《岸螢》圖書分享會預告
    文學紀錄片在當下 | 方所成都店《岸螢》圖書分享會預告 2020-10-21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當我們談論文學翻譯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總體看來,範曄的翻譯更「時尚」一些,深得當下文學青年的追捧。高的譯本也很不錯,兩段譯本看似不分伯仲,究竟更喜歡誰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據估計,中國每年的各類文學譯本超過一百種,可謂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共識是,好的譯本越來越少了,大家都在懷念李文俊的福克納、汝龍的契科夫,草嬰的託爾斯泰,王永年的博爾赫斯,傅雷的巴爾扎克……他們,這些翻譯大師們,是真正做到了「信、達、雅」。
  • 文學翻譯行業現狀:稿費千字20至80元30年未變
    2014年3月16日早晨,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毛姆、格林厄姆·格林的中文譯者傅惟慈先生因病辭世;近日,翻譯家許淵衝獲得國家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昨日,70後知名翻譯家孫仲旭又因抑鬱去世……今年以來,這些頻見報端的翻譯家重磅新聞讓不少人開始關心起當下文學翻譯家這一群體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當下的法國文學探討的主題、文學的形式都有了新的變化,法國當下文學的樣態似乎也朝著越來越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許鈞:談法國文學的當下,就必須談它的歷史。兩次世界大戰催生了在哲學領域對人的生命的思考,而這種思考也擴展到文學領域,20世紀以來的法國文學一直就人的存在與生命的意義進行探討,荒誕派、存在主義、新小說、寓言派等各種文學流派也應運而生。
  • 最後的《紅樓夢》英文翻譯大師
    巨星隕落,從個人角度來講,我非常悲痛;但是,從改革中國和全球化的角度,新的中國文化,新的翻譯大師,我們應該有理由繼續耐心地守候下去。楊憲益和戴乃迭的合譯工作是這麼分工的,首先由楊憲益將古漢語轉為白話漢語,並且初步譯成英文,然後,由戴乃迭進行文學加工,譯本呈現的是英語的文學語言。楊戴的這個翻譯組合,彼此配合,楊憲益的漢學功力極強,而戴乃迭的母語又是英語,所以,雙方珠聯璧合,各取所長,終成翻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