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行業現狀調查:稿費低得離譜 30年沒變化

2020-12-11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文學翻譯行業現狀調查:稿費低得離譜 30年沒變化

   2014年3月16日早晨,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毛姆、格林厄姆·格林的中文譯者傅惟慈先生因病辭世;近日,翻譯家許淵衝獲得國家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昨日,70後知名翻譯家孫仲旭又因抑鬱去世……

   今年以來,這些頻見報端的翻譯家重磅新聞讓不少人開始關心起當下文學翻譯家這一群體。他們常年與文學為伴,生活一定充滿詩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也有不滿之處,比如文學翻譯稿費過低。略薩作品譯者在30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呼籲道:「我也希望媒體界能真正關注此事,呼籲一下,讓文學翻譯的這些情況有所改變。」

   近幾年來,有關文學翻譯稿費過低的討論,多次見諸報端。「過去翻譯一本書的稿費都可以在北京買到一個四合院,但是現在買一個廁所的角落都不夠。」類似說法,也廣為傳播。在眾多懷念孫仲旭的文章中,也有不少人提到當下文學翻譯稿費過低的現狀,引發眾人共鳴。一種聲音「他們只是叫好,忽略你的生存」

   著名微博博主「不加V」,29日晚在微博上對孫仲旭的去世發表感慨時說:「看了大家的嘆息,才知道孫仲旭翻譯了大部分文藝青年的精神食糧,且以他們喜愛的風格。可是,翻譯的稿費一向很低,低到他只能兼職去做,卻因大家的喜愛,而無法放下這份工作。你知道這感覺嗎,別人都在做更省力來錢更快的事,而你為了別人的附庸風雅在做最貧窮最艱難的事,他們只是叫好,忽略你的生存。」這條微博也得到很多轉發和評論。

   而一篇名為《勤奮誰來繼承》的評論文章中,這樣寫道,「對孫先生最好的紀念,大概還是讓文學翻譯界多些少壯實幹派,像他那樣,不計名利地勤奮起來吧——我也深知,這並不現實。」一種無奈「稿費低得離譜,幾乎30年沒變化」

   趙德明是北京大學西語系西班牙語教授和博士班研究生導師,從事文學翻譯幾十年。他是最早把2010年諾貝爾文學獲獎者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的作品介紹到中國的譯者。30日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時,他坦言,這些都屬實,「文學翻譯稿費如此低得嚴重不合理,已經到了離譜的地步了!這也是多年的老問題!以我幾十年從事文學翻譯的經驗,稿費千字20—80元的標準,差不多已經30年沒變化了。要知道這30年內,物價、工資都漲了多少倍啊!」

   趙德明教授還仔細算了一筆帳,「從事文學翻譯的人都知道,翻譯千字的外國文學作品,需要多長時間?至少得有大半天。假如一本書10萬字,稿費按照千字80元標準,最多稿費也就8000元(再交稅後更少)。翻譯10萬字得好幾個月呢。算下來,每個月最多也就掙一千多塊。當下如果有人專職幹這個,養家活口是很艱難的。」他坦言,「我的情況還好些。因為文學翻譯恰好是我的專業。我的文學翻譯工作,跟我的教學工作能結合起來。如果我不在大學裡教書,單純靠文學翻譯生存,那肯定麻煩大了。」趙德明教授也對華西都市報記者表示,「我也希望媒體界能真正關注此事,呼籲一下,讓文學翻譯的這些情況有所改變。」一種後果文學翻譯清貧人才隊伍青黃不接

   趙德明教授還透露,在當下的文學翻譯界,人才隊伍已經是青黃不接的現象,「稿費低得嚴重不合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年輕的翻譯人才罕有專職從事文學翻譯」。

   原因很簡單:翻譯者不能以此為生。少數願意從事文學翻譯的,主要是出於個人愛好,兼職從事。文學翻譯從業者稀少,這讓人很擔心。趙德明教授還透露,在眾多翻譯種類中,文學翻譯是最清貧的。「翻譯其實非常熱門。比如『同聲傳譯』這個活兒,一天的翻譯費,能高達四五千。這在很多年輕人眼中都是香餑餑,為此擠破了頭。但是文學翻譯這塊天地,就門前冷落車馬稀了。」(記者 張杰)

相關焦點

  • 文學翻譯行業現狀:稿費千字20至80元30年未變
    他們常年與文學為伴,生活一定充滿詩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也有不滿之處,比如文學翻譯稿費過低。略薩作品譯者在30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就呼籲道:「我也希望媒體界能真正關注此事,呼籲一下,讓文學翻譯的這些情況有所改變。」近幾年來,有關文學翻譯稿費過低的討論,多次見諸報端。「過去翻譯一本書的稿費都可以在北京買到一個四合院,但是現在買一個廁所的角落都不夠。」
  • 翻譯稿費為什麼那麼低
    幾年前,孫仲旭曾投文某報紙,從反諷的角度揭露了目前一些出版社及民營圖書公司剋扣譯者稿費的做法,名為《如何剝削譯者》,但由於某種原因,沒能在報紙上發表。去年,他因抑鬱症輕生,引發了輿論發出「保護譯者,保護他們的權益」的呼聲。有人將翻譯稿費低歸咎於體制,陰謀論式的認為是體制不想傳播知識,所以才壓低了翻譯的稿費。
  • 說吧,稿費
    畢飛宇曾為作家現狀感到憂心:目前文學消費呈較低端的狀態,比稿酬更讓人痛心的是整個文學生態的不健康。現在作家很多時候都會陷入一個粗鄙的語境,沒人尊重文學,沒人尊重作家和詩人。身陷如此尷尬的境地,作家怎樣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 稿費最高千字80元 翻譯協會會長為翻譯家叫窮
    9月30日是2007國際翻譯日,中國翻譯協會近日編纂推出了《中國翻譯年鑑2005—2006》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翻譯史上第一部全面記錄中國翻譯行業發展現狀的工具書。在新書發布會上,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劉習良稱當前翻譯稿費過低的現狀令人堪憂。  劉習良說,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流傳一種觀點,懂兩門語言就能當翻譯,今天這個觀點依然流行。
  • 中國翻譯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
    **-**年我國翻譯行業市場規模及預測  中國翻譯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是對翻譯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 孫仲旭逝前曾撰文 抨擊文學翻譯者報酬過低
    就在這悲戚聲中,卻也有人發現,孫仲旭曾經在2013年寫過一篇《怎樣剝削譯者》的文章,對文學翻譯者報酬過低的現象進行了抨擊。這是否與他的抑鬱有關,當下自然是無人能知。只是因為孫仲旭的離去,文學翻譯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卻被引入人們的視野。
  • 專職文學翻譯難養家 千字20元標準十幾年未變
    翻譯報酬標準十幾年沒變過  專職的譯者月收入可能不到2000元  千字幾十元的稿酬在翻譯界的確長期存在著。  南京大學翻譯系碩士畢業,曾在浙江省翻譯協會工作過三年的文學編輯郭賢路翻開國家版權局頒布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說道:「上面寫得很清楚,翻譯作品每千字,譯者可以拿到2080元。
  • 青年譯者孫仲旭抑鬱棄世 熱愛翻譯稿費收入低
    原標題:青年譯者孫仲旭抑鬱棄世 熱愛翻譯稿費收入低   你為別人的附庸風雅,做最貧窮艱難的事  翻譯稿費低,他一直只能兼職幹  孫仲旭曾經聲稱:「愛上翻譯是種難以戒除的癮」。在繼董樂山翻譯《一九八四》後,他又重譯了一版,他說:「譯這本書的過程,我曾經兩度落淚,譯的都是我真正喜歡的書,所以感情上很投入。」  如此熱愛翻譯的人為何會對翻譯的態度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又為何會選擇主動離開這個世界?有網友發出這樣的疑問,也將翻譯家這個群體的生存現狀再次拉回到讀者的視野中來。
  • 文學翻譯家千字得20到80元 報酬標準十幾年沒變
    南京大學翻譯系碩士畢業,曾在浙江省翻譯協會工作過3年的文學編輯郭賢路翻開國家版權局頒布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說道:「上面寫得很清楚,翻譯作品每千字,譯者可以拿到20-80元。這個規定是1999年頒發的,十幾年來標準都沒有變過。」  馮濤證實了這一點,他是上海譯文社的文學編輯,同時也翻譯外文作品,他說:「無論新手還是老手,我們能給出的稿酬相差不大,都是千字60-80元左右。
  • 文學翻譯的現狀與未來
    ■本報記者 許暘    原標題:「復譯」與首譯失衡,暴露圖書翻譯市場怪圈  翻譯類文學作品中,經典名著譯本常銷不衰,尤其是公版書,甚至再版頻頻。重複翻譯扎堆,難免魚龍混雜。  有限的譯者資源大量流入重複翻譯大潮  日前,「再登巴別塔———文學翻譯的現狀與未來」專題研討會在滬舉辦,由上海翻譯家協會、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多名翻譯界、出版界人士直陳隱憂:近幾年外國文學公版書重複出版達到高峰,但一哄而上的熱鬧背後存在良莠不齊、低水平「炒冷飯」等現象
  • 翻譯10萬字稿費5000元,譯者稿酬10年未變你怎麼看?
    近日,有豆瓣網友發文稱後浪出版英譯中翻譯稿酬為稅前千字60元,翻譯10萬字到手5千多,「也算是文化界的富士康了」。翻譯稿酬話題再引熱議。有10年圖書翻譯經歷的日語譯者告訴@梨視頻文化 ,自己從2010年開始翻譯,稿酬也只是從60元漲到70元。
  • 應客觀評價文學翻譯現狀
    這些連起來給人的印象,我國的文學翻譯「太差勁」了,仿佛成了「空心蘿蔔裡外都是渣」。這無疑是一種錯覺。如此低估文學翻譯的成果,不僅沒有反映這個領域真實的全貌,也是對待為文學翻譯付出辛勤努力眾多譯者的不公平。我認為,很有必要客觀全面地評價我國文學翻譯的現狀。
  • 當下文學翻譯為何難出大師?圍繞出版軸心轉
    7月21日,中國第一位翻譯名著《十日談》的王永年老先生去世,讓老一輩文學翻譯大師中又少了一位。大師遠去,而關於翻譯的話題卻因此而發酵。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近些年,中國翻譯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  有網友感嘆說:「翻譯稿費那麼低,當代翻譯事業要發展只能靠高帥富、白富美們無私奉獻了!」
  • 改變翻譯"拖後腿"窘境:統一管理以解決翻譯界頑疾
    統一管理 以解決翻譯界頑疾 作家可以「駐會」,既拿工資,又拿稿費,而翻譯工作者大多只能業餘做。創作稿費可以高得離譜,而千字翻譯稿費百元都不到。在圖書封面上,譯者的名字要麼沒有,要麼字小得可憐。全國對文化工作者設置獎項甚多,但至今我國不但未設國家翻譯獎,就連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評過6屆的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也被取消了。
  • 評論:文學翻譯不能總靠市場討生活
    來源:西安晚報作者:責任編輯:高辰   這些年,有關文學翻譯稿費過低的討論「過去翻譯一本書的稿費都可以在北京買到一個四合院,但是現在買一個廁所的角落都不夠。」類似說法,也廣為傳播。近日,翻譯家許淵衝獲得國家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在眾多報導中,也有不少人提到當下文學翻譯稿費過低的現狀,引發公眾共鳴。
  • 天穹文學翻譯中心:堅韌不拔 守望理想
    窗臺上大大小小的綠色植物被陽光照得透亮,靠牆有一個巨大的老式文件櫃,每一個隔擋上面貼著一張標籤,上面工整地寫著作品名稱和翻譯者的姓名,有點像翻譯中心的成品和半成品「庫房」。工作室四壁皆是一位哈薩克族畫家的油畫作品,濃烈浪漫的色彩和工作室的靜謐匯合成一種怡然自得的靜氣。以漢哈互譯為主營業務的民營翻譯公司,新疆天穹文學翻譯中心是第一家,目前在全疆還沒有第二家。
  • 國內大批嚴肅文學期刊稿費上漲 千字千元已不稀奇
    對於這一話題引起的較大關注,《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顯得有些驚訝。在他看來,作家寫作這麼辛苦,與他們的勞動相比,「這點稿費差遠了」。   與年年上漲的物價相比,或者與其他行業相比,國內作家從期刊上拿到的稿費實在少得可憐。根據國家版權局2014年最新施行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原創作品的基本稿酬只有每千字80元至300元。面對這麼低的標準,各家期刊只得自己給作者漲稿費。
  • 當我們談論文學翻譯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其實翻譯哪有如此風光,尤其身處翻譯金字塔頂端的另一批人——「文學翻譯者」的生存狀態卻是另一番景象:「吃力不討好、報酬低、不招待見」是翻譯界共識。中國有出版商曾透露,付給譯者的稿酬千字不超過 70 元。什麼概念?現在中國縣級的文學刊物稿費,也大多百元每千字了。(我們「大益文學」書系,千字千元,為全國之最。
  • 千字500元翻譯稿費到底高不高?
    在一些知名翻譯家的「待遇」也只有千字200元左右稿費的文學翻譯領域,千字500元的翻譯稿費可算是好事一樁,但譯界和大多數譯者卻並未趨之若鶩,原因只有一個:該公司重金招募譯者,並非為了填補學術空白,更不是為了翻譯引進某文學「大咖」的新作力作,而僅僅是為了重譯已有多個版本充斥市場的文學名著。
  • 高校文學翻譯人才培養:翻越母語坎 闖過創新關
    翻譯難過母語關據了解,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學院2015、2016屆研究生中文學方向佔每屆阿拉伯語專業人數的50%,但是,畢業後從事文學翻譯的畢業生鳳毛麟角。記者調查發現,被視為人才主要來源的高校外語專業畢業生普遍不願意從事文學翻譯工作,文學翻譯行業面臨「青黃不接」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