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職文學翻譯難養家 千字20元標準十幾年未變

2020-12-12 搜狐網

btr翻譯《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稿酬是千字70元

因為是小語種,範曄翻譯《百年孤獨》稿酬為千字150元

  李繼宏當年翻譯《追風箏的人》只拿到15000元稿酬,現在翻譯《小王子》的稿酬則達到了千字1200元

  很少有人會在閱讀一些國外經典名著時注意翻譯者的名字,這個群體就像電影的配音一樣,永遠居於幕後。對於他們的工作和得到的報酬,我們也知之甚少,但就在最近,一件在翻譯界很火的事件讓大家吃了一驚原來,有人翻譯一千字可以得到1200元的稿酬,而大多數翻譯者卻只能拿到千字60元。

  本月初,80後翻譯作者李繼宏推出了4本譯作,其中包括市面上已經擁有幾十個版本的《小王子》《老人與海》等。同時,他在博客上高調抨擊當下的出版翻譯市場:「市面上已經有那麼多名著譯本,如果你認為你翻譯或者出版的並非最好,那麼你出來幹什麼呢?我拒絕你們給我開出的不能讓我接受的稿酬,我拒絕像你們那樣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個多麼有理想的出版人,卻長時間拖欠譯者的稿酬,隱瞞作者的版稅,我拒絕像你們那樣,呼天搶地地說翻譯稿酬太低,轉頭又像狗一樣,求出版社給你們書翻譯。」

  李繼宏稱,他這次翻譯的新版經典名著,預付金加上印數稿酬,折合起來,相當於千字1200元,是市面上同行的千字60元標準的20倍。

  這相差也太大了吧。翻譯文學作品真的只能拿到千字60元嗎?而李繼宏千字1200元的稿酬又可信嗎?  

翻譯報酬標準十幾年沒變過  專職的譯者月收入可能不到2000元

  千字幾十元的稿酬在翻譯界的確長期存在著。

  南京大學翻譯系碩士畢業,曾在浙江省翻譯協會工作過三年的文學編輯郭賢路翻開國家版權局頒布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說道:「上面寫得很清楚,翻譯作品每千字,譯者可以拿到2080元。這個規定是1999年頒發的,十幾年來標準都沒有變過。」

  馮濤證實了這一點,他是上海譯文社的文學編輯,同時也翻譯外文作品,他說:「無論新手還是老手,我們能給出的稿酬相差不大,都是千字6080元左右。另外會有一個印數稿酬,但這部分跟銷量掛鈎,只有達到很高的數字,才能體現出優勢。」

  千字60元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翻譯家施康強在早前發表的《文學翻譯:後傅雷時代》一文中稱,著名翻譯家傅雷當年以稿費為惟一收入來源,日譯千字就足以保證他過相當優裕的生活,在傅雷的相關著作上,曾提及「五六十年代譯書,千字得二十餘錢……全家猶有肉吃。」而和傅雷同樣的工作,到了現在,卻只能月收入不足2000元,施康強是這樣算的:一個熟練的譯者正常情況下一天能翻譯1500字,按照千字60元,一個月收入為1980元。

  44歲的常文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他眼裡,做專職文學翻譯,是一件很不靠譜的事情:「從2003年到2008年,我沒有出去工作,除了翻譯還是翻譯,這麼單純的翻譯狀態在當時恐怕也是極少見的。一開始以為靠這個真能養活自己。當時的稿費是千字5565元,完全入不敷出,生活越來越拮据,到2008年我的孩子出生,連買尿不溼都困難了。我實在扛不住家庭壓力,只能出去找工作。」常文祺後來進了政府系統做文化工作,「沒這個精力了,可能等有時間還會再提筆翻譯吧。」

  李繼宏表示他也有過這個問題,「我當年翻譯《追風箏的人》,總共就拿到一萬五千元稿費,這本書暢銷百萬冊,賣得再好都跟我無關。如此不合理的稿酬怎麼養活自己,誰有心思繼續翻譯?」  

許多人做文學翻譯都是業餘愛好  稿費沒法比,平時寫個專欄都有七八百元

  像常文祺這樣的人已經很少。郭賢路提供了一個數據:「中國翻譯協會網站公布過數據,目前真正專職從事文學翻譯的人員佔翻譯總人群的1%都不到。想光靠這個吃飯幾乎是不可能的。」郭賢路自己就可以證明:「和針對商業、科技、工程項目等領域的非文學翻譯動輒千字數百元、上千元的稿酬相比,文學翻譯的稿酬差別太大,而同聲傳譯收入還要高。所以,我們班專業出身的翻譯碩士,除了我之外,都沒有選擇走文學道路。」

  對很多人來講,翻譯文學作品只能是副業。因為有文學編輯的工作,馮濤翻譯外文作品就很挑:「暢銷書我不譯,真正喜歡的我才會動手。」在他眼裡,翻譯是出版工作之餘怡情的最好方式:「其實現在喜歡兼職做文學翻譯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雖然收入不能跟付出成正比,但能獲得的成就感遠遠高於別的翻譯工種,畢竟是一部出版的完整作品。」

  和馮濤一樣,btr也是因為對外國文藝的熱愛而進入翻譯圈的。btr目前是文學雜誌《天南》雙月刊的編輯,2006年翻譯保羅·奧斯特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時,還是阿迪達斯公司的一名會計,邊當小白領邊翻譯。「我差不多拿到稿酬是70元每千字吧,第一部譯作出來後,也有人開價千字130到140元找我約稿,但我幾乎沒有接。這個稿費怎麼說呢?不好比,有時候寫個專欄都有七八百元。其實我做翻譯只是因為自己喜歡保羅·奧斯特,還有當平時寫作的語言訓練,就跟做遊戲一樣,英文翻過來意思是明白無誤的,但更多的是要中文潤色,白話文的文法是很自由的,不像英文有那麼多規矩。這對提高寫作是有幫助的。」  

小語種翻譯可以拿到千字150元  繪本翻譯有可能拿到千字千元

  文學翻譯有沒有可能突破千字6080元的稿酬,甚至達到李繼宏所說的千字1200元的收入呢?

  浙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曹潔對千字千元的稿酬有著明顯的質疑:「那是不可能的!像我們給小語種的翻譯可能會高一些,但沒有誇張到這個程度。」

  北京大學老師,西班牙作家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文譯者範曄拿到的稿酬是千字150元,整部作品翻譯下來收入3萬元左右,他說:「可能是小語種的緣故,給我會高一些。其實譯者的稿酬全世界都不會高的,我看到馬爾克斯自傳裡有寫到,他的英譯本翻譯者喬治·拉巴薩拿的也是一次性稿費,當時喬治看到《百年孤獨》賣到脫銷的新聞既開心,又有點悵然,因為仔細想想好像跟自己沒什麼關係。」

  「其實稿酬計算的方法也不是一棍子打死的。」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郭國良,因翻譯了伊恩·麥克尤恩、唐·德裡羅等眾多名家作品在翻譯圈內小有名氣,他翻譯麥克尤恩的《贖罪》拿到了5萬多元:「2005年出版,我拿了15000元左右的稿費,後來在雜誌連載又拿到一筆,版權到期後重印出版社又付了我一次,總共加起來有5萬多。」

  千字千元的翻譯稿酬也是有的,被稱為村上春樹御用翻譯家的林少華就曾拿到這樣的稿酬:「之前有家出版社拿了本日語繪本讓我翻譯,開出的稿酬是千字千元。」不過,他對李繼宏千字1200元的稿酬還是很懷疑:「真的嗎?反正我從來沒有拿過這麼高的稿費。注意,我說的千字千元的價格是繪本,長篇小說我想都沒有想過有這麼高。」  

出版社:作品再好跟譯者也沒關係  翻譯者:文學翻譯中文能力比外語更重要

  對於千字上千元的稿酬,出版社並不認同。曹潔認為譯者並沒有那麼重要:「一本作品再暢銷,跟譯者也是沒關係的,那是作者的啊。」

  林少華明顯有不同意見,已經翻譯了70多部文學作品的他用「嘔心瀝血」來形容這個行業的工作:「文學翻譯要字斟句酌,連每個標點都要精心考慮的。有人誤解說這是一件手藝活,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需要藝術悟性、文學修養,不是光懂外語就能做的,中文能力比外語更重要。所以從這個層面講,我們的翻譯稿酬實在太低了,低得離譜。」對於李繼宏所稱的千字1200元稿酬,他樂見其成:「有這個先例,我當然高興啊,感覺一直被邊緣的翻譯也受重視了。這個影響應該會波及到我頭上啊。」

  99讀書人公司的資深編輯彭倫則從出版商的利潤方面分析文學翻譯千字千元的高稿酬:「不是不可能啊。提高譯者稿酬,也是增加商業競爭力的途徑。尤其是公版書,缺少了付給原作者版稅的環節,當然可以多付一些給譯者。其實每個出版社根據自己的情況,都會適當調整稿酬標準,並不是你們知道的千字6080元一刀切。選對譯者非常關鍵,不然就是對讀者很不負責任的投資行為。其實很多時候外界只聽到譯者的抱怨,說稿費太低,卻沒有關注出版社的利潤空間,書價那麼低,翻譯稿酬的空間在哪裡?像我們民營出版社,光買個書號都要比普通出版社多付一萬。」

相關焦點

  • 文學翻譯家千字得20到80元 報酬標準十幾年沒變
    李繼宏稱,他這次翻譯的新版經典名著,預付金加上印數稿酬,折合起來,相當於千字1200元,是市面上同行的千字60元標準的20倍。  翻譯文學作品真的只能拿到千字60元嗎?李繼宏千字1200元的稿酬可信嗎?  翻譯報酬標準十幾年沒變  千字幾十元的稿酬在翻譯界的確長期存在著。
  • 文學翻譯行業現狀:稿費千字20至80元30年未變
    2014年3月16日早晨,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毛姆、格林厄姆·格林的中文譯者傅惟慈先生因病辭世;近日,翻譯家許淵衝獲得國家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昨日,70後知名翻譯家孫仲旭又因抑鬱去世……今年以來,這些頻見報端的翻譯家重磅新聞讓不少人開始關心起當下文學翻譯家這一群體
  • 80後譯者李繼宏天價稿酬引爭議 千字可得1200元
    本月初,80後翻譯作者李繼宏推出了4本譯作,其中包括市面上已經擁有幾十個版本的《小王子》《老人與海》等。同時,他在博客上高調抨擊當下的出版翻譯市場,李繼宏稱,他這次翻譯的新版經典名著,預付金加上印數稿酬,折合起來,相當於千字1200元,是市面上同行的千字60元標準的20倍。
  • 文學翻譯行業現狀調查:稿費低得離譜 30年沒變化
    原標題:文學翻譯行業現狀調查:稿費低得離譜 30年沒變化    2014年3月16日早晨,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毛姆、格林厄姆·格林的中文譯者傅惟慈先生因病辭世;近日,翻譯家許淵衝獲得國家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昨日,70後知名翻譯家孫仲旭又因抑鬱去世……    今年以來,這些頻見報端的翻譯家重磅新聞讓不少人開始關心起當下文學翻譯家這一群體
  • 「無良翻譯」泛濫成災 「宋瑞芬」翻譯十幾國原著
    分析其深層次原因,譯酬的不合理是致使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出版社與翻譯界攜手努力,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機制。  出版社感嘆翻譯大師太少  中國的文學翻譯界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加繆小說《鼠疫》,由顧方濟等人翻譯,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家競相模仿的話語範本。
  • 當下文學翻譯緣何難出大師
    1966年的9月3日,翻譯過33部外國文學名著的翻譯家傅雷逝世。46年後的今天,人們在懷念前輩的同時也在感嘆,當下文學翻譯界難出大師。是何種原因導致了如今的局面?這一話題引起了網友熱議。  稿費過低   法國文學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餘中先:做同聲傳譯的人一天能收入五六千元甚至上萬元,這相當於花幾個月時間做文字翻譯得到的報酬。嚴謹的譯者翻譯一本書要花上一兩年,通常只有千字60元的稿費。  中文在線、愛看書網運營總監買超:翻譯費用到現在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標準,豈能怪翻譯者,人家也要吃飯。
  • 180-400元/千字|《十月少年文學》徵稿啟事
    《十月少年文學》創刊於2016年10月,是老牌文學雜誌《十月》的少年版。她秉承《十月》純正的文學品格,與《十月》一脈相承,血脈相連,倡導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和反映,追求典雅、深邃的文學意境,致力搭建兒童文學創作新高地。《十月少年文學》由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先生擔任主編,面向8~13歲的兒童讀者,其內容以當代兒童文學大家的中長篇作品為主,兼顧各種體裁的短篇作品,開創國內兒童文學期刊新範式。
  • 稿費最高千字80元 翻譯協會會長為翻譯家叫窮
    9月30日是2007國際翻譯日,中國翻譯協會近日編纂推出了《中國翻譯年鑑2005—2006》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翻譯史上第一部全面記錄中國翻譯行業發展現狀的工具書。在新書發布會上,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劉習良稱當前翻譯稿費過低的現狀令人堪憂。  劉習良說,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流傳一種觀點,懂兩門語言就能當翻譯,今天這個觀點依然流行。
  • 天穹文學翻譯中心:堅韌不拔 守望理想
    退休前,哈依夏已經是一個成績不錯的作家和翻譯家了。她的中篇小說《魂在人間》榮獲了1994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由她翻譯成漢語的哈薩克語長篇歷史小說《獵驕昆彌》曾在2001年榮獲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文學翻譯獎和中國圖書獎。哈依夏的大名傳到了中亞,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曾專門邀請她翻譯自己的著作。
  • 翻譯10萬字稿費5000元,譯者稿酬10年未變你怎麼看?
    近日,有豆瓣網友發文稱後浪出版英譯中翻譯稿酬為稅前千字60元,翻譯10萬字到手5千多,「也算是文化界的富士康了」。翻譯稿酬話題再引熱議。有10年圖書翻譯經歷的日語譯者告訴@梨視頻文化 ,自己從2010年開始翻譯,稿酬也只是從60元漲到70元。
  • 千字500元翻譯稿費到底高不高?
    日前,某民營圖書公司以千字500元的翻譯稿費廣發「英雄帖」,招募有實力的譯者,一時引起廣泛關注。在一些知名翻譯家的「待遇」也只有千字200元左右稿費的文學翻譯領域,千字500元的翻譯稿費可算是好事一樁,但譯界和大多數譯者卻並未趨之若鶩,原因只有一個:該公司重金招募譯者,並非為了填補學術空白,更不是為了翻譯引進某文學「大咖」的新作力作,而僅僅是為了重譯已有多個版本充斥市場的文學名著。
  • 國內大批嚴肅文學期刊稿費上漲 千字千元已不稀奇
    優秀稿件每千字800元,其他稿件平均在每千字500元左右,新春伊始,嚴肅文學第一大刊《人民文學》便傳來了漲稿費的好消息。對於這一話題引起的較大關注,《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顯得有些驚訝。在他看來,作家寫作這麼辛苦,與他們的勞動相比,「這點稿費差遠了」。   與年年上漲的物價相比,或者與其他行業相比,國內作家從期刊上拿到的稿費實在少得可憐。根據國家版權局2014年最新施行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原創作品的基本稿酬只有每千字80元至300元。面對這麼低的標準,各家期刊只得自己給作者漲稿費。
  • 文學翻譯: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
    事實上,在翻譯稿費問題上,存在著一個讓人難堪的悖論,在「文革」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相對當時的物價水平,翻譯稿費的標準還是頗高的,一些文學翻譯家雖然會遭遇政治上的坎坷,但如果譯作能發表的話,大抵還是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比如,羅稷南、傅雷、滿濤等著名翻譯家都不拿國家工資,不定行政級別,也不佔用編制,在「文革」前全憑翻譯稿費生活。
  • 孫仲旭逝前曾撰文 抨擊文學翻譯者報酬過低
    方柏文這樣描述他的文學翻譯經歷。  稿酬低如同打發叫花子  方柏文雖然不願意將文學翻譯稿酬低與孫仲旭的輕生聯繫起來,但是對於當下的稿酬問題,他也承認這是一個圈內所有人都公認存在的問題,而且稿酬標準之低,已經可以說是如同「打發叫花子」了。  「目前的稿酬標準很不合理,就是不需要去動腦筋的打字,也是千字四五十元,翻譯等於在給出版社免費打字。
  • 翻譯的工資標準究竟怎麼樣呢
    第一個檔次最高,同聲傳譯口譯員據二外翻譯學院老師介紹,英語同傳的一般標準需每分鐘同傳180至200個字。「一場翻譯下來,心率和百米賽跑後一樣。」二外教師介紹。同傳的薪酬按小時計算,擁有副高職稱以上的譯員,每小時的薪酬在6000元至7000元,有些甚至在萬元以上。按照口譯的辛苦程度,這個收入也並不算高。
  • 高校文學翻譯人才培養:翻越母語坎 闖過創新關
    翻譯難過母語關據了解,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學院2015、2016屆研究生中文學方向佔每屆阿拉伯語專業人數的50%,但是,畢業後從事文學翻譯的畢業生鳳毛麟角。記者調查發現,被視為人才主要來源的高校外語專業畢業生普遍不願意從事文學翻譯工作,文學翻譯行業面臨「青黃不接」的危機。
  • 文學翻譯 無奈近黃昏
    人們的普遍共識是:當今中青年的譯者,翻譯水準較之老一輩翻譯家有明顯差距,得到學界和大眾普遍認可的譯者可謂鳳毛麟角。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文學翻譯的慘澹景象呢?   沒人願意從事職業翻譯了  翻譯依然很熱門,只是文學翻譯變冷門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傅惟慈先生翻譯文學作品的年代,懂外語,會翻譯是件很榮耀的事。
  • 當我們談論文學翻譯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其實翻譯哪有如此風光,尤其身處翻譯金字塔頂端的另一批人——「文學翻譯者」的生存狀態卻是另一番景象:「吃力不討好、報酬低、不招待見」是翻譯界共識。中國有出版商曾透露,付給譯者的稿酬千字不超過 70 元。什麼概念?現在中國縣級的文學刊物稿費,也大多百元每千字了。(我們「大益文學」書系,千字千元,為全國之最。
  • 什麼才是好的翻譯? 10 個文學翻譯家給出了這些答案
    不同於非文學翻譯,文學翻譯向來就遭到更多的詬病。文學上也有專門針對文學翻譯的批評理論。「吃力不討好、報酬低」的現狀也使得許多譯者對這個行業望而卻步。之前中國有出版商曾透露過,付給譯者的稿酬千字不超過 70 元。如果某一項目的翻譯費超過 800 元,還要扣去 20% 的稅款。
  • 當下文學翻譯為何難出大師?圍繞出版軸心轉
    翻譯工作如果圍繞出版軸心轉,不是不可以,但會帶來種種問題。在出版和翻譯者的關係中,翻譯人往往沒有決定權。稿費太低,挫傷了譯者的積極性。出版社為了搶時間,給譯者的時間太緊,也會影響質量。當然,也有的譯者水平有限。現在,出版社的編輯也沒有時間精力去做很細緻的後期工作。就拿稿費問題來說,國家新聞出版署在多年前曾經出臺過相關的著作版權法令,當時有給了一個大約是每千字20~60元的翻譯稿費參考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