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良翻譯」泛濫成災 「宋瑞芬」翻譯十幾國原著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方平、楊樂雲、楊憲益等大師相繼去世,翻譯人才青黃不接

  《紅輪》的艱難翻譯過程,揭開了我國文學翻譯界的冰山一角。連日來,記者在追蹤採訪中發現,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告別翻譯大師的年代。目前國內年輕一代的譯者青黃不接,大量只求速度不求質量的「無良翻譯」泛濫成災,一人翻譯十幾個國家原著的「宋瑞芬」現象層出不窮。分析其深層次原因,譯酬的不合理是致使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出版社與翻譯界攜手努力,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機制。

  出版社感嘆翻譯大師太少

  中國的文學翻譯界曾經有過輝煌的時代。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加繆小說《鼠疫》,由顧方濟等人翻譯,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家競相模仿的話語範本。加繆那些充滿二元反諷張力的話語:「死亡是最終的放縱」、「凡牆皆是門」、「人生越沒有意義越值得過」,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中國先鋒派小說家馬原、格非、孫甘露都是這批譯本的粉絲。

  而今年年初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還是上海譯文出版社,新推出四卷本《加繆全集》並舉行「加繆逝世50 周年座談會」。當記者來到座談會現場時,只見柳鳴九、羅新璋、李玉民、譚立德、金志平、李文俊、葉廷芳等翻譯界大師齊齊到場,放眼望去,只見滿堂銀髮皓首。為什麼這套書的譯者不啟用年輕一代呢?這套叢書的責任編輯馮濤感嘆地稱:「新一代的法語譯者哪有這麼整齊的陣容?」

  在採訪中,不管是出版社還是翻譯家們都異口同聲地向記者感嘆:這是一個告別大師的時代。目前國內功底深厚的譯者年齡都在60歲以上,隨著方平、楊樂雲、楊憲益等大師的相繼去世,翻譯大師已經漸行漸遠。

  質量低劣「宋瑞芬」層出不窮

  與翻譯大師凋零形成反差的是,國內的譯文出版市場卻持續繁榮,國外的暢銷書不斷搶佔國內圖書市場。但這些譯文圖書的質量則每況愈下,來自讀者、學術界甚至原作者對譯文質量的抱怨此起彼伏。媒體曾爆出一些翻譯狂人,他們十年翻譯二十幾本世界學術名著,結果讀者讀十幾頁就挑出四五十條錯誤。一本《傑克·韋爾奇自傳》被挑出1800多處錯誤,而萬眾矚目的《哈利·波特7》,為了追求世界同步,要求譯者三個月完工,結果出現貽笑大方的硬傷。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最近一套以正規出版社名義出版,冒牌譯者掛名的劣質「名著書系」在網上發售,這套叢書的原著來自數十個不同國家,而譯者全署名「宋瑞芬」,難怪網友驚呼其為「史上最牛翻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文學編輯室副主任黃昱寧透露,由於對版權時效性的高度重視,很多出版社為譯者預留的時間非常有限。很多譯者拿到一本原版書,往往幾個月就得拿出譯稿,致使圖書市場出現大量粗製濫造的譯本。黃昱寧還指出,一些出版社為壓縮成本,支付給譯者的稿酬相當低廉,致使一些只求賺快錢的「無良翻譯」得以從中漁利,「宋瑞芬」們大量佔據著目前的譯文市場。

  譯酬不合理人才流失嚴重

  面對目前國內翻譯界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日本暢銷書作家村上春樹的「鐵桿譯者」林少華深表憂慮。林少華接受採訪時稱:「就全國範圍而言,翻譯水平幾乎每況愈下,尤其翻譯人才青黃不接。」分析各種原因,林少華稱:「翻譯的稿酬標準還是十幾年前的,這會是個問題。一般來說,譯文千字五六十元。現在的知識分子,幹別的輕輕鬆鬆就能掙上五六百,幹嗎還要費老大的勁兒,絞盡腦汁去翻譯那一千字呢?」

  引進版《追風箏的人》以30萬冊的銷售量穩居當年的銷量冠軍,然而譯者李繼宏卻坦言,無論譯著銷售情況怎樣,都與譯者無關,因為他們的稿酬早已以千字60元的標準結清。除了《追風箏的人》,李繼宏還曾翻譯過《謀殺的解析》、《煙花散盡》、《燦爛千陽》等暢銷書。但是,這些書的暢銷並未改變他作為一個譯者窘迫的經濟狀況。

  據悉,我國出版界目前通行的做法就是,無論稿件質量高低,譯者的基本稿酬都是千字60元。而國內大多數出版社也都採用一次性付酬的辦法,即譯著交稿後付印發行,無論最終是否成為超級暢銷書,譯者的報酬都沒有變化。這樣的稿酬制度,無疑將中國的文學翻譯界推入了窘境。「國內的文學翻譯界已經流失了大量的優秀譯者。很多有著良好語言能力和文化積澱的人,都轉行去做商業翻譯了。」

  呼籲出版社與譯者建立信任機制

  文學翻譯界能否走出人才匱乏的尷尬局面,需要整個出版界攜手努力。《世界文學》主編、翻譯家餘中先表示,目前翻譯家的資源浪費很嚴重,不少有經驗的譯者被出版社牽著鼻子走,去重譯一些名著,讓出版商去瓜分再瓜分名著出版的利潤。而出版社與翻譯家之間似乎還沒有建立起一種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機制,不可能做到每部作品都由最適合的譯者來翻譯。不少出版社,根本就沒有懂外語的編輯,卻在那裡堂而皇之地出版翻譯作品,還煞有介事地聲稱「文責自負」。「搞過翻譯的人都知道,任何譯者都避免不了錯譯、漏譯,都得有另一隻眼睛來再把一道關,再挑一遍錯。」

  改變譯酬不合理的現象,需要出版社做出努力。據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平介紹,他們社千字60元的稿酬的確不高,但這也是由目前比較低迷的圖書市場的大環境造成的。不過,譯文社長期堅持在基本稿酬之外,支付給譯者一定比例的版稅。也就是說,除了基本稿酬每千字50至60元外,譯者還能在譯文社獲取基本稿酬的百分之一乘以該書銷量的印數稿酬。這意味著,所譯圖書印數每增加10萬冊,譯者所得稿酬也就增加一倍。這無疑為全國出版界完善文學翻譯的稿酬制開了個好頭。

  記者 胡曉 實習生 康樂

相關焦點

  • 你讀不懂西方文學,很可能是因為看了「假」翻譯
    文學翻譯人才難得翻譯無疑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錢鍾書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於『化境』。」
  • 在翻譯與抄襲之間「跳舞」
    更有甚者,還出現了一個人翻譯多國多種文字的「譯者」,可稱「翻譯大家」,如宋瑞芬等。這種「宋瑞芬現象」甚至成為翻譯界議論的話題與學術圈中的笑柄。 為此,出版界的有識之士,如李景端等人,多次撰文抨擊,指出翻譯出版的種種亂象,更要求學術界、翻譯界、出版界乃至有關領導部門正視並糾正這種不良傾向,杜絕譯作抄襲、剽竊的醜惡行徑,正本清源,還翻譯圖書市場以純潔和公正。
  • 一本翻譯書熱銷引出十幾個版本 "雷人"翻譯遭吐槽
    (1 /1張)一本翻譯書熱銷 突然引出十幾個翻譯版本———近期,法國思想家託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悄然走紅。市場上突然湧現出該書的十幾種譯本。一位網友寫道,為此豆瓣網上還發起過「被翻譯糟蹋的名著召集令」,各種吐槽五花八門,名著被毀得讓人慘不忍睹。《舊制度與大革命》突然熱銷十幾種新譯本快速湧現近期,法國思想家託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在知識界、閱讀界悄然走紅。
  • 當英文原著的搬運工1:編譯和翻譯有什麼區別?
  • 業餘翻譯家虞爭鳴:自學語言 參與翻譯拉丁文原著
    溫州網訊 由周維明、虞爭鳴、吳挺、歸伶昌四人翻譯的拉丁文原著《阿提卡之夜(1-5卷)》近日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填補了該書在我國沒有中文譯本的空白。  四位翻譯者之中的虞爭鳴先生,是溫州人。他經商多年,熱衷公益事業,是溫州「仁心公益」的會長。虞爭鳴愛好英語,師從溫州英語名師周任辛先生20多年。
  • 專家:翻譯"忠於原著"成文學"走出去"絆腳石
    專家:翻譯"忠於原著"成文學"走出去"絆腳石   做翻譯就要「忠實於原文」,這幾乎是絕大多數人對於翻譯的常識。如果譯者對接受地市場的讀者口味和審美習慣缺乏了解,只是一味地摳字眼,講求翻譯準確,即便做得再苦再累,譯作也註定是無人問津。」謝天振解釋說,翻譯的譯入和譯出行為,方向完全不同,適用的原則也不同。而國內翻譯界常犯的錯誤是,簡單地拿譯入活動中講究「忠於原著」的原則來指導譯出活動,絲毫不考慮譯出行為的根本目標是要跨越不同文化間的鴻溝。  要求譯者不受原著束縛做翻譯?
  • 觀點 | 中文原著如何更好地翻譯成英文?
    一旦論文發表了,就不能再次消費,包括翻譯成其他的文字再次發表。否則就有自我抄襲之嫌。這不僅是國際共識,亦是對作者原創工作的尊重和保護,更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法理念的基石之一。圖書的情況則有些不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近幾年由中文原著翻譯成英文在國內外出版的有增無減。
  • 科學網—中文原著如何更好地翻譯成英文?
    一旦論文發表了,就不能再次消費,包括翻譯成其他的文字再次發表。否則就有自我抄襲之嫌。這不僅是國際共識,亦是對作者原創工作的尊重和保護,更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法理念的基石之一。 圖書的情況則有些不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近幾年由中文原著翻譯成英文在國內外出版的有增無減。
  • 《翻譯疑雲》今年第一懸疑片,不到最後一秒絕對猜不到結局
    這是一個孩子報恩的故事,可其他國家的頂級翻譯全都來一起助陣未免太過牽強,有些翻譯就是來湊人數的,啥也沒幹,除了說幾句多國語言。作為懸疑片整體還是較平,反轉主要集中於最後十幾分鐘,挑不起大的興趣。在這殺身之際用普通話對一二三的暗號就顯得有點呆了。
  • 蚌埠翻譯,華立教育,蚌埠翻譯公司,蚌埠翻譯公司
    華立教育表示,國與國聯繫日益密切。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牽一髮而動全身。恰當精準的翻譯正是聯繫國與國之間的橋梁。似乎作為翻譯員最重要的是對於語言能力的運用。這固然重要,但是基於國家間差異比較大。需要站在它們整個文化大背景下進行作業。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了解一下翻譯員需要具備的資格。
  • 中文系用英語考試引爭議 翻譯和原著哪個好?
    部分題目還給出英國文學經典作品中的原文片段,要求學生翻譯成中文並分析鑑賞。網上對此態度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是考試的創新,有人認為是本末倒置,還有人拉出了「要保護漢語」的大旗。  英文試卷對本科生要求過高?
  • 楊憲益身後,誰來翻譯中國:銀錠橋空 金絲巷冷
    文學翻譯本來就是寂寞的事業,季羨林、楊憲益兩位獲得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老人在一年內相繼去世,他們身後,翻譯界迎來一個更加凋零的冬天。   「人家可不這麼想,人家把我們當翻譯匠」   打字機敲出來的聲音,是楊憲益家的主旋律。
  • 範曄:我沒說過我的翻譯更忠於《百年孤獨》原著
    翻譯:「我沒有說過我的翻譯更忠於原著」  記者:前幾天某書城瘋狂打折賣書,您翻譯的《百年孤獨》一直在暢銷書榜首,您知道嗎?  範曄:知道,《百年孤獨》的暢銷跟我沒有什麼關係,我也搶購了一本。翻譯的時候也找來了幾本放在手邊,但是不會在翻譯之前閱讀。一般在翻譯完章節之後,對照一下看是否有理解上的錯誤。每個人對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這是見仁見智的。你就是你,只能按自己的方式來。套用石濤《畫石錄》中的說法,「他人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他人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記者:我讀了您的譯本,語句明快、簡潔、詩意、流暢,您覺得「範譯」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 電影"飢餓遊戲"原著曾暢銷全球 被譯成多國語言
    早在《飢餓遊戲》的第一部電影上映之前,《飢餓遊戲》系列原著的第一部,就於2008年出版發行,至今已風靡歐美多年。書中對人性、政治制度、輿論宣傳、正義等等都有深刻思考與揭示。該書於2010年被作家出版社引入國內,但因缺少宣傳的緣故,反響並不強烈,直到電影上映才稍有改觀。電影或因明星光輝招人眼球,而原著卻是靠著深厚的底蘊徵服讀者。
  • 怎樣才能入門讀懂社會學英文原著?從翻譯碩士論文破解「母語幹擾」
    大多學生都會有個困惑:想讀英文原著,但讀不懂。
  • 近年來有哪些被翻譯「毀掉」的經典好書?
    所謂歐式句即是那種按照英文邏輯翻譯過來的中文句子,這樣的句子看著全是中文,但卻讀不通讀不懂讀不下,造成「三不」現象,是翻譯之中的大忌。很多初次讀本書的朋友都說讀不懂的原因即在於此。哈耶克的原著行文邏輯清晰,用詞簡單,句式也不複雜,深奧的是其思想,但結果翻譯出來之後就變得晦澀艱深,而且只是文本層面上的晦澀難懂,這一下子就把許多讀者都擋在了門外。實在令人無奈。(摘自豆瓣)
  • 年輕人才不屑涉足翻譯界 文學譯本質量每況愈下
    在這位「莎翁專家」追悼會上,不少翻譯界專家痛惜地指出,隨著朱生豪、傅雷、方平等老翻譯家的謝世,中國文學翻譯的「大師時代」已漸行漸遠。 更讓專家們擔憂的是,目前國內翻譯界人才嚴重匱乏,優秀年輕翻譯人才不願涉足這項薪酬微薄的事業,一些出版社為迎合市場,盲目趕進度出熱門書,使得文學譯本的質量每況愈下。
  • 翻譯天演論,嚴復為何執著於譯詞?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成熟,使得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翻譯市場再度迎來新的變化。而回顧中國以往的翻譯歷史,嚴復提出的「信雅達」翻譯標準,直到如今依舊指導著翻譯人員的工作。
  • 八旬老太太廣交會上當翻譯 能閱讀英文原著(圖)
    八旬老太廣交會當翻譯  廣州「老西關」霍婆婆84歲了,耳聰目明,現在還在天天學英語。春季廣交會快到了,她又打算去給外國朋友當翻譯。  霍婆婆原籍南海農村,只在小時候上過三年多社學,讀了些《三字經》、《千家詩》、《幼學瓊林》等啟蒙古詩文。
  • 翻譯沒有捷徑(名師談藝)
    這些經歷對我後來從事日文翻譯工作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日本文學作品在我的譯作中比重最大。我今天取得的成績和父親重視教育是分不開的。  我很多作品和蕭乾合譯完成。蕭乾強調翻譯要注重「神」而不是「形」,反對直譯、硬譯,強調無論翻譯什麼首先要掌握原著基本內涵。我們在共同翻譯作品時,蕭乾常常細心指導我,對我的譯文明確表達意見,我從中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