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談到信仰,扣上信仰的帽子就給很多受暴的婦女一個壓力,特別是華人有勸和不勸離的觀念。對於一個基督徒來說,要不要離開一個施暴的丈夫會是一個很猶豫的考量。
基督徒有聲博客「幸福滿家園」節目日前邀請一位黃老師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黃老師講到有一次,她聽到一個暴力事件的悲劇。有一個婦女在家裡常常受到丈夫的暴力毆打,有一次一個基督徒就向她傳福音,她就來到教會,就問教會的弟兄姊妹說:「我想離開我的丈夫,但是我現在信主了,我可不可以離開我丈夫,可不可離開這個家呢?」有一位姊妹就和她講說:「你現在已經信主了,你應該忍耐到底,為你丈夫禱告,你最後就會得救。」這位剛剛信主的姊妹就把這話放在心裡。但是過了很久以後,教會都沒有人看到這位婦女來教會,他們就很奇怪,教會小組的人就去探訪,當去找這個家庭的時候,這個家庭已經不在那裡了,隔壁的鄰居就告訴這個組長說:「兩個多月以前,這位婦女被他的丈夫打死了,這個小組的人聽到這樣的事情後,心裡非常地後悔,因為他們沒有做出適當的回應,給她正確的一個認知。
黃老師說,她認為受施暴的人為了孩子和自己的安全而必須離開暴力環境之下,她相信上帝是允許的,因為畢竟上帝的愛大過一切,他是有憐憫的,他不願意我們繼續在暴力的環境中受苦甚至死亡,受到生命的危險。對於仍然在家庭暴力中掙扎的人,她說任何選擇都是應該被尊重的,不管選擇繼續給對方機會,還是離開對方過自己的人生,然而第一個大前提就是你要保護自己的生命,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其次是你選擇了離開,一定要有信心知道前方的道路上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黃老師還講到婚姻暴力會有三個階段的反覆循壞。如果沒有外力幹涉的時候,在200對研究的對象裡面,只有7%的人會自動停止婚姻暴力,其他93%的人會變本加厲,就是說如果沒有得到外界的幫助,那一些有暴力習慣的人很難從惡性循環中跳出來。
第一個緊張期。夫妻雙方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對彼此的不滿,漸漸地這種壓力就越來越大,然後就開始有口角或衝突的發生。在緊張期時候,這種暴力的事件會比較輕微,有時候受害者會想盡辦法讓對方冷靜下來,比如說是安服對方、順從對方、或者是迴避對方。譬如說,有一次有一個先生,把太太準備的飯菜很生氣地丟在地上,這個做太太起先反省可能是我自己做菜做的不好。但是當她收拾地上的飯菜的時候,她又覺得先生太過份了吧。但是呢,接著她自己又勸自己還好事情沒有太嚴重,為了不在引起太大的風波還是別和他計較好了,她心裡想說這種事情可大可小,起碼他沒有把飯菜丟在我的臉上。這種被害的人就有一種淡化問題的心理現象,她就想說我忍一會就過去了,當暴力日漸嚴重的時候施暴者也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他也擔心配偶會離開他,就會越來越想控制對方,使得雙方的關係更加緊張。
第二個階段就進入了爆炸期。在一些事情發生後,累積的壓力終於讓一方先動手來打對方,這種嚴重的暴力之後,通常一些女性會煩棄。不過大多數的受害者都會離開現場,除非有就醫的必要,很多人女性拒絕向外求救。如果我去報警,警察來了通常讓對方冷靜下來,卻比較少阻止暴力的發生,或者只是做一些調查。或者被施暴的一方很擔心當警方離開以後自己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這個暴力的人還會再來施以暴力,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報警。
第三個時期是蜜月期。也就說,暴力經過以後施暴的這方會覺得不好意思,會用各種方式討好對方。比如說下跪啊、對不起、都是我不好、或者是寫情書、寫悔改書、送鮮花、送禮物給被施暴的這一方。那麼,受暴的這一方呢?當她氣消了以後,也不希望事情鬧得太大或是從此就永遠的不見面,因此,被施暴的一方就原諒對方,希望給對方一個機會,雙方都能夠願意合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