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現場親眼見證歷史,通過考古深度探索文明

2020-12-24 廣州日報

最近,

三聯書店推出

《了不起的文明現場》。

十個獨具代表性的考古遺址,

帶你走入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場。

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人,

為你詳述考古發掘的

歷程和文明背後的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說的是中華文明的完整性和延續性,在世界範圍內,這樣獨具特性的文明極為少見。但作為延續了數千年的文明,我們同時也面臨如何理解、看待自己的歷史,如何接續傳統?

(翻拍於插圖)

該書給普通大眾理解中華文明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遺蹟,邀請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學者,講述考古現場的發掘經歷和文明背後的故事。

全書從中國近代以來的重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十個獨具代表性的考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良渚古城、堪稱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遺址、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撥開古蜀迷霧的廣漢三星堆、見證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漢代海昏侯墓、漢唐長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號和敦煌莫高窟

同時邀請了十位長年負責這些遺址一線勘探的考古學者:劉斌、許宏、唐際根、高大倫、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段清波、楊軍、劉瑞、崔勇和樊錦詩——他們結合自己二三十年的研究工作,深入淺出地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面紗,帶領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場,講述中國十個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經歷、前沿進展以及文明背後的故事。

(出版方供圖)

在他們筆下,這一個個現場如同「時間膠囊」,展現了中國各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提供了獨立於文獻之外的歷史信息,給予我們另一種觀察中國文明的視角。

該書圖文並茂,儘可能將考古報告中的位置示意圖、平剖面圖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結合起來,為讀者還原一個現場的原境,並提供背景知識、發現過程、延伸閱讀、博物館展品等信息,將專深的考古報告、學術研究轉化為面向普通讀者的知識讀物,可供對歷史、考古有興趣,以及有意參觀遺址博物館的讀者閱讀。

更為重要的是,經由此書,或可促使讀者思考我們自身文明的價值、思考中國考古之於世界文明的意義,正如李零老師在本書《總序》中寫的那樣:「中國考古是世界考古的一部分。我們做中國考古,其實也是在做世界考古。用中國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眼光看中國,一定前途無量。」

(新書插頁翻拍)

文明: 10處重大考古發現,一部「挖」出來的中華文明史

該書「還原」了眾多考古發現中的十大考古遺址現場,從新石器晚期一直延續到宋元時期,同時也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蘊涵在內。在這「十大現場」中,我們既能看到最早的江南水鄉——良渚古城,也能感受到西域的沙漠風光——小河墓地;既有位處河南中原的二里頭文化,也有西南蜀國神秘的三星堆文化;既能看到中國考古的起點——殷墟,又能了解中國先進的水下考古——南海I號……

現場:10位一線考古學者,全景還原遺址發掘現場

該書邀請了與所選遺址密切相關的一線考古學者,他們或身為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或是學科帶頭人,眾多「國家寶藏」在他們手中驚現於世:「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從上世紀60年代來到敦煌「實習」,見證了半個世紀敦煌的考古歷程;許宏是二里頭考古隊第三任隊長,與二里頭相伴近20年,帶領考古隊一鏟鏟挖出「最早的中國」;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發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掘領隊……

(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遺蹟,翻拍於插圖)

十大考古現場:

劉 斌良 渚:5000 年前的神秘古國

許 宏 二里頭:何以堪稱「最早的中國」?

唐際根殷 墟:埋藏著一個真實的商王朝

高大倫三星堆:撥開迷霧下的古蜀故都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 小河墓地:羅布荒原上的中西文明交融之謎

段清波秦始皇陵:中央集權制的縮影

楊 軍海昏侯墓:一座布局清晰完整的漢代列侯墓園

劉 瑞 漢唐長安城:十三朝古都背後的興衰史

崔 勇南海Ⅰ號:一艘價值連城的沉船,一段塵封海底的歷史

樊錦詩敦煌莫高窟:璀璨的藝術寶庫

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

〔著者〕李零劉斌許宏等著

〔叢書名〕三聯生活周刊·中讀文叢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

相關焦點

  • 文學考古如何見證長安歷史
    文學考古如何見證長安歷史——讀《從長安到日本:都城空間與文學考古》作者:馮立君(陝西師範大學東亞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教授)  拜佔庭、阿拉伯、粟特文獻中稱呼大唐都城長安為「胡姆丹」(Khumdan),這可能是這座享譽歐亞的帝國之都獨特地位的一種表現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宋新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主要以考古和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為主要手段,重點組織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全面、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促進文明比較研究,以考古學實證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凝聚民族共識,堅定文化自信
  • 世界考古論壇揭曉十大田野考古,主題聚焦「水與古代文明」
    此外,「婆羅洲島尼亞洞穴五萬年的歷史」「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發現」等10項考古新發現獲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中國考古學:從第一個村落到第一個國家」「陶寺遺址:『中國』與『中原』的肇端」等9項獲「重要考古研究獎」。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開幕發言中表示:「對於過去的考古探討,有助於我們更真切的把握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更加從容地應對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 2015年中山大學「歷史、考古與文明」研究生暑期學校小結
    究竟,學員們在這為期九日的暑期學校都經歷了什麼?各種思考又源自於哪裡?在這裡讓我們一起回顧暑期學校的精採內容! 本年度研究生暑期學校的議題以上古文明為主,探討在跨地域和跨文化的多元視野之下,上古國家與文明的起源與演進,並思考相關史學及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的問題。
  • 跟著考古隊長看現場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近期出版的《了不起的文明現場》中得到解答。中國的考古自1949年之後,收穫頗豐,許多困擾著國人百年之久的歷史疑團,在一項項考古發掘的成果中揭露出歷史的真相。可以說這一代考古工作者,在考古發掘的同時也在改寫著中國的歷史,為傳統的史料添加最為權威的注釋。《了不起的文明現場》一書取材自三聯生活周刊·中讀APP上的一檔音頻課程,此書集結了國內十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考古現場,由十位一線考古學者講述圍繞在這片遺蹟上的疑問和故事,詳細講述考古發掘的過程,帶讀者走入中華文明的歷史現場。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大咖」帶你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
    ,拼湊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令人心生敬畏和嚮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令人欣喜的是,河南考古人始終秉承初心,辛勤耕耘,今年我省在田野考古、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領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中華文明進程、夏文化研究等國家重大研究課題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新書| 李零、劉斌、許宏等《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
    三聯學術通訊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李零 劉斌 許宏 等著鎖線精裝 全彩多圖,312頁,88元ISBN:978-7-108-06796-8► 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人:劉斌、許宏、唐際根、高大倫、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段清波、楊軍、劉瑞、崔勇、樊錦詩,以親歷者的角度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面紗,帶領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場,講述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經歷、前沿進展以及文明背後的故事。
  • 豆瓣有5部9分以上的歷史紀錄片,喜歡陵墓和考古的到來
    紀錄片一直是我最喜歡看的類型,包括食物、歷史、自然和文化。我向喜歡歷史和古墓考古的朋友推薦5部歷史紀錄片,豆瓣9分以上。《東方帝王谷》東帝王谷位於中國西北渭河兩側的山谷中,四個王朝的周,秦,漢,唐,和中國早期的最重要都在這裡崛起,資本在這裡建立。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良渚陶寺等實證文明起源的大型遺址、孔廟孔府等彰顯文化傳承的禮制建築、長城運河等勾勒國家經緯的線性遺產、布達拉宮高昌故城等見證民族融合的邊陲明珠、敦煌雲岡等印證文明交流互鑑的絲路寶藏、南湖紅船延安寶塔等傳承紅色基因的革命聖地……歷史文化遺產串聯起滄桑輝煌的過去,昭示著偉大復興的未來,蘊藏著「從哪裡來向何處去」的發展密碼。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探討考古70年,婦好墓青玉戈等展出
    開幕式現場展出的淅川下寺楚墓M1出土青玉虎形佩殷墟婦好墓出土青玉戈河南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祥地,見證了中國考古科學成長的全過程。開幕式現場河南省文物局田凱局長在致辭中提到,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文明的起源、文字的發明、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均發端於河南,構成了中國歷史的血脈筋骨。河南這塊熱土見證了中國考古學的誕生、成長並逐漸發展壯大的輝煌歷程。
  • 預告丨五千年中華文明何處尋?考古給你答案
    ,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考古公開課》欄目集合優勢資源,特別製作四集系列節目《尋找古老的中國》。延伸歷史軸線用考古書寫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考古學最大的意義之一在於「補史」,用地層中發掘到的物質文化,去書寫文獻記載之外的另一半文明史。
  • 賀雲翱: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與三位考古大師的殊途同歸
    回看近現代中國考古學史,從王懿榮發現殷商甲骨文,到安特生發現史前仰韶文化,李濟尋找夏墟及夏文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挖掘殷墟遺址,吳金鼎發現龍山文化,施昕更發現良渚文化,蘇秉琦通過陶鬲尋求周文明的來源,直到新中國考古界持續對夏、商、周乃至龍山時代或五帝時代或玉器時代再及仰韶時代乃至國家設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等,展現出一百多年來中國考古學界對國家文明形態起源問題的苦苦求索。
  • 到西安遊學,他們說:歷史有意思,考古很好玩,來吧!
    一次絕佳的行程體驗,遠離書本的枯燥,了解歷史,有意思。紀先生:此次一線專家學者在博物館或考古現場,以及複製作坊等地的講解及實際體驗,特別是策劃及主講老師王許菲精彩生動的高水平串講和總結十分難得,印象深刻,遊學效果得以充分體現。尤其是王老師對周秦的總結及方法論的講座。史料翔實,質疑合理,邏輯自洽,視野開闊。
  • 2021國考面試熱點:做好考古工作,認識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因此,必須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第一,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公眾考古實踐走入阜新
    日前,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與阜新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讓考古學走近公眾」主題公眾考古實踐活動在阜新市博物館拉開大幕。1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動承擔起「向廣大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將考古工作的全貌更真切地展現於公眾面前,讓其感受到考古學的真實、歷史的厚重以及中國文化的絢爛。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填補世界文明史空白
    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以考古調查和發掘實例來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浙江餘杭良渚遺址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古人在修建之前先修了一個長3.5公裡、寬十幾米的巨型水壩。他表示,經考古勘測,該遺址目前發現最大規模的城址總工程量,初步估算是1200萬立方米,這樣的工程量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
  • 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關強在會上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提到「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發布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第一部分關強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情況探源工程實施期間,調動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各項學術資源,融合了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深度發掘了不同學科的潛力。國家文物局與科技部一起,通過四項創新組織管理方式,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 重磅新聞 |國慶前夕, 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就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集體學習,中華文明溯源工程上升到國家戰略
    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鑑,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習近平就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4點要求。一是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
  • 全國考古界專家齊聚溧陽,共同探討梅嶺玉與良渚文明!
    溧陽文明探源工程是2019年溧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物科的創新工作之一,旨在以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為主要手段,揭示我市文明起源以及地域文化的變化發展,同時對重要文物古蹟進行提檔升級,積極宣傳文化遺產品牌知名度,為文旅開發融合提供基礎,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提供依據。
  • 【範文】做好考古工作 傳承偉大歷史(文字+音頻)
    而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每一個考古發現都會促進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強。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考古學。考古學研究要以傳承文明為己任,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要以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為契機,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