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好吃的自然少不了。每逢年關將近,市民們都忙著剁肉宰魚。街邊電線上一串串一排排的醃魚醃肉,曾是武漢舊城的一道風景線。為城市增添了不少年味,如今電線沒有了,可這手藝還在,
市民們備年貨的熱情不減
要提醒的是
健康意識也不能忘哦
周先生家住漢口,冬至時已醃了10條魚,前幾天有親戚誇他的手藝好,找他要了幾條醃魚,他怕過年不夠吃,日前趕著又買了幾條大魚回來醃製。
誰知他在洗魚時,左手大拇指不慎被魚刺扎了一下,當時他感覺手指有點刺痛,因沒有流血,他就沒當回事。
接下來的幾天,他感覺手指被刺傷的部位越來越痛,整根手指又紅又腫,不能彎曲,趕緊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
醫生詢問病史後,根據其症狀確診他患上了類丹毒。經過對症治療後,13日他的感染症狀逐漸好轉。
記者採訪得知,年關將近,
江城醫院接診了不少
跟周先生有類似遭遇的患者。
專家指出,臨床上,
因小傷口引起膿毒血症的情況並不鮮見,
傷口沒有得到正確處理,
細菌、真菌等感染源便可能乘虛而入。
2019年1月,赤壁市民孫先生買回十多斤肉準備醃製臘肉,製作時左手食指被菜刀劃了一道不到一釐米的小傷口,因沒怎麼出血,他稍微處理一下傷口便繼續幹活。
一周後,孫先生發現左手手臂腫了起來,洗澡時連秋衣都脫不下來,他立即趕到當地醫院。
經過一周治療後,炎症越來越嚴重,孫先生左手手臂腫得像大腿一樣粗,皮膚上長出水泡,還滲出膿液。他輾轉來到武漢市第四醫院手外科就診。
隨後的急診手術中,醫生將壞死的膿性液體和組織清理。好在感染病灶並未進入血液,患者入院接受兩次手術後,感染被有效控制。
2017年1月10日,廣州55歲的朱先生醃製一條太陽魚,在給魚身抹鹽時,右手不小心被魚刺扎了下。他本來沒當回事兒,結果第二天開始發燒,右手明顯腫脹。
被送醫後的朱先生更是全身發冷、嘔吐甚至陷入半昏迷。經搶救甦醒後,朱先生的右手持續腫脹,異常發黑,還伴有劇痛。
醫生診斷後發現,原來朱先生有肝病,懷疑是感染了海洋創傷弧菌,因為肝病患者對創傷弧菌根本沒任何抵抗力。而此時,朱先生手部肌肉和筋膜已腐爛。
經檢測,朱先生確診感染了海洋創傷弧菌,且創傷弧菌已感染了血液,造成了菌血症。隨時會在內臟或其他器官復發。醫院對其進行了緊急截肢手術。
專家介紹,像魚、蝦、螃蟹、貝殼類等海產品中本身帶有很多細菌,肉類的骨頭和魚的魚刺上面也含有大量的細菌,當市民不小心被刺傷或者手上有創口時,就會因此類細菌感染導致發病。有時候不起眼的劃傷、擦傷都可能引發大麻煩,如果不及時處理,還可能引發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專家建議,臨近春節,市民在殺雞宰魚、清洗魚蝦等時,應戴上橡膠手套做好防護,以免皮膚被刺破。如果手指不慎被劃傷、扎傷後要用清水反覆清洗傷口,再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避免感染。一旦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應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儘早進行抗感染治療。
如傷口比較表淺時,可以用碘伏消毒清洗傷口,再用創可貼包起來;
如果傷口比較深,出血不止應該加壓包紮並迅速前往醫院就診,有的需要進行縫合以及進行破傷風處理;
假如手指被切斷,要用乾淨的布料包裹斷指,最好能用冰塊低溫保存,儘快前往能進行專業創傷治療的大醫院,以免影響斷指再植。
當然,平時吃飯誤吞魚刺,一定要小心處理!
因吃飯時誤吞一條魚刺,這名30歲來自順德的姑娘霍女士(化名)日前經歷了一場死裡逃生。這根魚刺穿過咽喉部,進入食管時偏離即將滑落到胃的路線,中途橫加一腳插入主動脈,離心臟非常接近。被異物侵入的主動脈,一旦引發大出血,患者生命垂危。
因胸痛發熱近一周,霍女士拍攝胸片時終於發現了這根魚刺的存在。
因魚刺位置太兇險,這名女子經當地醫院轉診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經過開胸手術,上人工心肺機輔助,醫生終於順利完成主動脈分離,找到那根魚刺,平穩將其取出。在ICU觀察兩日後,霍女士順利轉到了普通病房,今日病房中,霍女士父親守候在女兒身邊,看著女兒已無大礙,父女倆均感嘆,「沒想到這一切居然是誤吞一根魚刺帶來的」。
醫生提醒,魚刺雖小,造成的破壞性可以很大,一旦有魚刺持續卡喉或者造成其他身體器官不適的情況,勿擅自吞飯糰強咽,應儘早到醫院由醫生用專業器械將其取出。
4月8日,霍女士在家中與家人一起晚飯,在吞咽一塊魚肉後,霍女士感覺到有點不適,卻說不出所然,因沒有咽喉部刺痛,她沒有意識到誤吞了魚刺。 再進食一口飯時,霍女士感到非常明顯的胸痛,「我當時以為是自己心臟突然出現問題了。」
直到兩天後,胸痛越來越明顯,並且牽扯到後背痛,並且出現反覆發熱的症狀,霍女士以為自己突然心臟問題,非常緊張,隨機輾轉多家醫院求診。
4月14日,在當地醫院做胸部CT檢查,這才發現霍女士食管上段有一根魚刺穿透食管,刺入主動脈。由於魚刺已經進入一周,主動脈水腫明顯,腫脹嚴重,加上這個部位非常兇險,如不及時處理將引起主動脈周圍化膿及大出血危及生命,後果不堪設想 ,霍女士隨即被轉診至南部戰區總醫院。
該院心臟外科張衛達主任獲悉情況下,考慮到患者魚刺已扎破主動脈一周,並出現了發熱和主動脈局部血腫,立即安排儘快手術。當天晚上心臟外科聯繫了消化內科、介入科專家進行聯合會診,由於魚刺穿透主動脈致局部血腫且已經存在感染跡象,介入治療容易引發感染,因此選擇手術治療可能更加合理,可以清除異物,縫閉主動脈和食道破口,清除感染病灶,局部開放引流預防感染加重。如果用食道鏡取魚刺,可能會發生大出血、食管穿孔、縱膈感染等不良後果。
安排妥當後,霍女士在全身麻醉下行開胸手術,張衛達主任主刀。因為魚刺從食道側壁刺入主動脈後壁,必須將主動脈分離,才能找到破口和魚刺。由於魚刺刺破食道已經一周了,局部有血腫和炎症改變,手術一碰就出血,當分離接近魚刺部位時,就有血液噴出,情況非常棘手。
為了一旦取出魚刺引發大出血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醫療團隊在手術過程中同步啟動了人工心肺機輔助,一旦發生大出血危及心臟,人工心肺可以即時實現血液循環。手術持續了四個多小時,張衛達順利找到出血部位縫合止血,取出魚刺,清潔創面,修補食道表面破口。當這根潛伏了一周的魚刺被取出時,尺子度量約長2.5cm,一頭非常尖銳,像一把鋒利的刀。
在ICU躺了兩天順利度過觀察期後,霍女士隨即被轉到普通病房。今日在病房中,霍女士告訴記者,事後回憶,這根魚刺很可能是來自鯪魚魚頭部位的魚骨,她萬萬沒想到,導致自己胸口痛一周,緣是魚刺所致,「吃飯時完全沒意識到是吞了魚刺了,我還以為自己的心臟出現問題了。」
「魚刺刺入主動脈的案例非常少見,也非常兇險,一年出現幾例中,死亡率高達50%。」來自該院心臟外科副主任王曉武表示,該類型的手術非常棘手,也非常兇險,主要在於兩點:一是魚刺刺入主動脈後,該部位壓力非常大,取出那刻,壓力釋放出來,容易導致主動脈血液噴湧而出,危及生命,所以當時上了人工心肺機器進行「保駕護航」;二是該主動脈水腫後發生粘連,很容易出現感染等併發症,主動脈位置離心臟非常近,這也是致死因素之一。
王曉武介紹,一般誤吞魚刺常發生在咽喉等表淺部位,醫生用喉鏡可取出,如果魚刺進入了食道或是滑落到胃,也可以用食道鏡、胃鏡等工具取出,如果魚刺突然改變路線,橫衝直撞,由於食道離氣管、主動脈部位比較近,所以這兩個部位最容易「中招」。
負責這次手術的主刀醫生張衛達提醒,魚肉營養豐富,在沿海地區吃魚是人們的生活習慣,但誤吞魚刺被卡的現象常常發生,魚刺卡喉,人們習慣用米飯或菜吞咽將魚刺帶入消化道,或喝醋希望軟化魚刺,採用這樣的辦法,是非常危險的。 在臨床上有不少報導關於誤食魚刺造成的食道氣管瘻,穿破血管感染後置換人工血管或腔內支架再感染,食道穿孔胸腔感染甚至胃腸道穿孔等等,花費了大量金錢身體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所以,當被魚刺卡入咽喉或食道時,千萬不要用食物反覆吞咽 ,應該到有相應設備的醫院用咽喉鏡或食道鏡取出魚刺。當然,重要的是預防為主,在吃魚時候儘量不說話,不打電話,不看電視,應該細嚼慢咽。切記小魚刺有時會讓人付出巨大的金錢甚至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