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曾說:「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的確,失去母親的愛,是人這一輩子最難過的事情。
而季羨林,也經歷過這種痛失母親的痛苦。
當時的他在外求學,8年不曾回家,最終也沒能回來見母親最後一面。
一、背井離鄉,只為學習
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可以說是為了學習到處奔波的一生。
他出生在一個很不起眼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家裡沒有一本書可以讓他學習。
但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人中龍鳳,為了讓季羨林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將他委託給了叔父季嗣誠,從此季羨林進入私塾讀書。
季羨林晚年回憶說:「我六歲離開父母,童心的發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試想,我能躺在一個父母之外的人的懷抱中,撒嬌打滾嗎?不,不能,這是難以想像的,叔父當然對我好,但他『望子成龍』,要求十分嚴格。」
誰不希望從小到大,父母都陪在自己身邊?
季羨林的童年是無趣的,從到叔父家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踏上了學習之路,8歲進師塾,10歲學英文,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但無趣的生命,也會有點滴細小的趣味。
他的叔父會從鄉下帶回幾隻兔子,讓季羨林解解悶。
但這種有趣,終究抵不過父母陪在身邊的安全感。
孔子說過:「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季羨林的童年,不是被父母之愛澆灌著的童年。
二、親情牽絆一生
在叔父季嗣誠的嚴厲陪伴下,季羨林的求學之路也比別人更辛苦。
他6歲進入當地私塾學習,7歲後,在山東省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習英語,12歲考入中學。
在此過程裡,季羨林每天都被學習充實著,根本沒有時間回家看看父母。
他以為,只要讀完高中讀完大學,就可以和父母團聚了。但奇怪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總是很容易從指縫間悄悄溜走。
學習也很神奇,只要一入門,總感覺會學的不夠、學的不精,總想再學一點再努力一點。
於是,季羨林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又背上行囊去瑞士留學。
在他生命的前半段,他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在父母身邊。
可時間不會放過任何惹。
隨著時間流逝,父母的身體會越來越差,一直到母親死去,季羨林也沒能看到她最後一面,這也是他的終身遺憾。
都說父母是安穩的歸宿、是溫暖的港灣、是永恆的追求。
季羨林很後悔自己沒能在八年中,抽出那麼一點點時間,回家看看。若是早知如此,他也絕不會錯過和母親最後相見的機會。
朱光潛先生曾說過:「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田地」。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完美的,每個時期總會出現酸甜苦辣的小插曲,當時會覺得,怎麼上天不眷顧自己,可當自己回頭看看時,卻發現樂趣無窮。
也許親情就是這樣,總是像一條線繩一樣,羈絆著人的一生。
三、不完美才是人生
除了親情,在婚姻方面,季羨林也是有遺憾的。
父母之約,媒妁之言,他和彭德華走入了婚姻。雖然妻子彭德華只是小學畢業,但季羨林從頭到尾都沒有嫌棄過她。
在季羨林眼裡,彭德華溫柔賢惠,懂得生活,很會照顧孩子。上對公婆,她盡到了孝道;中對丈夫,她做到了忠誠;下對兒女,她做到了愛護。
他很敬重他的妻子,但在夫妻生活中,敬重是一方面,愛,是另外一方面。
因為季羨林是家中的獨苗,背負著傳宗接代傳遞香火的使命,因此,他步入婚姻的時間很早,那一年,他不過18歲。
婚後,季羨林進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學習德文,從大學畢業後,他到濟南教書。
季羨林並沒有隻局限於已有的知識,教書一年後,他又重拾行囊,離開家庭,去德國更深一步的進修。
經歷了長達31年的分居生活之後,他和妻子終於又在一起生活。
或許也是這三十一年的分離,才讓兩個人更加珍惜在一起時光。
季羨林也是個明白人,他有一篇隨筆叫「不完美才是人生」。
或許,他早已看透了人世間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