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媽寶經,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寶寶們可以開口說話了,這對爸爸媽媽來說可是天大的事哦!
從無任何含義的咿咿呀呀,到能夠說出簡單的「爸爸」、「媽媽」,再到能夠說出一些簡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這些都是寶寶們的成長進步。
有的媽媽看到別人家的娃娃,連古詩都能學著背上幾句了,自己的寶寶卻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不由得擔心起來,甚至有的家長會懷疑:是不是自家寶寶太笨了呢?
因為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寶寶們開口說話的時間都有一些微小的不同。
但是如果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比別家的寶寶晚了太多的話,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因為這很可能是寶寶的語言功能遲緩了。
雖然老一輩的人常常說「貴人語遲」,認為孩子長大了就好了,但是我們只能將它當做一句安慰的話來看待,因為孩子說話太晚了,確實是個不小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很有可能是家庭因素造成的。
寶寶開口說話晚,大部分都是因為家庭中以下這些原因導致的。
1. 孩子吃得太精細了
有的家長總是擔心寶寶吃的食物太硬了,導致寶寶不方便消化和吸收,從而會選擇把輔食做得非常的精細,但是要知道,這樣子做是不利於寶寶的咀嚼功能得到很好鍛鍊的,這會導致他們的口腔肌肉也不能很好的發育,進而會影響到語言的發育,從而出現說話較晚以及發音不準的問題。
2. 家庭環境中缺乏溝通交流
在說話方面,只有保證充足的輸入,才能有足夠的輸出。
但是很多家庭的語言環境並不是那麼的好,在和寶寶交流的時候,認為和寶寶說話,說了他們也聽不太懂,所以會選擇較少的交流,但是殊不知,這樣子與孩子較少的交流,會導致孩子語言功能受到影響。
3. 家長總是喜歡替寶寶說話
在一些家庭中,有著喜歡代替寶寶說話的情況。
因為是自家帶大的孩子,所以他們的一個眼神、一個微小的舉動,家裡人都能很好的理解寶寶想要表達什麼,需要什麼。
因此在孩子及時是剛想要說話的時候,大人麼就搶先一步替寶寶說了。
但是家長們可千萬不要為此感到「驕傲」。因為在說話這件事情上,家長們千萬不能替寶寶們「代勞」,這種「善解人意」的行為方式,最終會造成「說寶寶的話,讓寶寶無話可說」。
4. 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時間太長
現在的小孩,才2、3歲,就盯著電視、手機屏幕看個不停,裡面各種好看的動畫牢牢地吸引住了他們的眼球,但是這些電子產品,都是單向的輸入。孩子只能被動的一直接收,而沒有雙向的互動,這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是有很大的阻礙的。
總而言之,孩子說話晚的原因,可以歸結於兩點:一是語言接受,二是語言表達。如果在孩子剛開始學習話話的時候,這兩點中有一點得不到滿足,那麼就很可能導致孩子說話遲緩。
但是前面也提到了個體差異的問題,因此,這還是要根據自家寶寶發育情況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說話時間,比如,在孩子1歲的時候,可以說一些「爸」、「媽」等簡單的詞彙,但是卻不能指望他們能夠來上一段三字經。
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說話
我們已經知道,有輸入,才會有輸出。所以想要寶寶能夠開口說話,並且多說話,那麼就要先讓他們的腦海中有一定的詞彙儲存量。
孩子的詞彙來源,與周邊所接觸和體驗到的一切都相關。因此,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去體驗。
例如,當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到大象的時候,他們也許就會興奮地喊「啊啊啊」,在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說「大象」,然後給孩子一段反應的時間,接著重複幾遍,加強他們的語言學習,用這樣的方法,不僅能讓他們對於詞彙的匹配對象記憶加強,還能很好的引導他們開口說話。
對表達給出及時且恰當的反應
當孩子能夠說出一些簡單的詞彙的時候,家長要給予及時的反饋,這種反饋不僅僅只是誇獎孩子,還可以選擇將孩子說出來的句子擴展一下,比如當孩子拿著手上的玩具車的時候,能夠說出「車」這個詞,那麼家長這時候就能夠及時的補充到「紅色的玩具車」,這樣不僅增多了寶寶的詞彙擴展,還加強了孩子的語言表達。
所以說,當孩子出現了晚說話的情況時,不要覺得是孩子太笨了,也許只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給孩子說話的條件和機會而已。
關注「媽寶經」,每天學習專業有用的育兒知識,做新時代好媽媽!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記得給我們點讚並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