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是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北京市教育系統聚焦西藏、新疆、青海、內蒙、河北等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有序推動京豫、京鄂、京瀋、京贛、京銀、京什以及京津冀協同等領域的教育合作項目,發動並組織全市一大批一線教師、教育專家積極投身教育扶貧,打好「組團式」支教、「融入式」跟崗、「精準式」送教、「手拉手」合作等一系列教育援助「組合拳」,用教育的力量助推脫貧攻堅,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決勝脫貧攻堅
支援邊疆,「讓我去」
苑毅楠是北京市海澱區圖強第二小學的德育主任。2019年7月,他以援藏教師的身份走進拉薩市實驗小學,擔任這裡德育主任一職。
圖為苑毅楠老師。
剛一進藏,看到頭頂上湛藍的天空、雪白的雲朵和那遠處山尖上層層的白雪,苑毅楠覺得一切都這麼美好。沒想到的是,當天晚上劇烈的「高反」就以它獨特的方式向苑毅楠「示威」。苑毅楠盡最大努力適應著這裡的一切,堅持用最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他重視用理論武裝頭腦,確立了「真情援藏、科學援藏、奉獻援藏」的理念。作為德育主任,他為來自拉薩市不同學校的一百多位班主任作《以愛育愛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主題講座;組織「悅讀伴愛成長·我愛我的祖國」「民族團結知識進校園」「北京拉薩手拉手」等一系列精彩活動。「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苑毅楠用這句援藏人經常說的話不斷鼓勵自己,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好幹部的使命和擔當。
圖為張永東老師。
「讓我去!」2018年,聽說學校接到精準幫扶新疆和田洛浦縣高級技工學校的任務時,平谷區職業學校教師張永東第一時間請纓前往。「因為,那是我曾經付出青春、魂牽夢繞的地方。」張永東說。
原來,2008年,張永東就作為平谷區第六批援疆隊伍的一員,來到新疆和田策勒縣開展援建工作。和田縣緊鄰崑崙山,北面是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常年風沙不斷,熱辣的太陽曬得皮膚生疼。在那裡,他帶著使命和責任,頂著戈壁灘的烈日風沙,完成了三年的支教生活。
為實現精準幫扶,這一次,張永東和他的同事一行8人一來到洛浦縣高級技工學校,就展開全方位的調研,最終確定了新教師培訓、學生交流訪學的工作重點。針對學校新教師較多的現狀,支教團隊為新教師進行了「如何備好一堂課」「如何開展課題研究」專題講座;為貧困戶學生進行了「走近儒家思想,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專題講座;師徒結對子、親自上示範課……為期三周的送學支教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開展。
像苑毅楠、張永東這樣在深度貧困地區開展幫扶工作的北京教師不計其數。據悉,「十三五」以來,北京市教育系統面向受援地區累計投入教育援助資金40億元,統籌實施教育扶貧支援項目1000餘個,16個區教委、24個直管直屬單位、1300多所大中小幼職院校直接參與,助力受援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決勝脫貧攻堅
紮根山區,用堅守詮釋「奉獻」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進大涼山深處的金陽中學,毛學慧和她的同事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為山鷹文科班學生講授政治課、組織開展德育工作、處理學校宣傳事務、統籌貧困學生資助……忙起來,毛學慧經常是一整天都閒不下來。
圖右為毛學慧老師。
毛學慧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的一名教師。2019年,她受北京市教委委派,來到地處大涼山腹地的四川省金陽中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這裡是彝族聚居區,是全國52個未脫貧的深度貧困縣之一。毛學慧告訴記者,「學校教師少、學生多,工作量非常大。」除了任教政治課,她還兼任學校的德育副校長,每天從早上7:30忙到晚上9:40,而且一周要工作六天。
雖然條件艱苦,但毛學慧依然堅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深耕德育工作。培訓學校國旗班、創建學生記者團、組織「我們的節日——彝族年」金陽中學主題徵文、開展「北京·涼山學子共築中國夢」閱讀交流活動……她帶領金中幹部教師不斷創新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和增長點,通過一系列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氛圍,還助力金陽中學取得歷史上最好的高考成績。
除了校內的工作,她還用「德育課程+」的理念帶領金陽縣其他支教教師和當地教師共同開展覆蓋全縣中小學和幼兒園學生的「防火安全教育」「衛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開啟了金陽縣全學段教育模式。
黨的十九大要求,「要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近年來,北京在加大對外省市援助協作的同時,也針對全市農村地區加快制定出臺鄉村小規模學校、寄宿制學校建設和內涵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村中小學發展提質增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圖為楊秋香老師。
楊秋香,1996年7月畢業於密雲師範學校後,被分配到北京市密雲區東邵渠鎮中心小學任教。從此,她愛上了這座大山深處的寄宿制學校。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和最真摯的愛都獻給了山區的教育,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
從上任的第一天起,楊秋香就嚴格要求自己,爭挑重擔、率先垂範、言傳身教、愛崗奉獻。她經常利用休息時間輔導跟不上進度的學生,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有人說她「太傻」,有人勸她「算了吧」,每每聽到這些,她總是一笑而過,「這裡的孩子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從教二十多年,楊秋香紮根山區,甘於清貧,用堅守對「奉獻」做了最好的詮釋。
一直以來,為了提高教師待遇,國家對一些偏遠地區採取了諸如「山區補貼」等多種財政補貼。然而,偏遠地區仍然經常出現較大的教師「缺口」,「留不住人」的現象依然存在。
「要解決農村教育的質量問題,就一定要下大決心,解決農村學校的師資問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要建立推進義務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思路,對西部貧困地區需加大中央投入,而對其他有充足教育經費的地區,要促使當地政府在本區域內,從經費分配、師資配置等方面,力求教育均等化。「像偏遠區縣,就可以在給教師的正常工資之外,增加補貼,吸引好老師。」
決勝脫貧攻堅
打造一支 「帶不走的師資隊伍」
今年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由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學院和保定教育局攜聯合舉辦的保定貧困縣幼兒園張春炬園長工作室在線上舉行啟動儀式。此舉旨在通過創新研修方式深入推進教育扶貧工作的開展。
近年來,北京市教委在教育對口幫扶河北省保定市過程中,精準對接北京優質教育資源,開創教育扶貧協作新模式,補齊教育短板,助力脫貧攻堅。目前,參與京保教育扶貧協作結對的北京學校有79所,被幫扶的保定學校有105所,逐步實現了全學段全覆蓋,累計助力受援地區5.7萬人擺脫貧困,為保定市貧困縣打造了一支留得下、帶不走的師資隊伍,有效提高了貧困縣鄉村師資專業素養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圖為陳麗教授。
北京教育學院高級研修中心主任陳麗教授可以說是保定貧困縣名校長工作室工程的總策劃人。自2019年該項目啟動後,每月驅車幾百公裡往返京保之間,下校視導培訓、調研診斷、論文指導、線上培訓……已經成為陳麗的工作常態。
截至目前,陳麗和她的團隊已推動保定貧困縣系列名校長工作室等9個扶貧項目共1044名學員進行線上直播培訓,共舉行130場直播,涉及建檔立卡學生數13729人,同時培訓輻射人數28000餘人。「開展這種扶貧項目,我們雙方是互利共贏的關係。」陳麗覺得,自己有責任更有義務,促進這批學校發展得更好。
文字:韓莉 常悅 雷靈
圖片:本人提供
編輯:現教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