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戰時期著名的衝鋒鎗,相信浮現在眾多軍迷腦海中的,絕對少不了蘇聯的「PPD40」衝鋒鎗以及「波波沙衝鋒鎗」,也就是「PPsh41」衝鋒鎗。
雖然兩者的製造工藝各不相同,前者是銑削為主,後者則是衝壓為主,但是研發目的都是一致的。
都是為了彌補蘇聯在「冬季戰爭」中所暴露出來的裝備劣勢而生。
故而於1939年12月,史達林專門籤署了一項命令,要求加快蘇聯新式衝鋒鎗的研究進程,參考對象便是當時芬蘭步兵手裡為數並不算多卻爆發出巨大威力的「索米M1931式衝鋒鎗」。
這也就直接導致兩者的屬性其實相差並不算大,搭載的都是7.62 x 25 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射程也都在200米左右,理論射速更是一個每分鐘1000發,一個每分鐘900發,相差也不大。
但問題也正是出在這裡。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截止20世紀40年代末,也就是二戰結束後不久,波波沙衝鋒鎗的總產量是達到了600多萬支,當之無愧的二戰衝鋒鎗產量第一名。
如此大的產量,勢必就會因為追求產量而間接拉低個體的質量,從而衍生出一系列的質量問題。
畢竟蘇聯當時的處境並不算好不是嗎?所追求的也正是能給儘可能多的蘇聯步兵都配上衝鋒鎗。
反觀PPD40衝鋒鎗,1940年只生產了八萬多支,1941年就更不用說了,只生產了五千多支,那麼以波波沙衝鋒鎗那巨大的產量,是不是就代表著會有很多問題?
可事實上,波波沙衝鋒鎗不但產量高,而且精度也是要明顯要高於PPD40衝鋒鎗,甚至於在二戰後,美國還專門測試了一次,結果發現波波沙的精度甚至還超過了德國的MP40衝鋒鎗,明擺著具備著極高的性價比。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波波沙衝鋒鎗做工粗糙
難不成波波沙在保證精度的同時還保證了質量,做工十分精細?其實不是。
就好比波波沙衝鋒鎗從始至終都未能徹底解決的供彈問題,作為跟PPD40一樣採用71發彈鼓的波波沙,在早期的時候甚至只能使用彈鼓供彈,而不是像PPD40那樣還同時有一種25發的可卸式彈匣。
而供彈問題的根源剛好就在這個彈鼓上,一是供彈彈簧的彈力不夠,在每次都將彈鼓裝滿的情況下,很容易因為子彈太多而導致彈力不夠,發生一些斷供的現象。
子彈少裝一點雖說可以有效降低子彈斷供的現象發生,但這樣其實和直接裝彈匣沒什麼區別,火力持續性都被削弱了。
而同樣使用彈鼓的索米衝鋒鎗以及「PPD40」衝鋒鎗,卻幾乎沒有類似的現象,原因顯而易見,就是波波沙衝鋒鎗製造工藝的問題。
再者,為了讓波波沙更為輕便,早期波波沙的彈鼓殼厚度都很薄,只有0.5毫米,與一個薄鐵皮幾乎沒差了。
而戰場上最不缺的就是磕磕碰碰,一旦彈鼓變形,裡面的子彈就很容易被卡住,同樣會發生斷供的現象。
波波沙衝鋒鎗那35發的彈匣也就因此而來,而後來蘇聯軍方發現還是不行,所以才在1942年11月將彈匣的厚度提升到了1毫米,至於彈鼓,更是到了1944年才相繼加厚。
但這些還不是最關鍵的原因,由於當時的蘇聯在工業水平上還不算多麼先進,在波波沙衝鋒鎗那龐大的產量需求之下,所製造的很多波波沙彈鼓或者彈匣都面臨著一個「公差」比較大的尷尬情況。
這也就意味著不是同一批次出廠,或者不是在同一個地方出廠的,就很容易面臨一個彈鼓裝不上或者打著打著掉下來的尷尬情況,所以蘇聯軍方也就只能以編號的方式來保證彈鼓與武器儘可能的匹配。
可能會有很多人都覺得波波沙的精度跟彈鼓又沒有什麼關係,但問題是精度跟裝配工藝有關係呀,零件越精密,精度自然也會相應的提高一點點。
那麼大家再看波波沙那600多萬的產量,以及彈鼓這一系列的問題,以蘇聯當時的工業條件,能談得上精密嗎?顯然不能。
這也就意味著波波沙之所以在精度上明顯要高於PPD40衝鋒鎗,其實重點並不是在裝配工藝上,而是在衝鋒鎗自身的設計上。
波波沙衝鋒鎗精度高的實質
而在設計上對衝鋒鎗精度影響最大的無非就是槍機、槍管、以及槍口三個。
先說槍管,波波沙的槍管已經誇張到直接將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一分為二,就能直接變成兩根波波沙槍管,幾乎可以說是想盡了辦法的簡化製造難度。
自然也就意味著在槍管上實則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設計,PPD40自身也是線膛設計,所以在槍管精度方面兩者並沒有什麼明顯差別。
那麼再說槍機,這點波波沙和PPD40也幾乎一樣,兩者都是「開膛待擊」的開放式槍機,不需要專門將子彈上膛,而是由槍機的運動去推著子彈的上膛並完成擊發。
優點是能有效幫助武器散熱,零件數目少,且有利於提高射速。
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後坐力普遍偏大。
這也是開放式槍機普遍應用於機槍以及衝鋒鎗的主要原因。
那麼也就只剩下了一點,也就是「槍口」。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波波沙衝鋒鎗的槍口和「PPD40」衝鋒鎗其實有著很明顯的區別,波波沙的槍口之前還有一截輔助散熱的「散熱片」。
而且還上方與下方的最前端還不是水平的,呈現出一種上長下短的傾斜角度。
反觀PPD40,最前端就是槍管的最前端。
波波沙的精度之所以高於PPD40,甚至高於德國在二戰期間普遍使用的MP40衝鋒鎗,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點大家可以參考下「槍口補償器」的設計,或者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槍口防跳器」。
咱們就以手槍為例,大家想啊,士兵在操作槍枝射擊之時,後坐力是水平向後的,這個沒錯吧?
但是由於有了握把,手的作用也同樣會提供一個反作用力,那麼後坐力的方向勢必就會因為槍管上下方力的不平衡而產生偏移,也就產生了槍口上跳的現象。
後面帶有託把的武器其實也同樣如此,因為託把的位置也同樣是在槍管水平偏下一點。
如果大家再仔細看看波波沙的槍口設計,相信大家也可以很輕鬆的發現在那一截超出槍管的散熱片上方,跟左右兩邊都各有一個孔洞,下方則沒有。
這也就意味著子彈在從槍管口飛射出來之時,所攜帶的膛壓或者火藥氣體會同時從左右以及上方的孔洞宣洩出來一部分。
如此一來,也就等同於是在上方以及左右兩邊也給了一個可以抵消後坐力的反作用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的平衡。
那麼大家說,在這種情況下,精度會不會有著明顯的提升?
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有的,就好比後面由蘇聯蘇達列夫工程師設計的PPs43衝鋒鎗,如果真的沒用的話,前面那個看起來貌似多餘的鐵片又是幹啥的?
畢竟一旦遇到劇烈撞擊啥的,這個鐵片一變形,那子彈可就不一定射的出去了,甚至反而會傷了士兵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