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槍波波沙,連志願軍都賦歌稱讚,不愧二戰名槍

2020-12-22 花辰月夕102237

「將一件武器設計得很複雜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設計得很簡單卻是極其複雜的事情。」 蘇聯軍械設計師沙普金名言.他設計的波波沙衝鋒鎗(PPSh 41)正是貫徹了這個理念。

PPSh41式7.62mm衝鋒鎗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漢譯:波波沙衝鋒鎗 又名:人民衝鋒鎗、人民轉輪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奇功,是二戰名槍之一,它用於取代PPD系列衝鋒鎗。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託化部隊。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600多萬支。

波波沙

詳細資料:PPSh41性能參數:

口徑:7.62mm

彈藥:7.62×25託卡列夫手槍彈

彈容藥量:71rds'彈鼓/35rds』彈匣

理論射速:900rds/min

表尺射程:50~500m

有效射程:100~200m

射擊方式:單/連

工作原理: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射擊

其實吾黨在解放戰爭中就能夠仿製蘇式衝鋒鎗了。曾有人懷疑電影《集結號》中(故事發生在淮海戰役期間),出現我軍使用波波沙的鏡頭純粹是子虛烏有,但其實是真實的。當時設在大連蘇軍太平洋海軍基地的吾黨建新公司(利用大連日本軍工企業組建而成),就生產過蘇式衝鋒鎗,其產品大部分經海運到山東俚島,再由支前民工用小車送到淮海戰場。這個大家百度一下「建新公司」便知曉了。所以志願軍參戰初期使用的波波沙,其實有一部分也是吾黨自行生產的。

二戰期間,蘇聯大部分青壯年男人都上了前線,所剩的熟練技術工人還需投入其他更為精密的武器的生產。所以蘇聯波波沙衝鋒鎗的大部分零件採用衝壓工藝製造,其主要零件在汽車修理廠或其它小廠由技術不熟練的婦女、兒童、老人等使用非常簡單的設備生產。但製造槍管是個費時費力的事情,且屬精密部件,單靠婦女、兒童、老人使用非常簡單的設備是生產不了的。咋辦?蘇聯人傳統的毛子式的思維方式起了重大作用,把莫辛-納甘步槍槍管從中間一分為二,就製成兩枝波波沙的槍管了,複雜的事情就這樣簡單的解決了。

朝鮮與中國自己生產波波沙,也算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了。一是借戰爭需要為理由,迫使蘇聯出讓波波沙的生產專利,二是迫使蘇聯將原作為戰利品拖回蘇聯的兵工廠機器設備重新拖回來。曾看一歷史文章,二戰結束時,蘇聯將長春郵電局的一臺大型電話交換總機給拆走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作為後勤基地的東北,通訊暢通是大事,蘇聯不得不又將那總機重新運回裝上。

二戰蘇軍最著名的戰術當屬「坦克騎兵」 ,五、六個裝備波波沙衝鋒鎗和手榴彈的蘇軍士兵搭乘一輛坦克,而數百輛搭乘步兵的坦克會向德軍防線發動高速衝擊。 這些搭乘的步兵暴露在各種各樣的火力之下,通常傷亡慘重,一旦坦克突破敵陣,倖存的步兵會跳下車來四處掃射,大量殺傷近旁的德軍士兵。有統計數據顯示,每次攻勢坦克騎兵的平均壽命只有5天,這種自殺式的進攻卻非常有效,不斷粉碎德軍的防守。二戰中蘇軍是衝鋒鎗裝備最普遍的軍隊,有時整連整營的步兵清一色地配備波波沙。

二戰給人的啟示之一,就是精英路線敵不過群眾路線,數量最終一定戰勝質量。對戰爭貢獻最大的武器,通常是性能可靠(不一定要優異),數量龐大。一件武器無論性能再優越,如果不能大批裝備部隊,都無異於紙上談兵。

整個戰爭期間蘇聯一共生產了600萬支波波沙衝鋒鎗,數量之龐大,英國司登(400萬支) 、美國湯普森(200萬支) 、和德國MP40(120萬支) 都無法相比。

更為可貴的是,波波沙的射程、準確性、可靠性以及密集火力都勝過其它衝鋒鎗一籌,在性能方面大概只有芬蘭索米可以與之相比,但索米整個二戰只有8萬支的產量。以實戰標準衡量,蘇聯波波沙衝鋒鎗無疑是二戰最佳。

如果你玩過使命召喚2便會知曉,波波沙射速極高,達900發/每分鐘,跟德軍機槍MG34不相上下了。波波沙用彈匣幾下子子彈就射完了,而彈鼓可以增加一倍以上的射擊時間。這在近距離的防禦戰與巷戰中至關重要,效果不亞於MG34。在堅守那座蘇聯工廠戰鬥中,要對付左右兩個樓梯口蜂擁而至的德軍,我是MP40、波波斯都試過了,因射速慢,彈容量低根本守不住,最後還是71發彈鼓的波波沙,加手榴彈,再加火箭筒才守住。靠這個打成了老兵級,玩過使命召喚的都知道,所謂老兵級就是你無論如何都得死,可波波沙保佑我就是死不了。

相關焦點

  • 一代名槍波波沙,曾被中國大量仿製,抗美援朝顯神威
    在衝鋒鎗的發展歷史上,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不僅因為它是二戰名槍,是二戰時期蘇軍士兵的主要單兵裝備,在蘇聯衛國戰爭及其他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屢立奇功;還在於它曾被中國、朝鮮、越南、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十多個國家進行了仿製,成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生產與裝備數量最多的衝鋒鎗。
  • 600萬支噴子:二戰德國士兵最喜愛的衝鋒鎗,竟是蘇聯的波波沙!
    要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士兵的標誌性物件和裝備,估計除了伏特加,就要屬「波波沙」莫屬了,「喝上一口酒,端著槍衝鋒」的蘇聯士兵這樣的畫面我們在很多影視橋段中都看到過,而除了廣泛裝備於蘇聯軍中外,「波波沙」還深受德國士兵的喜愛,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同志,波波沙!這衝鋒鎗憑什麼能獨得蘇德雙方寵愛?
    ▲波波沙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蘇聯紅軍的象徵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戰爭中,各國都有一兩種步槍脫穎而出,成為本國軍隊的形象代表,比如英國的司登衝鋒鎗
  • 二戰時,德國人嫌棄MP40到處撿波波沙,蘇制軍工強在哪兒?
    於1941年設計誕生的二戰名槍---波波沙,曾在偉大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在此之前很多人並不看好波波沙的綜合性能,畢竟德制的MP40裝備精良、設計出眾,但是正因為蘇聯境內的幾場硬仗,使得波波沙的名氣享譽國際,甚至連德軍都在戰場上到處去撿波波沙衝鋒鎗來使用。
  • 志願軍一人俘獲63名俘虜用的一桿什麼樣的槍?
    手持這桿槍,劉光子在這場戰鬥中一人俘獲63名俘虜,創下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單兵單次俘虜敵人最多的紀錄。那麼,這是一桿什麼樣的槍?為何能在關鍵時刻幫助「孤膽英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這次特殊戰鬥。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件功勳兵器。
  • 志願軍一人俘獲63名俘虜用的一桿什麼樣的槍?
    手持這桿槍,劉光子在這場戰鬥中一人俘獲63名俘虜,創下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單兵單次俘虜敵人最多的紀錄。 那麼,這是一桿什麼樣的槍?為何能在關鍵時刻幫助「孤膽英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這次特殊戰鬥。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件功勳兵器。
  • 二戰衝鋒鎗四分天下,司登、MP40、波波沙、M3黃油槍,小型武器的狂歡
    MP40衝鋒鎗【德國】 二戰期間德國的武器非常多樣化,甚至於更新迭代的速度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快很多。但是,在整個二戰中德國最為常見的衝鋒鎗還是9mm的MP40。MP40衝鋒鎗是由MP38演變而來的;兩者的外形比較相似,但是,MP38衝鋒鎗的機匣上有鏤空的凹槽以及彈匣井上的圓圈,這些都是為了減輕重量設計的。而後來的MP40衝鋒鎗直接採用衝壓製成,凹槽和圓圈也就沒有了,重量比原來的也更輕。
  • 拿起波波沙,一起喊烏拉,二戰蘇聯紅軍單兵攜彈量一覽
    話說咱們在兵臨城下的電影中也好,使命召喚的遊戲劇情中也罷,都能看到上邊這個場景。描述的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軍面臨嚴重的槍枝彈藥短缺,有時候不得不兩個人共用一支槍。當然,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尤其是史達林格勒在1942年8月至10月德軍猛攻期間,不少蘇軍步兵師的配槍率甚至不足30%。
  • 槍火:左手波波沙,右手伏特加,今晚白宮是我家!二戰蘇軍衝鋒鎗小史
    波波沙、伏特加、娜塔莎,這是屬於蘇軍的獨特浪漫。軍迷圈子喜歡玩梗,而波波沙衝鋒鎗在蘇軍梗圈屬於鎮宅之寶,尤其到二戰後期,蘇軍甚至出現了衝鋒鎗連的編制。那麼衝鋒鎗是怎麼被蘇軍接受的,又是怎麼改進和壯大的?老堂主本期請來瘋狗大佬和你們聊!
  • 曇花一現,卻創下了赫赫威名!我國50式和54式衝鋒鎗的服役歷史
    在當時的年代裡,這兩把槍算是我們仿造的成果,但是它們同樣是我們國產槍械研發的開始,從這兩把槍以後,我國才逐漸的走上了自主研發槍枝的道路,而這兩把槍的研發,在當時也算是一項不小的成就,在緊隨其後的韓戰中,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們,手中拿的便是我們自己生產的50式衝鋒鎗。這兩把槍算是經歷了沙場的考驗,但是為何它們只是曇花一顯,很快就退出了我軍的前線作戰部隊呢?
  • 一整個排的波波沙你慌不慌,二戰蘇聯衝鋒鎗排編制
    昨天我在寫二戰各國對衝鋒鎗的理解和應用一文時(然而沒啥閱讀量),有小夥伴想讓我說一下衝蘇軍整個衝鋒鎗排的編制,所以這篇和大家聊聊這。首先,衝鋒鎗排率屬於蘇軍常規步兵連。而在二戰中前期,蘇軍的步兵連還是中規中矩的三步兵排+一重機槍排+一迫擊炮排。但隨著戰爭的推進,戰時工業的加持,從1943年起,不少步兵連裡頭開始出現衝鋒鎗排。到1944年2月,蘇軍則正式將衝鋒鎗排入編。早先的三步槍排變成了兩步槍+一衝鋒槍排。
  • 蘇聯生產了600萬支波波衝鋒鎗,為什麼二戰後就被蘇聯淘汰了?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在二戰時期有一個武器可以說名聞天下,就是蘇聯的波波衝鋒鎗,他在作戰的時候非常的方便,可以輕易的制服對手。但是這個武器為什麼在二戰之後就在蘇軍中消失了呢?在二戰時期主要使用的武器有機槍、步槍、手槍等,隨著戰爭的演變,人們意識到在手槍和步槍之間缺了一個過渡,那就是衝鋒鎗。在蘇聯打芬蘭的時候,衝鋒鎗的優勢越來越突出,隨後蘇聯就研製了波波沙衝鋒鎗。蘇聯前後生產出了六百多萬支波波沙衝鋒鎗。
  • 八極拳的王者---神槍李書文
    李書文回到家,遵師兄之命在家棗樹林苦練三年,再返京師,讓師兄再試,王未打動李,得王稱讚。遂隨師兄王中泉遊北京,進行無數次拳槍比試,槍挑沙回子等,無有敗績。在北京每天二更天必到北京城牆跑一圈行步,40華裡如閒庭信步。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馬廠、小站練兵,聘李書文為武術教習,此時與京津名家和日德教官較藝,無不勝之。後入馮國璋將軍公館教習武術,掌打小霸王周通。
  • 神槍李書文的腰和下盤功夫
    槍使得好不是手上功夫,更多是腰和下盤的功夫!說到李書文的腰和下盤功夫我們且來看看厲害到什麼地步!腰身一震,太師椅散了!許蘭洲、任國棟、陳福貴是金蘭交,都是黑龍江陸軍中的將校,都功夫精深,尤其陳寶貴力大無窮,江湖號稱「武狀元」、「千斤無敵大力士」,鐵砂掌功深,力能拍裂磨盤。
  • 神槍李書文
    李大忠、張克明、黃士海、張景星師徒四人都是以大槍馳名遐邇、名標方志的武林精英,而且都是同一村人。    生平李書文習武在名人輩出的「神槍窩」裡,如魚得水,習拳練槍到了痴狂的境界。李書文的家離師門相距約7.5公裡,他每天晚上在師門練習一個時辰。
  • 「巷戰神器」PPSh41衝鋒鎗為何二戰後不久就被淘汰?原因很現實
    巷戰神器波波沙系列衝鋒鎗性能優秀備受士兵喜愛,蘇聯共生產了600多萬支,可是二戰結束沒幾年,就被蘇聯淘汰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史達林格勒巷戰首先,波波沙系列衝鋒鎗射速高火力猛,但是精度卻不高。我們都知道,衝鋒鎗是一種近戰自動武器,在近距離內有很強的優勢。
  • 「志願軍特等神射手」張桃芳和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
    修長的槍身,鋥亮的槍刺,清晰可辨的木質紋路……顯然,這是一支經過精心擦拭保養的狙擊步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珍藏的這支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飽經戰火,它的主人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第72師第214團4連的特等射手張桃芳。
  • 二戰德國軍人的標誌,5年生產120萬支,並非人手一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爭方式(坦克的出現)的改變,二戰對戰雙方,已經由塹壕戰對射,轉變為閃電戰和遭遇戰。尤其遭遇戰已經成為二戰巷戰的主要作戰方式。根據史料記載,二戰遭遇戰作戰距離普遍在100米左右,而且大多沒有心理和生理準備。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種火力強大的槍械。
  • 波波沙與PPD40屬性相差不大,做工還粗糙,為何卻有著更高的精度
    說起二戰時期著名的衝鋒鎗,相信浮現在眾多軍迷腦海中的,絕對少不了蘇聯的「PPD40」衝鋒鎗以及「波波沙衝鋒鎗」,也就是「PPsh41」衝鋒鎗。雖然兩者的製造工藝各不相同,前者是銑削為主,後者則是衝壓為主,但是研發目的都是一致的。
  • 英軍老兵稱志願軍比德軍難打,他們衝得太近了,用表情就把新兵嚇得...
    二戰之後,英國派兵參加了韓戰、入侵蘇伊士、馬島戰爭、海灣戰爭等多次軍事行動,損失最大的,就是在臨津江和志願軍交手的這次,英軍格洛斯特營被全殲。倖存者回憶起那場戰鬥,仍心有餘悸,並提到他們特別害怕志願軍的三樣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