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件武器設計得很複雜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設計得很簡單卻是極其複雜的事情。」 蘇聯軍械設計師沙普金名言.他設計的波波沙衝鋒鎗(PPSh 41)正是貫徹了這個理念。
PPSh41式7.62mm衝鋒鎗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漢譯:波波沙衝鋒鎗 又名:人民衝鋒鎗、人民轉輪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奇功,是二戰名槍之一,它用於取代PPD系列衝鋒鎗。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託化部隊。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600多萬支。
波波沙
詳細資料:PPSh41性能參數:
口徑:7.62mm
彈藥:7.62×25託卡列夫手槍彈
彈容藥量:71rds'彈鼓/35rds』彈匣
理論射速:900rds/min
表尺射程:50~500m
有效射程:100~200m
射擊方式:單/連
工作原理: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射擊
其實吾黨在解放戰爭中就能夠仿製蘇式衝鋒鎗了。曾有人懷疑電影《集結號》中(故事發生在淮海戰役期間),出現我軍使用波波沙的鏡頭純粹是子虛烏有,但其實是真實的。當時設在大連蘇軍太平洋海軍基地的吾黨建新公司(利用大連日本軍工企業組建而成),就生產過蘇式衝鋒鎗,其產品大部分經海運到山東俚島,再由支前民工用小車送到淮海戰場。這個大家百度一下「建新公司」便知曉了。所以志願軍參戰初期使用的波波沙,其實有一部分也是吾黨自行生產的。
二戰期間,蘇聯大部分青壯年男人都上了前線,所剩的熟練技術工人還需投入其他更為精密的武器的生產。所以蘇聯波波沙衝鋒鎗的大部分零件採用衝壓工藝製造,其主要零件在汽車修理廠或其它小廠由技術不熟練的婦女、兒童、老人等使用非常簡單的設備生產。但製造槍管是個費時費力的事情,且屬精密部件,單靠婦女、兒童、老人使用非常簡單的設備是生產不了的。咋辦?蘇聯人傳統的毛子式的思維方式起了重大作用,把莫辛-納甘步槍槍管從中間一分為二,就製成兩枝波波沙的槍管了,複雜的事情就這樣簡單的解決了。
朝鮮與中國自己生產波波沙,也算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了。一是借戰爭需要為理由,迫使蘇聯出讓波波沙的生產專利,二是迫使蘇聯將原作為戰利品拖回蘇聯的兵工廠機器設備重新拖回來。曾看一歷史文章,二戰結束時,蘇聯將長春郵電局的一臺大型電話交換總機給拆走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作為後勤基地的東北,通訊暢通是大事,蘇聯不得不又將那總機重新運回裝上。
二戰蘇軍最著名的戰術當屬「坦克騎兵」 ,五、六個裝備波波沙衝鋒鎗和手榴彈的蘇軍士兵搭乘一輛坦克,而數百輛搭乘步兵的坦克會向德軍防線發動高速衝擊。 這些搭乘的步兵暴露在各種各樣的火力之下,通常傷亡慘重,一旦坦克突破敵陣,倖存的步兵會跳下車來四處掃射,大量殺傷近旁的德軍士兵。有統計數據顯示,每次攻勢坦克騎兵的平均壽命只有5天,這種自殺式的進攻卻非常有效,不斷粉碎德軍的防守。二戰中蘇軍是衝鋒鎗裝備最普遍的軍隊,有時整連整營的步兵清一色地配備波波沙。
二戰給人的啟示之一,就是精英路線敵不過群眾路線,數量最終一定戰勝質量。對戰爭貢獻最大的武器,通常是性能可靠(不一定要優異),數量龐大。一件武器無論性能再優越,如果不能大批裝備部隊,都無異於紙上談兵。
整個戰爭期間蘇聯一共生產了600萬支波波沙衝鋒鎗,數量之龐大,英國司登(400萬支) 、美國湯普森(200萬支) 、和德國MP40(120萬支) 都無法相比。
更為可貴的是,波波沙的射程、準確性、可靠性以及密集火力都勝過其它衝鋒鎗一籌,在性能方面大概只有芬蘭索米可以與之相比,但索米整個二戰只有8萬支的產量。以實戰標準衡量,蘇聯波波沙衝鋒鎗無疑是二戰最佳。
如果你玩過使命召喚2便會知曉,波波沙射速極高,達900發/每分鐘,跟德軍機槍MG34不相上下了。波波沙用彈匣幾下子子彈就射完了,而彈鼓可以增加一倍以上的射擊時間。這在近距離的防禦戰與巷戰中至關重要,效果不亞於MG34。在堅守那座蘇聯工廠戰鬥中,要對付左右兩個樓梯口蜂擁而至的德軍,我是MP40、波波斯都試過了,因射速慢,彈容量低根本守不住,最後還是71發彈鼓的波波沙,加手榴彈,再加火箭筒才守住。靠這個打成了老兵級,玩過使命召喚的都知道,所謂老兵級就是你無論如何都得死,可波波沙保佑我就是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