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在《可怕的兩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有這樣一種新的謬論:青少年之所以叛逆、任性等,都是因為他們頭腦中產生的變化,這些行為無法避免。這純粹是胡說八道。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很多行為都讓人匪夷所思:不負責任、目中無人、想和家裡斷絕關係。
有的孩子的舉止還想學步兒童時期,比如:亂發脾氣、性格暴躁、喜怒無常等等。
美國家庭心理學家,樂觀育兒中心負責人約翰.羅斯蒙德(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認為,以上種種行為不是頭腦中的變化在作祟,而是青少年時期之前缺少管教的結果。
育兒專家、兒科專家張思萊:真正的育兒是從兩歲開始的,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培養起來的。
作者把親子關係形象的按季節分為三個階段:服務季、權威季和指導季。
在不同年齡階段,父母應該扮演不同角色,培養孩子的目標也應有所不同。
一:0-2歲:給予孩子更多的愛
作者把0-2歲定義為服務季,很顯然,在這個階段內,父母在生活中更像是「僕人」的角色,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愛。
前段時間,好多專家都主張,嬰兒哭的時候不要接著抱起來,否則會被寵壞,形成一種依賴。
後來經過很多科學家的實驗,以及大量事實證明,長時間無視寶寶的情緒,更容易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可孩子到了兩歲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那個乖巧懂事的小可愛,一夜間變成了「小惡魔」:
孩子一歲半到三歲時,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被稱為「可怕的兩歲」。這標誌著孩子的成長進入一個新的自主探索階段。
這時候,父母也應該重新定義自己在孩子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開始擔任權威人士的角色,穩紮穩打地引領孩子與自己進入下一個養育季——權威季。
二:3-13歲:樹立規矩,做「兼職父母」
育兒專家託馬斯.戈登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認為:只有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才是健康的家庭。
但本書的作者認為戈登所描述的是個育兒理想國。
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介入程度相對較低,那時候的孩子都能夠自娛自樂、自己做作業、自主學習準備考試、自覺去做家務、自己解決在學校裡或與同齡人之間的問題,促進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而現在,大多數父母尊崇要以孩子為中心的育兒理念,使得孩子沒有機會去理解。這種高度介入的方式,聽起來確實很溫暖舒適,但這種方式給了孩子太多權利,培養了他們的依賴性,反而讓很多家長出現了焦慮、擔憂的親子關係。
所以,在孩子進入到2歲時,父母就要在孩子心中樹立「權威性」,學會做一個「兼職父母」,避免使養育變成負擔。
1: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數量
父母必須明顯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次數,逐漸將自己代為履行的職責分配給孩子。
比如:教孩子自己取水、自己拿餐間零食、自己穿衣、自己上床睡覺、自己如廁等等。
採用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又可以慢慢轉為「兼職」父母。
2:父母在心理和情感上要與孩子劃出界限
要在適當的時候,限制孩子過度接近自己。比如,父母在忙碌的時候孩子不能在不必要的時候來打擾,應該要求孩子大部分時間能自娛自樂,遇到問題,要引導孩子自行解決,當孩子無法處理時,父母再去幫忙。
3:良好的夫妻關係
這個時期,婚姻關係應該排在第一,而非把精力更多的花在孩子身上。因為,沒有什麼比父母的穩定關係更能為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奠定堅實基礎的了。
三:13-18歲,父母給予孩子更多指導
現在青少年大多叛逆、任性、喜怒無常、不講禮貌、缺乏積極性,很大原因是父母的教育一直停留在「僕人季」。
父母不要在這個階段試圖和孩子做朋友,這種這方式並不能有效的管理孩子,相反,會造成家庭關係異常。
所以,要想和孩子「做朋友」,首先要在孩子2-13歲時樹立下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叛逆、任性的情況,而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給予孩子指導,幫他們獲得本領,掌握如何平衡預算、如何規劃未來等技能,以便日後走向獨立自主的生活。
《可怕的兩歲》是我讀過的最實用的一本育兒書之一,書中的很多觀點打破了我對育兒的常規認識,讓我知道並不是所有育兒專家說的話都是100%正確的。
同時,書中對很多家長遇到的棘手問題給出了詳細解答。
比如:怎么正確和孩子溝通、怎樣教孩子如廁、怎樣告別睡前鬧劇、誰來照顧孩子更合理等等。
如果您家有0-2歲的寶寶,或者正處於3-13歲階段的孩子,建議爸爸媽媽買一本,受益匪淺。
點擊下面連結就可以直接下單了
39.9元或許還不夠給孩子買個玩具,但可以讓我們掌握一個有效的育兒方法(育兒路上不再迷茫)。
有時候不是孩子叛逆,而是我們聽過太多不合理的的養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