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組裡幾位同學聊寫技術BLOG的事情,聽到最多的是:我不知道寫什麼(主題)、不知道怎麼寫(內容結構)、寫blog對我有什麼好處(投入產出)。基於我個人近幾年寫博客的一些經驗和收穫,聊聊如何寫一篇高質量(主題明確、結構清晰、乾貨滿滿)的技術BLOG。
首先明確一點:做技術的同學要不要寫技術BLOG?
我個人的感受:不寫沒什麼壞處,堅持寫,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上面說到堅持寫技術BLOG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說說我自己堅持寫了四年BLOG,有哪些收穫。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五花八門的技術體系和越來越快的迭代速度,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會有下面幾種操作:
1)咦,這個文章不錯,對我挺有用的,收藏先;
2)哦豁,這個視頻不錯,先存個雲盤,回頭看;
3)哇,這個大佬推薦的書挺適合我,買了再說;
然後呢,可能這篇文章、這個視頻、這本書,躺在角落裡,都被時間的灰塵掩蓋了,本人也忘記有這件事了。我個人覺得,無論是寫BlOG,記筆記,便箋,還是收藏這些方式,都是一種累積的過程,這是一種輸入。但是,有輸入沒輸出豈不是閉門造車?寫BLOG能帶給我們的,主要有下面這些:
知識沉澱知識沉澱不言而喻,遇到對自己有幫助的、值得回頭品味的,快速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日積月累,你會發現你有很多碎片化的知識沉澱。碎片化知識沉澱如何輸出?寫BLOG是很好的方式。
正向反饋寫了技術BLOG,就放心大膽的發布,讓更多的人看到,看到了才會有評論,通過別人的視角,發現自己的不足,在後面的BLOG編寫中,不斷提升,形成一個正向的反饋循環。
梳理思路寫BLOG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再次學習和梳理思路的過程。
如何將碎片化的知識變成體系化的輸出?主題怎麼寫?如何構建知識框架?碎片化知識有錯誤,如何排查?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也是重新整理思路的過程。
我們看待問題和碎片化知識的角度,會從這個我好像知道&看過不斷演變成這個相關的我寫過,遇到過什麼問題,我是如何解決的,類似的問題可以這樣這樣來處理。
品牌建設我個人寫了四年多博客,從剛開始的無人問津,到現在幾千關注、百萬閱讀量,也漸漸的在小範圍內樹立了個人品牌。寫的博客可以通過公眾號來對外輸出,或者一些技術大會合作,引流,還可以將自己的沉澱輸出寫一本書。當我們面試跳槽,演講分享時,個人品牌就自然會帶來不一樣的影響力。
斜槓收入斜槓收入這裡,以我個人為例。我將自己寫的博客,挑了些比較滿意的,發布到個人公眾號。有訂閱有關注後,接了些商業推廣,只負責轉發一遍,就有幾百上千的收入。公眾號現在還能設置付費閱讀,我自己也賺了一丟丟。當然,偶爾也會有點私活,這個看個人選擇。
關於寫博客的好處說了一大堆,終於到這篇博客的主題了:如何編寫高質量的BLOG?
主題明確從我個人的寫作和閱讀經驗來看,主題一定要明確。比如:
我目前主要負責性能測試&全鏈路壓測相關,我想寫一篇介紹全鏈路壓測相關的博客。那我的主題可以是這樣:
毒在全鏈路壓測的第一次實踐
得物(毒)全鏈路壓測探索實踐之路
得物(毒)生產全鏈路壓測實踐之道
或者說,我是主要負責業務測試的,那麼我要寫的主題,可以是這樣:
XXX項目介紹
XXX項目重構實踐
如果我是開發,最近學習實踐了服務通信框架相關知識,整理了不少筆記,比如這樣:
我的主題怎麼定義呢?可以這樣寫:
服務通信框架學習筆記
服務通信框架實踐總結
服務通信框架基礎知識總結
服務通信框架在我司的實踐
結構清晰確定好主題,正文如何編寫呢?我的建議是:先梳理思路,根據主題將正文的核心部分羅列出來。有個比較通用的結構模板,如下(僅供參考):
乾貨滿滿主題明確,結構梳理清楚後,剩下的就是不斷的填充內容和review調整了。一般來說,這樣基本不會偏離主題。當然,我們寫博客的最終目的,還是知識沉澱——梳理思路——自我成長。而非為了完成任務或者其他因素。
最後,回顧本篇BLOG的主題、結構和內容,大體沒有偏離我們要講述的核心。
至於如何輸出真正的高質量的BLOG,訣竅其實在這裡:勤學習、多記錄、堅持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