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座山嶺綿延起伏,山、水、林、泉、湖渾然天成。
80個國外城市園林,散發著各自文化特色,同園比美。
2016年,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落戶壯鄉首府南寧,選址頂螄山片區。兩年多來,一場織補大地、「城市雙修」的生態建設實踐在此鋪開。
隨著南寧園博園全面建成,綠色生態引領、多元文化交融的國際園林盛會即將呈現在世界面前。開園前夕,本報記者走進南寧園博園,感受無處不在的綠色生態設計理念,體味包含壯鄉風情在內的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
12月1日,陣雨時停時歇,南寧園博園內,雨水順著透水磚滲入地下,通過雨水採集系統,達到「小雨不溼鞋,中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效果。位於園區另一側的「蘆草疊塘」景區,由19個魚塘改造而成的溼地與400多種植物形成截汙保水的生態美景。北部的玲瓏湖,可為城市行洪調蓄。
「南寧園博園如同一塊巨大的海綿,是海綿城市建設成果的展示基地。」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師張景華介紹,本著「不推山,不填湖,不砍樹」的建設理念,堅持「因地制宜,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最大限度保留丘陵、河流、水塘等地貌及文保遺址,保護原有山水植被,園內43.2%的自然風貌在規劃中予以保留。
同時,通過園林造型的巧妙布局,將海綿城市「滲、滯、蓄、淨、用、排」的理念融入園林建設和花木種植之中。
2015年4月,南寧被列入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治水、建城、為民」的理念,經過3年打造,「海綿效應」不斷凸顯,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城市」。南寧園博園博採海綿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園區。
11月18日,2.51萬市民同遊南寧園博園,參與大客流試運行壓力測試。
「礦坑七彩」景區遊人如織,遊客鄭小姐對落霞池讚不絕口:「想不到礦坑也能美出新高度。」
南寧園博園建設之初,山中分布著不少露天採石場遺留下的廢棄礦坑。通過深化生態修復,園內7處廢棄的採石場變廢為寶,覆蓋綠景,形成國內獨具特色的礦坑採石場生態修復示範園,體現了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城市雙修」理念。
若細心觀察便可發現,「城市雙修」理念融匯於整座園博園建設中。
為體現八桂大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南寧園博園巧用生態修復手法打造景觀,依託18座山體,設置「邕、龍、翠」三大山嶺景觀脈系,打造「三湖六橋十八嶺」的宏大布局:生態園林城市、生態社區展園和展館,用自然實景講述了生態建園理念;四季花谷區、廣西植物展示區、溼地花園及東協植物園,用多彩美景展現了生態設計理念;園區廁所及垃圾分類處理被專家評為生態建設典範項目,發揮了良好的生態文明示範作用。
「綠城南寧又添一張靚麗名片。」該市林業和園林局局長藍嵐說,園博園開放後,將為這座享有聯合國人居環境獎、中國綠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的城市再添光彩。
行走在廣西園內,壯錦、銅鼓、繡球、幹欄式建築等壯鄉元素撲面而來,讓人應接不暇。
作為本屆園博會的東道主展園,廣西園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兆禎和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何昉共同主持設計,通過「石之境、溪之境、樹之境、那之境、天之境」五境塑造「八桂天境」,民俗風情與山水文化交融,描繪出一幅八桂壯鄉活力迸發、充滿希望的動人圖景。
「南寧作為多民族聚集的壯鄉首府,民族文化絢麗多姿、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以第十二屆園博會為載體,我們融合本土建築、民族符號、民俗活動、遺址展示等多種方式,打造一場『文化盛宴』。」第十二屆園博會籌辦工作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最值得一提的是獨具廣西特色的「那文化」元素在園區設計中有所體現和展示。在田園風光區,稻田肌理得以保留。在遺址區,頂螄山遺址公園對稻作文化的起源進行模擬和展示,重現百越先民生活場景。在展園區,濱水畫廊中阡陌花田的設計,將自然的稻田肌理提升為色彩斑斕的花田,為遊客提供遊覽和攝影的場所。
廣西園之外,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等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被巧妙融入「八十展園八大景」「一閣四館兩中心」。中國-東協友誼館以廣西風雨橋為原型設計,清泉閣融入了廣西侗族鼓樓密簷等元素,宜居·城市館提取廣西傳統建築「聚落」「山地」特徵建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屆園博園通過園林建築搭建了壯鄉文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築文化對話交流的平臺。
在80個展園中,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民風和獨特創意匯聚一園,爭奇鬥豔。遊客既能看到內蒙古大草原、杭州萬松書院等文化地標,又能體驗東協園、絲路園的異域風情。
︵ ︵
| | | |
| | | |
(oo)
排版:李媛
文\圖:廣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