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君寫在前面:
最近,繼東航、海航「隨心飛」產品之後,南航也在官方微信公眾號正式推出了「境內旅遊套票」限時預約。各大航司紛紛刷新了自己的新會員體系,對於喜愛旅行的人而言,誘惑力可謂非常大。
一提到用戶運營,會員體系成了大多數產品必經環節。然而會員體系是有針對性,並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搭建會員體系。明確這一點後,才能進一步探討不同類型的產品匹配什麼樣的會員體系與權益分配。
在零售圈,會員體系一直都在迭代,因此我們不妨看看來自亞馬遜、Nike、絲芙蘭、星巴克、小米們的會員邏輯。但這裡面會不會存在迭代的空間呢?希望你能從中獲得一些會員運營的創新啟示。
文/王子威@零售威觀察
對於零售商來說,會員體系基本是繞不開的,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電商時代最為主流的會員體系到底是什麼樣的。
從全球視角看,最為常見的有7種形式:
1. 積分&層級體系
2. 服務訂閱體系
3. 實體訂閱體系
4. 慈善體系
5. 共享合作體系
6. 社群體系
7. TOKEN型體系
▍積分&層級體系
這幾乎是最簡單的一種了,簡而言之就是,每消費X元得到Y分,花的越多,積分越高。唯一的變數似乎在於,不同時間、不同渠道可能會有獎勵積分,例如店慶期間店內消費5倍積分,黑五/雙11期間,電商消費10倍積分等。
舉一個例子,服裝品牌「北面(North Face)」的積分系統叫做「VIPeak」。
對於消費者來說,理解這個體系也非常簡單,就是每消費1美元,則獲得10積分——無論線上線下,如果是在奧特萊斯消費的話,則是每1美元得5積分。
這些積分可以用在未來的消費當中,為此,North Face通過App讓用戶可以管理自己的帳戶、購買商品、看積分、兌換獎勵。
這是最簡單的積分體系,通過積分來讓消費者願意繼續到店消費。North Face是典型的單一層級的會員體系。
基於這種邏輯,就會有多層級的會員體系,一般和周期內(例如1年)的消費金額或積分正相關。層級體系的特點在於,消費者消費越高,獲得的獎勵越多。
這種等級本身也是遊戲化體系,讓消費和「玩」關聯起來。在美國,比較經典的案例就是美妝品牌e.l.f。
0-100分的消費者處於第1級,101-400分的消費者處於第2級,401分及以上的處於最高級——會員積分越多,獲得的獎勵就越獨一無二,最高級的獨特性是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商品的重要因素。
從積分角度看,1級消費者1美元消費獲得2分,2級消費者1美元消費獲得4分,3級消費者1美元消費獲得6分,而消費者可以通過使用積分來獲得對應服務。
類似地,星巴克也是這種層級體系,分為綠卡級(Green Level)和金卡級(Gold Level)。
當用戶擁有299星以內就是綠卡級,會享受每1美元消費獲得2顆星、生日禮物、手機支付、提前下單、店內免費續杯等特權;而當用戶的星星達到300及以上時,就升級為金卡級,此時不僅享受所有綠卡級的權限,每月還有雙倍積星日、得到一張印有個人姓名的金卡會員卡;以及每125顆星就可以兌換免費的食品或咖啡。
除了能通過消費獲得星星,星巴克APP中也有一些活動,例如特定時間到店消費,可以額外獲得星星,購買特定商品獲得額外星星獎勵等。
▍付費訂閱體系——服務類
在付費體系中,消費者需要支付月費或者年費,以成為VIP。一般來說,企業必須要有堅實的消費者基礎,畢竟你很難讓一個新用戶在幾乎沒有和你接觸的情況下,成為付費會員,所以這種付費體系基本都是用來維繫資深用戶的。
另外,這種付費體系必須帶有會員福利,否則用戶不會白白掏錢。
最經典的案例莫非亞馬遜了,現在年費119美元的Prime最早只需要79美元,但是當年只解決1個問題,就是保證2日內免費送達——這也是當年電商最大的問題,不然一件商品2-3周才能到手,即使價格再有優勢,也是等不起的。
後來,Prime中又被免費添加了諸多功能,例如亞馬遜音樂、亞馬遜照片(無限量存儲照片)、亞馬遜視頻(各類電影、劇集、原創劇集隨意看)等等。2018年,投行JP Morgan的數據顯示,這個119美元的年費會員價值約784美元,可以說是超值。
比較極致的就是Costco,其商品產生的收入在覆蓋商品成本、人員成本、管理費用等以後,幾乎所剩無幾,以至於它的最終收歸股東利潤和會員費是幾乎相等的。
▍付費訂閱體系——商品類
付費體系的另一種邏輯就是「訂閱箱(Subscription Box)」型,也就是產品/商品這類實體物品的訂閱。
這種「訂閱箱」中的商品一般都是需要反覆購買的,以Bean Box為例,它就是咖啡的訂閱——正常買就是正常價格,但是如果你進行訂閱的話,你就可以在一個周期內一直按期收到咖啡,並且可以享受一個折扣。本質是一種直接鎖定消費者、鎖定需求的行為,再往下說可能就是反向供應鏈了。
這種訂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增加顧客的終身價值——從Bean Box的案例看,讓消費者1次購買,實現6個月的反覆服務;和讓消費者每個月單獨購買,能一樣嗎?
亞馬遜也有類似的服務,某些商品可以直接在購買頁面上可以選擇「訂閱」的——通常給5%左右的折扣。
▍慈善體系
折扣可以是會員體系的一個組成要素,但不是必須有。
因此,慈善體系的邏輯在於,你在用自己的價值觀吸引消費者,進而建立了更牢固的關係。比較常見的方式在於,企業拿收入的某個百分比做慈善,將這筆錢捐給慈善機構、疾病研究機構、動物保護組織等。
這裡的一個小小的進化版是,企業會列給你幾個可選的捐助機構,你來選擇你願意捐助的機構。美國的The Body Shop就是這樣,它將動物福利引入了自己的會員體系。
消費者除了獲得獎勵和VIP待遇以外,還可以選擇將自己的消費額的百分比捐給動物福利機構Born Free USA。這也是因為The Body Shop一直強調環保責任。
這種邏輯在於,和消費者不僅僅是商品、服務的交流,還是價值觀的融合,進而讓消費者的忠誠來到了一個不同的、無人競爭的領域——可以說是一種「價值觀的藍海戰略」。
▍共享合作體系
一個消費者手裡不會只有一張會員卡,所以需求也是多樣的。可以這麼說,消費者的消費時間是很「閒置的」,核心是來自不同業態的商業能不能一起吸引用戶——在你這裡買電子產品,在我這裡買鞋,在他那裡買零食。
因此,消費者也會希望在獎勵方面有更大靈活性。這時候需要的就是異業合作,相當於消費者共享,畢竟每個企業手裡都是私域流量,數據都是單一細分的,如果(在法律允許情況下)實現了數據的對接,那麼幾乎就畫出了消費者的整個人生了。
在美國,Nike的會員體系就是這樣,它和蘋果、Classpass、Headspace進行了合作。而這幾家並不是隨便選的,都和運動產業掛鈎,實際上是幾家以運動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的合作。
日本蔦屋書店也是這個邏輯,它聚焦的是生活:通過T卡系統,蔦屋書店的母公司在2018年5月時已經打通日本179家企業的88.7萬家店鋪,實現積分通用,而盈利不來自於積分本身,而是對消費者的大數據洞察。因為消費者的數據不再僅僅是單一的買書、吃飯、購物,而是所有的綜合。
在中國,也慢慢浮現了這種異業合作,比如京東Plus可以送贈你愛奇藝會員,本身也是雙方數據的打通和流量共享,進而將流量變成「留量」。
▍社群體系
美妝品牌絲芙蘭(Sephora)的會員體系Beauty Insider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一方面,這套體系基於消費額可以升級為3檔,每個檔次中每1美元的消費都可以得到不同等級的積分回饋(1美元分別換1分、1.25分、1.5分),同時還有傳統「分層體系」中隨著等級提高而獲得更多獨家服務的機會。
此外,絲芙蘭的會員體系最大特點是建立了社群——和各類會員進行交流、尋找靈感,參加獨家活動等。此時,絲芙蘭就可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進而對自己的產品設計等進行優化。
縱觀國內,這種邏輯體現在小米社區上。一群粉絲聚在社區裡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需求,而小米的產品經理可以收集相關信息,進行對應的系統更新:用戶覺得自己被重視了,小米獲得了消費者需求、滿足消費需求,雙方皆大歡喜。
▍TOKEN型
最後一種是區塊鏈中的TOKEN邏輯。比方說「行為代幣化」。
簡單地說,用戶在APP上的所有行為都可以得到獎勵,閱讀得到金幣、看視頻得到金幣、分享得到金幣,變著法兒的用「代幣」獎勵用戶,然後這個「代幣」每個周期(1天-1周不等)都會清零,兌換為人民幣。積累到一定數額,就可以提現——或者直接在APP內購買其他商品。
這個邏輯很簡單,留存客戶是需要成本的,為什麼不把這些成本儘量直接給客戶呢?所以現在,我們會發現很多APP都有了這個邏輯,比如今日頭條的極速版、各類頭條APP、各類資訊APP等。